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二八章 病危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朱瞻基一行快马加鞭,抵达别院之时还不到申时。

别院之中,上至杨士奇,杨溥,下至守门的小黄门,一个个神情严肃,不敢有丝毫喧哗。

太子身体不好,他们这些人却不敢劝阻,由着他的性子浪荡。

现在出了事,他们这些人都有责任。

就连负责守卫这里的府军前卫指挥使,丰城侯李彬,这个时候也不敢在朱瞻基面前招摇,带着朱瞻基进去,等他进了朱高炽安睡的后殿,才长舒了一口气。

朱瞻基倒不是喜欢迁怒之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朱高炽身体不好,还性喜女色。

为了追求刺激,还冒雨在野外激战,这就纯属于找死了。

这一次他倒是没有吐血,不过面色蜡黄,躺在床上紧闭双目。要不是还微有呼吸,胸腔略有起伏,让人还以为他已经不行了。

四个太医此时正守候在床边,后门处,还熬着几炉草药,让大殿里面药味十足。

朱瞻基盯着朱高炽的脸看了半晌,给所有人施加了足够的压力,才沉声缓慢问道:“父王情形如何”

四个太医都跪下身来,太医院院判袁长田俯首道:“殿下,太子殿下纵欲,又风邪入体,如今尚处于危险之中。”

朱瞻基转身面向他们说道:“人力有时穷,只要你们尽心尽力,孤不会迁怒你等。但若让孤知道你们为保己身,不肯用药,孤诛你等三族。”

袁长田身体微颤,连忙说道:“臣等不敢,定当全力以赴。”

朱瞻基又装腔作势地问了一番病情,吩咐他们用心救治,随后问何纯:“昨日父王是让谁陪侍”

“是东瀛大阪镇守使胡康年前送来的两个东瀛少女”

朱瞻基松了口气,说道:“将她们关押起来,为父王祈福。另”朱瞻基转过身来,跟身后的王彦说道:“派人接替胡康之职,将这个佞臣给我发配中都。”

王彦立即说道:“内臣接旨。”

朱高炽不是自己发病,而是属于意外,那么就必须有人承担责任。如果他是跟宫里有牌碟的妃子欢愉,处置起来还有些顾虑,但是既然是没有地位的美人,那就可以随便处罚。

至于那胡康,明知道朱高炽身体不好,还要送女人给他,这次算他倒霉了。

安排了这些琐事,朱瞻基又看了看躺在床上的朱高炽,虽然心里巴不得他早点死去,但是表面上还是要装作担忧无比。

这个时候,刘万轻轻喊了朱瞻基一声。他扭过头来,看到是殿门口以良媛张氏为首的朱高炽的一众妃子和妾侍。

看到李氏的表情,朱瞻基就知道她有话要说,他转身走出了大殿。

张氏是张辅的女儿,她地位高,虽然入宫晚,但是在一众没有子女的妃子中间颇受尊重。

在别院这里住的都是没有子女的妾侍,有了孩子的李氏,郭氏,赵氏等,都以照顾孩子的名义,留在文华殿那边。

朱瞻基对她和声说道:“见过良媛。”

张氏不敢受他的礼,一群女人连忙侧过身体,又跟他回礼。“见过殿下。”

朱瞻基回头看了一眼,说道:“不要吵到父王,我们去大殿叙话。”

朱瞻基一马当先地走向了主殿,一群女人在张氏的带领下,跟在了他后面。

她们不说,朱瞻基也知道她们在担心什么怕被殉葬。

说起来,她们大都是年轻女子,小的才十几岁,大的也不超过三十岁。

在后世,她们恐怕都还是没有结婚的年纪,但是现在,却要担心生命的终结。

在大殿坐定,张氏怯声问道:“殿下,初六大朝会,殿下颁布了废除殉葬令,可能当真”

张氏有张辅在身后,自然不会让她殉葬,但是其他人就担心了。这恐怕不是她想来问,而是替其他女人问的。

朱瞻基露出一丝笑容道:“孤代陛下监国,这废除殉葬令可是用过大玺,良媛不用担心朝令夕改。”

一众女子都松了一口气,齐身跪了下来叩拜。“殿下仁慈,妾身谢过殿下。”

朱瞻基说道:“你们只管安心在这里住着,细心侍候父王。不过从今往后,任谁也不能再夜间侍候,否则与那东瀛两美人同罪。”

朱高炽这样三天两头的病危,让一帮女人都成惊弓之鸟了,哪里还敢去勾引朱高炽,都连忙说道:“妾身不敢。”

