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10章 郑学休矣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皇帝亲至,本就是表达一个重视臣子的态度,没人会追究什么细节。

除了曹睿本人以及随军出征的大臣外,其余在洛阳的众臣早就来过,没有再拜第二次的道理。

因而将空间都留给了皇帝、王肃以及司马懿、辛毗等寥寥几人。

祭后,曹睿也丝毫没有遮掩的意思,当着众人的面问道:“王卿,待王司徒百日卒哭之礼后,是否要朕下令夺情?”

皇帝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瞬间安静了,纷纷将目光投向王肃。

司马懿对于王朗、王肃父子受到的宠信早就有些不满了。

而此时除了司马懿外,辛毗也同样皱眉盯着王肃的面孔来看。

不是,你王肃不过三十余岁、何德何能主动让皇帝问你是否要夺情啊?

大家都是侍中,凭什么你与陛下私交这么好??

就凭你是王朗儿子?

其实刚才曹睿的话语之中,用词并不准确。用‘夺情’二字不妥,该用‘起复’二字。

所谓夺情,乃是和丁忧相对的一个政治词语。

父母死后,官员需要去职返家守丧,称为丁忧。若匿而不报、隐瞒家中父母丧事,若经查出则会严惩。

而若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官员丁忧,这种事情被称为夺情。

如果已经开始服丧,但丧期未满、被朝廷叫出来做官上任,这样被称为‘起复’。

对王肃,用‘起复’合适。

可不管皇帝用词准确与否,表达出来的对王肃的重视,足以让众人侧目了。

王肃神色一凛,恭敬一拜:“启禀陛下,臣自年幼之时就得臣父亲传,素习儒学、日日不辍。如今正值臣父丧期,请陛下准臣守满三年之丧。”

曹睿瞥了王肃一眼。

他没和王肃客气,自然也认为王肃没有和他客气。

若王肃想做个世俗礼法上的孝子,那就随他去好了。

曹睿轻轻点头:“三年吗?那便是二十七个月?”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王肃答道:“臣已经考证过了,郑玄所言二十七个月乃是妄语,二十五个月才是正理。”

曹睿并无什么意见,二十五个月也好、二十七个月也罢,皇帝从不需要纠结细节。

但一旁的辛毗皱眉问道:“子雍,夙来都是二十七个月。不知子雍之论、是哪里比郑公之说少了两个月?”

王肃干净利落的答道:“郑玄所语二十七个月,乃是依照间传所言,期而小祥、期而大祥、中月而禫。”

“既葬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郑玄将‘中月而禫’的‘中’字解作‘间’,而在下将‘中月’指作‘月中’。”

“如此而言,就差了两个月。正合《三年问》中‘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之礼。”

辛毗刚要接着发问,就被曹睿笑着打断了。

“左右不过是个礼制上的事情,王司徒本是大儒,子雍也是饱学之士。既然他能解释的通,就按他说的来也无妨。”

“臣知晓了。”辛毗面色平静的答道。

辛毗出言相争,本是想试探一下皇帝之意。如今皇帝已经拉偏架了,也就无需再试了。

随侍在皇帝面前,哪有那么多喜怒和好恶?不过是根据政治需要做出的姿态罢了。

死的是王肃自己的爹,须和旁人无关。

不过,辛毗仍在心中揣摩着。皇帝这么纵容王肃,是要王肃来做些什么?且看两人如何分说吧。

王肃谢过之后,曹睿又张口问道:“王司徒可有什么遗愿?若朕能办的,就为王司徒办上一办。”

王肃借着机会从袖中摸出了一本册子来,双手呈到了皇帝面前:

“禀陛下,臣父生前著有文集三十卷,其中最为得意之作、就是这本《周易传》了。”

“臣父的遗愿,就是想将这本《周易传》广布天下,还望陛下成全,臣感激不尽。”

曹睿看了王肃一眼,伸出右手接过了这本《周易传》。打开册子翻了几页,高深之处看得似懂非懂,又将册子合上了,攥在了手中。

“朕也不细看了。”曹睿道:“王卿的学问朕是知道的,王司徒的学问朕也清楚。朕且问你,此本《周易传》中可有谶纬、灾异等事?”

