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4章 筛选将领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不适?赔罪?

欺我眼瞎吗?分明就是推辞!真是小视于我东海王氏!

司马懿是辅臣,王肃也是近臣、还是司徒之子。谁又比谁真矮上一截?

王肃直直的看了司马懿一眼,面无表情的拱了拱手说道:“司空请便吧。”

接着转身就走,没有半点停留。

司马懿站在原地,解释也不是、不解释也不是,只好轻轻跺了下右脚,一声叹息。

抬腿走了几步,司马懿欲要转身再向身后的书房看上几眼,却硬是忍住了没有转身。就好似身后那间屋子里,真有一双眼睛能够隔着房门看出来一般。

长长吸了一口气,又用几瞬平复了一下心境,司马懿的神情似乎又镇定了一些,又迈开步子向西阁走去了。

若是当日自己也与高柔一并进言、或者再多想些办法、将孙资和校事的弊端说的更夸张些,将校事一并除掉该多好!

何至今日?徒惹祸端。

不是校事,还能有谁?

西阁中,曹真、董昭、卫臻三人早已坐好开始讨论起来了。

“仲达,快入坐吧,就等你了。”曹真笑着招呼道。

“诸位久等了,方才有些琐事。”司马懿拱了拱手,随即坐下。

曹真紧接着问道:“仲达,既然是从荆州和扬州两地调兵,你觉得荆州能挤出多少兵来?”

荆州?方才陛下问从长安多久能到襄阳,定然也是考虑后才定的。

司马懿不假思索的说道:“江夏文聘处屯兵一万五千,剩余的两万五千都是陈骠骑所领。不如先去信襄阳问一问?”

“是要问一问,可我们也要先拿个大略意见来。我的想法是,让荆州凑个八千左右,让大司马那边再凑个一万两千。”

“外军之中,豫州的一万不动,兖州、青州的一万也不动。就从大司马附近的扬州抽算了,与荆州一样也是五分之一。”

外军员额一共十五万,曹休当时所统的八万外军,实际上是将扬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凑起来的总数。

抽陈群和曹休的兵力,与自己何干?我手下又没有半个兵!

司马懿点头应道:“大将军调度妥当,我没意见。”

曹真又看向另外两人:“董公和公振呢?”

“附议。”

“在下附议。”

见两人也是一般说辞,曹真笑着说道:“那我就这般给大司马和陈骠骑去信了。”

“那长安这两万人统兵人选,你们可有想法?”

曹真看了司马懿一眼,又紧接着看向了董昭和卫臻。

只能说,曹真毕竟是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将军。

虽说皇帝让四人共同议论,但只要曹真提出合理的建议,其他三人又如何能拒绝呢?

这下曹真从董昭开始问起了:“董公可有人选?”

董昭依旧是一脸严肃的缓慢摇头:“大将军不让老夫去就行。”

曹真哈哈一笑,接着又看向卫臻:“公振觉得呢?”

卫臻答道:“军事上的事情在下不懂,不过既然是分统两地之兵,似乎选一稳妥之将为好?”

曹真直接了当的问道:“公振有人选了?”

卫臻摇了摇头:“并没有,不过大将军似乎可以从年初南征中的将领中挑选,陛下也都熟悉。”

曹真轻轻颔首,明白卫臻的意思了。

增兵长安是陛下说的,难道还能拿出陛下不熟悉的将领让陛下选吗?

曹真向司马懿问道:“仲达从中军和此番南征之将里面选一些?”

司马懿也不客套:“前将军满宠、右将军朱盖、镇东将军曹泰,也就这三个人选了。”

“大将军从中军中再选几人?”

曹真沉默几瞬,将中军内的统兵将领大略过了一遍,摇了摇头:“夏侯儒刚刚去襄阳、夏侯献又是刚领中坚营,中军现在没有合适之人。”

确实如此,难道还能将许褚或者曹洪派出去吗?

司马懿笑道:“不如这样,再凑一人,把牵招也一并算上。上次去襄阳,牵招不是落选了吗?”