“你们都去吧。”朱瞻基摆了摆手,又跟刘万说道:“传丰城侯,杨士奇,杨溥见驾。”

李彬,杨士奇,杨溥他们几人本就在外候着,听到传召,连忙进了大殿。

杨士奇和杨溥两人脸色灰败,如丧考妣。他们身为太子近臣,却不能力谏太子让太子为所欲为,导致犯病。

即便朱瞻基不认为这是他们的错,但是那些言官也不会放过他们。

在这个时代来说,他们的责任不小,今后是别想再有发展的机会了。

作为朱高炽的近臣,他们被边缘化了。但是朱瞻基为了顾全父子感情,如果朱高炽薨了,还是会给他们安排个清贵的职位,让他们养老的。

现在朱高炽这个样子,如果病好了,他们还有好结果。

要是朱高炽就这样升天,他们不进监狱都是好的了,更别说一官半职。

二杨也无话可说,他们在这里就如同坐牢,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散漫了一些。

昨日殿试传胪唱名,他们两人得到了抄录的新晋进士们考卷,就一直在阅读。对他们来说,读到一篇好文章,比吃一顿美食还要畅快。

而且昨日又下雨,谁能想到朱高炽会在下午到山上去野战啊

现在他们只能期盼朱高炽像以前一样,尽快好起来。

朱瞻基这个时候只能是宽慰他们一番,在朱高炽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不管做出什么反应都是错的。

见到杨士奇,他又想起了远在美洲的杨道。“前几日,从美洲回来了四艘船,带回来了探险队的消息。”

杨士奇惊讶地望向了朱瞻基,却没有开口,等待朱瞻基继续往下说。

“如今舰队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不过需要在当地滞留一年,研究那些需要移植的橡胶树,金鸡纳树的习性,以便移植回来。那些玉米和土豆,红薯,现在已经运了一些回来。我已经让人在我的皇庄里面栽培。”

提到这些,朱瞻基就显得神采飞扬了起来,有了这些,他就不会再担心大明遇到天灾,百姓就会饿肚子。而等到明年,第一批橡胶就能运回来。

只要在吕宋,海南,婆罗洲那边种植橡胶,过个几年,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有了橡胶,大明目前的车轮都能套上轮胎,今后的运输能力,将会有巨大的提升。

木制车轮对运输的制约是在太大了,后世的一辆结实的板车,只是用人拉,就能拉两千斤。用牛马来拉的时候,装几千斤也没有我问题。

可是如今的木制车轮,装一千斤已经是极限了。即便如此,车轮的损坏率还高的惊人。

如今大明的驿站,几乎都变成了修车铺,那些驿卒,基本上都成了修车匠。

也有人试过铁制的车轮,铁质车轮一开始使用挺好,除了伤路,费力一点,能载很多货。

可是使用不过三天,车轮经过碾压,就开始变形,只要有一处变形,这个车轮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崩溃,变成废铁。

如今钢铁价格虽然因为大规模的生产,降下来了大半,但是依旧跟铜的价格差不多。

一两白银可以换两斤多铜,也不过换四斤铁。

而做一个车轮,随便就要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铁,如果用不到三天,那是谁都用不起的。

现在普通百姓一年才赚十几两银子,两个车轮一下子就没了,谁用得起

所以,铁制的车轮根本不现实,只有有了橡胶,才能造出耐用的车轮。

除了这些农作物,舰队还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而这,仅仅是舰队跟一些小部落交易换来的。

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那才是交易的大头。

大明是所有金属都缺,虽然朱瞻基已经额外赚回了几千万两白银的财货,但是这些对整个大明来说,依旧不够流通。

当然,全世界的黄金和白银都运到大明来,也不可能够流通,因为黄金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过最起码,朝廷有了这些金银,就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姓得到福利。

而南洋运回来的粮食,也足以让朱瞻基现在不用在农业方面操太多心。

农业问题是老大难,这个可不是工业,知道思路就能发展。

土壤改良,种子改良,那是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来改进的。

没有杂交稻,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就只能先从规模上来满足需要。

至于粮价太低,损害到农民的实际利益,可以用服劳役来增加收入。

因为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在造车,修车,发展工业,商业,实际上,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比前几年好的多了。

因为现在都是粗放式种植,农民实际上只需要忙半年,剩下的时间,以前除了每年服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劳役,就无事可做了。

现在,服役一个月,剩下的五个月,每个月最少有二两银子,或者减免税赋,实际上,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不少。

