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章 家天下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朱瞻基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自我为主,利益当先。

但是张氏用她不求回报的爱,在这十几年中已经完全融化了他。

朱棣对他期望甚多,不自觉会给他一些压力,朱高炽更是因为朱棣对他的偏爱,欣慰中还有一些嫉妒。

只有张氏不求他任何,只要他平安。

纵然他这个铁石心肠之人,也早就被感动了。

原本来拜见的时候,他还有一些作秀的心态,但是看到张氏憔悴了许多的悲喜之状,他的眼眶也忍不住红了。

他跪在地上,张氏抱着他的头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母子两人相拥了好一会儿,张氏才注意到近侍太监郭良不停地在跟她使眼色,而跟在朱瞻基后面李亮他们,堵住了远处岸上众人的视线。

她连忙擦了擦眼泪,挤出一丝笑容,扶着他的双臂道:“都是母妃不好,我儿一路奔波,竟还忘了让你起身。”

朱瞻基顺着她的手起身笑道:“孩儿不累,见到母妃只有开心。这次孩儿从海外给母妃带回来了各种奇玩,这两日说与母妃听。”

这个时候,跟在朱瞻基后面跑过来的朱瞻埈,朱瞻墉见朱瞻基起身,也都赶紧跪下磕头。“孩儿瞻埈,瞻墉见过母妃。”

张氏看到走的时候还不满十三岁的朱瞻墉,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半大少年,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

叫了两人起身,又问了好几句,才记得将众人让进了舱内。

船舱内还有朱瞻基的几位妃子,以太孙妃孙娴为首,带着几个已经三岁多的孩子等候多时。

几个女人的眼睛都黏在了朱瞻基的身上,一个个泪眼朦胧。还是张氏要主持场面,收拾了心情,说道:“快让基儿见见几个孩子,走的时候都还没有满岁,现在都五岁了。”

几个孩子有些怯生生地看着一下子进来好几个陌生人,往张氏,孙娴她们的身后藏。

最小的朱瞻墉见孩子们害怕,逗乐道:“快来叫一声三叔,三叔有好东西送给你们。”

张氏嗔怪地瞪了他一眼,温柔跟孙娴身后的孩子说道:“祁镇,你不是天天想爹爹吗快来见过爹爹”

孙娴擦了擦眼泪,蹲下了身子说道:“还记得我教你的吗快去给爹爹磕头”

三岁半的朱祁镇看了看其他的姐姐和弟弟妹妹他们,绷着小脸,怯生生地来到了跟张氏并肩坐在软榻上的朱瞻基面前,跪了下来。

“孩儿见过爹”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还不忘记连磕了三个头。

这一幕让众人都忍不住好笑,只有朱瞻基有些尴尬。

张氏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朱瞻基的手臂说道:“孩子还小,你又是在外面久经风霜的,一股煞气,别怪孩子胆小。”

有他带了个头,其他几个孩子也都纷纷上来跟朱瞻基行礼,这一次几个孩子一起,也不害怕了,规规矩矩地行了礼。

朱瞻基更尴尬的是,因为没有准备,连点礼物都没有,更别说几个孩子他都认不出谁是谁了。

叫不出名字,他就只能将注意力放在了长子朱祁镇身上,伸出手说道:“祁镇,来爹爹这里来。”

犹豫了一下,他又回头看了看孙娴,这才磨蹭地来到朱瞻基的跟前。朱瞻基也知道自己没有孩子缘,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爹爹给你们带了好吃的,好玩的,等回到宫中,拿给你们。”

他嗯了一声,摸了摸朱瞻基的胡子,咧开小嘴笑了起来。“扎。”

朱瞻基笑了起来,对着孙娴说道:“一别经年,你在宫中代我伺候母妃,照看孩子,辛苦了。”

孙娴福了一下身子,虽然双目含泪,却笑的灿烂。“妾身不辛苦,殿下远赴海外,操心国家大事,才是辛苦了。”

