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1章 进驻汉中

书名:三国:我不是曹睿 作者:李一振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汉中,沔阳。

经过近月的行进,诸葛亮领着相府大部、以及成都左近的两万中军,已经到达了沔阳县城。

汉中郡的地势,其实大抵是个盆地。

魏延戍守汉中的这七年中,都督府所在的驻地南郑,大约位于汉中盆地的正中央。

而沔阳,正好在汉中盆地的最西边。

昔日先主刘备统领大军与魏军作战、黄忠阵斩夏侯渊的定军山,也在沔阳边上。

按道理来说,魏国的长安在汉中的东北侧。

魏军之所以绕道西侧,从祁山、武都方向进攻汉中,本质上还是由于秦岭阻隔。直达关中的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对于大军都是十分难行。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诸葛亮将相府在汉中的选址定在了西侧的沔阳。从沔阳出发再向西北的话,面对的就是祁山了。

刚至沔阳的第一日,时间已晚、众人都已早早歇息。第二日一早,诸葛亮便在相府中升堂议事。

上午的日光斜斜的透过门窗照进堂中,诸葛亮的神色也颇有些意气风发之感。

诸葛亮看向堂内众臣说道:“诸位,本相在三月时上表陛下以图北伐。今日相府与诸军已至沔阳,本相先对府中事务初步做个安排。”

堂中众人尽皆肃立。

“文长。”诸葛亮看向魏延:“你受先帝之命为汉中都督,先由你将汉中军事与相府众人做个说明。”

“遵命。”魏延出列后拱手说道:“回禀丞相,建安二十四年属下初为汉中都督之时,汉中总兵力约为一万。”

“数年之间随着朝廷迁徙人口充实汉中,汉中兵力也逐渐增多。”

“当下,汉中本地所属驻军总数为一万五千众。”

魏延抬眼看了眼诸葛亮,继续说道:“八千人屯南郑,两千人屯褒中。一千人守阳平关,一千人守武兴,两千人屯兴势围,一千人屯黄金围。”

“在丞相此番率军至汉中之前,汉中兵力分布就是这样了。”

诸葛亮微微颔首:“方才文长所说,诸位都听清楚了吗?”

“谁来为众人解释一下,为何要如此分派?”

见诸葛亮拿着自己的军事调度在考相府众人,站在最前方的丞相司马魏延、与长史向朗并列一排,嘴角微微露出一丝自矜之色。

当下,立于堂中之人也不过十余人罢了。

诸葛亮此时的相府体系,实际上与曹操当年的霸府也差不太多。就比如魏延,身为凉州刺史、汉中都督、镇北将军,也是要在相府的体系中挂着一个‘司马’的头衔的。

杨仪出列拱手示意:“属下愿作说明。”

诸葛亮指了指杨仪:“威公且试言之。”

杨仪不急不慢的说道:“依属下之见,魏将军在汉中如此安排,其实就是按照先帝的部署,再结合当年张鲁守汉中时的故智罢了。”

故智?怎么在你嘴里,我魏延的军事安排都是从别人处得来的了?

站在最前列的魏延心中颇为不快,皱眉转头看向杨仪。

杨仪此人魏延早就听说过,但魏延几乎从未与其打过交道,此人为何如此出言不逊?

更何况,在相府中论事,就应称呼相府中的职务。方才杨仪应该称呼‘魏司马’的,又岂能称呼‘魏将军’?这是拿我魏延当相府里的外人吗?

杨仪的目光只盯着堂上的诸葛丞相,如同全然看不见魏延的表情一般。

诸葛亮当然注意到两人的神色,只是一时间并未在意。

“说下去。”诸葛亮语气平淡的说道。

魏延听闻诸葛亮发话,也转身回来面朝前面。他倒是要听听,杨仪此人能有什么说法。

杨仪,字威公,早年间在荆州做过关羽的功曹。后来关羽派杨仪到成都找刘备汇报公务,与刘备谈论天下大事,因而被刘备召至他的左将军府中。

刘备称汉中王时,将杨仪升为尚书。

后来,杨仪在尚书任上时,与当时的尚书令刘巴二人颇为不睦,以致于惊动到了刘备、最后以刘备将杨仪调出尚书台收场。

虽然刘巴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善人,但杨仪能与刘巴闹到如此地步,也属实不是个善茬。

杨仪拱手说道:“属下听闻,昔日先帝驻军汉中之时,曾经遣丞相到傥骆道南口的兴势山筑围防守。先帝又在沮县以西的武兴置武兴督,以此防备武都方向的魏军。”

