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93章 宫中问话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来了一个,还有一个!”

曹睿带着怒气说道:“朕好不容易做了些事,这些人又在这里臧否!”

“来,卫师傅,这两个表文你都看看。”

卫臻没有立刻出言安抚正在气头上的皇帝,而是起身缓步走到桌案前,双手轻轻拿起高柔的表文。

博闻强识如卫臻,大略浏览一遍、也就将内容全都记住了。放下高柔的上表后,又拿起徐邈的那份。如同高柔一般,徐邈的表文也是直接投入宫中的,并未经过中书。

看过后,卫臻将其平稳的放在桌案上,并未弄出任何声响。

曹睿说道:“朕知道校事归于中书不妥,这不是都收到朕自己身边了吗?”

“朕特意避开了籍贯,让颍川的辛毗管辖洛阳校事、让关西的杨阜管许昌、让扬州的陈矫管河北。”

“朕还忍耐孙资,将其放往外任而不是免职。朕顾全大体,为何廷尉和御史台却不能顾全一下?”

卫臻连忙说道:“陛下还是不要动怒为好。廷尉与御史台只能看见孙资外放、校事转属,借此机会抨击中书与校事,他们并不知晓陛下的一番苦心。”

曹睿抬眼看了看卫臻:“如卫师傅一般识大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徐邈抨击中书揽权、高柔指责校事纵肆。这两人早不说晚不说,偏要赶在朕调动的时候说。”

“他们是不是以为朕早就不满中书和校事了?”

卫臻拱手道:“天子之心,臣下如何能揣摩透澈?不过是以微末之事大略猜测罢了。”

“臣认为,还是要给这两人大略说明一下的。”

曹睿轻哼一声:“事事都要朕说,难道不说清楚、这两人便不晓事了吗?”

“朕意已决,将徐邈和高柔的上表留中不发。且看这两人还有什么动作。”

卫臻叹气道:“陛下莫要动怒了,臣看过这两篇表文,也都算这两人职责所在。”

“徐邈徐景山在御史台,是位居御史中丞之下的治书执法,本就负责监察百官。”

“徐邈在上表中提到,中书久居陛下左右、执掌机要又常常帮助陛下处理国事,并非社稷之福。大臣权责太重,国家就会危险。左右近臣过于亲近,君王就会受到蒙蔽。”

“若是近臣趁着陛下疲惫之时有所裁断,臣子们看到他们能左右事务,就必然会向他们靠拢。一旦有了这样的开始,对官员的评价和声誉就会有所偏颇,曲意逢迎的小人就会得志。”

“洛中的官员闻‘中书’之名,唯恐有只言片语得罪中书,以防其在陛下面前有所谗言。”

曹睿皱眉道:“徐邈的意思我看懂了。但他说这些话到底是想做什么?想让朕罢了刘放和孙资,还是想让朕取消了中书省?”

“他没有提及如何改变,反倒只是在这里说中书如何如何不好。”

“没了中书,也会有侍中、也会有西阁东阁。这种事情如何能断绝的了?”

“陛下……”卫臻刚要说话,就被皇帝打断了。

曹睿说道:“让徐邈再次上表自辩!朕倒要看看,若按他的说法否了中书,他有什么好的制度!”

卫臻劝阻不住,只得应下,随即又说起高柔上表的内容来。

卫臻说道:“陛下,高柔的上表则是说,朝中官员各有职司,选用校事并非信任臣子的举动。而且十余年来,如卢洪、赵达、刘慈等校事以自身爱憎、擅作威福,着实非当初武帝设置校事的本意。”

曹睿面色不悦的说道:“早干嘛去了,偏要等到朕收校事的权责时再说。”

“高柔不是廷尉吗?让他拿出证据来,校事都做了什么非法之事。”

卫臻也只得应下。

……

第二日,高柔面色凝重的坐在廷尉府的大堂中,手上所执毛笔的笔尖上沾满了墨,却迟迟未能下笔。

廷尉监王观捧着三卷竹简过来:“高公,校事刘慈涉案的材料已经整理好了,请高公过目。”

高柔没有抬头:“放在这里吧,辛苦伟台了。”

王观答道:“这是属下分内之事。刘慈在黄初年间,除了吹毛求疵、可罚可不罚的案子之外,真正造成的冤假错案大约有近千个。”

见王观将竹简放在桌案上后,高柔从头到尾认真浏览了一遍,随即长叹一口气:“如此劣迹斑斑,校事之害远大于其利!伟台,明日随我一同入宫可好?”

“我要向陛下面陈此案!”

