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9章 致命旧事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赶在四月的最后一日,司徒王朗和大司马长史冯平二人,匆匆到了洛阳。

五月初一的大朝会结束,冯平下了朝便上了大鸿胪崔林的马车,一并去了鸿胪寺。

崔林崔德儒出身冀州清河,他的堂兄就是曾经执掌魏国选官的崔琰。身为崔氏这一辈最为出色的二人之一,崔琰虽然故去,却也给崔林留下了不少人脉和遗泽。

马车之中,二人也只是暂时寒暄。

冯平问道:“德儒兄,最近洛中可有什么新鲜事发生?”

“新鲜事嘛?”崔林揭开马车窗帘的一角,看了眼外面的如织的人流后,捋须说道:“倒是也有一件。”

“前几日,西域的龟兹国到了洛阳。送了些许玉器和宝石、还给陛下送了两名胡姬。”

“胡姬?”冯平笑道:“我也只是在书中看到过,却从未亲眼见过。”

崔林看了冯平一眼:“也是。你在扬州待了快十年了,通西域后一直都在寿春,如何能有机会见到?”

冯平点头:“使者送了两名胡姬,陛下就收了?”

崔林说道:“收了,陛下还给了龟兹国使者许多赏赐。我当时也在场,当场碍于陛下面子没有劝谏,待使者走后又与陛下说明、这些西域小国都是骗赏赐来的。而且从敦煌一路派人护送到洛阳,沿途耗费甚多,并不值得。”

“然后呢?”冯平听得有趣。

“然后,”崔林轻叹一口气:“陛下倒是耐心听我说完了,却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半年前皇帝南征的时候,冯平与皇帝私自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如今得了大司马的举荐、被陛下定为新任的河南尹,正是要好好了解陛下的心思。

冯平接着问道:“德儒兄说的在理啊!如今又不是前汉需要结交西域小国、以求扼制匈奴之时了。鲜卑如今又不成样子,陛下为何不纳德儒兄的建议?”

崔林问道:“你猜为何?”

冯平失笑道:“我如何能猜到?”

崔林道:“陛下说,先让这些小国占些便宜倒也无妨。现在占便宜,日后才能恢复商路。”

冯平也摇头道:“商路,西域那些穷地方除了牛羊、还能赚些什么?”

两人就这样聊着聊着,一路到了鸿胪寺中。

崔林的想法倒也没错。

不过,曹睿心中却是另一番打算。只有让洛阳富庶、大魏天子慷慨的传闻传遍西域,客商和冒险家们才会渐渐恢复隔绝百年的丝绸商路。

短期来看或许会亏一些,但长期又如何不会获利呢?

鸿胪寺中,崔林屏退左右,与冯平二人坐在堂中。

崔林不解的问道:“伯营,你昨日到的晚,今日方才见你。大司马是如何点你为河南尹的?尚书台也肯放出来?”

冯平沉默片刻:“不瞒德儒兄,是司空与大司马去了书信。司空用蒋济顶了大司马的扬州牧、让蒋济做了扬州刺史。大司马顺势就将我推上来了。”

崔林说道:“不过司马芝倒是得了利。朝廷派司马芝出使之前,还让他补上了九卿中太仆的缺。”

冯平冷哼一声:“司马子华?这等人也能配为九卿?”

“一月在皖城,大魏将孙权打的伤筋动骨,他出使又如何能讨得好处?陛下又如何不会怪他?”

崔林听到这里却叹了口气:“出使孙权,算不得什么好差事。但陛下却也未必会怪。”

冯平抬眉看向崔林:“此话何解?”

崔林说道:“数月之前,洛中的大臣们都只是知道陛下大方。但最近两月,陛下回了洛阳之后,朝中之事却愈发琢磨不透了。”

冯平在一旁静静听着。

崔林道:“侍中如今也能发出去巡视、河南尹派出去作使臣,所有政令都要送进宫中、归大将军和司空二人揽权……”

冯平轻咳一声:“德儒兄慎言。”

崔林说道:“且看朝局如何发展吧。伯营,你这个河南尹也要做的谨慎才是。”

……

而此时,北宫书房内,王朗正向皇帝报告着邺城发生的事情。

曹睿皱眉问道:“这邺城的校事都尉赵区,就这么轻松的被甄像一句话逼到自尽了?”

王朗拱手说道:“就臣目前知道的信息来说,确实如此。赵区畏罪自尽,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了。”

曹睿说道:“他是怕甄像报复?还是害怕朕报复?”

