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0章 法理人情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杜恕了然于胸,他知晓此事已被陛下过问、想要轻拿轻放已是不可能,袁侃在诏狱中还是断了这般念头为好。

看了袁侃一眼后,杜恕幅度轻微的摇了摇头,随即转身离去。

但就在此时,杜恕却将右手抬高几分、袖口朝向袁侃的方向,轻轻的比了个‘八’的手势。

高柔和杜恕一前一后的离去,手持火把的狱卒也一并离开,诏狱中陷入了极度的安静,只有过道中的油灯发出微弱的光线。

诸葛诞、袁侃、许允只是走岔了路,却一点都和‘蠢’字沾不上边。

三人相互对视一眼,此时都在思考着杜恕方才手势的意思。

片刻后,竟是许允低声惊呼了起来:“八议!杜务伯说的定然是八议!”

诸葛诞和袁侃一齐看了过来。

诸葛诞首先问道:“八议?是此前修律之时,刘劭刘孔才提出的八议吗?”

许允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如今你我三人之中,若是按照八议之法,公然之父袁公曾为御史大夫、乃是国家功臣!只有公然能够免死!”

许允说罢,还未等另外两人反应过来,即刻朝着袁侃大礼相拜:“公然,还请救我一救!已进诏狱,否则我将死矣!”

袁侃默不作声,诸葛诞却在旁边说了起来:“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八议吗?若是认真论起来,公然说不得可以符合‘议功’这一项。”

说完之后,诸葛诞自嘲的笑了一笑,转身便躺在牢房中的稻草中了,闭上眼睛束手蜷在一边。

许允是选部郎、算是袁侃的副手一般,尚且有将事情推给袁侃的可能。

而他诸葛诞与袁侃,乃是后任和前任的关系,无论如何都推脱不了任何罪责的!

袁侃沉默许久,喟然长叹:“士宗,你与我是友人、又是我的下属。若‘八议’能实行,我又何尝不愿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救你一番呢?”

“只是这‘八议’成与不成,却并非我能掌握的了。”

许允面容恳切的说道:“目前来说,只有这一个路子了。正值修律的关键时候,若与廷尉提及此事,定会有所考虑的!”

袁侃默然点了点头,虽说他愿意帮许允揽起罪责,却也如诸葛诞那般转过身去,再也不愿看许允一眼了。

第二日一早,用过早膳之后,曹睿叫上司马懿、卫臻、辛毗、陈矫四人,准备出发前往洛阳城南的崇文观。

此番出行,曹睿并没有携带仪仗,只是由虎贲开道、自己与臣子们骑马前去罢了。

前往崇文观,是一定要经过太学门口的那条长街的。

从街头到街尾,数十块太学石经矗立在墙边,几乎每块石经前面都有学子在认真誊抄着。

曹睿笑着看向司马懿:“郁郁乎文哉!下个月就是选太学郎的时候了,司空帮朕想想如何去选?”

司马懿想了想,问道:“陛下是问臣如何考核太学郎吗?”

曹睿轻轻点头。

司马懿道:“回禀陛下,臣记得早期的孝廉是不用考核的,而在前汉顺帝年间之时,尚书令左雄下令对孝廉考核,称之为‘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而太学的学子们都是以学经义为主,并无州郡中的文吏经验。若是考核的话,还应该以考核经义为好。”

曹睿却摇头说道:“太学中教授经义,那么自然是要考察经义的,不然不就成了不教而诛吗?”

“但也不能只考察经义,否则真选出了一堆博士、一堆书呆子,那还了得!”

司马懿想了想说道:“陛下,不如就考策论吧!既与经典结合、也能与时事、实务结合起来,算得上是一举两得。”

曹睿赞同道:“司空所言甚合朕意!不如司空先出些题目,朕到时再从里面选择两、三道?”

“反正还有大半个月,不急于一时。”

司马懿拱手应下:“臣领旨,那臣就出五道题,陛下从中来选?”

曹睿笑着说道:“五道题有点少了,司空就出十道题吧!”

就在二人说话间,皇帝的队伍已经抵达了崇文观。

早有虎贲去崇文观传信,曹植也已经早早的站在门外迎接。

见曹植站在门外行礼,曹睿下马走上前去,看向曹植说道:“皇叔不必多礼!朕许久没来崇文观了,今日偶然起了心思,过来看一看皇叔。”

“怎么只有皇叔一人在?高堂博士和吴大夫呢?”

