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5章 直趋汉中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随着夜幕渐渐退却,张郃率军在上午出发向东。

除了留夏侯儒在武兴、六千人屯驻修整以外,其余剩下的一万三千多兵、悉数由张郃指挥着向汉中挺进。

皇帝早已吩咐了,取实利而不要慕虚名。

在山路上追击蜀军,除了斩获些蜀军残部、大概率抓不到蜀军的关键角色。这是为了追击的虚名浪费兵力、浪费时间之举。

而向东就不一样了!

诸葛亮率军南逃,这分明是将汉中拱手奉送,这才是最大的实利!

沮县、阳平关……这些沿路城池关隘必然处于惊惧之中。

而且汉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取了汉中又可以借助汉水、与荆州连成一片。

一个抓诸葛亮的概率,还比不上汉中之重!

若是说到汉中,张郃与曹真二人,都能算得上是老熟人了。甚至此时身在军中的郭淮也是一样。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十万进发汉中,攻取阳平关后、张鲁军队全线崩溃。曹操率大军北返之后,留夏侯渊和张郃督军在此。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汉中之时,张郃就在阳平关外阻击刘备军队,迫使刘备不得不南渡汉水、翻山越岭屯驻定军山。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死后,张郃被郭淮等人推举掌军。曹操到了之后,在阳平关外负责对敌蜀军的,就从张郃变成了曹真。

阳平关?

对于曹真二人,熟的不能再熟了!简直如同自家后院一般!

八日晚,曹真一日夜行军百里、抵达沮县城外。

沮县不过是小县,又不在蜀汉的防御重点上,如何能抵得住一万骑兵围城的威势?

况且……

丞相不是在赤亭与魏军对战吗?魏军的一万骑兵又是如何到的沮县?丞相又在哪里?

沮县降的干脆。

随着城门洞开,魏军骑兵迅速从城门涌入,把守了沮县内的各个重点之地,将城防接管了过来。

曹真也亲自召见了沮县长傅昕。

由于已至夜间,曹真又欲知晓阳平关的情况,因而将傅昕叫过来交谈一二。

“降臣拜见大将军!”傅昕快步上前,竟直接跪倒在地拜了起来。

“傅县长请起!你既已经归顺大魏,按照陛下吩咐应得重赏。同朝为臣,又如何要跪拜呢?”

“多谢大将军!”傅昕收起了谄媚之态,起身后束手站在堂中。

曹真看向傅昕,这名四旬的肥胖县长,竟一瞬间看起来有些顺眼了。

“还请傅县长交待一下,汉中现在有兵力几何?”

“有一万兵力!”傅昕声音干脆的回答道。

曹真略有些诧异的问道:“你是如何知晓这个数字的?”

傅昕拱了拱手:“昔日从祁山退军后,所有退回汉中的人员、军队,都是在沮县城外经过的,在下又如何不晓呢?”

曹真捋须笑道:“那依你看,汉中这一万军队现在应该屯在何处?”

傅昕平静答道:“阳平关两千守军,沔阳两千、南郑四千、成固两千。”

曹真这下是真惊讶了,从席中起身、语气也变得认真了许多:“傅县长是如何得知这项军情分派的?你不过一介县长,应该无从知道这类军情吧!”

傅昕拱手应道:“大将军,在下确实无从得知军情。但在下在大军回返之时,可是率百姓服了运输的徭役。”

“从沮县出发的军队,到阳平关少了多少,又到沔阳少了多少。”傅昕笑了一声:“这些又如何能瞒得过负责运输之人呢?”

曹真走近到傅昕面前,盯着这个四旬略胖的县令看了几眼,咂着嘴说道:“沮县我也来过多次了,真没料到还会出你这么一个晓事的!”

“明日你随大军一同前往阳平关!若你所说样样不差,我自会征辟你入中军为官!”

傅昕脸上并无惧色,依旧平静的拱手一礼:“谨遵大将军令。”

傅昕走后,曹真独自回想此人的行为,却一时想不通他刚开始时为何那般谄媚。

……

夺取赤亭,带来的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

得益于故道水的漕运功能,从关中运来的粮食可以直接抵达大军身侧,减少了许多运输压力。

曹真是六日上午、督三万军出发南下的。

这几日内,曹睿也终于有时间、有精力开始处理些后方的政务了。

若细细论起来,这次出兵接近半年的时间,比上次征淮南还要更久一些。皇帝久在京城洛阳之外,仅凭卫臻三日一次的通报,又如何能将政事照顾的细致呢?

