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望江楼中,除了一群内侍和艺伎,还有不少朱棣的妃子,朱瞻基当然不会在这里就汇报发生了什么事。

他微微一笑说道:“皇爷爷先看戏,看完了我们再聊。见过贵妃”

昭懿贵妃张氏笑吟吟地说道:“太孙不必客气,田寿,为殿下看座。”

看台上,以朱棣的位置在正中。张贵妃偏左,略微靠后一尺,其他后妃的座位就在第二排了。

金丝楠木圈椅被几个内侍搬了过来,放在了朱棣的右手边,与张贵妃的座位平行。又一个内侍抱着棉垫,靠枕,垫在了椅子上。

朱瞻基毫不客气地坐下,看着前方位置略低的戏台上,众女又演了起来,他却没有半点兴趣,忍不住有些走神。

要说孔家造反,朱瞻基是不信的。这个家族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墙头草,屁本事没有,阿谀奉承,钻营结党。

吕布仅仅因为认了三个干爹,就被称为三姓家奴,成为一生抹不去的污点,但是他们被称为十姓家奴也不为过。

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就不说了,屈服于蒙元,后面屈服于满清,还自称奴才,为异族统治汉人进行美化,这是真正的汉奸,民族罪人。

这一家子的胆子是没有的,脸皮是没有的,只会欺压百姓,躺在祖宗的牌位下作威作福。

那么,他们为什么就敢如此做呢

朱棣回过头来,看到朱瞻基靠在椅背上,支着手肘,托着下巴,注意力并没有在戏台上。他轻声笑道:“你这个样子倒是少见。”

每次看到朱瞻基,他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像这样苦苦思索的模样,朱棣的确很少见。

朱瞻基嗯了一声,说道:“一些事还没有想通。”

张贵妃低声笑道:“陛下,殿下这个时候来找你,怕不是有要事,不如就散了”

“还有最后一折戏,天大的事也不急在一时。”

朱瞻基暗地里摇了摇头,张贵妃会意,也就不再插话。

朱瞻基很清楚朱棣这样的性格,因为他自己都是这样的。再大的事,只要没有脱离规则的限制,都不算大事。

不管你造反也好,贪污也罢,都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在一个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可以颠覆的力量的时候,没有什么大事。

曲终人散,朱棣与朱瞻基走出了望江楼,爷孙两人漫步在大善殿幽静的树荫下,脚下是坚硬的水泥路面。

“说说看,什么事。”

“山东粮食贪腐案,孙儿发现了一点蹊跷。如今总算是把这个案子给圆了起来。但是,仍然还有没有想通的地方。”

朱棣笑着说道:“大明如今蒸蒸日上,这是基础,纵然山东这几年遭灾,却也不损大明国体。如果只是把眼光放在这个上面,只能说明你的眼界还不够宽。”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孙儿并不这么认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时候,越是不起眼的事件,越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朱棣嗯了一声,背着手继续向前走,在他们的身后,数十个内侍远远跟着,却不会影响爷孙俩的谈话。

“这个案子不是已经查清楚了吗主要还是马琪一人所为,,将这个奸人斩杀就好了。”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从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孙儿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如今的山东,危机四伏。”

朱棣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知道我为什么这些年一直从山东抽调百姓服役吗这山东,终究是我的山东。”

一下子,朱瞻基豁然开朗,他一些想不通的环节,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九州之一,也是明的发源地之一。

虽然屡受黄河的荼毒,但是这片土地终究是中华大地最肥沃的土地之一。

但是自西汉以来,这里仿佛就受了诅咒,历朝历代,这里都是民生最为艰难的地区。首发

战争,叛乱,土匪,山贼,天灾,纵观中华历史,这里一直是中华大地,最为混乱的地区。

除了富饶和地理因素,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山东自身的问题。

这里是儒家的发源地,这里是明的摇篮。但是,这里却因为对传统的坚持,一直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儒家是这里的荣耀,但是儒家也是这里的束缚,因为儒家的束缚,这里千百年来都崇尚那种阶级分明的统治思维。

这里的人永远都自视高人一等,但是这里往往却成为最落后的地区,因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想,还在一千多年以前。

