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二章 粮食哪去了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在明初的这几十年间,一直是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朱元璋时期,这里是大明驱逐蒙元的主战场,当时大战连绵,十室九空。

赶走了蒙元,黄河在几十年间数次改道,洪灾不断。

等到朱棣抢皇位,这里又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让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随后,朝廷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都是首当其冲。

特别是永乐六年的黄河改道引发的大洪水,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也就从永乐十三年起,大明开始大量地从南洋购粮,才终于能让山东人吃上一口饱饭。

但是,能吃饱饭的代价是大量的山东人被征徭役,无数百姓的家中主要劳力,一年都有大半年在为军队往西北运粮。

唐赛儿之父武艺高强,在当地薄有名气,家中收徒十余人。

唐赛儿自幼随父习武,十五岁那年,就武艺超群。

因她自幼见惯了武夫,反倒岁武夫兴趣不大,喜欢上了原本读过几年书的林三。

这林三虽然也是唐父的徒弟,但是因为读过书,有一股书生气。

唐父本身对林三也十分看重,在唐赛儿十六岁那年,就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永乐十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他们的家乡蒲台县成为了重灾区,百姓流离失所。

唐家原本一点产业在大水中化为乌有,为了活命,唐父不得不离家运粮。

但是自去年冬季以来,原本给山东一地运送粮食的海船就再也没有去过,官府原本承诺的粮食没了。

秋季的时候,当地还薄有产出,勉强能够度日,但是到了冬季以后,家家户户都面临断粮的危机。

而唐父入冬的时候刚回到家,面对妻子病重,家中无粮的局面还没有想出对策,竟然又受到了官府的徭役令。

他已经连续两年服徭役,按规矩,怎么也轮不到他继续服役。

但是官府却不听解释,强押着唐父又出了门,自此又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

林三在蒙学之时有几个同窗,其中最好的一个朋友做到了礼部从九品的大使,还有一个同窗也在青州府衙当上了文书。首发

靠着青州当文书的同窗,给他们开出的路引,他们来到了京城,想要问清楚为什么去年以来,朝廷的粮食就没有运过去了。

再没有粮食,过了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仗义每多屠狗辈,唐父原本教了不少徒弟,这些人大多都以唐赛儿和林三为首。

虽然一个个穷的叮当响,连来京城的路费都还是几百人凑出来的。

他们的心里没有高大的理想,只是想问清楚这件事,也能让家乡的人们早作准备。

哪怕就是逃荒,也不能等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饿的都走不动了,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那些县老爷们可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荒,这件事一发生,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也不稳定了。

来到京城,在礼部当大使的朋友一开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知道了唐父的遭遇,也热心地带他们去查了一番,还到户部帮他们问了为什么山东的粮食一直没有运过去。

可是还没有查出一个结果出来,他那个朋友就态度大变,给了林三五块银元,让他们尽早回家。

事情没有查出来,唐父的事也没有解决,他们当然不想就这么离开京城,以至于这个年他们都是在京城过的。

林三的那个朋友后来再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上门也被避而不见。虽然没有说是为了什么原因,但是林三也能猜出一点缘由。

他并不怪这个朋友,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刚从吏变成官的最小的官。

他能支持五块银元,已经是很讲道义了。哪怕在京城,这五个银元也够他们四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要不是有着五块银元,他们根本不能留在京城,支撑他们等到元宵之后然后准备告状。

是的,他们是在没有路走了,只能准备去选择到转运使司告状。

如果京城的官员也是官官相护,那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再找办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们的京城之行毫无成效,回到家乡之后,只能率众到县衙要粮。

