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9章 考课疑难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高柔又长叹了一声,眉眼之间尽是忧色:“仲达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行文回了洛阳之后,我与留守洛阳的卫臻去说执行的事,卫臻却只认下了工部刑部,其他三州以及扬州军事都全然不管、让我自己去与他们发文。”

司马懿笑道:“卫臻哪里做得不对吗?他须只是个管着尚书台的洛阳留守,其他事情不管也是正常。”

高柔道:“我与卫臻好说歹说,他却只以军情忙碌作为推辞,还说廷尉之事、他并无权责来管。就算他不管,与他们说上一说又如何不行呢?”

司马懿回应道:“卫臻此人明哲保身惯了,他不管就不管、你廷尉府发文难道不管用吗?”

“不管用,都不管用。”高柔直接说道。

司马懿挑眉看向高柔:“文惠兄慢说,此事到底有何曲折?我一直随在军中,朝中许多事情都不清楚。”

高柔答道:“卫臻应下了工部、刑部的考课之事,说晚些给我答复。”

“可我去尚书台找傅巽、徐邈去问的时候,这两人又将我驳了回来,说工部、刑部该由尚书台查,不该由廷尉府管!”

“还说什么司马公不在,尚书台并不能应。”

司马懿哈哈一笑:“文惠兄不用多想,傅巽徐邈二人都是良善之人。以我来看,他们二人只是想拖些时日罢了,应该没什么恶意。”

高柔摊手,言辞间仍有许多不满之意:“傅巽、徐邈推辞也就罢了。大家都在洛阳,六部与九卿也是同一位阶,好言相说我也能忍。”

“可发往凉州、兖州、豫州的文书,却全被他们给驳了回来!还有大司马那边装做无事发生一般,我几次三番给寿春发信,却都无半点回应!”

司马懿撇了撇嘴:“文惠兄这事可找不到我,要明日进宫去寻陛下才行。尚书台我还能说了算,州郡和寿春军中,就非我能及之处了。”

高柔道:“我明日会去寻陛下的。要是我再不觐见陛下,恐怕陛下就要点头找我了。”

“仲达可知,这三州刺史是怎么搪塞我的?”

司马懿忍着笑意:“他们三人是怎么说的?”

高柔满肚子怨气,开口说道:“孙资直接怼了回来,称州中之事不归廷尉府管,只认尚书台与陛下之诏!”

“黄权说他得天子信重、牧一方之民,乃是个为人坦荡的正派君子。让他自己查自己,若考课结论为上等,恐怕会让朝野非议。若结论不是上等,他黄公衡自己都不信!”

“黄权让我派人去查他,我廷尉府中也派不出多余人来!”

司马懿轻声道:“孙资被外放兖州、这是在与你置气,不需管他。到时向陛下请一封诏书,孙资就会比谁都听话的。”

“黄权之言倒也没错。哪有自己查自己的道理?”

高柔道:“黄权倒还是个君子。不过你弟司马叔达,却半点平日里的君子相都没有了!言语更是过分。”

司马懿笑着伸了伸腿:“说了许多,原来文惠兄是来找我告叔达的状啊!”

一旁的司马师听得有趣,刚随着父亲话语扬起嘴角,却被司马懿看了一眼、赶紧将笑意憋回去了。

高柔叹道:“司马叔达说的最过分。”

“他说凉州并无税赋可以押送洛阳、也不能调度半点粮草。他这个刺史刚刚上任,若按考课之法、他这个刺史即刻就要去职罢官。”

“他写信来问,说廷尉府是故意要找他司马叔达的麻烦、还是尸位素餐?”

司马懿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笑了几瞬后看向司马师说道:“子元以为做官之人都是温文尔雅的君子吗?”

“你叔父在洛阳时如何处境,你也不是不知道。到了凉州,不到一年就成了刺史,说话也这般硬气起来了。”

司马师终于敢笑了,向着父亲拱手示意。

而高柔看着面前的这对父子,颇显无奈的说道:“你们父子若是想笑就随便你们,若我今日不说,你们早晚也会知道的。”

“不过仲达,我须不在乎这些小事。些许言语而已,我度量还没有这般狭窄。”

司马懿见高柔如此神色,也收起了笑容正色一道:“文惠兄所虑何事?不妨试言之。”

高柔道:“除了曹休置之不理、视我于无物一般外,傅巽、徐邈、司马孚、黄权、孙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是有道理的。”

“首先要明权责。”

“廷尉府是编撰考课法的地方,不是替大魏考课天下官员的地方。”

“仲达你看,”高柔目光看向司马懿:“御史台本就有弹劾之权,若再让御史台考课天下官员,那尚书台的吏部岂不虚设一般?”

