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4章 分划中军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以内制外?”

曹睿挑眉看向董昭,眼神中略显出一丝玩味之态:

“董公‘以内制外’四字,内是谁、外又是谁?”

董昭倒也不慌,笑着说道:“臣与陛下在说军事,内外二字、自然是中军与中军之外。”

“如今西边战事已了,大将军在陈仓都督关西,陛下再也不用担心中军有人掣肘了。”

曹睿点头:“朕信任大将军是一回事,从国家制度上来说、又是另一回事。中军久在大将军管辖之内,如今悉数回到洛阳,该到将中军拆分的时候了。”

“西阁要帮朕把管辖中军的事情担起来。”

董昭点头:“大将军留在陈仓,原大将军府的人员都留在了洛阳。现在看起来,也是该换一个名字了。”

“名字倒是好说。”曹睿道:“朕有个大略的想法,还需董公帮朕参详一下。”

“对了,董公离朕近些坐下,勿要再站着了。”

“是。”

董昭从门口拖过来一个小些的椅子,缓缓坐在了曹睿的侧前方。

“陛下有何想法?不妨示下。”

曹睿说道:“首先一件事是拆分中军。中军五万员额,虽说此战损失颇重,一年内将员额补齐、问题倒也不大。”

“朕有意将中军拆分,每部万人,且互不统属。”

董昭略有所思、捋了捋花白的胡子,片刻后盘点道:“大魏的五万中军里面,武卫营的两万五千人就占了一半。”

“剩下另一半中,四千是五校尉营、中坚营八千、中垒营七千、中领军直属三千、大将军直属三千。”

“若拆成万人一部……”董昭顿了一下:“那么武卫营是要拆的,中坚、中垒二营要再加些兵力进去。”

曹睿摇头:“若是这样改,还不如不改。”

“董公,大魏旧事你比朕知道的更清楚。武卫、中坚、中垒三营都是怎么来的?”

董昭想了一想:“武卫营乃是先帝称帝后所设,诏许褚为武卫将军,以宿卫禁兵为主建立武卫营。”

“在建安年间,许褚在武帝征讨马超时护卫有功,被封为武卫中郎将。”

“武卫营的‘武卫’二字,就是由许褚开始的。”

曹睿道:“许褚效力曹氏已有三十年了,如今也是六旬老将了。此番征蜀的路上,朕看许褚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而并未给他半点攻伐之任。”

“虽然有些年长,若他只负责宿卫典兵,应是无碍。”董昭本能反驳了一句‘年老’之语。

董昭自己就是一名老者,当然不会因年老而说别人不堪重用。

董昭继续说道:“中坚、中垒二营,本是因中坚将军、中垒将军之名号所设。汉魏易代之后,先帝因之为中军,而并未改其名号。”

曹睿点头:“也就是说,武卫、中坚、中垒三营,其实并没有什么长久的历史。本就是因缘际会、以杂号将军所典之兵作为中军,就恰好保留下来了?”

“陛下所言极是。”董昭道。

曹睿轻轻颔首。

若是寻常朝廷中的大事小情,曹睿绝不会就这样与董昭两人讨论,而是会将东阁两人一并叫上,最好再喊来几个侍中。

但关于中军的分划,仅仅是调整一下组织架构,曹睿打算就与董昭二人商议就好。

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非常重要的事不开会。

无论哪朝哪代,做事情的逻辑总是相似的。

想了一会儿后,曹睿说道:“朕此前重塑尚书台、设立六部的时候,原则就是名实相符。”

“武卫、中坚、中垒三营之名并不好听,朕要把名字改一改。”

董昭问道:“怎么改?”

曹睿道:“‘武卫’二字近乎许褚专属,朕给他些面子、为他留着。中坚、中垒两营全部换掉。”

“置羽林左军、羽林右军,各统骑兵一万。”

“置武卫军、骁卫军,各统步卒一万。”

“余下骑兵一万,五校尉营统兵五千、中领军营统兵五千。”

董昭思索良久:“这样说来,武卫营拆去大半、与中垒、中坚二营分割混编。”

“五校尉营增员、中领军营增员、而原本的大将军直属就撤消掉了?”

曹睿点头:“董公以为如何?”

董昭有些犹疑之色:“那禁军护卫,又当如何?”

曹睿道:“由中领军营负责宫内,左右羽林、武卫、骁卫抽调兵力负责宫外。”

董昭又问:“那五校尉营该做何解?”

