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八章 惊喜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当燧发枪成为大明军队的标配的时候,大明的军队就从过去僵硬的军阵逐渐向散兵阵过渡。

在这个没有电台,没有电话,没有长线联络渠道的时代,任何将领都不敢让阵型拉的太散,导致兵不知将令,出现崩溃局面。

但是,燧发枪的区域覆盖能力,在面对冷兵器的时候,想要追求最大杀伤力,就自然会摆成直接面对敌人更大的阵型。

当敌人也出现了燧发枪的时候,为了降低自身损失,这种阵型就自然而然地越变越散。

而且,在亚欧分界线上的战争,几乎没有攻城战。全都是为了杀伤敌人,占领领土的战争,而且这种战线往往都是几百里长,甚至几千里长。

乌拉山西南的大片平原上,城市只有寥寥的几座,许多在后世名声响亮的城市,现在根本还没有出现。

即便有少数几次攻城战,却也不是战争的主流。

所以与历史上不同的是,火炮的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这种难以运输的武器,在大明征服了帖木儿国以后,反而被冷落了。

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资源的缺乏。

欧洲是一个资源十分缺乏的大陆,除了少数几座煤铁矿,几乎所有的贵重金属都十分缺乏。

除了金属资源,硝石资源更加缺乏,全世界只有四个成规模的硝石产区,一个在西伯利亚,一个在印度,一个在中国,还有最大的在智利。

但是这四个地区,全部控制在大明的手中。

欧洲人和阿拉伯人知道火药的制造方法,但是他们没有硝石。

十三世纪之前的欧洲人甚至不知道硝石是何物,他们沿用阿拉伯人的说法,把硝石称作“中国雪”。

从阿拉伯人那里,他们学会了熬制尿液的泥土来获取硝石。

就在三十年前的英法百年战争的后期,英队在攻占勒阿弗尔的时候,总共只使用了三门小炮,每天耗费火药不过两千克,发射20炮、约两百个铅弹、一百二十块铅块。

他们不是没有认识到火炮的威力,只是他们没有硝石。

在学会制作燧发枪之后,为了搜集硝石,欧洲的大城市开始学大明一样开始修建厕所,然后每天都有专门的人煮粪。

人的粪便本来就又骚又臭,再经过高温烧煮,这味道可想而知。那些欧洲城市一个个奇臭无比,偏偏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取硝石。

历史上,欧洲是十六世纪在印度发现了硝石矿以后,才有了稳定的火药来源。

但是这个时空,他们是没有可能再来占据印度了。

他们没有火药,对火炮的制造就不会用心,连火枪的火药都供应不上,哪里有心发展火炮

他们没有火炮,大明军队自然也不可能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将火炮从没有道路的荒野森林中运送到前线。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虽然现在双方的手里有了十九世纪的武器,但是战争模式,依旧是中世纪的。

而当连发枪被换装了以后,射程提高了三倍,子弹的威力也提高了三倍。四百米的有效杀伤距离,这在过去只有在一百米内范围才能有效杀伤敌人的燧发枪面前,重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而这种武器的换装,为了适应武器的变化,大明的军阵又一次有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时候,一百米的有效杀伤距离,在面对威力巨大的长弓和十字弓的时候,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大明的军队虽然以两伍十人为一个作战单位,但是,依旧还是以两个盾甲兵,六个作战士兵,两个后勤士兵为组成。

等于说,十个人里面,有四个人在正常作战中,是发挥不出直接战斗力的。

但是,当连发枪出现以后,射程可以延伸到四百米。不要说四百米,就是两百米,对方的武器也都失去了威胁。

而且,枪弹分离后,士兵不用再放两枪就重新装填火药,弹子,大大节约了装填弹的时间。 ǎng

一方面不用耗费人力进行防护,一方面不需要再用两个人专门运送弹药,装填枪支。这样的时候,作战的十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除此之外,战士不用再携带火药袋和弹子袋,增强了机动能力。

所以,这种连发枪的军阵,相比以往的军阵,更趋近于后世的散兵阵。

虽然只有三万人装备了连发枪,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战斗力。而敌人哪怕超过二十万人,最多有一半人能发挥出战斗力。

再加上这种火力和空间距离的压制,哪怕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也丝毫不在下风。首发