“而昔日张鲁在汉中之时,曾经在东边与子午道衔接的黄金谷驻军防御。而魏将军在数年间筑黄金围,想必也是借鉴张鲁的故智罢了。”

说起来,魏延这还是第一天在相府中正式上班,属于初来乍到、与同事们都没熟络。因而即使杨仪这般说,魏延也不愿与其争吵。

魏延拱手反驳道:“禀丞相,属下驻防汉中,所行之事也只是因地制宜罢了。汉中本为盆地,驻军防守诸要道乃是常理。”

魏延顿了一顿,随即说道:“汉中地势如此,换谁来都会如此布置军力的。而并非杨参军所说,是承袭旧制或者借鉴了谁的故智。”

诸葛亮点头应道:“文长说的是啊。方才威公之言也有些言过了。”

杨仪不紧不慢的一拱手,随即回到了队列之中,好似无事发生一般。

诸葛亮继续说道:“如方才文长之言,汉中郡中的南郑已有八千军队屯驻、褒中已有两千。”

“本相此番带来的两万中军,也都屯于沔阳和南郑之间练兵。”

“如今已是四月,练兵、屯粮、整备军械,还要些许时日。从现在到明年春天,望相府诸位同心协力、为北伐做好准备。”

众人纷纷行礼。

……

下午时分,诸葛亮与魏延二人,在相府中单独交谈。

魏延当然是个武将,但其作为汉中太守数年之久,基本上蜀汉对魏的事务都要经过魏延手下的。

魏延拱手说道:“丞相,此前派往凉州离间羌人之事,现在已有回报了。”

诸葛亮问道:“看来文长要说的不是什么喜讯,不然早就将结果告知我了。”

魏延点头道:“禀丞相,的确如此。”

“属下在汉中听闻,魏国西平郡的麴英在一月时造反,大约在三月时已被平定了。麴英此人,也被驻扎在金城郡的魏将郝昭平定了。”

“郝昭此人在河西已有大约十年了吧?”诸葛亮说道:“此番是郝昭一个人率军去的?”

魏延表情依旧严肃:“丞相,并非只有郝昭一人。据称新任的凉州刺史夏侯霸、以及原本驻扎天水的将军鹿磐,都派人去了。”

“夏侯霸,就是夏侯渊的儿子,如今大约不到四旬。而且……还有一人,属下以为颇为古怪,这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

诸葛亮看向魏延:“无妨,文长说来便是。”

魏延说道:“属下听闻,洛阳新任命了一个护羌校尉,正是年初统领吴军与魏军交战、事后又投降了魏国的陆逊。”

“陆逊陆伯言?”诸葛亮惊呼一声:“此人竟然到凉州来了?”

魏延点了点头:“此前吴国张温来成都出使后,相府每月的信函中也将此事告诉了属下。”

“若依照时间推算,陆逊此人应该是在降了魏国之后,就即刻被派往凉州任护羌校尉了。”

“属下听闻报告之后,起初也是全然不信。但陆逊到了凉州,此事的确过于离谱,编造是编不出来的。”

过于离谱,以至于只可能是真的?

诸葛亮轻叹一声:“江东之人,脊梁怎会如此之软?”

魏延说道:“不论陆逊软也好、不软也罢,凉州当下的形势,与数月之前已经明显不同了。”

“单单从军事上来说,并未听闻魏国向凉州增兵。但先是派夏侯霸出任凉州刺史,而不是此前的张既、温恢一般的文臣,就已经能看出些许端倪。”

“而且,此前魏廷召夏侯楙回洛阳,任命张郃为雍凉都督,此人则是更难对付一些。”

“凉州……”诸葛亮说道:“无论如何,本相先前与你议论的先取凉州的方略,还是不能动的。”

魏延也是肃容以对:“丞相说的极对!”

“从汉中出发北伐的话,无非是穿秦岭至关中,以及向西北到凉州两个方向。”

“关中势大,取之就会直接面对魏国洛阳中军。年初吴国与魏国交战,损失了那么多兵马,属下以为要重新估量魏国中军战力了。”

诸葛亮说道:“十日。从洛阳出发西向,十日可至长安。”

魏延接话道:“正是如此。关中取之而难以防守,不如先取凉州。”

诸葛亮笑着看向魏延:“本相可是记得,文长此前一直在书信中说,可以从汉中出发直取长安呢。”

魏延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也。”

“此前魏国负责在长安镇守之将,乃是宗室夏侯楙罢了,此人夙来不以军事见长,只不过是以宗室的身份得到曹丕的信重罢了。”

“如今都督改为张郃,的确是要谨慎一些。”

还未等诸葛亮说话,魏延又说道:“丞相,不过属下认为,领一军攻向关中依旧是可行的。”(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3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