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0章 八议之律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顺着华歆的话语,曹睿也一并看向了旁边的三人。

蒋济被点了扬州刺史之后,中护军之职乃是由桓范来进行负责的。

任何臣子都不是完美的,蒋济如此,桓范也是如此。

桓范当年同刘劭、王象一同编纂《皇览》,很明显桓范的才学,是与刘劭、王象二人差了一层的。

但桓范任事负责、且出身于谯郡龙亢,从根子上算是曹氏的老乡!

中军之所以为中军,就在这个‘中’字。

曹真、曹洪、夏侯献等人,都是诸夏侯曹宗亲。许褚等人自不必说,也是曹操的铁杆老臣。

职位稍逊一层的人,比如监察五校尉营的五营校督文钦,就是谯县之人。同样出身谯郡的桓范任职中护军,也是情理之中。

就连皇帝都离不开任用老乡的。

此前曹睿用蒋济,也多半是给他个官职、在南征幕府之中以备咨询罢了。一回朝中,就立马将蒋济调往外任。

曹睿开口笑着问道:“桓卿,想做中护军还是想去修律?”

皇帝如此直白的问向自己,桓范倒是一时间被问懵了。

问我?我也纳闷呢!

不过是几年前一同参与编纂《皇览》罢了,又莫名其妙的被司空司马懿推荐了。我这中护军做的好好的呢!

桓范闻言立即站了起来,但在站起身后却迟疑了几瞬,方才拱手说道:“回陛下,臣、臣刚刚赴任中军不过一月,暂时还未有想要调任的念头。”

曹睿点了点头,知晓了桓范的意思。随即又看向刘劭和卢毓二人。

刘劭的才学,曹睿当初在陈留巡视的时候,就已经知晓了。而刘劭入洛阳之后,第一站就去了华歆家中,这件事曹睿也一并知晓。

换句话说,用刘劭此人来修律,定然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现在该问的人就是卢毓了。

曹睿看向卢毓:“卢卿,你是否愿意为朝廷负责此项修律之事?”

卢毓也连忙起身,拱手说道:“臣当然愿意为陛下、为朝廷分忧,但用不用臣并不在臣本身,而在陛下和朝廷的分派。”

曹睿说道:“道理倒是这个道理。若要用你修律,你会如何做呢?”

卢毓拱手说道:“若依臣的想法,此番修律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两条罢了。”

只有两条?华歆、刘劭、桓范的目光一并看了过来,曹睿也盯着卢毓的脸。

卢毓不急不慢的说道:“其一,臣以为汉律的错综复杂,在于数百年架床叠屋的堆积、也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大臣的见解不同。”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理清修律的根本义理。究竟如何修律?以什么原则修律?”

曹睿微微眯眼。卢毓的话其实是说,要先统一思想和认识,搞明白一个整体的纲领,再接下来去执行修律这件差事。

“第二条呢?”华歆在一旁问道。

卢毓说道:“其二,臣以为律令的条目文字虽然可以很多,但天下臣民百姓能够触犯的事情却是固定的。”

“因此,臣认为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对于同一罪名,只能有一种定罪和判罚的解释,而不能有两种。”

“臣认为,这也就是陛下所说‘删繁就简’的道理所在吧!”

曹睿深吸一口气,不由得微微摇头感慨。

在这天下之中,当真是有人惊才绝艳、比其他人更为聪明智慧的。

显然,卢毓就是这样的人。

卢毓方才的意思其实就是,先由皇帝和重臣讨论出指导思想,我们这些负责执行干活的人,再把每一种罪名对应搞一个律条出来。

逻辑上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在曹睿的此前的意识中,修律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一个文字工作。

将汉朝四百年累积下来的章句,删繁就简做个精简版,大约就成了。具体条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再由朝廷和州郡官员依照现状校对一遍,也就差不多可以发布了。

但如何去做这个文字工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卢毓一句话就解决了。

曹睿又看向刘劭,不知刘劭此人又将如何作答。

曹睿问道:“刘卿,你会如何去做?”

