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6章 争权夺利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司马叔达?

这不就是司马懿的亲弟、当下在凉州就任度支校尉的司马孚吗?

众人的目光都聚在了司马懿的脸上,仿佛司马孚的刺史之位都是他这位兄长讨来的一般。

司马懿无奈之下,只能板着一张脸,事不关己般的站在堂中不发一言。

由于司马孚本人并未在场,曹睿也只向群臣做以通知,并没有多说什么。但皇帝接下来的言语,却让堂中群臣都悚然一惊。

曹睿朗声说道:“或许诸卿都曾听过,去年廷尉高柔主动进言,将在朝廷内梳理官员的考课之法。”

“就在昨日,朕已经收到了高廷尉的初稿,朕看过后大体觉得满意。”

“所谓考课,无非是朝中、军中和地方了。朕也与大将军与司空大体商议过了,六部中以工部、刑部作为试点、军中以大司马所督的扬州作为试点。”

“而地方之中。”曹睿看向堂中的臣子们:“以凉州、兖州、豫州三州作为试点。”

……

随着几处大的人事变动被皇帝公布,新上任的秦州刺史陈矫又梳理了一番秦州的新政,大魏在陇右第一次召开的朝会就这样结束了。

张、郭、陆、夏侯等将皆有晋升,陈、杨二位刺史又新近履任,从整体上将大魏关西的顶层架构换了个遍。

而这种从上而下的变革,若非皇帝率中军亲至陇右坐镇、若非借着新立秦州的由头,只坐在洛阳北宫之中的话,是极难推行的。

考课法更是这般。

说到底,考课法乃是去年廷尉高柔建议取销校事时,被皇帝问责后、提出的一项‘金蝉脱壳’之举。

在黄初年间,甚至更早的建安年间,朝廷对地方的监察,往往仅限于刺史对各郡的管束,而非朝廷整体自上而下的、对各州的直接头统领。

换句话说,昔日各州刺史如何治政,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但在高柔的考课法提出后,从各州刺史、到各郡太守,就有自上而下的考评标准了。

朝会之后,新任的秦州刺史陈矫,就主动前来拜访起了司马懿。

咚咚咚。

随着三声敲门声响,陈矫自顾自的推开了门:“仲达,现在可有空闲啊?”

司马懿抬眼看了下陈矫,将手上端着的竹简放下:“是季弼来了?入席坐吧。”

“何事来寻我?”

陈矫嘴角略微扬起,拱手道:“在下有些事情不甚分明,欲寻仲达赐教一番。”

“你我之间如何还需这般客气?何事不分明、尽可说来。”司马懿从容答道。

陈矫昔日在尚书台为尚书令,乃是司马懿的直接下属。两人多年共事之情,的确无需顾忌什么。

陈矫坐下后叹了口气,微微摇头道:“陛下以我为秦州刺史,刚刚接下任命时的确欣喜,可下朝后转念一想,秦州种种之事都颇为难办。”

司马懿看了陈矫一眼,轻轻颔首,示意陈矫继续说下去。

陈矫说道:“我所担忧的,无非是迁移羌胡、粮草用度、管辖诸郡的事情了。”

司马懿神情古怪的看了一眼陈矫,心知陈矫定然不会为了这些琐事就来找自己询问。

好歹也是昔日执掌天下庶务的尚书令,如何会处理不好一州之事呢?

陈矫像是没注意到一般,仍自顾自的说着:“按照陛下此前的意思,冀县到上邽、祁山卤城一带、再加之从临洮南下到沓中,这三处所需的羌人就有二十万了。”

“再加上,要将陇右羌人迁到关中,又是十万的数量。”

摊了摊手,陈矫叹道:“这就三十万的数量了。”

司马懿似乎毫不经意般的点头答道:“这是迁徙羌人,还有两项呢?”

“先说粮草用度。”陈矫咽了咽口水:“此前我在统管大军粮草的时候,在略阳之时,所用军粮几乎都从关中陆路转运,颇为艰难。”

“而如今又将多路用兵,我已经大约计算过,陇右和关中之粮也就能支撑不到大军半年的用度,这还没将沿途损耗算进去。”

“不错,确实是这般。”司马懿轻声回应道。

陈矫依旧未停:“如今这般多的羌人居于秦州,屯田之事交予各郡各县、还是州中统一管辖?这又是一件疑难之事。”

陈矫话音刚落,司马懿便出声大笑了起来。

“季弼啊季弼,以往你在尚书台中、都是看别人如此对你说话吧?”司马懿笑骂着指向陈矫:“如今你也到我这里来诉苦了!”

“怎么样,州郡之事不比尚书台吧?”

