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20章 言犹在耳(本卷完,二合一)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翌日下午,宫中演武场内。

曹睿一身劲装弯弓搭箭,随着手指轻轻移开,箭矢破空钉在了远处箭靶的红心处,尾羽还在微微抖动。

四名侍中现在只有三人,昨日是辛毗和徐庶当值,今日是辛毗和卢毓当值。

只得委屈辛毗一个人打两份工了。

在皇帝射光了一个箭筒后,辛毗束手在旁、略显担忧的问道:“陛下,张太医曾说陛下要休养百日,还望陛下以龙体为重、勿再劳累了。”

曹睿转头看了一眼辛毗,又伸手拍了拍腰间的箭囊。辛毗无奈,只得从架子上陈列着的箭囊内、抓出十支箭矢,上前将其放到了皇帝的箭囊中。

抽箭、弯弓、射箭一气呵成,曹睿满意的看着再度中靶的箭矢,看向辛毗说道:“太医说得固然有道理,但朕也不能事事都按道理来做。”

“射乃君子六艺之一,习之有益。”说罢,抬手又是一箭射出。

太医说的话岂能事事都听?张太医还说不能近女色呢,也没耽误曹睿每日往郭瑶房里跑。

射个箭而已,小事罢了。

待第二筒箭射光后,曹睿微微喘着、将雕弓伸手递给了卢毓,又将箭囊解下扔给了辛毗。

“卢侍中,朕曾听闻你父卢子干也是个能文能武的?还率军平过黄巾乱党?”

卢毓见皇帝提到先父,拱手应道:“劳烦陛下惦念,臣先父确是能文能武。”

“臣先父曾随大儒马公进学,后入朝为博士、参与编撰东观汉记。还曾率军平过九江叛乱、以北中郎将之职迫张角于广宗。”

曹睿接过内侍捧来的精细麻布、擦了擦汗后,转身坐在了后面的椅子上。

听闻卢毓之言,曹睿道:“平定黄巾大功一件,不过被灵帝给冤枉了。”

卢毓淡定说道:“时逢昏庸之主,臣先父再有才能也始终无法。不像臣一般、能在洛阳侍奉明主。”

曹睿指了指卢毓,笑道:“卢卿才上任几天,就这般会说话了?”

“朕记得武帝北征乌桓、路过涿郡之时,就曾遣人祭拜过你父坟茔。”

卢毓答道:“武帝圣德、臣铭记在心。臣就是那时被征召为官的。”

曹睿又问:“那你族中可有其他族人了?”

卢毓道:“禀陛下,臣族中其余人等、皆陆续死于丧乱之中。现在族中只有臣一人,并无族人在范阳了。”

曹睿笑着说道:“既然家中人少,那开枝散叶就是正经大事。卢侍中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吧?”

卢毓有些摸不到头脑:“回陛下,臣有二子一女、现都居于洛阳,并不在范阳居住。”

曹睿道:“那就遣一个儿子回老家居住吧,正好给你们家多添些人口。”

“对了,走的时候和朕说一声。朕到时遣人备些礼物、也算是应和武帝祭拜你父一事了。”

虽说卢毓果断应下了,可内心之中还是有些困惑。自己做了侍中,可还没与陛下亲近到可以畅谈这种事情的程度吧!

可卢毓不知道的是,他的后代会延绵数百年、传出多大的名声。

此事与曹睿并无什么干系,但是顺水推舟说这么两句,倒是他作为皇帝、日常中的一件趣事而已。

另一边侍立着的侍中辛毗早就见怪不怪了。

陛下谈论政事军事之时,大体上是个睿断英明之君。可每在做无关紧要之事的时候,言辞总是让人摸不到由头。

君心难测啊!

就在这时,散骑侍郎杜恕快步走了过来,拱手禀报道:“禀陛下,廷尉请求觐见、此时正在宫门外候着。”

曹睿点头道:“廷尉来找朕了,若他今日不来找朕、朕过两日也要宣他的。”

“走,回书房。务伯,让高柔也过来。”

“遵旨。”杜恕领旨后转身小步跑走,而后面的曹睿带着辛、卢二人,慢悠悠的向书房走去。

辛毗道:“陛下,校事报称、廷尉昨夜入了司空府,停留了半个多时辰方才离去。”

曹睿看向辛毗问道:“他去找司马懿做什么?”