“各州刺史该由谁考课?每州情况都不同,如凉州地处西陲、自顾不暇,更别说那些边境临敌的州了。秦州、扬州这些,真能按寻常标准考课吗?”

司马懿接话道:“还有军中。军中也是要管起来的。”

高柔上身微微前倾,离司马懿近了些。张口欲要说些什么之时,却侧脸看了看坐在司马懿身后的司马师。

“无妨!”司马懿直言道:“我与子元无话不说。”

高柔点头道:“仲达,我思来想去,各地州郡官员的考课,应是由吏部负责。中军暂且不说,外军和各地都督、应是由兵部负责的。”

“但尚书台六部,你与卫臻各领三部。兵部归你管辖、可吏部却由卫臻来管!”

“你说,我是否应该这样与陛下说?涉及你和卫臻两人,这才是我今晚来问你的原因。”

司马懿摸了摸颌下须髯,却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朝着高柔问道:“那六部由谁考课?御史台?”

高柔道:“若你未将徐邈叫到尚书台,有他在御史台倒也好说。现在徐邈到了刑部,而御史中丞韩暨韩公至又老迈不堪、难以任事。”

“仲达,你与韩暨相熟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韩暨多年不在洛阳,为朝廷督造兵器、在各处铁官中巡视,我与他也不熟。”

“不过御史台毕竟是御史台。六部的考核可以交给御史台,否则陛下定会有疑。”

高柔点头应道:“六部的考课好说。”

“尚书台的分划,仲达可有说法与我?”

司马懿沉默半晌,坐在椅子上、微微闭目思索了起来。高柔见状也同样闭目养神。

只留司马师若有所思的看着两人,目光一会儿看向自家父亲、一会儿又看向了廷尉高柔。

“文惠兄,我已有决断。”司马懿缓缓睁眼,声音低沉而又稳重的说道。

“仲达有何说法?”高柔问道。

司马懿道:“我记起当日陛下分割六部的时候,吏部的杨暨是由陛下钦点的。而杨暨曾任屯骑校尉,与陛下关系颇为紧密。”

“与其说吏部是由卫臻管着,不如说吏部是陛下本人在盯着。我在宫中看见杨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高柔从未知道此事,不免惊呼道:“陛下这般仔细?杨暨事事都与陛下说吗?”

司马懿斜了高柔一眼:“我须不是陛下身边的侍卫,我岂会知晓陛下是否事事过问?”

“不论陛下问或者不问,杨暨都算不得卫臻的真属下。”

高柔颔首:“仲达之语我听明白了。仲达可以将兵部管到底、卫臻却不能这般对吏部。”

“若将考课天下之事交给尚书台,说到底还是仲达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

司马懿装模作样的叹道:“为国家做官自当竭力尽忠,岂能因公事繁琐就推辞喊累呢?”

这下轮到高柔笑起来了。

高柔指向司马懿,看向司马师说道:“子元要多和司空学一学!他这番说话的本事,我可是学不来的!”

司马师知道父亲与高柔二人、乃是一种同盟般的默契。

但毕竟是说到了自家父亲,虽然言语间没有不妥之处,但也不好随高柔一并大笑,只得尴尬的点头应对。

司马懿道:“交到尚书台无妨。文惠兄明日何时去见陛下?上午还是下午?”

高柔想了几瞬,开口问道:“陛下何时心情更为好些,那我就何时来。”

司马懿笑道:“那文惠兄就下午来吧。勿要来的太晚,太晚陛下就回宫了。”

高柔轻咳一声,试探性的问道:“仲达,关于陛下在陈仓染病一事,我也听了些许谣言。”

“有人说曹真隔绝内外,还有人说夏侯献被外放也是因为曹真之故。”

“此事实属隐秘,我也听得云里雾里的。仲达知道的定然更多,可有什么能够透露出来的?”

陛下染病了?

司马师听到这一消息,也微微惊诧了一瞬。方才父亲可没有与我说这件事。

而且高柔用了‘染病’二字,看来并非普通的小病所能概括的。

司马师将目光看向父亲,如同一旁的高柔一般。

司马懿轻咳了一声,缓缓看向高柔:“文惠兄既然找我来说考课之事,那你我就说考课好了。这件事情隐秘,我不宜多说。文惠兄也不要到外面再问了。”

“知道太多,未必是件好事。”(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1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