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9章 秦州文脉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张郃纳闷的插话道:“可是臣听了陛下之言,仍然不知该如何作诗啊!”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若拿进军做个比方,张将军这是刚从陈仓走到略阳,真正要做成诗的话,倒是还差两步。”

“接下来朕要说的,就是压韵。”

曹睿指了指司马懿:“司空,将先帝的《燕歌行》给在场诸位背诵一下,后四句即可。”

司马懿内心无奈,但也只能照做。先帝写的诗,尤其又是《燕歌行》这种得意之作,作为先帝四友之一的司马懿、是不敢不会背诵的。

清了清嗓子后,司马懿朗声诵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睿看向张郃:“有没有觉得先帝的这首诗,读起来有一种很顺的感觉?”

张郃沉默几瞬:“有的!但臣却一时不知哪里顺。”

曹睿笑道:“最后一字!照我床、夜未央、遥相望、限河梁。”

“你看,最后一字是不是发音都类似?都有一个‘昂’的音?”

张郃点头:“的确如此。”

除了司马懿、曹植、王肃等三人之外,剩下在场的七人对皇帝之言均感觉十分好奇。

就连曹真和曹洪两人都对视了一眼,竟然都惊讶于自己听懂了。最后一字发音类似嘛!

曹睿背过手来,向南指了一指:“朕从你说的四个景里先选一项,就选西汉水。诗的第一句,往往以迭词开头、或者以方位开始。”

“现在朕让你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西汉水。”曹睿引导着张郃:“记得要用两个字的这种迭词。”

“朕给你举个例子: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张郃一时有些犯难,好一会儿才定下来:“陛下,臣用‘滔滔’二字!”

“可以,”曹睿点头:“那张将军的第一句就已经写出来了。”

“滔滔……西汉水?”张郃试探着问道。

“哈哈哈哈。”曹睿笑道:“是将军写诗,不是朕写诗。你说可以,那自然就可以的。”

“那就‘滔滔西汉水’。”张郃点头问道:“那第二句呢?”

曹睿接着说道:“所谓写诗,要有节奏、要有递进,并无需堆砌许多的意象。从一件景致、物什开始,写明写清、把情感带出来。”

“你们都听过皇叔写的《白马篇》吧?”

文臣们尽皆点头。曹睿看向自己的将军们,略显无奈的念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此诗的开头就很好,白马载着游侠儿向边关驰去。一句接着一句,第一句白马、第二句向西北驰去。”

“那么张将军既然以西汉水为开篇,不妨就将西汉水讲的明白些、清楚些。”

见张郃又有些糊涂,曹睿笑道:“朕问你,西汉水是从哪里来的?流经哪里、又到哪里去?有什么用处?”

张郃答道:“这个臣知晓。西汉水自陇南发源,经秦州流向益州,现在大军正经西汉水南行向武都!”

“好,那就先说西汉水发自陇南的事情。”曹睿引导道:“你前面用了滔滔,这里能不能再用个迭词、将西汉水换个角度再描述一番?”

“臣想想,”张郃低下头来思索着:“宽宽?阔阔?长长?”

曹睿笑着摇了摇头:“张将军,你方才用了滔滔二字。水之滔滔是用眼睛看的,那能不能用耳朵听、或者用手触碰呢?换个感觉?”

见张郃依旧思索,曹睿提醒道:“能不能用湍湍或者冽冽?两种感官、两个不同的词,你且选一个吧。”

“臣选冽冽好了。滔滔西汉水,冽冽自陇南。”

此句从张郃的口中一出,不仅曹植等人眼前一亮,就连不懂诗的曹真与曹洪,一瞬间都觉得这诗有几分样子了。

汉乐府也好、昔日曹丕、曹植为首的邺下文人也罢,写诗重叙述性,言浅情深、而又广泛运用起兴。

这种写作范式写出的诗句,第一句往往颇为古着质朴,连着两句、四句才能看出好坏来。

“前两句有了,第三第四句呢?”曹睿继续指引道:“方才你说西汉水从秦州流向益州,该如何表述好一些?”

“从秦流向益?”张郃脱口而出后,自己都笑了下觉得不妥,连忙补充道:“陛下稍待,臣再改改。”

“流经秦与益?溯经秦与益?连结秦与益?”张郃试探问了几遍。

“后一个好些。”牵招在旁小声说道。

曹睿笑而不语。

张郃按着方才皇帝的意思接着小声自语道:“那就是说作为大军行进之路了。”

“开辟道路宽?”张郃又抬眼看向皇帝。

这下轮到郭淮提醒了:“张公,或许可以换几个词,更文雅些。”

“道路换成驿路?”张郃不与郭淮见外,转身问道:“驿路如何?”