辛毗道:“臣无从得知。不过臣大略揣度,似乎应是为了考课一事。”

“此前陛下在西面,廷尉曾为考课之事、去尚书台寻傅巽、徐宣二尚书,却被傅、徐二人驳回,似乎还在尚书台中起了争执。”

“而司空是录尚书事,尚书台正在他的管辖之下。”

曹睿一边活动着微酸的右肩和右臂,一边若有所思的说道:“看来是考课之法受阻了?也难怪。廷尉府就不是做这件事的,名不正言不顺,朕又无直接的诏书。”

“高柔若能做成,反倒是怪事了。”

曹睿与辛毗一边聊着一边步行,资历浅些的卢毓则默默跟在后面,皱眉思索却不发一言。

书房中,曹睿接见了高柔。聊了些许廷尉本职的琐碎事情后,高柔有了铺垫、也开始告起了状。

尚书台的傅巽、徐邈,凉州的司马孚、豫州的黄权、兖州的孙资,还有镇守寿春的大司马曹休。

有一个算一个,都被高柔告了个遍。期间言辞,比在司马懿府上要更锐利些。

自然是要锐利些的。

做了几十年官了,卖惨还不会吗?更何况做的是皇帝安排之事,又不是廷尉的本职工作。

曹睿作为皇帝,面对高柔有理有据的告状,倒是也没含胡。

“廷尉放心,凉州、豫州、兖州,朕会派人传口谕斥责他们三人的。”

“这三人离的远,可傅、徐二尚书离的近,就在南宫尚书台中。”

看着微微发愣的高柔,曹睿面目和善的笑道:“朕现在就将傅、徐二人唤来,为你做主!”

高柔大惊。

至于这么大阵仗吗??

高柔本欲出言拒绝,却因为自己告状在先,无论如何都不好拒绝皇帝‘主持公道’的建议。

只能拱手应下。

大约半个时辰,两位尚书被杜恕领着、进到了书房之中。

徐邈此前来过陛下的书房,傅巽却是第一次来。

曹睿淡定挥一挥手:“都坐吧。”

两位侍中,还有三名大臣坐定之后,曹睿直接开口问道:“傅卿、徐卿,廷尉方才找朕告你们二人的状。”

“考课之事如何驳回了?”

高柔此刻心中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禀报此事本是为了多些苦劳,却没有半点要与傅、徐二人结怨的意思!

陛下将二人唤来、又欲当着众人询问,这让高柔如何说得清楚?

傅巽也是年高老臣、资历背景样样不缺的。

听闻皇帝此语,傅巽朝着高柔的方向扫了一眼,而后起身从容答道:“禀陛下,臣只是以为廷尉制作的考课法有不妥之处。”

“当时陛下尚在西边征战,卫仆射下令非大事不得禀报,臣也无法及时给陛下上表。如今臣在御前,请陛下允臣禀报此事。”

曹睿点头:“道理越辨越明。傅卿认为考课法有何不妥之处,尽管说来!”

“谢陛下。”傅巽微微拱手、而后挺直腰板正色言道:“臣以为所谓考课,不过是为天下官吏增加事务,让当下的吏治变得更繁琐罢了。”

“可大魏当下紧要之事并非吏治,而吏治的紧要之事也并非考课!大魏已有上计制度,又何须再制定考课呢?”

曹睿当然听懂了傅巽所言,反问道:“傅卿的意思是说,大魏当下的重点不在吏治。搞清楚大政方针才是对的,再处处抓官吏细节并无用处?”

傅巽拱手答道:“陛下圣明烛照,臣正是此意。”

“当下已有上计制度,朝廷官员由御史台监督、各州刺史监督各郡。每逢秋季郡县上计,冬季各郡派遣上计吏至洛阳禀报情况。”

“郡县上计、督邮巡计、尚书台受计、御史核计。”傅巽语气恳切的说道:“臣实在不能明白,为何还要再设立层层考课、为天下官员增加重担呢?”

“倘若如此,人人都以考课为目的、又有谁会愿意做考课之外的事情呢?”

曹睿听后沉默了几瞬,缓缓说道:“朕不是说上计制度不好,大略也是行得通的,就是细节之处有失完备。”

说罢,曹睿又看向徐邈:“徐卿有什么说法?”

徐邈拱手答道:“臣主刑部,刑部之事只能以官员称职与否来断。天下刑狱之事越少越好,官员又何来争取政绩呢?”

“还望陛下明鉴。”

曹睿语气平和的说道:“上计制度并非完备,考课之法也不是一无是处。”

“既然刚推行到了尚书台、就碰到了这么多问题,各州郡、各军之中的问题只会更多。”

“卢侍中。”曹睿侧脸看向卢毓。

卢毓站起:“臣在。”

曹睿道:“稍后让中书下诏、令洛阳各两千石官员议论此事。十五日之内,不论对此事褒扬或者贬损,都要就此事上书。”

“朕要好生看看,朕的官员们都是怎么想的。”

卢毓拱手应下。

傅、徐二人说完之后,高柔将昨日在司空府内、与司马懿议论好的建议全盘提出。

曹睿没有赞同、也没有否定,而是从容表示等朝廷官员的上表收齐之后,再行决策。

颇为有趣的是,上计制度几乎未将尚书台和洛阳其他官员包含在内。

而高柔的考课制度有。

方才傅巽、徐邈二人也极为默契的没提此事……

当皇帝难,难就难在对大事小情、对人心细节的把控之上。若是曹睿不知两者差别,傅巽的言辞岂不更有说服力了?