就拿几日前、青泥水河谷中交战之时来说,曹睿与曹真、司马懿、陈矫三人一起玩了一天的弹棋。

坐于后方、等待前线决战结果的精神压力,足以令人心中焦灼。

只能玩一玩弹棋、搞一些赌注消磨时间,哪有心力处理政事呢?

司马懿本就是录尚书事、又是东阁重臣,梳理朝政本就是他的分内之事。

“陛下,辛侍中处有许多积压未决的事项。”司马懿在帐中拱手说道:“臣选了其中最重要的三项,还请陛下示下。”

“司空请说。”曹睿点头。

“第一件是临晋、万年两县百姓逃役一案。”

司马懿抬眼看了眼皇帝,继续说道:“二月底之时,临晋、万年两县百姓第二次被征发、前往陇右运粮。”

“行至雍县之时,三千余百姓在为首之人陈大、胡宁的带领下,弃辎重而逃、欲要返回本县,杀了监督运粮的县吏。”

“辛侍中遣人将陈大、胡宁抓获,三千百姓也发回本县、着各乡各里看管起来。”

司马懿将辛毗原本的文书递给皇帝:“辛侍中建议将陈、胡二人夷三族,三千百姓皆流一千里。”

曹睿翻看了几眼文书,叹道:“冬日运粮不易啊!走了一遭、还要走第二遭!”

“司空,辛侍中处有没有统计过,各地运粮百姓死了多少?”

司马懿答道:“近半年来,雍州和河东、平阳二郡服徭役的百姓死了两千余。或是因寒冷、或是因疾病、或是因意外。”

“辛侍中只负责关中和河东、平阳,其余各州督运粮草由尚书台负责,辛侍中并不清楚。”

“卫师傅也没给朕说。”曹睿轻声道:“十二月至三月底,就按四个月、一百二十天来算,光运粮每日就死二十多人。”

“朕已经令各郡各县悉加防护了,却还是难免这种事情。”

司马懿拱手道:“陛下勿要心忧,这也是难免之事。历来大军出征都要征发徭役,冬日死伤根本就是难以避免的。”

“即使陛下不发徭役,冬日该死人还是要死人的。”

曹睿瞥了司马懿一眼:“虽说是这个道理,但朕还是不能这般处置。”

“告诉辛侍中,为首两名杀官造反之人夷三族,手中沾过血的斩首,其余百姓就不要流千里了,免其他罪行,但要人人抽十鞭子以作警戒!”

“若是流千里,不知还要死多少人?诛首恶也就够了。”

“遵旨。”司马懿毫不经意般的领命,接着说起第二件事来。

“第二件事,三月初、迁至关中的陇右羌人陆续抵达,辛侍中遣人将其屯在池阳、武功、蓝田、雍县、郑县五地。”

“但新迁入关中的羌人普遍有些不稳的倾向。虽然在迁入羌人之时,已经将其原本的种落尽量打乱,还是在各屯田处所内、时有争斗甚至死伤之事发生。”

“辛侍中向陛下请示,该用什么标准处理。”

曹睿抬眼看向司马懿:“司空以为该用什么方法处置?”

司马懿拱手答道:“臣以为应该从严、从重处理!”

“羌人不服王化,虽然种落首领领了大魏好处,但大多羌人百姓却还是积习难返。”

“若争斗致人死伤,首恶判斩,其余皆应严惩!”

“司空的意思朕听明白了。”曹睿点头:“对待这些羌人百姓应该恩威并施,但是朕的‘恩’,他们一时半会也感受不到、也体会不到朕的深意。”

“但是论‘威’,来的更快也更管用,是也不是?”

“陛下圣明。”司马懿拱手道。

“那就告诉辛侍中吧,”曹睿吩咐道:“虽然是朕将他们迁来的,但羌人犯法并无特权,该杀就杀、该惩罚就惩罚,且要从重!”

“威慑他们几年,习性也能渐渐改过来了。”

“还有第三件事……”

……

政事处理起来千头万绪,但曹睿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爱惜民力、尽快恢复生产。

而曹真八日到的沮县,九日下午便进发到了阳平关外,从容扎下营来。

张郃抛下步军由郭淮在后统领,亲自向前与曹真汇合,商量起进军的军略来。

“张将军,这两日发生的事情都上表陛下了吗?”

张郃点头应道:“已经悉数禀报过了。不过从沮县来的仓促,还未收到陛下的回信。”

曹真点了点头:“不过你说,我们从汉中退走这么些年,阳平关却还是这个阳平关。如今再取阳平关要几日?”

张郃看着曹真带笑的神情,略微想了一想:“五日?”

曹真哈哈大笑:“张将军还真是与我想到一起去了!五日已经足够!”(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