“全无谶纬和灾异!”王肃认真回道:“臣父与臣素来不认这些!臣父毕生心血、尽在这本《周易传》里了。”

曹睿点了点头,转身将手中的册子塞给了曹植。

“皇叔替朕看看吧,若没什么问题,送到太学去当教材。”

“臣遵旨。”曹植双手朝前接了过来,小心的将其放在了怀里。

一个攥着,一个放在怀里,这就是文化人对待书籍的珍惜了。

曹睿缓缓说道:“既然王卿精通周易,朕倒有一事要让王卿给朕解惑了。”

“朕在陈仓郊外,亲眼见到百姓淫祀董卓鬼魂,还在长安见了汉武帝求仙的承露盘……”

曹睿将事情大略说了一遍,而后说道:“民间有很多习俗糟粕,朕欲尽数将其摒弃掉。”

“而汉朝历经四百年,文化底蕴不可谓不厚重。朕有意要保留汉朝那些好的东西、又想彰显大魏新朝气象。”

“先帝在黄初年间没来的及做这些事,如今朕征蜀归来、也该完成先帝未尽的心愿了。”

司马懿在后听着皇帝之语,脑子里不由得直撇嘴。先帝就想着打赢吴国,哪里想过这种高端的事情了?

拿先帝出来当幌子,这不是死无对证吗?

王肃皱眉站在原地思索了半晌。

曹睿也不急,又转头走到王朗牌位前重新添了几炷香,而后又转了几圈,透过堂门、瞟了几眼在外无所事事、闲聊着的大臣们。

再度走回到王肃面前之时,王肃终于想明白了,拱手说道:“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大魏承天之命,代汉室统御天下,朝廷祭祀之典理应与汉朝不同。”

曹睿出口问道:“如何不同?”

王肃道:“汉时祭祀上天,皆祭‘六天’,而非祭‘一天’。”

“大魏新朝气象,理应正本清源,祭祀正确的‘一天’,而非‘六天’。”

“等等,朕有些糊涂了。”曹睿叫停了谈着儒学理论的王肃:“卿说的这个‘六天’和‘一天’,都是些什么意思?”

王肃问道:“臣敢问陛下,‘天’有一个、还是有六个?”

曹睿皱眉:“王卿此语荒唐!天就是天,自然只有一个,哪里有六个的道理?”

堂中众人也都纷纷盯着王肃看。

或许是皇帝的声音质问的大了些,华歆仗着年高德劭、从堂外不请自来,走到了几人身侧。

王肃又问:“臣再问陛下,先帝是由人所生的吗?”

曹丕是由人所生的吗?

司马懿皱眉上前半步,指着王肃高声喝道:“王肃!不得在陛下面前妄言!”

“且住。”曹睿冷冷看了司马懿一眼,抬手拦住了他,而后朝着王肃问道:“朕不觉得卿会在朕的面前发狂。”

“莫要卖关子,说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肃瞟了司马懿一眼,转头正脸看向皇帝:“禀陛下,先帝是由人所生。武帝、太皇太后皆是人非神。”

“汉高祖斩白蛇而兴,号为赤帝之子。”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

“夏、商、周、秦、汉,始祖皆是由神感应而生。”

王肃说着说着,司马懿也随即醒悟过来,退后两步、讪讪不发一言。

刚才的言语实在有些过激了!王肃乃是当世大儒,实在不该一时兴起、在陛下面前质疑王肃的。

曹睿也是若有所悟,直接看向王肃:“王卿继续,朕在听。”

王肃道:“天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历朝帝王的先祖、都是其母与五帝之精相感而生。”

“帝王为天子、所感的五帝之一即为感生帝。”

“臣敢问陛下,曹氏又是五帝之中,哪一帝的后代呢?”

曹睿背过手来,十分熟稔的说道:“武帝曾作《家传》,称曹氏乃是曹叔振铎之后。亦有称‘曹氏族出自邾’。”

王肃又问:“或为黄帝之后,或为祝融之后,曹氏先祖亦不可考。陛下欲选哪一帝为先祖?”

曹睿嗤笑道:“所谓青、赤、黄、白、黑五帝,不过五方精气罢了。曹氏得天下而为天子,岂需假借此等怪谈?”

“朕以为此言颇为滑稽!”

王肃拱手道:“不论汉礼还是郑玄之言,祭天之时、皆是以先祖陪祀感生帝。因而五方五精帝,也被一同视为天帝。”

“因而汉朝祭天,祭上帝以及五精帝,共计六天。郑玄亦为此注解。”

“东方青帝灵威仰,太昊陪祀;南方赤帝赤熛怒,炎帝陪祀;中央黄帝含枢纽,黄帝陪祀;西方白帝白招拒,少昊陪祀;北方黑帝汁光纪,颛顼陪祀。”

“以臣之见,郑玄六天之言谬矣!”

“陛下若不欲附和此等怪论,不欲以五方帝之精气为先祖。”

“则大魏不与汉同,应祀‘一天’而非‘六天’,以正视听、恢弘新朝礼制气象!”

“天体唯一,安得有六?”

王肃躬身拜道:“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请陛下细察臣适才所言!”

看着皇帝若有所思的神情,司马懿摇头轻叹了一声。

郑学休矣!(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9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