三人走后,曹睿坐在书房之中、翻起了高柔亲手誊抄、写有考课之法的小册子。

皱起眉头之时,心中也添了一丝烦闷之意。

曹睿发现,自己似乎将考课这件事情想简单了。

在这个通信不畅、官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年代,搞一个顺畅运行的考课制度本就是难事。

更何况,大魏目前的形势也不允许大规模考课。

高柔的考课标准,基本都是在汉时的上计制度上不断增项,将考核再度细化的结果。

可汉时与现在的情况能一样吗?

如今天下尚有吴蜀割据,四方州郡都以军事为重,百业萧条亟待恢复。

哪里是汉时的承平景象呢?

汉时可以四方州郡采用同一标准,可现在能行吗?正如司马孚所说,凉州与内地州郡相比、就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

每个州的情况都不一样,难道现在要搞出来至少十二州方案?那就真荒唐了。

曹睿轻叹一声,虽然发现了考课制度的问题、但该做还是要做的。

现在吴蜀未定,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呢?

考课法已经有了雏形,将其细细完善之后、在五年后、十年后实行不也行吗?

事情总是要做的,没有白费的努力,只不过或早或晚之事罢了。

……

十五日不过须臾之间。

陈群、满宠、裴潜等人都回了洛阳。

并州刺史梁习也回到洛阳、补上徐庶调任侍中后的空缺。而秦朗秦元明则被任命为新任的并州刺史,走马上任。

下午时分,曹睿坐在书房之中,正在思索着今晚酒宴见这些臣子之事。

王昶从外走入,怀中抱着一摞文书。他一个人还有些抱不过来,于是杜恕、钟毓二人也在后面跟着帮忙。

曹睿指了指角落里的桌案,对王昶说道:“放到那边去吧。中书已经看过这些表文了吗?大略都是怎么说的?”

王昶说道:“禀陛下,表文之间大多都是盲目赞成或者盲目反对的,盲目赞成的人数多些。”

“而表示反对的人里,最为言之有物的、就属大鸿胪了。”

大鸿胪?崔林?

曹睿问道:“太尉和司空怎么说?”

王昶答道:“臣将华公和司马公的表文,归到盲目赞成这类里了。”

曹睿哈哈一笑:“王卿还真是有趣。来,将崔林的表文给朕,朕要亲自看看。”

“遵旨。”王昶竟看也不看,回身从杜恕抱着的一摞表文里、直接拿过最上面的一个,双手递到了皇帝的桌上。

王昶就是来送表文的,如今送到、陛下也知道自己的归类分划,也就告辞离去了。

侍中们都不在这里,书房内只有杜恕、钟毓两个散骑侍郎。

曹睿读着崔林的表文,一边读着一边点头。

崔林的意思是说,当今朝廷要更好的牧守天下,应当猛抓的事情不是建立制度,而是抓执行。

崔林称,自从周朝之时就有考课的办法,而后此法逐渐废弛、再无用处。

重点不在于法案条目的完备,而是在于执行。

不是‘无法可依’,上计制度也不是不能用。

而是‘有法必依’,能不能得到执行的问题。

曹睿一边赞同着崔林之言,一边想起了后世那些被抓的贪官污吏。难道是国家的制度不够完善吗?

还不是执行的问题!

没有痛彻心扉的忏悔,只有愿赌服输的坦然。

曹睿一边感慨着,一边将手中的表文递出:“来,务伯、稚叔,你们二人看看大鸿胪的表文。”

“一直以来未让你们参与政事。你们二人看看,然后各自说说是怎么想的。”

杜恕本就年近三旬,做散骑侍郎也是有政治抱负的。皇帝让他发表意见,才华如今有了被看到的机会,杜恕自然满心愿意。

可钟毓就不一样了。

今日是陛下第一次唤钟毓的字。

年初钟繇生了场病,比王朗的病还要早一些。当时的钟繇以为自己挺不过去了,就亲自在病榻上给儿子钟毓加了冠,还取了‘稚叔’的字。

这年岁,提前取字都是常态,没有哪个士人家族、死板到非要等二十岁再加冠取字。

钟毓被皇帝唤了字、被当做成人一般对待,这让钟毓如何不兴奋激动呢?

