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4章 意外之喜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徐邈话语一出,满座皆惊,众人纷纷侧目。

若论在皇帝面前无差别攻击,徐邈算得上是第一人。果然是御史台的官员,战斗力着实强悍。

曹真抬头看了眼皇帝,见曹睿没有表示,则面带不满的看向徐邈:“徐御史还是说些清楚为好,我等每日在宫中兢兢业业,如何就是揽权、如何就是‘只知西阁、东阁,不知陛下’了?”

徐邈看向曹真,拱手道:“回大将军的话,在下并非针对大将军,而是就制度而谈罢了。”

用徐邈和高柔的上表,又一次探知了皇帝的态度后,司马懿给徐邈出的主意,就是把水搅浑。

御史台的份内之事,本就是监督百官。发现制度有不妥之处从而抨击,正是职责所在。

将中书和西阁、东阁这两个皇帝亲自设立的机构相提并论,私心也就被掩盖起来了。

不过,曹睿也并非没有准备,见招拆招就是。

曹睿微微皱眉看向徐邈:“徐卿,你的意思是说中书和西阁东阁,乃是借着朕的权威发号施令、而没有用朕的名号?”

“是这个思路吗?”

徐邈拱手说道:“回陛下,臣正是这个意思。恩威皆出于上,不可让总是让大臣居于宫内发号施令。”

曹睿点头道:“朕听明白徐卿的进言了,今日叫徐卿来宫中,朕也全无难为你的意思,也是就事论事罢了。”

“刚才说的事情,朕分两个结果说与你听。”

徐邈拱手:“臣聆听圣训。”

曹睿说道:“第一个问题,徐卿身为御史,说中书在禁中伴朕左右,而常常能够向朕谏言,从而影响朝政,中书省也因此权势日盛。”

“徐卿,是这个意思吗?”

徐邈微微眯眼想了几瞬,拱手答道:“回陛下,臣正是此意。”

“那好,”曹睿说道:“若朕将中书之责,仅仅限制为管理机要、拟旨宣诏、上传下达,而不再咨询于中书,是否就对制度有益了呢?”

徐邈答道:“陛下圣明,若如此,则定可以使朝臣不再畏惧中书之权,中书权责也更加明确纯粹了。”

曹睿点了点头:“第二个问题,徐卿说近臣左右权重,而不利于国家。西阁东阁都用朕的名号,乃是损失朕的权威之举?”

徐邈脑海中回想起昨日马车上,司马懿对自己的嘱咐,毫不犹豫的点头应下:“臣正是此意。大臣居于宫中发号施令,此事自古以来闻所未闻!实非善政。”

曹睿笑着看向西阁东阁的四人:“御史台这样讲,你们又怎么说?”

曹真第一个拱手:“这实在是无妄之罪!我等乃是在宫中辅佐陛下,又如何成了揽权了?臣不认同!”

董昭捋了捋长须,缓缓说道:“在宫中发令,确实借了几分陛下之威,臣无话可说。”

曹睿转头看向司马懿和卫臻:“司空和卫师傅呢?”

司马懿拱手道:“陛下,臣只听陛下分派。”

卫臻也紧接着说道:“臣也如司空一般想法。”

曹睿点了点头:“徐卿,西阁东阁四位重臣的表态,你也都听到了。”

“就你刚刚提出之事,朕现在也有个办法可以解决。”

“既然朕已经明白说明中书之权,也不再就政事咨询中书。那么日后凡是进出宫中的文件,皆从中书传递,西阁、东阁也是一样。”

曹睿此话一出,书房中瞬间安静了下来。

其实曹睿设立西阁、东阁之时,就是为了让军事、政事都出自宫中,先让朝中适应这一制度,再慢慢收拢权利、使权责极重的大将军和录尚书事,成为类似阁臣一般的角色。

只是没想到,徐邈今日竟就此事而发起抨击。曹睿也就顺水推舟,说出了这一建议。

让西阁、东阁的政令由中书发出,这已经是名义上的令出于上了。

虽说不可能让曹真、司马懿真的成为皇帝助理一般的角色,但若是曹真、司马懿日后不在宫中了呢?其他人再来西阁、东阁,是不是就可以继续顺水推舟了?