因为粮价就是提高两三成,除了自己吃的,交税粮,剩下卖的粮食,每年也就多赚二三两银子。

可是朝廷安排做工,做满五个月,就有十两银子的收入。

这还是朝廷水泥厂,修路的工钱,要是那些技术工,像是到工厂里面上班的,一个月三两银子的工人多的是。

苏杭的一些缫丝工人,他们每个月甚至能拿到六七两的工钱,一个人的收入,比知府还高。

当然,在隐性福利,社会地位上,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了。

至于通货膨胀,现在根本不用担心这个,因为货币远远跟不上民众的需求。

现在可不是印纸币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杨士奇对探索东洲虽然好奇,但是更多地想要知道杨道的消息。

杨道出海已经一整年了,二月初,解祯芳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先怕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当爹了啊

朱瞻基也终于提到了杨道。“杨道他们驾驶蒸汽帆船,已经脱离了大本营,沿着东洲的东海岸探索东洲,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已经快回到阿兹特克,跟易信汇合。”

杨士奇根本不知道易信在哪里,也不知道阿兹特克在哪里,对东洲,他只是粗略看过一回地图,具体的疆域却不知道。

他俯首问道:“殿下,第二批前往东洲的舰队什么时候出发”

“差不多等一个月吧,这次舰队要多带一些货物出发,那边的人可不少,是个倾销的大市场。”

杨士奇他们早就习惯了朱瞻基口中的一些新名词,许多词语不了解其意的时候,觉得粗俗,但是了解其意后,会觉得非常恰当。

光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殿下大才。

幸亏朱瞻基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要是知道,怕不是大牙都要笑掉。

这个时候,门外值守的府军前卫一个千总与两个内侍站到了门口,高声禀报道:“殿下,太子妃娘娘到了。”

一串长长的车队进了别院,除了张氏,其他几个妃子,包括朱瞻基的十几个弟弟妹妹都来了。

朱瞻基得到消息快马赶来,她们得到消息,要收拾东西,又是乘坐马车,自然来的慢一些。

今年才十二岁的七弟朱瞻墺,性格敦厚,甚至说得上有些懦弱,一下马车,就哭哭啼啼起来。

朱瞻基拜见了张氏,扭头说道:“哭什么哭,快把金豆子给我收起来。”

他的母亲李氏连忙亲自上前,擦去了他的泪水。“你父王没事呢,不哭。”一边说他,一边向朱瞻基讨好地一笑。

她虽然是长辈,但是朱瞻基现在可是监国太孙,身份地位比自己的亲爹还高。

李氏在他面前,自然不敢摆出长辈的架子。

朱瞻基对妹妹们总是温和一些,这些弟弟平日都怕他,被他这样一说,连几个妹妹也赶紧擦去了眼泪。

张氏牵着嘉兴的手,问道:“你父王可还好”

她的语气平静,显然不管是什么结果,她都能接受。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不太好母妃带他们进去看看,看一眼就出来,别惊扰了他。”

等张氏带着十几个孩子进了后殿,朱瞻基站在温暖的阳光下,也不想再进大殿,对着李彬点了点头。

李彬连忙上前了几步,抱拳道:“殿下有何吩咐”

朱瞻基举起右手,左右摆了几下,跟在他身边的内侍,还有杨士奇他们,都退了下去,最近的刘万离他也有十米远。

朱瞻基这才开口说道:“父王病重,这院子里没有主事的人。你这边要加强守卫。不要因为父王病重,闹出一些事情来。”新 手机端:

李彬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这内外有别,院子里的事,臣也不能插手啊”

“你在外围加强防护就好了,从今日开始,这院子里人的进出,都要检查仔细了。没有令牌不得出入,凡是出这个院子的人,携带之物都要分开检查三遍。”

“遵旨”

他的儿子李贤现如今在朱瞻基的幼军担任指挥使,所以朱瞻基根本不怕李彬有二心。

他今年已经六十一,对个人荣辱看的很淡,但是对家族,对子孙后代当然看的更重。

放着朱瞻基这个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不巴结,他还能巴结谁

朱瞻基倒也不是怕这个时候还有人跟自己抢皇位,他主要是怕闹出什么丑闻来,让那些跟着朱高炽的不得志文臣们给记载下来。

如果是照实写还没什么,他反正没做什么。就怕一些邀名的,又没有顾忌的文臣,瞎编一些什么父子争位,儿子囚禁老子,甚至儿子玩弄老子女人,毒害老子这样的故事出来。

一旦有人这样写,他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他从来不会低估那些不得志文人的底线

张氏出了院子,来到朱瞻基的身边,轻声问道:“瞻基为何站在这里”