而皇帝让他回答的事情,反倒是次要的了。

两相对比之下,只能说太傅的儿子不愁官做,尚书的儿子没人依靠。

杜恕先一步接过崔林表文,细细看了一遍后、将表文又递给了钟毓。

几瞬之后,杜恕深吸一口气,拱手说道:“禀陛下,臣也不赞同考课之法。只不过臣与大鸿胪崔公的看法不同。”

“哦?”曹睿扬眉看向杜恕:“务伯是怎么想的?”

“臣以为大鸿胪之言,是提到了律令条例的执行问题。臣去年被陛下拔擢之前,一直在朝中为吏、每日所做的也都是细枝末节的琐碎事情。”

“天下官吏的大抵状况,应该都与臣此前相近。臣以为考课比上计更难,官吏执行起来也会更耗费时间精力。”

“可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众多,区区考课还排不到前面。大鸿胪之言不过是在误导陛下。”

曹睿笑着点头:“好,有见识。不论你此话正确与否,敢于谏言总是对的。”

“年轻官吏的看法,与年长高官的看法自然不会相同。”

杜恕拱手说道:“陛下,其实臣还有些自己的想法。”

曹睿点头:“说来!”

杜恕直接说道:“臣以为考课之法,用作考核庸常官吏倒也无妨,却不能真正的为大魏选拔治国之才。”

曹睿问道:“此话怎讲?”

杜恕道:“以臣微薄的眼光来看,凡是匡扶时事的大才,哪有一个是从官员中被考核出来的?”

“远的不说,就谈当今大魏的重臣们。太傅钟公、太尉华公、司徒陈公、司空司马公,以及卫仆射、六部、九卿诸官,他们被朝廷拔擢,又有哪一人是被考核选出的?”

“无一不是被朝廷慧眼识出的!”

曹睿想了几瞬,笑道:“务伯此语,真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感。”

“到了三公九卿,朝廷要慧眼识人、无需考课。而寻常两千石及其下官员,则可以适用考课了?”

“是这个意思吗?”

杜恕有些尴尬,一时答不上来皇帝的问题,直得连连拱手告罪。

“无妨,朕说了敢于谏言是好事。”曹睿抬手指向钟毓:“稚叔!你怎么说?”

钟毓想了片刻,犹犹豫豫的拱手答道:“臣不懂国家大事,但似乎觉得大鸿胪的言语有些不妥。”

“哪里不妥?”曹睿反问。

钟毓答道:“朝廷现在要推行考课,而考课尚未推行、大鸿胪就说执行不好,还未给出什么有用的办法。”

“臣只是认为,为朝廷做事不该是这般态度。”

曹睿哈哈大笑:“稚叔,朕看你也伶俐的很!”

“这些时日朕也想通了,一项完善的制度殊为不易。哪能由几个官员、在书斋中凑一凑就能做出来的呢?”

“慢慢来,朕等得起!”

杜恕、钟毓两人一并行礼。

天色渐晚,曹睿也从书房中启程、前往早已安排下来的酒宴。

曹睿没有叫其余重臣。

除了今日宴请的陈群、满宠、裴潜、梁习四人外,只有辛、徐、卢三名侍中在场作陪。

这个时代人人饮酒,擅酒之人更是不少。

如今大魏外患无虑,也无什么明显的内忧,可谓是大魏建国以来、光景最好的一年。

皇帝与重臣们饮酒,聊得自然都是国事。而国事又无太多烦忧之处。酒过三旬,众人饮酒的气氛也愈加热烈起来。

满宠最为海量,裴潜、梁习二人则就差了一些。

曹睿与满宠提了十樽,而满宠竟回敬了二十樽之多。或许满宠这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堪用与效忠。

而新上任的陈群陈司徒,或许是因为年龄大了,更显得有些醉了。

曹睿看到陈群有些酒醉,借着酒醉之意、端着酒樽亲自来到陈群的桌案之前。

“陈公不在洛阳这两年,可是让朕好生思念!”

“陈公看现在的大魏,可比朕接手之时更好了些?”

陈群起身躬身一礼,也随着皇帝的手势端起酒樽,敬道:“陛下亲率虎狼之师、平灭吴蜀割据之敌,每战必胜、所攻皆克,乃是大魏不世出的明君圣主!”

“臣为陛下贺,为大魏贺!”

“陛下万年!”

说罢,陈群端起酒樽一饮而尽。

曹睿也笑着向众人敬酒示意,一时间殿内山呼万岁之声回荡不绝。

已经两年了,大魏如今一扫昔日颓势,几乎换了个模样。

十年之约、洛水之誓言犹在耳,曹睿又如何能忘?(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3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