曹真点头:“甚好。多年未见牵子经了,将他一并算进去,凑四人好了。”

……

数日后,荆州。

司马芝乘吴军楼船,自武昌逆流而上,随即在江夏转入汉水。

在汉水上,楼船刚刚走了一半,在鄀县时就被魏军巡逻的船只拦住了。

司马芝又体验了一次换船,只不过上次是在皖口,这次在襄阳郡的鄀县罢了。

襄阳城,骠骑将军府。

陈群站在门口将司马芝迎了进来,面带笑意说道:“子华出使归来,可谓收获颇丰啊!我都听说了,孙权送给陛下如此多的宝物珍货。”

“子华这次是立了大功。”

陈群年已六旬,骠骑将军的位阶仅在大司马和大将军之下。加之又是多年典选举、录尚书事的威严也在,即使陈群和司马芝和蔼,司马芝依旧是恭恭敬敬。

司马芝面带苦笑的说道:“禀陈公,如何是我立功呢,都是陛下天威所致。”

“陛下让我去让孙权再度称臣、让我离间吴蜀,这两件事都没做成。”

“唯一成了的,就是为陛下去送聘礼,再将孙权给的嫁妆拿回来了。”

陈群不以为意。兴许是在襄阳待了将近一年、多半时间都无事可做,原本就神态雍容的陈群、气度变得更加平和了。

“无妨。孙权在武昌作威作福,哪还愿意再向大魏称臣呢?”

“子华做的不错,待你回到朝中,身上的行太仆也就会转正了吧。”

司马芝拱了拱手:“借陈公吉言。”

陈群说道:“子华能在襄阳待几日?现在是上午,不如明日再走?”

司马芝想了想拒绝道:“多谢陈公美意,不过想必朝中还在等着在下返回,稍后我就准备出发了。”

陈群点了点头,站起身来从桌案上拿起两迭文书:“子华,这两封文书是我准备多日要给陛下一阅的,还请子华帮我亲手带给陛下。”

让我亲手给陛下?我怎么知道你写的什么?

司马芝诧异道:“这如何使得?陈公的文书不直接上表,如何让在下去送?我实在无此权责啊!”

陈群淡定的说道:“襄阳与洛阳三日一报,昨日信使刚走。这两封关于新律和修经的文书,我也是昨晚刚刚写好的。”

“若是子华不愿,那就算了。”

司马芝并不愿意违了陈群之意,只得赔笑道:“陈公说的哪里话?在下只是多问一句罢了。请陈公放心,我定会亲手送给陛下。”

告别了陈群之后,司马芝即刻启程北上。

而就在司马芝出发的同时,另一群人也抵达了他们行程的终点。

每日不停的行了四十多日,荀粲一行也终于到达了流放的目的地,位于凉州西平郡的临羌县。

由于高柔的特殊照顾,荀粲和他的两个兄长、两个侄子,都还能有马骑。对于流放之人来说,已经算是顶级的恩赐了。

“这封文书是我家廷尉交予陆校尉的,还请将军帮忙传递一下。”押送荀粲至此的廷尉府吏员客气的说道。

周铎打量了一下几人,又看了看站在自己面前笑着的吏员,随即拱手说道:“足下一路辛苦!在下只是千石长史罢了,在我家校尉麾下,如何敢称将军呢?”

“还请稍待。”

说罢,周铎便进入府内去寻陆逊去了。

府门处守卫的军士,乃是陆逊从本地征发的义从。

看着衣着面貌都与汉人不同的羌人义从,几名荀氏子弟的心情都沉到了谷底。

陆逊接过高柔的信,仔细看了两遍之后笑着向周铎问道:“金宁,这个高廷尉是何等人物?为何对流放之人如此好,就因为他们姓荀?”

周铎答道:“荀氏历代高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属下猜测,廷尉也是想与荀氏结个善缘罢了。”

陆逊冷哼一声:“他结善缘,却要我遣人照顾,我与他高柔又无交往。什么颍川高门、什么荀令君,与我这个吴郡降将又有什么干系?”

“陛下钦命流放之人,我如何敢优待?”

周铎迟疑的问道:“那校尉的意思是?”

陆逊轻声说道:“既然是流放,就要有流放的样子。荀氏所犯之罪我也听说了,既然犯罪,敢作敢当就是。”

“方才你说来的五人都是青壮,寻一些杂役之类的活让他们做便是。”

“与军中杂役一般待遇,不要照顾也不要故意为难他们。且磨磨他们性子。”

周铎一介凉州人,对什么荀氏也只是嘴上说说,又岂会真正在乎:“若是杂役的话,要么去城外屯田处开荒、要么去义从中伺候马匹。”

“伺候马匹就算了。这类高门不都是耕读传家吗?让他们去开荒吧。”

“遵命。”周铎领命而去,陆逊却在席上思索了起来。

想了一想,陆逊还是把今日之事尽皆写了下来。

包括高柔给自己的私信、荀氏五人的安排,一并写了进去。

写好后放进竹筒中,再封上火漆。

自从就任护羌校尉之后,这样的书信陆逊每旬都会写一封、一月三封,自然是要送到陛下手中的。

来到大魏,顾好本职、顾好陛下就是了。高柔算个什么角色?手还伸不到西平郡来。(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2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