战斗初一打响,白人联军就能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猛烈。

以前的大明士兵与他们的火力相差不大,双方的作战,更多的时候要考虑兵力的压制,其次才是天时地利人和,战术等原因。

但是现在,在射程之外,大明军队就开始发动了攻击,他们始终保持两三百米的距离,然后向己方开枪。

更让他们恐惧的是,以前的子弹打在身上,最多是圆形弹子射入肌肉。即便是打在要害,只要不是铅弹引发感染中毒,幸运的士兵还能活下来。

可是现在,子弹打在士兵的身上,即使是木制的盾牌也挡不住。而子弹变的更大,伤害的程度也更大。

哪怕不是打在要害,也能让一个士兵失去战斗力。

而只要是打在要害部位,即便是他们的上帝也救不了他们。

这种威力巨大的子弹造成的巨大伤口,让军队里面的“兽医”根本救治不过来,士兵们的惨嚎,让所有人的士气迅速下降了下来。

白人联军既然是联军,当然不是一个公国的人员组成。

除了诺夫哥罗德公国,莫斯科公国,基辅公国,剩下的立陶宛公国,波兰公国,还有神圣罗马王国,匈牙利王国等国的士兵们只是为了钱财打仗。

他们在占据上风的时候,能非常勇猛,但是在局势不利于他们的时候,却会比谁跑的都快。

战斗前线一触即溃,白人联军似乎回到了二十年以前。

那个时候,他们拿着大刀长矛,在大明士兵的火枪面前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现在,同样如此。

两三百米的距离,他们的火枪里面的子弹都送不过去。可是对方的子弹无情地收割着自己人的性命。

几十万的大军,当他们争先恐后地开始后退,逃跑,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整个军队的军阵失去了控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他们只能向后方的阵地逃窜。

联军的一众将领根本没有预料到战事会这样的一边倒,一时之间只能匆忙地寻找自己的部下,抓紧时间巩固阵地。

在这片三角洲地带,有他们千辛万苦运来的大批粮食和补给,为了跟大明士兵进行持久战,他们在这里挖下了十几条战壕,这也是他们最后的仪仗。

当敌人进入了战壕,大明士兵并没有强攻。在人数对比上,大明士兵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对方,强行攻打阵地,只会让自己牺牲变大,而且枪支优势化为乌有。

如此战果却在唐赛儿和郭昂的意料之中,在开战之前,她们就已经考虑到了连发枪对敌军的优势,包括敌人退回阵地,都在她们的推盘里出现。

所以,唐赛儿和郭昂并没有强攻,只是留下了一万装备了连发枪的军队,与两万装备了普通燧发枪的军队。

一万装备了连发枪的士兵们分别被安排在每个方向,每个小队,只要敌人试探性的进攻,就由他们出面,在两百米我进行狙击。

三万人包围了一个超过二十万人的军队,这不是神话,而是事实。

而联军在绝大部分兵力保存下来,并且物资充足的时候,并没有勇气突围。

而剩下的两万装备了连发枪的士兵,则和其他军队一起,一路向北,去解围黑石城。

从卡马河三角洲,距离北方的黑石城有六百里。如果是在关内,六百里的距离,已经隔开了好几个州县,但是在地广人稀的乌拉尔山以南地区,这里的途中只有区区几个居民点而已。

从这里前往黑石城,原本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卡马河前往,但是,如今各方都没有能载上几万士兵的船只。

现在联军已经被包围了起来,他们短时间之内并无威胁,唐赛儿计划用四天的时间抵达黑石城,先消灭那批还没有布下阵地的联军士兵。

远在应天府的朱瞻基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唐赛儿她们在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消息,对他来说,拥有了连发枪的大明士兵,打出这种战绩并不让他惊喜。

只要不陷入对方的包围圈,只要有充足的弹药,三万装备了连发枪的士兵,绝对能横扫整个欧洲。

虽然他一直控制着河中军与唐赛儿他们猥琐发育,但是实际上,他对乌克兰以东的土地,其实还是非常有兴趣的。

首先,乌克兰是整个欧洲的粮仓,虽然现在的欧洲人数还少,一个欧洲强国波兰,还有南方的匈牙利的粮食已经够吃了。

但是如果没有乌克兰这个粮仓,欧洲的人数绝对不可能发展起来。

人口就是资源,人口就是实力。如果白人的数量一直被控制在两千万以下,再过五百年,他们也成不了华人的威胁。

相比之下,乌克兰的铁矿,巴库的石油,反倒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计划朱瞻基从来没有吐露出来,不是因为不相信自己的大臣们,而是因为时机并不成熟。