“好些,好些。”郭淮道。

“开辟该如何换?”张郃又自语了起来。

曹植听不下去了:“已经用三句积累西汉水之势,第四局就是要爆发一些的,不妨用些激烈的词。”

张郃朝着曹植看去,曹植自知多说了一句,又不好不点拨:“用摧开二字,比开辟好些!”

“那便是……”张郃轻声说道:“滔滔西汉水,冽冽自陇南。连结秦与益,摧开驿路宽。”

“有些样子,韵也压上了。”曹睿笑道:“讲了景色之后,就该讲人的心理活动了。”

“就拿你本人来说,你今日为何来此处、到了祁山?以后又要干嘛去?”

张郃干脆答道:“臣乃陛下钦命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的征西将军,尽臣之职属从陈仓援向陇右、现在随大军行至祁山,将要经武都向汉中方向进军!”

“说得不错,你正好说了三句,就写成六句诗好了。”曹睿点头。

“陈仓至陇右一句,至祁山一句,向汉中一句。”张郃似乎开了窍一般,出口说道:“将军守雍凉,引兵援陇右……”

“韵脚不对,朕给你改一下。”曹睿插话道:“将军守雍凉,临危赴国难。”

“牵招郭淮,接下来四句你二人帮忙一起改。”

“遵旨。”牵招、郭淮一并应下,只是不免心中泛起了一些嘀咕。

张郃想了许久,继续说道:“奉天子旨意,大军出祁山。”

又是郭淮纠正起了词语:“大军改为王师好些。”

牵招也笑道:“都是二字、三字的结构,奉天子旨意、似乎改一改好些。遵奉天子意?”

郭淮看了一眼皇帝:“为报天子意似乎好些!”

张郃知道自己作诗作的有些慢了,在场众人都在等自己结束,就干脆将二人的建议都接纳了:“为报天子意,王师出祁山。”

曹睿出言提醒道:“方才张将军说的四个景象,西汉水、大军、旷野都有了,就差旗帜了。”

张郃点头应下,又想了片刻后说道:“陇右已收复,军旗向汉中。”

“似乎又不押韵了。”

“用汉川代替汉中。”郭淮提醒道:“旌旗代替军旗。”

牵招小声看向郭淮:“已收复、向汉川。都是一字加两字,似乎前一句应改一改。”

郭淮答道:“用既已复!”

张郃倒是丝毫不尴尬,将牵招郭淮二人的提议全盘接纳,在脑中整理了一下后,向皇帝拱手说道:“禀陛下,臣的第一首诗已经作好了。”

“说来。”曹睿脸上的笑意快要含不住了,但一旁的众文臣听下来、对皇帝循循善诱的指点和这种作诗方法,还是颇为诧异的。

原来写诗倒也不难?

张郃轻咳一声,朗声诵道:

“滔滔西汉水,冽冽自陇南。连结秦与益,摧开驿路宽。将军守雍凉,临危赴国难。为报天子意,王师出祁山。陇右既已复,旌旗向汉川。”

张郃一首五言诗诵罢,发觉周边的诸位同僚都沉默着盯着他。

“这是怎么了……”张郃诧异的问道:“陛下,臣哪里说得不对吗?”

当然没有哪里不对,而是张郃在皇帝与曹植、牵招、郭淮三人的助力下,不过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写出了一首远超平均线的五言诗来!

曹植拍手赞道:“臣听陛下此番对张将军的言语,竟有了些昔日初读先帝的《典论》的感觉!”

曹睿笑着摆了摆手:“别拿朕和先帝一般比,这样不妥。不过朕对当下作诗的总结,刚才也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其一言浅情深、其二用叙事手法徐徐递进。”

“至于诗句开篇,倒是朕取了个巧,让张将军沿用套路了。”曹睿笑道:“皇叔不必惊讶,朕刚才说的方位、或者迭词,不过是将看过的一些诗总结了两种罢了。”

“先迭词拟景再起兴,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或者以方位开始,如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曹植感叹道:“待大军回返至洛阳后,臣与吴季重整理的诗集文选,还望陛下亲自指导点评一番!”

“可以,待回军洛阳再议吧。”曹睿颔首应下。

张郃在一旁却等的有些不耐:“陛下,臣这首诗写的如何啊?”

“写得极好。”曹睿笑道:“张将军的这首滔滔西汉水,以朕看可以刻于石上,为新建的祁山城多些文气!”

“方才朕说的话你们都听到了。那么朕就以‘滔滔西汉水’首句,命你们每人写一首五言诗来。”

“还是那个规矩,写不出的罚酒十樽!”

众人一并应下。

曹洪看到张郃作诗那般容易,不由得拉了拉曹真的衣袖:“子丹,不如你我也一并作诗算了?”

“莫非要当着陛下食言吗?你且自己去做吧!”曹真白了曹洪一眼,甩开了手并不搭理他。(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0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