刘劭信手拈来般的说道:“禀陛下,方才卢太守所言都是正理。臣也是有几件事需要补充罢了。”

曹睿点了点头:“试言之。”

刘劭拱手说道:“对于大理和各地州郡,面对繁琐的章句,如何在判罚时找到最适合的条目、是当下最大的问题。”

“臣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将《具律》置于篇首。”

“在汉《九章律》中,带有总则性质的《具律》处于第六篇,既不在首也不在尾,无法起到其统领律令之意。”

曹睿明白,刘劭是说搞一个总纲和目录性质的东西,放在新律的最前面。这估计也是刘劭在修《皇览》这个大部头的书时,积攒下来的些许经验。

刘劭继续说道:“臣认为第二件事,是将律、令分开。因此无论朝中或者州郡之中,皆能得到便利。”

曹睿闻言轻轻颔首。刘劭方才的大概意思,若是拿后世来做个比较的话,大约就是将法律和具体执行的法规分开。

刘劭顿了一顿,稍微清了清嗓子。

“禀陛下,臣还要说第三件事。”

曹睿抬眼看向刘劭:“刘卿但说无妨。”

刘劭拱手道:“臣认为,应该将《周礼》中的八议纳入新律之中。”

八议?

曹睿皱眉:“刘卿仔细说来。”

刘劭答道:“回陛下,《曲礼》云,刑不上大夫。”

“周礼之中,对于八类人的犯法行为,须经特别审议、不能由大理直接定罪。而且可以减免刑罚。”

“所谓八议,就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曹睿深吸一口气,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自古以来,特权阶级的特权一直都在,只是在每个时代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比如汉武帝时期,若是官员贵族犯了法,很简单、交钱就行,就可以免罪。

若是从后世的观点看来,若触犯法律能拿钱买平安的话,那法律还有什么严肃性呢?岂不是玩笑?

但所谓法律,也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罢了。皇帝能给大臣封爵,能将平民百姓升为贵族,这是最大的特权。而高官显贵,也是要有些小特权的

就拿素爱刑名的武帝曹操来说,许多臣子或者将领犯法,都看在曾经的战功或者苦劳上免罪、或者只是惩戒罢了。

这时候怎么不论法律了呢?废话,还是要留着人打天下的。人心散了,队伍又如何带呢?

刘劭刚刚的提议,也只是从周礼中搬出章句作为依据,要写在新律的条文里罢了。

曹睿大略一想,觉得此事可行,于是看向华歆的方向:“太尉以为此事如何?八议放在新律中,行得通吗?”

华歆倒没立刻回话。而是沉默了半晌之后,方才谨慎说道:“陛下,以往朝中面对这种情况,都是由皇帝开口、或者大臣求情,从而减免犯罪臣子的罪名。”

“臣以为,此事有好处也有坏处。”

曹睿继续问道:“什么好处,什么坏处?”

华歆道:“陛下,好处就在于其执行时,都归于有司所议论,而非都是由皇帝所平叛。这样可以议多一些、也可以议少一些。其责出自法、而不是出自上,这样犯罪之人就不会对皇帝有太多怨言。”

“坏处呢?”曹睿追问。

“坏处就是,权贵重臣们知道八议的存在,则有可能会故意犯法、或者轻视律法。反正有八议在,有减罪的可能,就更加有恃无恐了。”

曹睿听完华歆所说,轻轻点头。

凡事有利也有弊,八议也是同样如此。

曹睿微微皱眉说道:“方才刘卿所提的八议一事,朕已经知晓了。若将八议纳入新律之中,朕估计这将是最大的变动之一。”

“这个条目暂不急着加进去,朕再好好想想,你们也再想想。”

刘劭拱手:“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

曹睿看向四人:“修新律一事,朕大略有了想法。以华太尉为首,刘劭、卢毓两名两千石佐之。你们三人可有异议?”

华歆也一同从坐位上起来,与刘劭、卢毓一并行礼道:“臣没有异议。”

见这三人都已经站了起来,桓范也不自在的站了起来。

但皇帝没有理会桓范的动作,而是打了个手势召唤钟毓过来。

曹睿看向钟毓:“钟毓,你去西阁和东阁去仔细问一下,把朕刚刚的初步安排说与四位大臣听,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意见。”

钟毓得了旨意,转身欲走,却又被皇帝叫住了。

曹睿道:“告诉他们勿要顾忌!替朕查漏补缺才是。”

钟毓表示听明白了。

从书房去西阁和东阁,来回一遍可是费不了多少时间。

片刻后,钟毓回来禀告说,曹真、董昭、司马懿、卫臻四人都表示赞同。

曹睿说道:“几位大臣也都没有意见,那朕就命中书去拟诏了。”

“此事就辛苦太尉了!”曹睿笑着看向华歆,又转头看向刘劭和卢毓:“刘卿和卢卿也是如此!”

华歆、刘劭、卢毓纷纷谢恩表态。

而曹睿同样也没忘了一旁的桓范:“桓卿就安心在中军任职!朕留你是有大用的!”

桓范也连忙行礼。(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1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