集权之路漫漫,且慢慢来吧。

曹真和司马懿等人,脑中并未有‘内阁’这种机构的概念,也从不把自己当成皇帝助理一般的角色。因而听闻皇帝的话后,第一反应只是诧异。

此时的司马懿,脑海中已经转了不知多少圈,还是隐隐发现了一丝不妥之处。

司马懿拱手问道:“陛下,臣有一问,虽然不太妥当,但还是想请陛下允许臣讲。”

曹睿笑道:“司空怎么还如此客套起来了?想说便说。”

“是。”司马懿说道:“陛下将文书出宫和入宫的权责都归于中书,臣理解陛下的意思。但若中书从中过一手、恐怕会耽搁事务。”

司马懿说的委婉,但曹睿瞬间就听懂司马懿的潜台词了。

什么耽搁事务?司马懿这是担心,西阁和东阁的政令,会被中书阻挠、甚至封驳。若真如此,中书的权利反而增大了,西阁东阁也就如傀儡一般。

曹睿笑着说道:“对于西阁东阁之事,无论文书进宫上报、还是政令出宫传达,中书省只有立即传递之责,不可对其有半分干涉。”

司马懿拱手道:“若如此这般,臣没有问题了。”

曹睿问道:“大将军、卫尉、卫师傅,你们有无问题?”

从这三人的视角来看,无非是以往让宦官传递文件出宫进宫、现在改成中书省了,又有何妨?

曹真、董昭、卫臻三人纷纷表示,没有任何意见。

曹睿面带笑容的看向徐邈。对于这个不知为何、给自己打了一记漂亮助攻的御史,曹睿还是十分满意的。

“徐卿上表中所说的,朕都一一给你解答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徐邈躬身下拜:“臣没有问题了!陛下圣明烛照、英姿睿断,真乃不世之圣主也!”

曹睿嗤笑一声:“还不世之圣主,徐卿,收一收,莫要这般浮夸了。”

“陈侍中,替朕记一下。”

陈矫闻得皇帝召唤,连忙起身走到以往中书拟旨所用的桌案前。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邈清尚弘通、服勤尽节,国之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曹睿口中说完了之后,笑着说道:“稍后将此语送至中书去,让中书下诏给御史台,朕要当众褒扬徐御史。”

徐邈今日在宫中的心态几次波折,此时又得了这般褒扬,属实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司马懿神色如常,却也完全搞不清皇帝是如何想的。

徐邈只得躬身行礼:“臣谢陛下恩典。”

在御史台的治书执法徐邈离去后,并未有半点停歇,曹睿立即将高柔唤了进来。

高柔方才在院中,已经看到了徐邈出来时、看向自己的那种颇为古怪的眼神。当他自己走进书房中,却更为惊讶了。

怎会有如此多的人在场?

简单的问候之后,依旧是辛毗问话。

辛毗说道:“请问廷尉,在此前的上表中廷尉曾说,校事在黄初年间多有不法,是如何不法的?为何待陛下将校事权责转走之后,方才上表?”

高柔拱手答道:“禀陛下,臣先说洛阳校事都尉刘慈一人。臣这两日已经整理了刘慈引起的冤假错案,共计近千。”

“臣已经让廷尉监王观随臣一起来,将大致案情写的清楚,现在是否要呈于陛下?”

起初,曹睿以为高柔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这时候说,是有意要搞掉校事。

但现在看来,校事这些年所为并不干净?

曹睿思考了片刻。

若是不知这些细情,捏着鼻子继续用校事还是可以的。

但若是知道了校事的不法事,却还装着没看见一般继续用校事探案,那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天下是谁的?哪有自己糊弄自己的道理?

曹睿轻轻点头:“将案情带过来吧。”

钟毓出门去引王观进来,待看了王观所呈的资料后,曹睿也不由得连连摇头。

若用三个字来概括校事做的冤假错案,就是“没水平”!

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涉及一些小吏和平民百姓的。真正牵扯到洛阳两千石大臣的,除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之外,竟然没什么大事。

只盯着小官和百姓做什么?倒是盯着大臣和贵戚们啊!

既然校事犯罪、惩戒就是了,曹睿还用不着废什么心神。

曹睿要留下的只是校事这个机构,并非里面的某个人。若其中有些人做的过火、甚至犯罪,按律惩罚便是!

曹睿缓缓说道:“触目惊心啊!校事做下的冤案错案如此之多,廷尉,按律该当何罪?”

高柔缓缓说道:“陛下,刘慈此人身为校事都尉,一死是逃不掉的。但校事府其他校事,或多或少也肯定要担责。”

曹睿无意现在将校事府做个大清洗:“既然刘慈死罪,朕自会赐死此人。校事府内部的罪责,朕也会去让三名侍中论个明白。”

曹睿看向高柔:“朕想知道,廷尉为何现在才向朕报告校事府的不法事呢?”

“为何不早说?”(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