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7章 稍作猜度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得了巡视的差事之后,刘晔与毌丘俭二人从书房中缓缓退出。

皇帝的命令总是来得这般急,丝毫不给人反应的机会。

两人走出数丈远之后,毌丘俭拱手向刘晔道别:“刘公,在下先行告退了,若有何事欲要嘱咐在下的,还请刘公随时遣人寻我。”

刘晔背着手站立不动,看向毌丘俭:“仲恭今日可有事情?今晚不妨来我家中一同用餐,正好可以聊一聊今日所得的差事。”

虽说此前得了典满的邀请,但请客吃饭这种事,还是需要分个轻重缓急的。

皇命在身、出巡在即,与刘晔达成共识确实更为重要一些。

毌丘俭拱手道:“刘公所请,在下敢不从命?”

刘晔满意的点头应下。

……

虽然毌丘俭是两千石之身,但两千石比于北宫,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官职罢了。

毌丘俭能够步行至北宫的南门,随其而来的家仆和马车却只能在一条街以外的地方候着。

走出北宫、又走过了一条街,毌丘俭将自己家仆许三叫了过来。

“主人何事吩咐?”许三恭敬问道。

毌丘俭左右看了一眼,然后说道:“有两件事吩咐于你。”

“先去将作监去寻我父亲,说我下午有事来寻他,让他勿要外出。”

见许三认真记下,毌丘俭又说:“从将作监出来,回家中找夫人备一份礼,再去虎贲都尉典满的家中,说我今日皇命在身、有要事不能去了。”

许三有些纳闷的问道:“备多少礼好?典都尉家住何处?”

毌丘俭白了许三一眼:“和夫人说,按寻常两千石的礼数准备就是。另外,你不知道、难道我就知道了吗?找人去问!”

许三挠了挠头:“我知晓了,主人慢行。”

毌丘俭没有坐马车,反倒是从旁牵过一匹备好的马,直接往五校尉营中去了。

……

傍晚的天色渐渐变暗,毌丘俭坐在马车中,正驶向东亭侯刘晔的家中。

马车中也载着两匹蜀锦。若按常理来说,两匹实在算不得多。但是如今朝廷连年用兵,若是要认真算起的话,官员俸禄也就只有前汉时期的三成左右。

当然,毌丘俭和刘晔都是侯门,身为天子亲信也赏赐颇多,没谁真正指着俸禄过活。

两匹蜀锦而已、在洛阳之中也只是个希罕物。真正被权贵们大量使用的乃是陈留郡出产的襄邑锦,这点东西也权当是个不大不小的伴手礼罢了。

毌丘俭昔日在洛阳东宫之时,其父毌丘兴还在凉州为官。是以毌丘俭很早开始就在洛阳独门独户的居住,即使几年前毌丘兴回洛阳任职,毌丘俭与家中也是分开居住。

下午时分,毌丘俭去寻父亲咨询一二,应如何应对刘晔、如何完成差事。

毌丘兴昔年在凉州任太守,黄初初年凉州平叛时、其功劳几乎仅在苏则之下。此人的见识胆略也是样样不缺的。

听儿子讲完此事首尾之后,毌丘兴倒是给了两条建议出来。

其一,与刘晔只谈公事、尽量少谈私谊。说到底刘晔也只是前朝老臣,而毌丘俭乃是皇帝在东宫中的亲旧,无需在私谊上有任何勾连之处。

其二,多看、多听、少说。毌丘俭就算再聪慧,察人断事难道还能超过刘晔吗?此番作为皇帝使者北巡,刘晔是作为皇帝的眼睛,而毌丘俭就是负责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完完全全记录下的那个人。

毌丘俭想着这些话,马车渐渐到了刘晔府门。

刘晔是两千石、毌丘俭也同样是两千石。虽然品秩不同,刘晔还是亲自出门迎接。

两人步入堂中,堂中却摆着三个几案。而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那里站着相迎。

刘晔笑着介绍起来:“仲恭,这是我的次子刘陶刘季冶,现在在三署为郎中。”

在三署为郎中,其实就是作为预备官员的意思,郎中也只是三百石而已。

刘陶拱手行礼:“在下刘陶,见过仲恭兄。”

毌丘俭也回礼道:“季冶现在在三署做郎中吗?不知是归属左、右还是五官?”

刘陶没有其父刘晔身材高大,脸庞更圆、五官也少了刘晔的那种锐利感,笑着说道:“仲恭兄有所不知,上月陛下将左、右、五官三名中郎将改为光禄大夫后,便再无分别、都是以三署作统称而已。”

刘晔一旁说道:“今日陛下所命,我也成了光禄大夫了。”

毌丘俭笑道:“刘公身为内臣,又岂与外臣相同?”