结果粮食没有要到,林三还在冲突中被打死。

唐赛儿丈夫被打死,父亲也悲愤而死,本就重病的母亲也随之而去。

她这才一狠心,掀起了起义大潮。

永乐十开年的唐赛儿起义,在明初最大规模的一场起义。他们打死了两个指挥使,占领了半省之地,最后才被剿灭。

但是从此之后,山东民间的白莲教起义,借着唐赛儿之名的起义几百年间层出不穷。

但是现在,当朱瞻基看到纸条上她的名字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就全部改变了。

因为没有宵禁,他们四人在秦淮河边一直游玩到快子时才回到住的旅舍。

这是京城最低等的旅舍,一间房一天只要二十个铜子,而住通铺,一人只要五个铜子。

因为有唐赛儿这个女人,他们要了一间最便宜的小房,她跟林三住,而同行的宾鸿、董彦皋则住通铺。

见识到了京城的繁华,再想想家乡的悲惨,自家悲惨的命运,他们的心里也是格外难受。

刚进旅舍,唐赛儿就发现了有些不对,往日正眼都不瞧他们一眼的掌柜神情紧张地盯着他们,大堂里面,也多了一些神情彪悍的壮汉。

还没有等他们想要退出去,从后面又围上来了十几个大汉,将本来就不大的门口堵的严严实实。

林三心思快转,难道这是恐吓自己好友的幕后黑手要对自己下手了

但是他的申请并没有太惊慌,因为这是天子脚下,那些人不敢那么肆无忌惮的。

要是动手,也该是自己这些人回到了家乡以后才方便。那里山高皇帝远,闹出再大的事儿也到不了天子的耳中。

这个时候,坐在大堂中的一个锦衣大汉笑道:“既然回来了,不妨坐下聊聊”

掌柜的已经吓的一下子跪了下来。“杨大人,就是他们几个。这可不关小人的事儿,容小人回避。”

“去吧,记得别随处瞎嚷嚷。林三,坐。”锦衣大汉站起身来,让唐赛儿心中就是一凛,看到此人的动作,就是一个高手。

借着昏暗的油灯看清他身上的衣服,几个人相视了一眼。“锦衣卫”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锦衣卫有什么瓜葛,这是天子的亲卫,只负责监控百官,锦衣卫的人也基本不会跟老百姓有什么联系。

不过因为是锦衣卫,他们几个人的心里反而松懈了下来,因为他们的敌人绝对不会是锦衣卫。

在来京城之前,他们就设想过他们可能遇到的情况。唐父连年被征徭役,得罪的肯定是蒲台县本地人。

而山东的粮食停运,可能是內监的宦官们贪污了粮食,也可能是转运司的官员贪没了粮食,更大的可能是山东当地的官府贪没了粮食,跟锦衣卫都不会扯上关系。

那锦衣大汉拍了一下桌子,旁边就有人搬过来一个火炉,端进来了一大锅煮的香喷喷的肉,还有一罐好酒。

锦衣大汉笑道:“本官姓杨,蒙太孙殿下赏识,如今荣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今日冒昧来访,是有一疑问想要问个明白。我也知道你们拮据,来京城许久,整日以馒头果腹,特意准备了一锅美食,我们边吃边聊。”

一听是太孙殿下的人,他们的恐惧更是减弱了不少。虽然太孙殿下还没有亲政,但是据说最开始决定向山东运粮,并且以徭役就能换取粮食的命令,就是太孙殿下下的。

这几年,山东连遇大灾,要不是太孙殿下运过去的粮食,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虽然不知道锦衣卫怎么找上门了,但是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四个人相互看了一眼,一咬牙,就走向了摆在大堂中间的火炉旁边。

林三想着杨章德一抱拳,有些紧张地说道:“山野小民,不知为何能惹的杨大人关注,还请大人明示。”

杨章德率先坐了下来,一挥手说道:“坐下再说”

其实他心里也在纳闷,几个土包子,不知道怎么就引起了殿下的兴趣。要不是殿下的交代,光凭他们下午时候的一句话,就能直接拉他们去砍头。

一个半大的小子这个时候走了过来。“师父,明日还要去羽林卫学报到,我先回家了。”

杨章德点了点头说道:“那句反话是谁说的”

二狗子指着身体强壮的宾鸿说道:“是他说的。不过怕是一时气愤,师父能宽宏大量一点最好。”

虽然坐在椅子上,但是杨章德一甩腿,就踢在了二狗子的屁股上。“滚蛋,什么时候轮到你教训老子了”

二狗子不敢躲,却借着他的一脚之力一下子就窜到了门口的位置,化解了大半的力道。

其他锦衣卫看到二狗子挨打,也都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化解了不少压抑的气氛。

四人更加确定杨章德是个高手了,就连刚才那个小孩子,身手也不差。

唐赛儿这个时候才想起来下午的时候就见过二狗子一眼。“你是下午跟在我们身后的那个孩子”