儒家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里茁壮成长,却从来没有能脱离前人堆砌起来的窠巢。

落后的思维方式,统治方式,让这里的人生活在残酷的剥削之中。

上位者们已经习惯了对底层人民为所欲为,而底层人民一直生活在希望与现实之间。

生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只能造反。

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山东的百姓都是公主命,丫鬟身。

想要改变这种处境,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学儒。

当你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命运的时候,上层人物是不会管你的死活的。但是如果你具有了这样的能力,这个时候,上层人物就会把你变成“自己人”。

当任何一个人费尽千辛万苦,变成了上层人物。可以享受特权,享受金钱,享受地位带来的改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维护这种统治。

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循环,从来没有真正突破过,改变过。

朱元璋在防范儒家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心里对于文化还是有一种尊崇感的。

因为蒙元对孔家的重视,他为了彰显汉人对孔子的尊崇,将衍圣公从三品提升到一品,文官之首。

但是同时为了防止孔家这个招牌对朝廷的影响,他又不允许孔家真正参政。

到了朱棣,他已经算是富贵人家出身了,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虽然还没有夺得天下,但是也是一方枭雄。

等朱棣八岁,刚知晓世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当了皇帝,成为了真正的人上人。

出身的不同,让他对孔家的态度与朱元璋有着天壤之别,在他内心里,缺少对孔家的真正尊重,所以在抓住他们小辫子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削去他们的爵位。

同时,他在山东大量征集民夫,不仅仅是因为劳力的问题,也是想要改变山东一直以来僵硬的社会结构。

短短的一瞬间,朱瞻基想通了这里面的环节。他也不再隐瞒,将自己了解到的事情,与自己的猜测告诉了朱棣。

说到赵王参与了此事,朱棣也只是嗯了一声,稍微皱了一下眉头。

说到对孔家的怀疑,朱棣更是平静如常,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朱瞻基见朱棣似乎没有一点担心,忍不住说道:“皇爷爷,如今这山东仿佛是化外之国,我大明的政策到了山东就已经变样,连朝廷的救济粮没有运到,都无人上报,这种事情聚堆不能轻轻放过。”

“那你想怎么做”

朱瞻基肯定地说道:“稳定要保持,但是这些官员一个个都不能放过”

朱棣淡定地笑了笑,背着手继续前行。朱瞻基跟在他的后面,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些把握不住他的心态了。

一直以来,朱棣在他面前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温和的爷爷,一个宠溺他的爷爷。

他在用各种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来冲击他的时候,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轻视感。

拥有后世几百年的历史经验,他对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优越感。

但是这个时候,他真正感觉到朱棣的不凡与深沉,在权谋方面,他还是有些嫩啊

沿着大善殿内的水泥路一直走到了大善殿主殿的西侧青石台阶下,朱棣才站定了脚步,开口说道:“北风三月就要停,也就是说,朕最迟三月底就要出发。北路的行军艰难,但是这次的战役本来就是要先从南路进攻,一路向北,所以北路军晚几个月也没有关系。”

朱瞻基一时之间有些不明白了,不知道他现在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但是朱棣并没有想要解释的想法,继续说道:“原本朕怕那些文臣啰嗦,还准备晚些再将你父王派出去,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提前了。这几日你也好好准备一下,二月初一大朝会,朕要把你父王派到嘉峪关,你也要做好监国的准备。”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孙儿已经准备好了。”

自元宵节以后,这几日朱瞻基依次接见了京卫,京营,海军,幼军的各大将领,又巡视了自己的下马桥农庄的各大研究院。

虽然现在没有掌握文臣的心,但是控制了军队,他就不怕有谁能闹出什么是非来。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谓监国,无非是为你以后登基做准备。我要带走大部能给你造成影响的大臣,这也有利于你控制大局。但是,我带走了大部军马,朝中精锐又要随我一同出征,所以你要密切关注各地的造反。只要国臣只靠一张嘴,是不会有大作为的。”

对这事朱瞻基心里早有准备,朱棣既然把朱高炽也赶到嘉峪关去,朱瞻基就不会怕有人给他掣肘。

但是,朱瞻基想不通的是,为何朱棣没有半点担忧,难道根本不在乎山东的局势

他忍不住问道:“皇爷爷,这山东的事”