面对这个母亲,朱瞻基不想隐瞒什么,叹了口气说道:“我不敢与父王太过亲近,让人瞎写一些故事。所以行事必须要堂堂正正,让所有人看得见。”

张氏皱了皱眉头,说道:“这件事不可不防,不如你回宮去,这里有我们照应就好了。”

朱瞻基笑道:“倒也不至于那么严重,只要我远离父王身边就好了。如果这个时候回宫,岂不是证明了我这个儿子不孝”

张氏叹了口气,拿着手绢擦了擦眼角道:“生在皇家,苦了我儿。”

朱瞻基笑着说道:“孩儿不苦,相反,还很畅快”

太阳西下,一阵乌云飘了过来,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别院这里因为多了朱瞻基这些人,显得热闹了许多。

不过,所有人都尽量不发出声音,整个别院里面都安静无比。

其他人都没有胃口,朱瞻基也不能表现出来大吃大喝。

从美洲回来的信使带回来了半船红薯,别院这边也送了一些过来。朱瞻基让人煮了红薯稀饭,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吃,都吃的津津有味。

相比别院这里的寡淡一餐,京城翰林院中,今夜却是灯火辉煌,珍馐满席。

虽然太子病危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城,但是这一年多,太子已经病危了三次了,大部分人并没有放在心上。

以礼部尚书吕震为首,礼部,吏部,鸿胪寺,翰林院,国子监,大都派出了副手出席宴席。

包括读卷大臣、銮仪卫使、以及受卷、弥封、收掌、监试、护军参领、填榜、印卷、供给、鸣赞等各官,与新科进士一体赴宴。

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大臣以次每员一席,受卷以下各官二员一席。

进士这边,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

榜眼坐在状元的左席,而探花位于右席。

于谦这个榜眼得到的关注并不比状元解祯期少,他原本被力将他提拔到了探花的位置上。

而且,他的策论众人也都看过。论文采,这些进士有一半以上比他强,但是他的策论眼界开阔,宏观大雅,言之有物,还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另外,在一众进士里面,他也算是最年轻的一拨,今年还不满二十四岁。

解祯期也在关注这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探花,他已经从解缙那里知道了那天发生的一切,如果不是诸位大臣执言,殿下差点就将他列为状元。

解祯期也看了他的策论,在文采方面,解祯期不屑一顾,但是,他一个从来没有出过海的年轻人,竟然能将各种施政方针说的头头是道,这就很难得了。

即便解祯期再自傲,也认为于谦的一些观点,比自己想的更加周全。

所以他对这个于谦很感兴趣,在众人坐定之后,就主动搭话。“于兄好。”

于谦对解祯期早就听过大名,原本以为这个大明著名的才子会非常高傲,没想到却有礼有节。他连忙回礼道:“中平兄,你我同科,唤我廷益即可。”

两人都有心跟对方交往,亲密地闲叙了几句,解祯期问道:“廷益贤弟,愚兄有一事不解,贤弟从来没有处政过,也没有出过海,为何却能对时政有如此见解”

于谦也毫无保留说道:“这主要还是在下曾祖父的功劳。他老人家曾任杭州路大总管,我于家祖上也算曾经荣耀过。在下虽然不曾见过他老人家,但是他遗留下来的财富可远远不止那些书。”

解祯期知道,蒙元时期的杭州路大总管可比现在的布政使权势还要大。他除了留下不薄的家底,更重要的是那些社会关系。只凭这些人情往来,保他们于家三代荣耀不成问题。

于谦又道:“到了祖父那一代,就只是个工部主事,父亲这一代,就只是个秀才了,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过,家道中落却给了在下善于思考和分析的习惯,不管什么事,在下都习惯多方位地考虑。家祖不喜商事,偏偏家父又以经商为生,他们的争执,也让在下长于从对立面来考虑问题。

而家父交游广阔,在下耳濡目染,自然比其他人了解的多一点。再加上朝廷去年出了不少书,将书上的知识,与在下的了解相互映证,自然也就对海外情况熟悉了。”

于谦的开诚布公,让解祯期惊讶无比,同时也为于谦的耿直感动。他抱拳说道:“廷益贤弟这种分析方法让愚兄如同醍醐灌顶,今日不便,期待改日能与贤弟畅谈一番。”新 电脑端:

自己敬佩的状元如此态度,于谦高兴不已,哈哈笑道:“在下亦有此意,不如就明日晚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33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