曹睿答道:“以朕来看,若无淮南征吴、陇右征蜀这种国战,边境的寻常战事并不需要太多骑兵。”

“五校尉营乃是沿袭汉朝旧制,内有一个五营校督、五个校尉,共计六个两千石。”

“若非国战,遣五校尉营的五千骑、想必已经够了。”

董昭赞同道:“中军本就是骑军更多。以内制外,正是要以中军巍然不动之势镇压四方。”

“陛下深谋远虑,臣万万不及也。”

曹睿摆了摆手:“朕即使再不懂军略,两次大战全程跟下来,该知道的也就都知道了。”

“如今朕要重新分划中军,正要借西阁之力。需要一得力之人、将这件事推行下去。”

董昭笑着看向皇帝:“是不是此人需要铁面无私、从不结党?最好还懂军略、能担得起日后军国重任?”

曹睿若有所思的瞄了董昭一眼:“是这样。董公有人选了?”

董昭哈哈一笑:“陛下睿断,臣确实想起了一人。除了此人,臣再也想不到其他人选了。”

曹睿也露出笑容,用手指了指东南方向。

董昭拱手道:“臣推荐前将军满宠满伯宁入西阁为任!”

曹睿点头:“那好!朕就准了董公所请,下午便让中书诏满宠回朝!”

“满宠在豫州所统之兵,何人可以继之?”

董昭道:“右将军朱盖或可。”

曹睿点头:“董公之言极为妥当!”

董昭提醒道:“虽说中军重新划分,但中护军一职却仍然空缺。”

“中护军主天下武官典选,各都督麾下的校尉、司马,以及各州郡的都尉,都由中护军主持选拔。”

“桓范去职,目前中护军一职空缺,当找人补上。否则无以应对全局。”

曹睿叹道:“略阳的事情军报中写的清楚,想必董公也都知晓了。”

“当日张翼意图刺朕,众人心中尽皆不安。桓范在帐中请罪,朕也就顺势将他外放到了安定郡。”

“若细细论起来,桓范乃是无心之失,朕心中并没有真怪罪他。也是时候将桓范叫回洛阳了。”

董昭点头道:“陛下现在亲领中军,又拔擢毌丘俭为中领军。桓范籍贯与陛下同郡,在当下的朝中实属难得。”

曹睿道:“皇帝也没办法不靠乡党宗亲,又何况其他人呢?”

董昭也叹道:“陛下说得是啊!就像吴质与臣同乡,虽然其人名声不佳,但臣与吴质也不得不常常来往。毕竟洛中为官之人,并无几个出身于济阴郡的。”

曹睿笑道:“没有济阴郡的,来个山阳郡的可好?左右都是兖州乡党。”

董昭心中悚然一惊。

方才说话之时只图嘴快,却将这一茬给忘了!

满宠籍贯山阳郡,与自己济阴郡乃是邻郡。济阴、山阳两郡都面积不大,定陶和昌邑的距离也并不远,与同郡并无多大差异。

刚刚推荐了满宠,皇帝会不会相疑呢?

董昭刚要解释,却被曹睿笑着叫住了:“朕知道董公想要解释什么,朕不在乎。”

擦了一下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珠后,董昭尴尬应道:“陛下圣明,臣绝无半点私心。”

曹睿哈哈一笑:“好了,朕还有最后一事要问你。”

“赵俨此人堪用吗?他现在为陈群的军师,若朕召陈群回来,以赵俨督荆州如何?”

董昭微微一愣,随后脱口而出:“赵俨资历并不太够。虽然他与颍川郡中的辛毗、陈群、杜袭一齐知名,号为辛、陈、杜、赵。”

“但陈群家世更高,与其他三人并不能等同。”

曹睿笑着接话道:“辛侍中曾为大将军军师、杜袭现为大将军军师,而赵俨现为骠骑将军军师。”

“颍川名士,怎么就惯做军师呢?朕听董公的意思,赵俨似乎并不足以督荆州?”

董昭正色道:“臣不怕得罪人,在陛下的面前实话实说。如今都督一方的是大将军和大司马,赵俨又何德何能呢?”

“陛下可以使赵俨监荆州诸军事。比都督弱了一层,所做之事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曹睿赞同道:“这个安排不错。陈群回来,赵俨补上。朕再让夏侯儒返回荆州统军。”

董昭道:“赵俨此人在荆州乃是专人专用,用在荆州合适、别处就未必了。”

曹睿明白,董昭是知晓自己对颍川人的观感的。如此说法,恐怕也有迎合自己心思的用意。

但不管怎么说,总归于国事无损。

曹睿本想再与董昭讨论一下三名侍中的人选,聊到这里已经没有兴致了,于是起身准备回到书房中去。

“董公随朕一起来书房吧。此番众将叙功之事,一并议个结果出来。”

“遵旨。”董昭伸手向前:“请陛下先行。”(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5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