隔着西北的沙漠和戈壁滩,还有天山山脉,大明对西北的掌控也就是在铁路建成以后,才逐渐稳定。

而且,大明也没人来。

因为大明关内发展的太好,如今大明的百姓即便是想要移民,也只会向东洲移民。

那里有无数的肥沃土地无人耕种,只要略有家资,买上几台收割机,播种机,就能在那边当一个富农。

可是西北有什么

只有土地可以给百姓耕种,可是这里气候苦寒,一年就只能收一季粮食。

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属于朝廷和内务府,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开采,砍伐。

所以这里一直缺少吸引百姓的卖点,只有一些亡命之徒,妄想发大财的懒汉,才会想要来这里淘金。

更何况,那里还有战争的威胁。

朝廷一直在推动汉人向西方移民,但是愿意去的人少之又少。

人口增加缓慢,是大明向西发展的最大瓶颈。

没有百姓占领那里的土地,即便是军队打了下来,最后还是要放弃。

要不然,当初郑能和林三他们,也不会等下一代都长成才了,才开始向西拓展。

即便是如此,在西伯利亚以西的区域,极西三城的汉人数量不过一百多万。

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了不到一百多万华人,一平方公里,连一个人都合不到。

不要说占领莫斯科,占领基辅了,唐赛儿向西拓展五百里,人数就跟不上了。

朱瞻基曾经想过继续利用朝廷律令,强制移民,比如派更多的军队和他们的家属过来。

可是极西之地不像河中,这里的部落都很弱小,而且对不欺压他们的汉人心有好感,愿意跟汉人交易,换取食盐,调料,听从汉人的安排。

如果在这里安排一个总督,因为没有内患,只有外敌,朝廷就只能支持他增加实力,会让对方拥兵自重。

河中总督府的条件还不如这里,那里的气候条件虽然更好,但是大片土地都是荒漠。

而且是河中地区,还有着数百万的各族部落和小国。

河中总督府内部要处理各族纠纷,外部要抵御波斯部落,白人部落的威胁。

即便如此,郑宏都还有了自立之心,如果是极西地区,只会出现一个比郑宏更加难以控制的军阀。

当然,这些都还是小节,关键问题是,在铁路修好之后,如今大明军队的各项制度趋于完善。

如今的正规士兵都是通识文墨的新兵,而且数量比过去大大减少,想要抽调人过来,也很难实施。

而这种优秀的人才如果被强逼着来到极西的苦寒之地,到时候会不会因此仇恨朝廷,谁也说不到。

所以,朱瞻基暂时只能为极西提供优越的税收环境,吸引更多的人过来交易,然后任由当地人慢慢增加人口。

这件事是急不来的,反正现在有了河中总督府一百多万汉人,极西之地一百多万汉人。这三百万人卡在乌拉尔山脉和伏尔加河之间,这里的土地丢失不了。

白人如果敢越过乌拉尔山这个底线,朱瞻基绝对不介意调集大军,杀他个血流成河。

“陛下,益兰城提督王聪,通古斯城提督吴克勤,包括北明山总督薛曜都在请战。这件事该如何回复,还望陛下拿个主意。”

大明安宁的太久,那些武将,勋贵们没有仗打,也就立不了功,升不了爵。

虽然对他们主动请战的心思很赞赏,但是朱瞻基不会轻易将逐渐收回来的军权,又放给将领们。

朱瞻基一直在酝酿兵将分离,将领轮流驻守不同区域,不让他们拥兵自重。

边疆地区现在不敢动,那些关外之地也没有动,但是关内区域现在的将领都是三年一轮换了。

在这项政策没有成熟之前,他暂时不会给关外之地的将领们虎符。

看着面前的陈术,朱瞻基说道:“回电报让他们稍安勿躁,如今唐林三城占据了优势,不用他们出兵。第二批连发枪现在运送过去了吗”

“连发枪这几个月又生产了近十万支,不过子弹的生产太慢,供应不上。上个月弹药厂大爆炸,炸死数百人,生产就更慢了,如今仅生产出了不到百万子弹。”