陈矫略显尴尬的笑了一下:“仲达见笑了,是与台中不同。”

司马懿只大略沉思了几瞬,随即回应道:“季弼,你说的三件事情,我只能应你两件。”

“哪两件?”陈矫双眼微微睁大。

“自然是第一件和第三件。”司马懿沉声道。

陈矫面露喜色:“那就已经足够了,多谢司空提携!”

大家都是相交极好的士人,私下里都是称呼彼此的字,只有在公事上才会称职务。

陈矫这般说来,司马懿作佯怒状骂了一句:“你陈季弼争权,现在反倒要将我饶上!”

“有劳仲达了。”陈矫嘿嘿一笑。

司马懿摇头叹道:“我没时间和你闲扯这些。你是怎么想的?我去找陛下帮你要权。”

陈矫的神情也缓缓严肃了起来:“所谓迁徙羌人一事,非中军在秦州坐镇而不能为也!”

“昔日武帝从武都、汉中北上迁徙民众至陇右、关中,十万之众的启程安置,用时将近三个月。”

“如今从凉州迁入陇右、陇右迁入关中,时间势必更长,依我看至少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司马懿沉思道:“迁民要时限,粮草也要时限。那你说的两项、几乎是同一件事了。”

“你可知晓替牵招转运粮草、昔日被陛下亲自点了官职的邓艾邓士载?”

陈矫回应道:“我如何不知?此人转运之功颇为得力,若不是此番论功还没到他这个层次,连我都想为他请功的。”

司马懿淡淡道:“你下手晚了。昨日陛下召邓艾觐见的时候,我也在场。”

“陇右粮谷不能持久,若朝廷继续用大军驻扎于秦州,势必要从关中转运粮草。而陇山道太远、渭水道太崎岖。”

陈矫插话问道:“所以要走陈仓道至武都?”

“正解!”司马懿感慨道:“此人年仅三十,对粮草、屯田之事就有如此见解,真乃后生可畏也!”

陈矫也不藏着掖着了,正色道:“当下之策,当使大军急攻武都。只有占据武都,方能让关中之粮从陈仓向西南、经故道水运至武都郡内!”

司马懿学着皇帝的样子轻轻敲着桌案:“若蜀军已退,那倒没什么好说的。若蜀军未退,则势必要急攻。”

“此事我会和陛下商议的。”

“至于中军能不能在秦州留半年,我与陛下说一说,应该差不多可行。如今蜀军暂退,还是要看军事上动向的。”

“中军在秦州、陛下或许也要在秦州。”司马懿注视着陈矫:“季弼,当今陛下还未与中军分开过。”

陈矫叹气道:“我又何尝不是这般想的呢?此事非我所能为,还是要找司空帮忙的。”

“尽力而为吧!”司马懿接着问道:“那你屯田一事,又想要如何处理?”

“将羌人屯田之权收入州内!”陈矫咬了咬牙:“陛下只做了大概分划,具体的权责很多尚未明朗。”

“说是将羌人屯田。若依寻常羌人看,那便归了陆逊统辖。若是军屯,则势必由张郃来管。”

“但陆逊一介降臣佞幸之辈、张郃武夫行事粗疏,交给他们还是不妥的。”陈矫双手按在桌案上,身子向前探了一探:“二十万羌人屯田,势必要交予州中来管!”

“仲达务必替我争一争,不能将此等重权落在那些武夫手里。秦州只有三四万户,若我不能管辖这二十万屯田羌人,那这个刺史岂不是名存实亡?”

司马懿肃容坐在席上,想了许久后方才说道:“全凭州中之力,以陇右本地这些蠢笨的官员来做,管辖起来倒也困难。若是交予那些武夫手里,局面估计会做得更烂。”

“这样好了。”司马懿笑道:“陛下一直发愁、要给去年毕业的太学郎寻个出处。”

“不若这般,我去上奏陛下将羌人定为民屯,再将这百人规模的太学郎、尽数留在秦州帮你管理屯田如何?”

“我家师儿曾经就在太学中,连带着我也了解了不少太学的课程。”司马懿道:“总而言之,这些太学郎比寻常州中举荐的吏员要得力许多,又几乎都是各地大族的后辈。”

“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陈矫面带惊喜的从席上站起,躬身一礼:“仲达这是帮了我大忙了!大恩不言谢,陈矫日后定有回报!”

司马懿略带玩味的看了陈矫一会,竟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蒋子通去了扬州,如今你陈季弼又在秦州。”

“我为你二人争得东西重地之权,皆是出于公心,岂有贪图你们的回报呢?”

“无需多言!”

陈矫与司马懿对视一眼:“仲达说的对,你我之间无需多言!”(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6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