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3章 猇亭?赤亭!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典满虽不及其父勇力卓群,但粗估起来,也有其父四分神韵。

在下辨城外这个仓促而成的战场中,已然足够了。

西边是陷入包围、归心炽盛的魏军精骑,东边是从未遭遇过骑兵冲阵、仓促立起军阵的蜀军步卒。

只是短短一撞,几乎瞬间就将蜀军阵势冲出一道口子。

先是典满本人冲击在前,越来越多的骑士随在其人身后涌来。

或是骑兵的矛戟撞向步卒的脑袋和胸膛、或是步卒寻着空档、奋力一挺将长矛从侧面插入马腹,惹得骑兵连人带马一并栽下来。

一千五百骑兵、两千步卒,就这样在厮杀中、互相收割着对方的生命。

魏延本寄希望于句扶能堵住魏军归路,自己驱大部步军上前终结战场。

在看到魏军骑兵变阵冲向句扶的方向后,魏延几乎瞬间便知自己计划落空,急忙驱动军阵向东移去。

终究是没有赶上。

几乎不到小半炷香的时间,典满所部的骑兵就强行冲破了蜀军军阵、得以向东逃离出去。

虽说骑兵与步兵作战、按惯例都是步兵损伤更多。但这是在步兵失去阵型、骑兵得以冲杀追击的情况。

当下的战场境地,对于典满来说,能率部突走就是幸事,魏延的大部蜀军还在后面追着呢。

并不容许他继续引骑兵追杀蜀军步卒。

因而当魏延来到下辨城下后,向两侧山脚和城墙寻求遮蔽、溃散开来的蜀军兵卒,得了援救后纷纷集结。

算起来,蜀军与魏军的伤亡均约五百。虽说这般一比一的交换比例、对于步兵来说已算战绩不错了,但魏延伏击魏军的计划毕竟落空了。

“校尉,蜀军军阵尚在西侧,当下如何行事?”冯化此时已不那么慌张了,随在军阵后面冲了一番,也增了许多胆气。

典满此时却真正叹道:“向武都的道路被阻,虽然眼下将这些兵带了出来,但不论如何,我还是要将军情给都督传回去的。”

“怎么传?”

“杀回去!”典满凝神盯着西面,看向逐渐封住下辨城和山间空隙的蜀军步卒。

“待今日晚些、天黑之后,举火从南岸河滩上夺路而走!就算拼着将这些骑兵再扔在此处一半,我今夜也要冲回去!”

冯化拱手答道:“谨随校尉之后!”

当晚,趁着入夜前的昏暗天色,典满率着剩余的一千骑兵渡过下辨城南的河流,举火急速向西。

驻扎在下辨的蜀军只得放了几番弓弩,杀伤了一百余骑而已,并无余力阻止典满西归。

……

魏军还在传讯之时,驻守下辨的魏延的就已经将军情传给了后方的诸葛丞相。

此时的诸葛亮,正驻扎在下辨东南百里处的赤亭。

就在赤亭方圆十里之内,诸葛亮足足驻扎了三万兵马,依托河流山势、分三十余营分别依河屯驻。

昔日刘备与陆逊在猇亭对峙之时,刘备率五万大军立数十营寨,与陆逊所率的吴军相持半年之久。

而赤亭这里的山川地理,比之当日的猇亭更为险要、更加易守难攻。

更何况,汉承火德、尚赤色。赤亭之名,似乎在冥冥中与炎汉相合。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驱动大军北伐陇右,无论进军或者退军都调度顺畅,其中大半之功是借助了汉中至陇右便捷的水利漕运。

除了发源于天水郡内,经卤城、祁山可以直通阳安关的西汉水外,另外一条主要河流、就是发源于陈仓的故道水。

这两条大河,正是嘉陵水的源头。后世将嘉陵水称为嘉陵江,而后注入长江之中。

西汉水从西北向东南、故道水从东北向西南。两条大河汇集之后,顺流向南不过四十余里,就是汉中最西端的重镇武兴。

而赤亭,就位于武兴以北,介于下辨与武兴之间的重要位置。

西汉水可以通船,但江边道路并非处处都能行军。

诸葛亮先前北伐之时,大军行进的道路就是沿武兴北上至赤亭,向西北进至下辨,再沿武都北上至祁山。

总而言之,赤亭位于青泥水与故道水交汇的重要位置。扼守赤亭,魏军就无法从下辨来攻。

是个如潼关一般的险要之地。

可称险要之地的地形并不罕见,却往往因为人员和战争的调度时兴时衰。而赤亭,此刻就是被诸葛亮选中的地方。

诸葛亮的中军大营,就驻在位于赤亭、故道水东岸的山间平地之上。

杨仪手持魏延军报,徐徐走入了丞相大帐之中:

“禀丞相,镇北将军魏延军报,魏军昨晚已从下辨逃离,斩获魏军骑兵一千有余,魏延所部损失不过一千。”

诸葛亮盯着桌案上的舆图:“魏军显然已经知晓我军动向。接下来,就等魏军来攻了。”

“武兴筑城的进展如何了?”