二狗子笑着说道:“如今大明四海靖平,百姓生活富足。皇上,殿下都是天命之人。你们今日却满怀郁愤,甚至激动地喊出了反话,小子当然要多听一会儿。要想反了大明,就连我这个小孩子,也是你们的敌人不过嘛既然殿下让先问清情况,所以你们不用怕会被关进大牢了。”

说完,他还一拱手,然后才跟几个锦衣卫嘻嘻哈哈地告辞离开。

几人这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这一刻他们的心中没有恐惧,只有欣喜。连殿下都知道了他们,让问清楚原委,那么山东缺粮这件事,就能顺利解决了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哪怕把他们关进大牢几年,他们也心甘情愿啊

所以,他们也放开了警惕,坐下之后,拿起了筷子,就伸向了热气腾腾的火锅里面。

一顿饭还没有吃完,杨章德就凭借这几年的历练,有条有理地把整个事情都问了个清楚。

唐父连年被服徭役这是个小事,他得罪的也肯定是山东当地官员,既然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得罪谁,杨章德也没有善心去帮他们。

但是,因为山东一地连续遭灾,朝廷一直不停地向山东运粮,內监的海船都没有停过。但是现在他们这些人却说没有见到粮食,这可是大案子了。

“到底是蒲台县一地没有粮食,还是青州,滨州没有粮食。总不能是整个山东都没有见到粮食吧”

“自夏天起,原本组织民夫去即墨,胶州运粮的事就停了下来,以前的运粮船大多也都停运。小人家乡蒲台县,包括附近的滨州,青州都是如此。不过小人一行从运河来京,发现运河一带都是有粮的。”

“两州的贪腐,倒也值得锦衣卫动手了”杨章德站起身来,望着还在大吃的宾鸿说道:“你一个月少见荤腥,还是少吃点,否则上吐下泻,最后还是浪费了。走吧随我到锦衣卫的宾舍去住几日,这件事牵扯不会小,住在那里你们也安全一点。”

几个人还在发懵,杨章德又说道:“殿下对你们的事也有兴趣,这几日怕是还要见你们一见。到了锦衣卫,也要好好教你们一些规矩,别在殿下面前冒冒失失。”

几个人更惊讶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还有机会见到太孙殿下。今日在秦淮河畔,他们未必没有冒险闯上御舟告御状的想法,但是见到森严的守护,终究还是没有那个胆子。

那么多护卫,他们怕是还没有上船,就被打的浑身血窟窿了。

他们的行李并不多,林三夫妇的有一床棉被,还算新一点。宾鸿他们的一床薄棉絮被,到处都露出棉花了,而且旅舍的大炕铺的是稻草,草席,跳蚤丛生,他们的被子上面也是一层跳蚤。

杨章德知道能有一床棉被,已经是不小的家当了,许多人穷的连一床被子都没有,到了冬天就只能苦捱。新 手机端:

“到了锦衣卫宾舍,这被子可不能收进去。别把我们的宾舍也弄得到处都是跳蚤。”

几个人一听,都忍不住有些脸红起来。

到了锦衣卫的宾舍,这是锦衣卫内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隶员们准备的宾舍,相当于后世的内部招待所,条件自然是不错的。

几个人被赶进了澡堂里好好洗了一个澡,才让他们进了房间。

唐赛儿从小到大都没有进过如此奢华的地方,看着眼前的一切还跟在做梦一般。

洗澡的时候,那香胰子她都是第一次见,进了房间,更是眼睛都不够用了,哪怕是她们蒲台县的王大户,他们家业没有这么好看。

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有一个老太监和一个老宫女开始教他们各自见驾的礼仪。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却在朝堂之上,迎来了永乐十场大朝会。

跟初六那日只务虚不务实不同,今天的朝会就需要对一年的工作进行安排。

吏部的人员调动,户部的财政支出,礼部的秋闱安排,兵部的将领调动,后勤补给,都察院的巡城御史,工部的大型工程报备等等,全部都要一一讨论。

以蹇义为首,所有四品以上的官员们,按照新的议事法则,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新方式的讨论。

许多大臣还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讨论的话题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忍不住跳了出来反驳。

