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6章 亲抵下辨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杨阜冷哼一声:“无非是两个割据势力罢了,暂时迫于大魏威势抱团取暖,彼此之间定然保藏祸心。”

“刘备才死了几年,蜀国之人真能忘得了吗?”

“那好。”曹睿笑着拍了拍手:“既然孙权想要找朕买马,朕就找他买船。”

“楼船艨艟也好,斗舰油船也罢,只要是能在大江上南北通航的船只,朕都愿意要。”

“是不是应派个使节前去?”曹睿看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愣了一下,转瞬拱手便说:“陛下不如派太仆前去。”

“司空真是举贤不避亲啊。”曹睿笑着指了指司马懿:“那好,传讯洛阳卫仆射处,让司马芝去一趟武昌吧。”

“具体与孙权提议的条件,让卫仆射、太仆与尚书台一并论一下。整体上来说,朕暂时不欲对吴用兵,能拖就拖两年。”

“本来以为淮南一战后能缓两年的,现在又在秦州打了一场。”

“陛下所言极是。”杨阜拱手说道:“当下在秦州与蜀贼交战,又要归化羌人屯田、豫州定下来的屯田新政,也正在豫州、兖州、青州施行。”

“不仅孙权需要休养生息,大魏也是一并需要的。方才臣所说之时,没有三年之期,恐怕见不到多少成效。”

“屯田是一个方面,粮草储备是另一个方面。”曹睿看向三人:“孙权和朕暧昧,那朕也和他暧昧一番。”

“无论如何,时机在大魏一边!”

“陛下圣明!”杨阜拱手道。

曹睿感慨道:“十二月初出兵,到现在已经接近三个月了。关中转运至陇右的粮草、加上陇右本地的积谷,当下还能支撑到四月底。”

“还需尽快打通下辨、河池一带,不然关中粮草经陇山道运到这里,实在是耗费太大了。”

司马懿点头:“昨日已经传讯张郃了,预计张郃后日就能抵达下辨城外。”

曹睿叹道:“张郃快,我们也不能慢!”

“明日大军加速向南,不过两百余里,三日内必须要到下辨!”

……

就在同一天、也就是二十五日晚,张郃收到了祁山大营的传讯。

“都督,陛下遣都督即刻进军下辨,自西向东与下辨蜀军相持,伺机围城。”

陈凭从外面走入,将军报递给了端坐在帐中、思索着军情方略的秦雍都督张郃。

张郃听见是陈凭的声音,并不多余动作,只是轻轻点头而已。陈凭随即会意,将军报放在了张郃身前。

“都督在忧心何事?虽说数日前典满小败一场,却不至于让都督这般忧虑吧?”陈凭退后小半步,离张郃不到三尺远,轻声出言问道。

张郃抬眼看了一下陈凭:“典满?他还配不上让我忧心。”

“若只是让我攻克下辨,所虑之事反而不多。但又不仅仅是这一个城池的事情,而是整个武都、整个秦州的驻防之事。”

陈凭肃容以对:“不知属下能否为都督分忧。”

张郃身着一身文士素袍,花白的头发上扎着一个木簪,几乎如同洛阳太学中的博士一般。只有一双浓眉下的锐眼,隐约露出几分果决之色。

每逢夜时脱去甲胄,就是这般文人模样。

轻叹一声后,张郃对陈凭说道:“我也是前日才知晓的。陛下责怪卫将军酒宴上辱我,有意回洛阳后夺其中军兵权,并将此事告知了我。”

“陛下如此意重于我,若我在秦州有违陛下重托,又有何面目能见天下?”

“都督似乎言重了吧?”陈凭颇为诧异:“秦州局势无论如何,都坏不到这个份上吧?”

张郃轻哼一声:“那是陛下和中军还在此地。若陛下带着中军走了呢?秦州外军只留三万多人?”

陈凭面色渐渐沉了下来。

张郃继续说道:“武都早就没有百姓,没有粮草可以依托。祁山到下辨近三百里,上邽到下辨几乎有五百里。此地到底该如何守住?”

陈凭听闻张郃之言,一时皱眉说不出话。但片刻之后,陈凭就反问道:“若是蜀军没那般多了呢?”

“此话怎解?”张郃问道。

陈凭干脆答道:“属下知道昔日汉中之战的过程,也知晓下辨一地离陇右关中都远。都督担忧如何防守,也属情理之中。”

“但如果再打一场略阳一般的战役,将蜀军再杀伤许多呢?他们还有力来攻么?”

张郃看了看陈凭,轻叹一声说道:“哪有这么简单的战事呢?我又岂能为了一己之利,再来一番惨烈之战?”