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摸了一下他的脸说道:“你是当局者迷啊难道你到你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一切都是你那个被儒家荼毒的父王干出来的朕还没有死呢,就忍不住了”

朱瞻基一直以来的沉稳和淡定,在朱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就直接崩溃了,惊讶地说道:“什么”

王彦,李谦,他们听到朱瞻基的声音,忍不住望了过来。

朱棣大声喝道:“所有人退后十步”

数十个内侍原本距离爷孙俩就有十几步,听到朱棣的话,井然有序地安静又向后退了一段距离。

朱瞻基虽然惊讶,但是一下子却真的想明白了。

是的,孔家就是声望太高,也不可能直接控制山东的官场,他们要是又这本事,早就自己当皇帝了。

至于造反,一群窝囊废书生,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但是他们为何能在这件事上这么积极,这么大胆,是因为朝中有人撑腰啊

皇上不喜文人,太孙不喜文人,只有太子殿下对文人礼遇有加。

而皇上已经六十岁,现在又要出征,说不定出征期间,就要归天了。

这个时候,如果朱高炽这个太子不积极一点,那才是真的不应该了。

太子出面,他本来就是“众望所归”。现在他的行动又绝对符合以文臣为代表的阶层的利益,那么,得到各级官衙的支持,丝毫不足为奇。

至于粮食的贪腐,粮商大地主为了利益,抵制南洋运来的粮食。只不过是这个大阴谋中一个环节,是那些人的附带行为,以此来收拢他们的心。

朱高炽的手里没有太多资源,但是他的许诺就是资源。只要他能控制朝局,登上皇位,以后一切都是他的。

在这样的局势下,那些文臣又怎么会不肯下注呢不肯跟着他走呢

这个这张网虽然没有完全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但是朱瞻基已经能猜到朱高炽的想法了。

在朱棣西征期间,他要用尽一切办法来笼络大臣,成为真正的监国,而不是傀儡。

而这个计划还不是现在才实施,从去年不应该是从朱棣有了西征之念之后,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山东的粮食运不进去,是为了保护山东大地主,国内粮商的利益。

他无法制止朱棣的决定,所以就只能诱惑马琪来贪腐,将粮食倒卖。

没有了南洋的粮食,国内的粮价自然会涨起来。而南洋的粮食也不会白白耗费,大明因为缺粮,一直在禁酒,这些粮食属于计划外的,自然可以随便酿酒。

虽然他没有掌握到大明如今的酒业发展数据,但是光凭现在朝中禁酒的法令已经名存实亡,就能知道这些了。

而大明的文臣阶级是真正的大地主阶级,通过这种利益输送,就能将这些人团结在自己的四周。

还有那些做生意的勋贵和武将们,同样也能得到一些好处。

朱瞻基一开始想不通的环节,在朱棣提醒以后,一下子全部明白了。

是的,这件事不是孔家,不是赵王主谋,只有朱高炽出面做主,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没有人想要造反,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在朱棣年迈以后,为权力过渡做的准备。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并不关心。

但是朱棣更加老辣,他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把朱高炽调到嘉峪关去,让朱瞻基监国,所有的阴谋诡计就一下子全部失去了作用。

因为一切的核心在朱高炽的身上,朱高炽都不在应天府了,这些阴谋就没有了根基。

朱瞻基这个时候真的是口服心服了,他一直对古人有一种优越感,自认为聪明,但是在权谋方面,他还是有些稚嫩啊。

他诚心诚意地向朱棣长揖鞠躬道:“孙儿受教了。”

看到朱瞻基是真的想明白了,朱棣笑着说道:“你父亲有些自己的想法倒也是可以理解,他一直以来受儒教学说影响太深。

这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儒家思想治国,但是儒家治国,这每个朝代都不过短短几百年就烟消云散。

由此可见这儒家是有局限的。但是你父王看不到这一点,只认为离了儒家,国将不国。

朕也不认为大明能离了儒家思想,这儒家还是可用的。但一个皇上,如果没有自己的立场,完全依靠儒家,这国到底是我朱家的,还是儒家的呢”

朱瞻基点头说道:“所以孙儿以后将会把孔子和孔家分开,孔子要大力弘扬,但是孔家绝不能跟着后面沾光,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掌握了这个分寸,这个案子朕也能放心地交给你来办。既然一切都是因粮食而起,就从这方面着手。凡是牵涉其中之人,决不轻饶。但是不要扩大,给山东留一份元气。”

