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6章 答疑解惑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曹睿一言既出,可堂中群臣却没他预想中的那般赞同,反倒是沉默思索者居多。

摇了摇头,曹睿扫视一圈:“将羌人编户齐民,此事朕已经想了许久了。今日你们有什么问题,朕来一一为你们解答!”

这种需要朝廷上下推行的大政,并不是作为皇帝的曹睿、简单动动嘴皮子下令就能完成的事情。

先与大臣们达成共识、解释疑难,再一层一层的安排下去,事情方能慢慢地做。

事情终究是要人来做的。

不将其中的疑难之处弄清,这种政务是一定会做成四不像的。

郭淮低头想了许久,咬了咬牙,还是准备继续向皇帝发问。作为雍州刺史,这种民事政务上的事情难道还能等到别人先问吗?

没办法的事情!

郭淮拱手:“禀陛下,臣晓得将羌人‘编户齐民’乃是增强国力之举,但此事具体如何执行,臣倒是有些不解之处。”

“郭刺史问吧。”曹睿点头。

“臣为雍州刺史,因而对雍州的户籍人口都更了解些。”郭淮缓缓说道:“黄初三年先帝下令统计各州郡人口,军户、民户、屯田户总和来看,雍州户籍共有汉人十四万户,其中关中诸郡约十万五千户,陇右五郡不过三万五千户而已。”

“而臣任雍州刺史也已日久,对雍凉二州的羌胡情况也大体上有个了解。”

“羌人与汉人不同,不按‘户’而按‘落’,每一落少至三五人、多至六、七人。”

“羌人从三辅至敦煌,其部小者不到千落、大者数万落。若大略估算一下,雍凉二州加上益州北部的羌人、总人口应在百万左右,只不过大都居于野地山间、或者边陲之地,非朝廷所能管辖。”

曹睿沉默几瞬,随即出言向陆逊问道:“伯言,你不是从西平、金城二郡中带了三万羌骑来吗?这两郡羌人总数能有多少?”

陆逊拱手应道:“回陛下,准确的数字无从得知,臣只能大体估量一下。”

“说来!”

“陛下,西平四县均沿湟水谷地而置,郡内和郡西治外所居的羌人,一直到西陲千里的群山高原中、臣估算约有十到二十万人。”

“而金城郡就更少些,但臣认为最少也有五万人左右。”

曹睿轻轻用手敲着桌案:“如此说来,羌人无论如何比汉人都是要多了?”

一旁的杨阜插话道:“陛下,自汉末丧乱以后,一州人口往往不比昔日一大郡多。”

“加上雍凉乱事频发,远的有汉时的多次羌乱和造反,近的有韩遂、董卓、马超等人屡次为祸雍凉,许多郡县几成白地。”

“方才郭刺史说的雍州十四万户,还要除去一万军户、长安冯翎的一万屯田户。真正各郡县所属之民,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曹睿点头:“这么说来,羌人种落众多而难管辖,你们是这个意思吗?”

杨阜、陆逊、郭淮一并称是。

曹睿从容说道:“这也好办。”

“伯言,”曹睿看向陆逊:“据朕所知,羌人种落的酋豪并非如王侯一般肆意处置治下之民,反倒是要与种落里商议的?”

“正是如此。”陆逊答道:“羌人本无制度,穷困而又质朴,并不像汉人王侯一般权重。”

“朕知晓了。”曹睿点头。

“司空,”曹睿看向司马懿:“你与郭刺史、陆校尉、杨侍中三人一并拟个方案出来。”

“先在冀县、新阳、上邽之地,从那些小的种落里吸纳五万羌人,以屯田之法治理。”

“其部所属羌人酋豪们,愿为官者,均任命其为千石的屯田司马,以汉人任官辅佐之。优者可以晋升,至于无能者、就如同汉时侯国那般架空起来,做个官样子就好。”

“若不愿为官、想要享受富贵的,你们一并议一议,看看给个什么爵位封邑好,可以接到洛阳来。”

“朕给了他们两条路,无论怎么选都比他们种落里吃不饱要好。”

“待实行一年后,再慢慢向陇右其余郡县推开。”

郭淮与陆逊一边听着,一边时不时的点头表示赞同。

若真能羌汉等同,被汉朝边缘化、不当人看了四百年的羌人百姓,自然是愿意的。

而羌人酋豪呢?在山沟里当个酋豪,如何能比得上大魏的正经官员来的威风?实在不行,去洛阳当个列侯也是美事!