王朗停了几瞬后说道:“或许兼而有之吧。虽然赵区死了,但从他的两名副手卫本和孙定的身上,臣基本上将事情查明了。”

“嗯。”曹睿微微颔首,然后盯着王朗在看。

王朗说道:“臣今日其实要说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魏讽案、一个则与文昭皇后有关。那臣先说魏讽案?”

曹睿皱眉:“文昭皇后的事不必说了,司徒给朕写清楚就可。”

王朗摇头说道:“臣以为,陛下还是应该听一听的。”

曹睿哼了一声:“那就先说文昭皇后的事情!”

王朗思考片刻后又摇头道:“臣还是一起说罢。”

没等皇帝回应,王朗音色低沉的说道:“陛下,两个案子的共通之处,其实都在于先帝在建安年间,就已经近乎于接管了邺城的校事系统。”

“臣审讯卫本和孙定两名校事后,又翻阅邺城档案、找了许多校事府中的老吏问话,几乎可以将这个结论确定下来。”

曹睿问道:“先帝当时已经是储君了。但校事一直不都是武帝亲自掌着的么?先帝是如何掌握校事的?”

王朗说道:“建安末年,武帝常常因头疾而难以理事,发作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在迫于舆论杀了卢洪赵达之后,武帝也精力不济,将校事府的权责渐渐交给秘书监了。”

曹睿眯眼说道:“秘书监……先帝称帝后将秘书监改为中书省,是刘放和孙资二人?”

“陛下所言不错。”王朗缓缓说道:“刘放和孙资掌握中枢机要后,自然晓得武帝情况。武帝难理朝政,而先帝有了太子储君的名份,于是也就听先帝命令了。”

“说下去,”曹睿说道:“校事与魏讽一事有何干系?”

王朗道:“与魏讽一案干系倒不是特别大。只不过动用校事在邺城中帮助魏讽‘惑众’,或者说帮助魏讽‘扬名’,还伪造了些魏讽造反的证据。”

曹睿从椅子上起身,背着手在书房中踱步了起来。

“他们就不怕武帝知道?”曹睿又问。

王朗抬头与曹睿的目光对视:“武帝哪有可能知道呢?建安二十四年春,武帝当时还在汉中呢。”

曹睿没有说话。

建安二十四年春,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杀死。而后曹操亲自赶往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夏,关羽攻襄樊、斩庞德、俘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亲自坐镇许昌、指挥救援樊城。

过了冬天,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刚刚回军洛阳后,没过多久便病死了。

若是这般说来……先帝曹丕是不是算准了这些事情,因而有恃无恐呢?

曹睿在堂中站定,细细思考起来一些关键之人。

曹操死在洛阳,贾逵、司马懿、夏侯尚纷纷在洛阳稳定形势、安抚曹植曹彰。邺城中几乎所有臣子火速拥戴曹丕继位魏王。

若认真的说起来,曹丕的助力并不是曹真、曹休这些宗室武将,而是司马懿、陈群、贾逵、钟繇这些文臣!

先帝如此信重颍川人,也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想了许久,曹睿一声长叹。

曹睿自诩即位这不到一年,巩固权利、打了胜仗,因此往往将曹丕的能力看得没那么高。

但曹丕毕竟是开国皇帝,如何有如此多的人拥护于他?

曹操征伐在外,曹丕常常留守邺城。

一次次酒宴、一场场文会、一个个友人……

只能说,没有半点工夫是白费的。

而曹睿也终于想清了,自己和曹丕最大的差异。

曹睿与臣子之间,几乎从无私谊!

曹丕爱憎分明、文彩卓群,与世家大族和宗亲武将们都关系良好。该结交的结交,该奉承的奉承,而这些作为,都变成了他登顶路上的阶梯。

而反观曹睿呢?在东宫时几乎不结交大臣,而即位后所做的种种,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坐在皇帝宝座上发号施令。

孤家寡人。

曹睿深吸一口气,继续问道:“刘放和孙资二人,听先帝指挥之后,后来便掌握了校事之权,还以此继续掌中枢机要?”

王朗说道:“应是如此。”

曹睿摆了摆手:“说文昭皇后之事吧。”

王朗片刻后说道:“臣在问询校事之时,从校事处听闻这样一桩事情。”

“郭太后确实曾令校事诬告文昭皇后。臣知道陛下不欲追究此事,但臣是想说,邺城校事收到的命令,乃是郭太后直接从洛阳宫中发出的。”

曹睿想了想问道:“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先帝这个诏书,是哪年发的?黄初二年还是三年来着?”

王朗答道:“黄初三年。”

“是九月?”

“是九月。”

曹睿吸了一口气。曹丕下此诏书,几乎与立郭氏为后是同一时间。(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8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