“孙儿明白”

朱棣今日让这个心高气傲的孙子服服帖帖,心里格外开心。他摆了摆手说道:“今日已晚,回去歇息了吧。你以太孙令下传旨意,名不正言不顺,明日朕会让内阁传达圣旨”

“是”

从后宫出来,看到沉重的大门重新被关上,朱瞻基的心中满是豪情。

这大明,从此以后将会变成我的大明。

来到了常奉仪的别殿,众人自然是小心伺候着,朱瞻基毫无睡意,让常奉仪拿来了纸笔,将朝中的大臣名字一个个写了下来。

他印象里朱棣是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年。也就是说,朱棣也就还有三年多好活。

他这次西征,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等到朱棣回来,也当不了太久的皇帝了。

从现在开始,他可以随意在大明这个画卷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涂抹了。

不过想到朱棣要是宣布让朱高炽去嘉峪关,肯定会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也要做好准备。

还有辅佐的文臣

朱瞻基突然想到,朱棣这次西征,随员还没有完全确定。除了六部堂官,他会留下谁来辅佐自己呢

解缙、黄淮、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杨溥、蹇义、刘观、郑赐、宋礼、金纯、夏原吉、吕震

这一个个大臣的名字被朱瞻基写在了纸上,朱瞻基决定不能继续被动等待,应该主动向朱棣要求符合自己心意的大臣来辅佐自己。

解缙不用说了,这位自己的老师肯定要进内阁,虽然他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只适合做学问,但是他是文臣的招牌。新 电脑端: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这个时候不适合让他继续编书,让他直接入内阁,担任首辅。

另外,杨荣是朱瞻基真正想要重用之人,可是他这次要跟朱棣一起出征

朱瞻基突然想到,杨荣的特长是军事谋划,这样的职责其他人也能担任,

比如黄渊,这是个真正的专业人才,只论为军队总管后勤,他这方面的能力还要超过杨荣。

但是杨荣在朝中的声望,在处理政事方面的能力,是年轻的黄渊比不上的。

如果将两人互换一个位置,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将杨荣的名字做了一个记号,记了下来。

至于杨士奇,一开始就被朱瞻基给排除了。

他是詹士府左春坊大学士,是朱高炽的头号辅臣,这个时候,自然是要跟朱高炽一起去嘉峪关的。

朱瞻基也忍不住替他遗憾,如果朱高炽不能像历史中那样登基,他恐怕这辈子都很难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了。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能以五品的左春坊大学士跟蹇义,夏元吉这样的二品大臣平等相交,依靠的就是朱高炽。

他成为内阁首辅以后,内阁也是在他的手中,从一个秘书机构,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权力中枢。

但是这辈子,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了。他永远不可能让内阁学士们的职权,变的比六部堂官还要大,决策权和行政权,也永远不可能控制在一个大臣的手中。

但是在这些人里面,他找不出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大臣,不是人品信不过,而是能力信不过。

不管是蹇义,夏元吉,他们都是一世能臣。

但是他们的思想偏老化,让他们担任堂官,稳定朝廷可以,想要进行大的改革不可能。

想要有自己能值得信赖的大臣,恐怕还要等黄渊,解祯期他们新一代成长起来才行。

李亮的声音轻声说道“殿下,该安歇了。”

朱瞻基抬起头来,看到旁边伺候的常奉仪已经困倦不堪,却还坚持着。

朱瞻基一两个月才能到他这里来一次,她相当珍惜今夜的机会。但是朱瞻基不去睡,她也不敢催促。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将纸条烧了,这就安歇。”

看着李亮用火盆将他写的纸条全部烧了,他才站起身来,向常奉仪伸出了手。“这几日事务繁忙,疏忽爱妃,还请勿怪。”

常奉仪连忙说道:“殿下忙着国家大事,妾身怎会因小事相扰,更受不起殿下的道歉。”

朱瞻基哈哈笑道:“我的道歉就是给你种下一颗种子,爱妃要不要”

常奉仪大羞,垂下眼睑,不敢看朱瞻基,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65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