一句简单的恭维,对于刘晔也是颇为适用。

以刘晔之智,其实大约已经有了猜度。皇帝将自己从侍中上调开,日后说不得也是一方州郡之任。但毕竟也只是猜度,持节外出一年,朝中会发生何事还不清楚呢。

刘晔说道:“仲恭,快请入席吧!”

几人纷纷入席,刘晔与毌丘俭相对而坐,而刘陶则坐在了其父的侧后方。

酒过三巡,毌丘俭主动开口问道:“在下将与刘公一同北巡,可对幽并二州的边情却不甚了解,还请刘公为在下解惑。”

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若是想知道些什么情报,都要找对人来问才行。而刘晔久在宫中,所知道的讯息也几乎仅次于两名中书。

刘晔又饮了一口方才放下酒樽:“幽州和并州?朝廷中知道边事的大臣有许多,但多半都是关注吴蜀,通晓幽州、并州、凉州之事的人却没有多少,仲恭这是问对人了。”

毌丘俭道:“还请刘公从鲜卑、乌桓说起吧。”

“先说乌桓。”刘晔说道:“建安十二年,武帝率军出柳城远征乌桓,此事仲恭知晓吧?”

毌丘俭点了点头:“自然是知晓的。乌桓单于蹋顿,不是在交战中被阵斩了吗?自此之后,三郡乌桓遂平。”

刘晔扳着手指说道:“辽东、辽西、右北平。随着武帝回军,数年之中,这三郡乌桓也逐渐内迁,大都居于代郡和右北平之间了。”

“还有渔阳和上谷?”

“正是。”刘晔道:“相比乌桓,鲜卑说起来要更复杂些。”

“陛下今年颇重凉州之事,数十年前有个凉州三明,其中有个叫张奂的。”

毌丘俭问道:“是那个平羌立了大功,然后申请将籍贯从敦煌迁到弘农的张奂吗?”

刘晔说道:“是他。张奂早年镇守北疆的时候,南匈奴和乌桓皆畏其名而降,但是唯独鲜卑不降。”

见毌丘俭若有所思,刘晔继续道:“后来有个唤作檀石槐的鲜卑人,统一了鲜卑各部,常常入寇不休。大约在黄巾乱时,檀石槐便死了,鲜卑各部一乱就乱了几十年。”

毌丘俭问道:“就因为一个首领死了,就乱了几十年?”

刘晔嗤笑道:“蛮夷之人,还能有什么见识吗?能生出一个檀石槐这般的人物,也已经是上天眷顾了。”

“彼辈蛮夷,因一些水草牛羊彼此杀伐不休,这才是草原的常态。”

毌丘俭点头道:“在下明白了。匈奴和乌桓恭顺,需要提防的就是鲜卑,尤其要防鲜卑中再有檀石槐一般的人物崛起。”

刘晔看了毌丘俭一眼:“仲恭说的一点没错。鲜卑现在分为三部,最大的一部首领唤作轲比能,与大魏亲近的两部唤作步度根和素利,分别处于并州和幽州。”

“现在则是由护乌桓校尉田豫田国让,兼理乌桓和鲜卑之事。”

毌丘俭端起酒樽:“若非刘公点拨,在下还真不知这般内情。”

刘晔受了这一樽敬酒,笑着说道:“仲恭问了我许多,那我也问仲恭几句。”

“陛下让你我从平阳一直看到辽西,再到辽东的乐浪带方二郡,究竟是让我们看些什么?”

毌丘俭想了片刻:“在下猜度,陛下是让我们看边地民生、看边郡武备、看异族敌情?”

刘晔问道:“就这些?”

毌丘俭又想了几瞬:“还有税赋?”

刘晔哈哈大笑:“仲恭啊,今日我就教教你,如何去理会圣意。”

毌丘俭知道刘晔之智,因此神色恭敬的拱手说道:“还请刘公为我解惑。”

“解惑解惑,终究还是要自己想明白的。”刘晔说道:“当今朝廷万事的根本在哪?不在幽州并州、也不在辽东,而在吴蜀二地罢了。”

“而幽并又离吴蜀极远,财赋粮秣供应本州都成困难。”

“陛下真正想要我们探知的,是会不会反!幽州并州边郡会不会反、鲜卑乌桓会不会作乱!公孙恭在辽东会不会造反!”

毌丘俭迟疑几瞬说道:“仅此一项?”

刘晔颔首:“仅此一项!”

毌丘俭愣了一瞬,起身向刘晔躬身行礼:“刘公点拨在下,真如拨云见日一般!”

刘晔也饮得有些多了,笑着看向毌丘俭,又指了指身边的刘陶:“仲恭自然聪慧,我家这个季冶就不如仲恭远甚!”

“不论是宫中事还是朝中事,必然有一个最为关键的核心之事,做好了它、差事也就必然会让陛下满意了。”

毌丘俭点头,心中却在不自觉的想了起来。

陛下派我们二人北去,我和刘晔的差事真的相同吗?(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2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