“回丞相,赵将军在军报中说,武兴城在出兵之前就已修筑近半。再有五日,定然可以将城池完整修好。”

诸葛亮点了点头:“五日,这个时间已经足够了。威公,传令魏延,让他远远派出斥候、得知魏军来袭后第一时间传讯。”

“若魏军太多,准他从下辨城沿青泥水撤回赤亭。让他自己依时局而定,本将并不为他设限。”

“遵命。”杨仪应下后,却仍呆立原地不动,几瞬后方才问出话来:

“丞相,属下想了两日还是不明白,为何不守下辨、河池两城,而一定要在赤亭扎营呢?”

诸葛亮自从祁山回返之后,率大军进发到赤亭后、就干脆选在了此地驻守。

手中的五万多军队,除了留魏延埋伏在下辨以南、派赵云率万人驻守武兴、修筑城池外,以及部份运送百姓,剩下军队几乎都留在了赤亭。

其中虽有将领和府属之臣不解,诸葛亮并不解释,而且是用命令强压了下来。

直到今日,蜀军终于在赤亭附近修营驻扎完毕。杨仪眼看时机到了,终于问出了心中埋了数日的话来。

诸葛亮长叹一声:“非是我数日前不与你们分说,而是自祁山南撤之后,军中将士皆有归心,都以为能撤到汉中去。”

“但本相想了许多时日,认为还是不能只在武兴、沮县一带拒敌,离汉中实在是过于近了。”

“而赤亭此地险要且荒芜,只有修好营寨之后,将领及军士们才会心安。加之此处离汉中不远,据敌于此才能无虞。”

“威公,你且随我出来。”诸葛亮缓步走出大帐之中,杨仪紧随其后。

中军大营位于故道水东岸,且是青泥水注入故道水的紧要位置。

西面邻水,南北两侧有山。居此地可以控赤亭全貌,乃是赤亭这里最为紧要的一处所在。

诸葛亮指着不远处的滔滔江水,说道:“赤亭此地,乃是青泥水、故道水、白水三条大河的汇聚之处。山势绝险、毫无骑兵用武之地。”

“从赤亭出发,溯青泥水可至下辨、溯白水可至河池,溯故道水可至陈仓。”

“我大汉军队尚且要依托道路山势筑营,魏军远道而来又如何能为呢?相持之下必然退走。”

杨仪想了片刻,咬牙说道:“丞相,属下并非不懂山川地理,赤亭的险要属下也明白。”

“只是如此五万大军在侧,驻于下辨与赤亭,又有何区别呢?是不是太谨慎些了?”

“下辨与赤亭不过百里,赤亭是野地、下辨却有城池可为依托!”

诸葛亮看了一眼杨仪:“当下之事论的不是一时攻守、而是数年之间的攻守!”

“大军尚在陇右之时,王师与魏国中军相比,缺点已经暴露许多了。当下最重要之事,是逼退魏军后、在汉中整军演武!”

“下辨、河池一带,无人无谷,不论魏军在此地屯兵、或者迁民至此,均靡费甚巨。”

靡费?杨仪眉头紧锁,渐渐陷入了思索之中。看来丞相是从后勤与资财方面做的这般考虑?

诸葛亮继续说道:“下辨离赤亭百里,赤亭离阳平关一百八十里。若大汉占据下辨,无非来日进军陇右近了百里罢了。”

“但如果魏贼占据下辨、河池一带,此地无人无谷,又可屯驻多少兵在这里?我可以率军从汉中次次来攻,魏国中军现在可以来武都,难道次次都能来吗?”

“下辨,终归是易攻难守之地罢了。”

杨仪轻轻点头:“丞相高见,属下已经听懂了。不过我们又能在此屯驻多久?”

“难道还能如当初攻略汉中之时,再在此地拖延一年吗?”

“如何不能?”诸葛亮笑着指向穿赤亭南下的故道水。

“此地离汉中仅一百八十里,有赤亭、武兴两处险要之地屯驻,即使魏国有大军百万,又如何能通过此地呢?”

“地利人和皆在大汉这边!”诸葛亮目光炯炯,望向近处和远处的蜀军营寨:“半年也好,一年也罢,我们耗得起!”

“丞相睿断。”杨仪拱手说道:“不过丞相,陛下的诏书已经到了三日了,那件事情是不是……”

诸葛亮转过头来,深深地看了杨仪一眼,轻叹道:“也是时候办此事了。威公,遣人传讯府属与诸两千石将领,一个时辰后来本相帐中议事。”(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3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