就连蹇义这个议长,也是经常忘记行使自己的职权,加入到争论里面。

以至于朱棣不时要打断他们的争吵,让所有人记得自己的职责。

蹇义这些天一直在研究新法则的规则,比其他人更早进入了状态,议长这个职位,最大的权力就是能够调整讨论的方向。

以往廷议的时候,只有皇上才有资格做出这方面的平衡,所有的大臣都是平等的。

但是现在,这个权力被朱棣交给了大臣。

蹇义虽然感觉廷议的权力缩小了一些,因为许多权力被各部直接收回了,但是,现在高人一等的感觉还是忍不住让他陶醉。

这虽然不是丞相,但是跟丞相的职权几乎差不多了。

而且他感觉,这个职位还有许多隐性的特权,是他没有发现的。

所有大臣也都发现,在其他人说话的时候,虽然不能反驳憋的有些难受,但是争吵的确少了许多,而且议事的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观着,看着所有人迅速适应了自己的位置,这场改革引发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是变化已经开始了,总的趋势是好的。

而关于他下西洋的奖励,他拿出来的奖励方案并没有遭到太多的为难。代替朱瞻基进行申报的海军总督刘江虽然也面临了一些大臣的质疑,但是在投票表决的环节,还是顺利通过了。

这一次的下西洋,立功最大的是通事马欢,他这个五品的通事,因为以一己之力就跟马穆鲁克王朝达成了合作协议,在苏伊士获得数百里的农田,并且在那里驻军,他虽然暂时被朱瞻基以总督之名安排在那里,但是毕竟还名不正言不顺。

这次他被直接封为西海伯,并且也得到了朱棣的正式用印,变成了西海总督。

他不仅掌握着苏伊士的军政大权,还掌控了克里特岛和休达的军队,只有那里的商业贸易不归他管。除了他之外,其他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赏的金银,或者是给子孙授勋。

但是军中的将领,兵士除了物资奖励,大多官升一级。

因为朱瞻基的幼军有一万一留在了苏伊士,朱棣授权他可在大军出征以后,在新的神机营士兵训练出来以后,优先挑选人手。

而这支新兵的中层将领,也已经全部都有了,就是羽林卫学出来的六百兵士。

这六百兵士朱瞻基只能留下一百人,其他人等都被朱棣要了过去,安排在了各军之中。他们大多都被授予了副千总之职,搁在后世,这就是副营级的中层将领。

不过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都是接受的新式战术培训,而且人人都精通勘测,定位,火器作战,军事素养在大明绝对是一等一的。

以前的两百甲字营士兵,现在大部分都是各军的重要核心了,没有人怀疑他们年纪轻轻,就不能担当重任。

张威因为要结婚,被朱棣留给了朱瞻基,但是张武却被朱棣安排到金吾卫当了一个千户。

他跟索菲亚的婚事现在没有了阻碍,但是想成婚,还要等他随朱棣亲征回来以后了。

春节期间,朱瞻基左右联络,加上昨天朱棣的暗示,不管是五军都督府,还是京卫指挥司,都没有把军事问题在朝会提出来。

一直到兵部提出了西征的各项准备事宜之后,朱棣才以军事问题有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兵部单独讨论,以后也不会放在朝议内容中正式宣告了出来。

这个时候的文臣们对军政还没有野心,在朱棣以往霸权作风下,他们也没有机会参与进军政的决策,所以这个决定并没有引起文臣们的不满。

这让朱瞻基还小小地惊讶了一番,他还以为文臣们会因此闹出一番不满呢

这天的大朝会从直到了中午,众人移驾武英殿,摆下御宴,款待群臣。

饭后,根本没有休息,继续讨论各部事宜。

一直到申时时分,这次的大朝会才终于进入了尾声。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以太孙的名义向朱棣进书,宣布要在京城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大型竞技场。

众人一阵哗然,能容纳十万人的体育场,这对没有见识过西方建筑的大明大部分大臣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朱棣根本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同意了朱瞻基的倡议,并且这笔银子不用国库出,而是直接由内库出。

既然不用从自己这些人面前扒拉银子,大臣们并没有反对,这件事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

太难受了,但是还是完成了一万二,求订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031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