虽然现在大明生产子弹用的是安全炸药,但是安全炸药的生产,却是从易燃易爆的各种原料中提炼出来的。

像苦味酸,雷酸汞,硝化纤维,硝化甘油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易爆原料。

位于长江江心岛的炸药厂,已经发生了多次爆炸。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人工操作失误出现事故,那些原料遇到高温,或者封闭时间长了,自己都会爆炸。

但是这次的事故,却是因为朱瞻基让工部赶工造成的,工厂的子弹模具在使用时间长了以后,有一些偏差。

这一丝偏差,就有可能在弹头和装了弹药的弹壳组装的时候冒出火花。

造成了几百人死亡的大型事故之后,朱瞻基再也不敢让工匠赶工了,只能让人再增加两条生产线。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将所有的子弹和两万支火枪押送到唐林城,交付给成安伯。另,各地边军以两千一批的频率,更换新式火枪。”

“子弹呢”

“暂时不提供子弹,让各部指挥使,按照新的训练手册,训练士兵掌握新式战术和枪支使用。几月之后再实弹演习。”

陈术受令,跟朱瞻基鞠躬告辞,快步走向殿外。

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了,陈术行事依旧雷厉风行。看到他,朱瞻基每次都会想起正统三十五年离他而去的孙林。

当初掌管咨情司的孙林就是一个有些的谍报人员,可惜的是,因为朱瞻基不再收宦官,导致内侍人才缺乏,如今的咨情司早已没落,成为内务府的一个商业情报机构。

陈术是曾经大明最优秀的外交使节改组后的第一任通政使陈诚的幼子。

因为自小受到父亲的悉心教导,加上他本人在情报工作方面也有兴趣和天分,隔了十几年后,接任了通政司通政使一职。

改组后的通政司可不像过去一样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虚衔。通政司不仅掌管了天下驿站,负责天下书信往来,如今更是变成了大明的中央情报局,在全世界到处安插眼线。

在品级上,通政使比外交部长低了半级,本身也兼任副部长,但是职权上,其实更大。

只是因为通政司的许多行动离不开外交部的支持,所以在某些领域,受外交部统一管理。

待陈术走出,朱瞻基才又转头说道:“朕不在宫中进膳了。蓝贵妃今日在真理教给众人上课,朕也去凑凑热闹。”

他心思一动,下面的人就要忙活半天,准备汽车,安排沿街的防护。

就在朱瞻基准备出发的时候,却看到马迪在内侍的带领下匆忙而来。

朱瞻基站定了身子,不等他拜见就说道:“免礼,你不是在真理教安排贵妃给众研究员讲课吗何故匆匆而来”

马迪喘了一口气,想要说什么,却又迟疑了一下才开口道:“臣也不知该怎么说,犬子鸣光鼓捣了一个新鲜玩意,贵妃娘娘一听说,课也不讲了,跑到电力研究院那边去了。还说让臣来叫陛下也过去看看电话对,电话。”

“你确定,蓝贵妃说的是电话”朱瞻基一愣,立即大喜过望。吩咐道:“去下马桥。”

朱瞻基从有了电,就一心想要研发出电话来,但是他对电话的原理根本一窍不通。

他小时候农村电话很少,长大了接触的就是手机。虽然知道电话,但是电话原理是什么他都不知道。

蓝烟比他还不如,他好歹知道电话是贝尔发明的,蓝烟脸这点都不知道。

不知道原理,就是想要让人做出电话也不可能。

在制作电力扬声器的时候,他让人根据鼓膜的震动原理研究电话,但是却一直没有成功。

却不曾想,就在他快要失望的时候,马电竟然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车队很快就抵达了电力研究院,这里已经被不少研究员围的水泄不通。

他们今日本来都安排好了,要听贵妃娘娘讲课,现在贵妃娘娘跑来这边,他们自然也跟了过来。

看见朱瞻基过来,众人纷纷行礼。朱瞻基一边跟人挥手示意,一边快步进了院子大门。

马电虽然被朱瞻基赏识,在电力研究院弄了一个实验室,但是他资历浅,实验室位于三楼的一个角落。

朱瞻基被人引了过来,一进门,就看见蓝烟站在一个大喇叭的前面说着话,而她的手中,还拿着一个听筒放在耳边。

看见朱瞻基进来,她眉开眼笑地说道:“虽然丑了一点,但确实能够通话。”

推荐朋友官笙的新书明廷,他是历史老作者了,上本书独断大明成绩非常好,写的也非常好,而这一本书应该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33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