司马懿拱手答道:“臣领旨,定会尽快定出一个方案来。”

“要快!”曹睿补充道:“待年节过后,朕要亲自接见这些羌豪们。”

“三日便可!定然不会误了陛下的大计。”司马懿答道。

“甚好。”曹睿轻轻颔首,随即起身站起。

“再过两日就是年节了。就如去岁朕在寿春时一般,到时朕将在上邽城南郊祭天!”

“至于军队,就先暂稳固驻于各城内、待中军后部尽至陇右后再行动兵南行!”

“谨遵陛下旨意!”堂内臣子们纷纷起身应道。

……

对于曹睿来说,此时在上邽并无多少烦忧之事,无非就是等待剩下的两万多中军到来,再择机向南进军而已。

另一方面,此时驻扎在陇右的军队,或是从陈仓而来、或是从洛阳而来,都经历了长途奔波与苦战,及时休整也是极有必要的。

但对于陇右四郡的本地人来说,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在酒宴和皇帝御前议事尽皆结束后,已经到了亥时。

姜维忙完了整理公文的任务后,从县衙侧面的公房内走出、向着临时居所走去。

夜深了,门外的冷风吹得人直打寒颤。姜维束手向前行着,两手之间拢着一个从洛阳带过来的暖炉。

“姜侍郎稍待。”守在县衙院外的虎卫将快步向外走去的姜维拦下。

姜维有些意外的问道:“不知裴司马有何事找我?”

这位中年的裴姓司马拱手说道:“晚间县衙中饮宴之时,就有下属向我禀报,称有一名复姓上官的年轻士人、自称是姜侍郎的友人前来寻你。”

“现在应该还在外面候着。姜侍郎若要见他,出门向右、走过虎卫巡逻的范围,应该就能见到他了。”

“多谢裴司马告知!”姜维颇为感慨的拱手说道:“好让裴司马知道,我本是天水冀县之人。今日来寻我的名叫上官齐,乃是我在郡中为吏时的同僚好友。”

“无妨,小事罢了。”裴司马面善的笑着:“夜深了,还请慢行。”

“值夜辛苦,勿要染了寒气。”姜维将袖中放着的一个球状暖炉,伸手塞到裴司马的手里。

裴司马眼前一亮,笑着说道:“这可是个难得的物什。明早我再还给姜侍郎。”

“好说,好说,在下告辞。”姜维大踏步的离去了。

片刻之后,姜维看到了在执勤的虎卫防区外面、束手站在原地、不断踏步御寒的一人。

不是上官齐,还能是谁?

“子脩!”姜维惊喜的喊道:“一年多未见,你如何来了此处!”

上官齐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几番姜维,这才缓过神来咧嘴笑着说道:“一年多未见,伯约愈加英武了!我来上邽本是报信来的,听闻今日陛下将至、猜测你也许随在军中,就没有回冀县。”

“走,一同去我住处,今夜你我定要抵足而眠!”姜维快步上前,快步拉着上官齐的手向前走去。

身为散骑侍郎,姜维自然是与洛阳来的随员们宿在一起的。虽只分得了极小的一间,但两人挤一挤也是够了的。

遣仆役烧了些热水,二人一边在房中烫脚、一边聊了起来。

“这般说来,那马遵马太守还是如此不堪?”姜维皱眉说道:“今日庆功之时,这马遵竟然还受到了陛下褒扬!”

上官齐苦笑道:“伯约,这也是我心中疑惑不解之处。”

“方才我也与你说了尹赏尹主簿的事情。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太守,他弃冀县而去上邽、无非也是保命罢了。”

“而且你也说了,上邽之地比冀县更为重要,若无马遵将郡兵带至、说不定上邽就丢了。”

姜维认真听着上官齐所言,上官齐接着说道:“但他毕竟离开冀县去了上邽!我等被留在冀县之人,就轻易被太守弃了!”

从去年至今,上官齐还是在郡中为吏,所做之事不过是劝农、管马场这些琐事罢了。

但姜维先入太学学经,又两番随着皇帝出征。这两个好友的格局与眼界已然差距极大。

此刻的姜维竟莫名想起,昔日在寿春行宫外面、陆逊入请见陛下却被自己驳斥的场景来。

当时的姜维颇为瞧不起陆逊,身为一军主帅却贪生怕死、投降后还委曲求全任了个小官。

今日姜维听闻了陆逊此战援救之功,对陆逊的观感也变了许多。

天下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所谓豪杰,并非临危之时一死了之、就能被人赞颂的。

屈身忍辱而后一鸣惊人,这才更加可贵!这才是真豪杰!

姜维无法对自己昔日好友说马遵无错,也不好从国事的角度来说更多。(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9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