朱瞻基也不厚此薄彼,跟每个妃子都说了一句,算是慰藉她们一番,才跟张氏说道:“行军八万人,母妃又兴师动众来迎接,京城皇祖父他们也在期盼,大军不应耽搁,就请母妃下令起航吧。”

张氏摇了摇头笑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这一身荣耀还不是你们带来的。我在这里看着你们就好了,一切都听基儿安排。”

朱瞻基点了点头,向着门外说道:“升行军旗,起航。”

外面传来一声声的“升旗,起航”,直到远方。

而他们乘坐的这艘楼船,在微微颤抖了一番后,在四艘快船的护卫下,离开了码头,进入了江面。

从中午时分进入船舱,朱瞻基就没有了闲暇,一下午都在跟张氏说着出海的景色。他讲述,朱瞻墉不时插科打诨一番,逗的张氏和孙娴她们不时露出笑意。

朱瞻埈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了,他虽然排行老二,但是却不是张氏亲生,而是李氏所生。张氏倒是对他并无偏见,却也不会亲近一个母妃还受宠的名义儿子。

到了晚饭的时候,朱瞻基才让人接来了马欣,刘承徽和沈黛儿她们。

从苏伊士出发的时候,刘承徽就给几人都断了药,一月去药效,路上行程三月,这个时候,四女都怀上了孩子。

而姿色出众,又生了一个女儿的沈黛儿虽然被记入宫碟,却是初次见面,张氏行事周到,自然不会忘记给她准备了见面礼。

至于其他的异族的女子,都没有记入宫碟,哪怕被朱瞻基破了身,在没怀孕的时候,也凑不到这样的场合来。

晚饭后,张氏换乘了另一艘楼船,并且将几个孩子也都带了过去,这艘楼船上,就只剩下朱瞻基与一众妻妾。

这一晚,自然是属于太孙妃孙娴的。离家三年,这一晚朱瞻基自然也要努力拼搏,补足功课。

第二日,依旧是在长江之上行船,从应天府到松江府长江段八百里,又是逆流而上,寻常海船需要三日以上,现在换的这艘新式滚装船,却只需要两日时间。

一帮女人带孩子,陪张氏。张氏是心疼朱瞻基的,成心让他歇息两日,不让那些大臣武将打扰了他享受天伦之乐。

离家三年,这刚回来,一大堆事要处理,一大堆人要见,但是现在,只能听了张氏的安排。

不过在船上他也闲不下来,趁着透气,来到了甲板下一层查看大明新发明的滚轮船。

这个滚轮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滚轮取代了以往的船桨。四个滚轮分置船体的中部两侧和尾部两侧,有一个活动的吊杆可以把滚轮吊起水面,也能放入水下。

滚轮当然比船桨吃水更给力,而且在船舱里面还使用了齿轮配比,可以节省不少力气。

而船舱里面,在每个连接滚轮位置处,设置了四个相对而坐的座位,有点像后世健身房的固定位自行车。

水手骑在上面,蹬动曲轴状的联动脚踏,就能让滚轮转的飞快。

四个滚轮可以同时蹬动,也可以分开蹬动,蹬动一边的时候,转向也非常快速,比原本的船桨效率更高。

以前的时候,这样一艘大船,没有五十个人很难划走,船上要配一百多个船员。首发

但是现在,十六个人就能让船速比以往快了二分之一,因为是用腿发力,还比以往更轻松。

朱瞻基只是一看,就知道这是受到了铸币厂曲轴压铸机的启发。

虽然这种动力还很初级,但是朱瞻基也开心无比。因为这可没有他的功劳,完全是工匠们自我研发出来的,这种趋势绝对让人欣喜。

两日的时间一晃而过,朱瞻基让人从专门给他装货的货船上,拿来了给亲人们准备的各种礼物。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这些礼物讨好了一群孩子,受到礼物的诱惑,一群孩子现在跟他也不生分,亲近了起来。