王观面色严肃的拱手道:“高公行事,属下自当相随。”

傍晚时分,正是大臣们下值回家的时候。

司马懿的马车经过了御史台,早就等在街边转角处的徐邈左右看了一眼,趁着马车停下的几瞬空当,没有丝毫犹豫的上了马车。

徐邈略带焦急的问道:“仲达,仲达!如之奈何啊?”

司马懿看了一眼徐邈:“景山兄急什么!难道是天塌了不成?”

徐邈没好气的说道:“我如何能不急啊!上午时分,陛下让我上表自辩。方才下午时,又有使者来到御史台,要我明日进宫面圣。”

司马懿笑道:“面圣就面圣,有什么好怕的?你又没说错什么,如何会担心陛下责怪你?”

徐邈皱眉:“是没说错,中书权重确实不妥。可陛下要我说明到底该如何解决问题。若是不符陛下的心意,恐怕也逃不了斥责啊。”

司马懿说道:“陛下是如何让你上表自辩的?你且细细说与我听,勿要遗漏半个字。”

徐邈认真说了一遍后,司马懿沉思片刻,向徐邈嘱咐了几句,徐邈的神色也逐渐放松了些。

快到司空府时,马车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停下,徐邈就这样下了马车。临走之前,司马懿还拍了拍徐邈的肩膀。

……

翌日,北宫,书房中。

曹睿坐于桌案之后,八名臣子前后分坐在两侧的椅子上。

西阁的曹真、董昭,东阁的司马懿、卫臻,以及四名侍中,悉数在场。

曹睿语气平淡的说道:“方才卫师傅所读的两封上表,诸卿都听清楚了吗?”

众人纷纷点头。

曹睿点头:“今日朕召你们来,一则是要与你们商讨徐景山和高文惠的上表,二则是要与你们做个说明。”

“先宣徐邈进来吧。”

角落里站着的钟毓拱手行礼,快步走了出去。不一会的工夫,候在外面的徐邈便走了进来。

徐邈躬身行礼:“臣徐邈拜见陛下。”

曹睿点了点头:“今日朕召你入宫,就是想让与朕、与诸卿说明一下你的想法。”

徐邈神色镇定的拱手:“臣遵旨,定当言无不尽。”

曹睿指向辛毗:“辛侍中替朕来问。”

辛毗领旨后起身,走到了曹睿桌案的侧边,拿起桌上放着的一张左伯纸。

辛毗轻咳一声,随即问道:“请问徐御史,前日上表的时候,为何不通过中书,而是直接投递到宫中?”

徐邈看向皇帝,拱手答道:“回陛下,臣乃是弹劾中书,岂有让中书传讯的道理?”

曹睿说道:“徐卿是怕中书收到你的上表之后,将其隐匿起来,从而使朕看不到吗?”

徐邈从容答道:“臣并非此意,臣只是以为弹劾中书,便不好再通过中书上表。”

曹睿看向辛毗:“辛侍中,大魏可有规定臣子上表的渠道?”

辛毗想了想说道:“回陛下,并无此规定。”

“那好,今日便有了。”曹睿缓缓说道:“臣子给宫中上表,以后只能通过中书。中书乃是负责上传下达的部门,不可作为摆设。”

“遵旨,臣记下了,稍后便告知中书。”辛毗答道。

说起来有些搞笑,规定中书权责的诏书,还是要由中书来签发的。

曹睿又问:“徐卿在上表里说的,若君王听信左右,则会受到蒙蔽。徐卿在这里说的左右都是谁?”

“说的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吗?”

徐卿深吸一口气:“陛下,中书在宫中为近臣,自然是包括在内的。”

顿了几秒后,徐邈说道:“陛下,臣以为不仅是中书,西阁、东阁也一并在内!”

“臣句句都是发自肺腑,若陛下一直将大臣聚于宫中、听信左右,长此以往,满朝臣子都只知中书、西阁、东阁,而不知陛下了!”

“大臣的威权过重,则臣民们必然会畏惧大臣、而轻慢陛下,还请陛下明察!”

司马懿前几日与高柔商谈,本是想让高柔检举校事、再让徐邈弹劾中书,从而在整体上减小中书省的权责。

宫中向外朝发号施令,要么是通过中书下诏传旨,要么是通过东阁向尚书台传达政令。

先帝曹丕在时,虽然在尚书台重用陈群、司马懿二人,但也用中书省来分尚书台之权。

今日司马懿所为,也只是将权柄收于尚书台罢了。

但令司马懿诧异的是,皇帝非但没有听从徐邈的谏言、顺着外放孙资的时候削弱中书省,而是让徐邈下令自辩。

那么风向就很明显了。

陛下不满的,看来只是孙资本人,而非中书省这个机构。(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25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