“时候不早了,你自去歇息吧。过几日我自会面呈陛下的。”

陈凭拱手一礼,随后退出门外。

……

张郃麾下步卒居多,用了三日半方才到达下辨城下,反倒与皇帝本人所率的中军骑兵后发齐至。

三月一日中午,三骑蜀军斥候从西面疾驰回到了下辨城中。

为首一名斥候直接进入大营之内,单膝跪地禀报称:“将军,魏军从西面而来,现在应该已经到了离下辨以西七、八里的地方。”

或许是策马疾驰太累的原故,斥候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的,面孔也涨红了一般。

“有多少人?”魏延问道。

“太多了。”斥候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用力摆手。

魏延面色当即就沉了下来,转过头来对坐在右侧的句扶说道:“孝兴,令城内军队整军待发、告诉东面山口处的营寨做好应敌准备。”

句扶还没来得及回复,魏延起身走到斥候身侧、将其一把提了起来:“走,本将与你们一并去看看,且前面带路!”

虽然有斥候传来消息,但魏延还是丝毫不敢大意。

就在前几日,赤亭处的诸葛丞相发来军令,让魏延相机行事、自主决定守备下辨或者撤军赤亭。

一心求战的魏延接到这般军令后,不敢说什么反对的话,但还是猛地用力剁了几次脚,聊以排解心中郁郁之气。

略阳输了魏军一仗,前几日又被典满突围逃走。

魏延心中满是不忿之意。

今日斥候传讯之后,魏延定要亲自前出、探一探魏军虚实。

策马行出五、六里后,出于一名优秀将领的直觉,魏延心中突起警觉,连忙寻了一处高地、亲自向西面眺望过去。

此刻映入魏延眼中的,是一条长长看不清末尾的行军阵势,自西向东蜿蜒开来。仅仅目光所及之处,就有数千人之多。

若非后方有更多后继之军,单单这些兵力、是绝对不敢以这种阵势行军的!这是有恃无恐!

魏延咬牙盯着远方的魏军,面孔中的怒意丝毫不加掩饰的显露出来。看了约有一百个呼吸的时间,魏延这才沉默的向亲卫招手示意、下了高地而后向东疾驰而去。

魏延弃了下辨城,弃的干脆利落。

正如当日在略阳与魏军交战之时,魏延从营垒后撤一般,全无半点拖泥带水的犹豫之色。

这就是诸葛亮对魏延青眼相加的原因了。

相比于作战勇猛、调度得当,诸葛亮更为欣赏的是魏延判断战况、听从军令的特质。

当年刘备选择魏延驻守汉中,也是因为魏延作为刘备多年的部曲,在战场之上不会乱来、不会自作主张,而是会将主帅的战略意图贯彻到底。

诸葛亮此刻的战略意图,就是凭借赤亭的险要之地与魏军大部相持、直到让魏军被迫退走。

有诸葛丞相在后方驻守,魏延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违令之事的。

郝昭率领的前军步卒,轻易便占据了下辨城。然后便是鹿磐、典满、夏侯和等将,张郃居于其后压阵,最后便是郭淮。

而曹睿从祁山带过来的中军两万五千兵,除了一千步卒驻守武都城外,其余两万四千骑就缀在张郃大军后方十五里处。

郝昭到达下辨时,曹睿却下令全军停了下来。

“陛下且看,就是此处。”杨阜骑在马上,伸直右臂指向西南方向的一条荒草嶙峋的路。

曹睿定睛看了片刻,摆了摆手将夏侯献唤入自己身前:“杨刺史昔日曾为武都太守,对周边道路地形极为熟络。他说的话你可都记清楚了?”

“记清楚了!”

夏侯献一年多来,从中军校尉被提拔至中垒将军,今日又督一万中军骑兵向武街进发,不可谓不重用了。

夏侯献此刻心中虽有激动之感,但更多的却是身负皇命、首次督统一军、独自行军的沉甸甸的重担。

“从此路向西南三十里可至西汉水畔,溯游而下十五里可至平洛水。溯平洛水向西二百里可至武街。”

夏侯献完整的复述了一遍后,随即就在马上向皇帝拱手说道:“臣定不辱使命!二百五十里路,臣争取五日内赶到武街!”

杨阜轻轻摇头,拨马上前看向夏侯献:“夏侯将军,从下辨到武都虽有道路,但十余年来也少有人行,应当慎之又慎才是。”

“陛下,”杨阜接着对皇帝说道:“夏侯将军勇意可嘉,但臣以为还是当以修整道路、稳妥行军为要。”

“若日后从武街或者更南边撤回的话,说不得还要从这条路走回来。”(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6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