特别是胡善祥生的朱雪,身为朱瞻基最大的孩子,聪明伶俐,也有长姐之风范,懂得谦让弟弟妹妹,很是让朱瞻基欢喜。

她带着一帮弟弟妹妹绕欢膝下,虽然让船舱里吵吵闹闹,但是张氏很是喜欢这种气氛。

只要张氏开心,朱瞻基当然是迁就她的心境。

虽然这个时代讲究抱孙不抱子,但是朱瞻基却不在乎这些,跟一帮孩子没大没小地玩闹一番,也算彩衣娱亲了。

不过,当十二月十七,楼船停在应天府阅江楼码头的时候。朱瞻基从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帝国继承人。

自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六离开应天府,他这趟出行耗费了两年十一个月。

应天府,久违了。

三年的时间,对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朱瞻基来说,不过是从十九岁变成了二十一岁。

但是对蓬勃发展的应天府来说,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离开的时候,应天府的工业区主要还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如今,应天府的江边到处都是林立的水车。

从应天府到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无锡府,苏州府,一直到松江县,长江两岸形成了大片的水力工厂基地。

应天府最大的变化还有原本坑坑洼洼的街道,主道上的青砖路面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就连那些小巷,也有许多变成了水泥路面,到处干净平整。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过年了,江面上吹来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是在阅江楼的码头上,如今却是人山人海。

最显眼的就是码头最前面代表皇帝的五爪金龙旗,在北风中迎风招展。

这是河船,不是海船,不需要落帆,水手们就直接靠向了码头。

早就穿戴好冠冕的朱瞻基深知,这又到了该作秀的时候了。

船还没有靠稳,岸上的文武百官,老百姓们还在等着内侍摆出太孙仪仗,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一个大跨步,稳稳地落在水泥码头上。

他的高大身影毫不停顿,向着朱棣的龙辇奔去。

虽然坐在龙辇中,但是朱棣也一直关注着靠岸的楼船,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迫不及待地地蹿了出来,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胡闹。”

虽然是叱骂,但是那掩饰不住的笑容,暴露出了他的真正心态。

王彦笑道:“陛下,太孙殿下对你依旧是赤子之心啊”

朱棣扬了一下手,王彦立即掀开了龙辇门口的厚帘。

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快步奔到了龙辇前,跪在了厚厚的波斯地毯铺成的红毯前面。“孙儿瞻基向皇爷爷问安。”

朱棣本来觉得自己有千言万语,可是隔着门帘看着跪在地上磕头的朱瞻基,等他抬起头,露出了那张与自己几乎一样的脸,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彦一直近身伺候朱棣,很了解朱棣的脾性。虽然他大多数时候是个没有感情的帝王,但是内心并不是真正的绝情绝义,也有他柔软的一面。

只是这柔软的一面,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幸见到。

他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大声疾呼:“太孙殿下归国。鸣乐。文武百官,内外百姓,依序行礼。”

他的声音被传令太监一声声地传到远处,应天府城墙上的火炮发出了剧烈的轰鸣声。 ǎng

这个礼炮还是朱瞻基“发明”的,朱棣觉得这个仪式非常不错,与外国使节初见,这样的炮响,能够极大地震慑对方。

朱棣的情绪平静了下来,伸出了手说道:“基儿上车,与爷爷同享文武百官之礼。”

朱瞻基惶恐说道:“礼不可废。”

朱棣呵呵笑道:“基儿通使南洋二十二国,西域三十七国,西洲,西洋逾五十国。扬我大明国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又以贸易获利超千万两,壮我大明国力,你当得起”

朱瞻基不再婉拒,起身坐在了龙辇下层,比朱棣矮了大约三十厘米的裙边上,才又背对朱棣,面向文武百官。

这个时候,他感到肩膀上落下了一只手,朱棣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很好,很好,我就是现在去见了父皇,也能理直气壮地跟他说:我做的没错我对得起祖宗”

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思维啊,从来不会考虑对不对得起百姓,民族,只会考虑对得起祖宗吗夺取侄儿的天下,是朱棣抹不去的污点,但是现在大明蒸蒸日上,他有后继有人,所以他的愧疚之心也就消散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47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