曹植面带微笑的说道:“禀陛下,高堂博士每日皆在宫中秘书监内,只是偶尔来崇文观看看。而吴大夫近日身体不大好,只在家中做事。”

“吴大夫的身体怎么样了?”曹睿皱眉问道。

曹植轻轻摇头,叹了口气:“臣听他说,近来总是周身乏力,而且胸腹之间常有疼痛之感。”

“这个吴质,怎么不与朕说呢?”曹睿回头看向辛毗:“辛侍中稍后寻太医去帮吴大夫诊病,再去他府中、替朕探望一番。”

辛毗拱手领命,却不知不觉的开始想念刘晔了。刘晔在时,这些琐事几乎都是由他去办的。

曹植跟在皇帝侧面,一行数人缓缓走进了崇文观。

曹睿四处看了一圈,问道:“何平叔呢?朕怎么不见他?”

曹植摇头说道:“臣也不知。高堂博士不在、吴大夫不在,臣也只专注于译经之事,其他事全然不管。”

曹睿上前推开了门,脸色愈发难看:“何晏不在,毕轨、邓飏、李胜、丁谧、李丰,这五人怎么都不在?”

“都已经辰时了,这些人都去哪里了?这五个崇文观学士,不都是何晏举荐的吗?”

曹植拱了拱手,依旧不知。

曹睿略带嫌弃的看了曹植一眼,你这是在躲避嫌疑、还是高高挂起?不理政事是对的,怎么连崇文观里自己的下属都不顾了?

曹睿转头向辛毗看了一眼,辛毗会意,随即就与今日带队的虎贲校尉典满低声说了几句。

片刻之后,一队十人的骑兵就飞驰而出,向城内何晏家中的方向去了。

曹睿不可能因为等何晏,就在崇文观中什么事都不做了,接着向曹植问道:“皇叔的《诗》译得如何了?已经快半年了。”

曹植答道:“回陛下的话,若是只通俗的译出、速度当然是快的。只不过常有需要考究或者斟酌字句的地方,也有不同版本的比较与勘误,时间都花在这些上面了。”

“《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臣和下属都已经译好。《颂》的四十篇里,已经译到《昊天有成命》这首了。”

曹睿微笑着点头:“诗三百,思无邪,朕也只能背下来几十首而已。不过这首甚短、只有七句,朕还是知晓的。”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朕也是如成王这般啊!”

曹植拱手笑道:“陛下以成王自比,确实合适。”

曹睿哈哈大笑,堂内的司马懿、卫臻、辛毗、陈矫等人也纷纷点头微笑。

这其实和大魏的一则典故有关。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死后,孙权曾上书曹操、建议曹操称帝代汉。

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奠定基业、翦商羽翼,周武王继承父志、奋武代商。而《昊天有成命》这首诗中提到的成王,就是武王姬发之子。

曹操、曹丕、曹睿,正如文王、武王、成王一般,与《诗》暗合。

就在曹睿领着四名大臣,在崇文观内畅谈文事之时,派出去的虎贲也没闲着。

典满到了何晏家中,竟然发现毕轨、邓飏、李胜、丁谧、李丰都一并在何晏家中,都是一副没睡醒、精神委靡的样子。

匆匆的将几人塞进马车中,又将何晏家人叫过来细细问了一遍,紧接着将这六人一同带了过来。

等这群人来到崇文观的时候,皇帝还在和曹植聊《鹿鸣》呢,曹植还兴致颇高的与皇帝说起当年邺下,他与先帝、王粲、陈琳等人一并饮酒作诗时的场景。

但这叔侄之间难得的轻松时刻,却在何晏等人被带入堂中之时,一下子陷入了冰点。

曹睿听闻这些人都是从何晏家中寻到的,脸色也逐渐冷了下来。

身旁的曹植也是一脸惊讶,还以为他们也是连夜纵酒了。

司马懿转头看了皇帝一眼,曹睿微微点头,司马懿随即起身替皇帝询问了起来。

此堂中除了皇帝,就属他司马懿官职最大了。他不来问,又等谁来出头呢?等曹植吗?

司马懿轻咳一声:“何晏,你与其他五人为何都聚在你家中?朝中规定,各官署卯时末、辰时之前必须点验,你等为何误时不到?”

何晏虽然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但还是面带笑容的向皇帝和司马懿各行了一礼:“禀陛下,臣与同僚家中宴饮的迟了,还请陛下恕罪。”

门口侍立的典满,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皇帝端坐堂上没有说话,司马懿一双鹰眼却敏锐的注意到了,看向那人:“典校尉,你有何要说?”

典满身着甲胄,因此只是拱手说道:“禀陛下,末将在何学士家中,得知他们是在夜间服食了一个叫做‘五石散’的东西。末将将此物取样带来了些许。”

司马懿走上前去,从典满手中接过一小块绢包着的粉末,皱眉看了一眼。

还未等司马懿说话,曹睿就阴沉着脸勾了勾手指,从司马懿手中接过了此物。(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54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