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七章 计划书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永乐十二年的新年,比往年都要冷清一些。从十二月决定了年初北征,整个大明朝都在为这次的北征做准备。

从年前开始,各地抽调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向北平出发,如今基本上已经安置了下来。

朱棣是最重视后勤的将领,各地征讨的粮草,哪怕是过年,也没有间断向北平转运。

这次出征,各地抽调步军四十万,骑兵十万,军马近三十万匹。

京师以及中都大营还有二十万军队,将于明春二月,向北平进发。

有了朱瞻基拿出来的这将近四百万两白银,不要说打这一场战争,再来一场也足够了。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相比现代人,明朝人的幸福感恐怕还会更高。

首先,明朝的物价低。此时还是明初,银贵钱贱,一两银子能换足足一千钱。而一个馒头,包括包子,只要两文钱,这种馒头和包子都是超大号的,可不是后世那种小包子。

一斤肉一般不超过二十文钱,这十年来,只有一年传猪瘟,猪肉才涨价到过二十五文一斤。

京师的房价比较贵,一般要五十两银子,才能买一座带院子的三间房附带一个厨房。大约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

但是,哪怕是一个普通人,每天的最低收入也在一钱银子以上。

也就是说,京师的最低居民收入,是一个月三两银子,不到两年就能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

而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呢,一般跟壮年男仆人一个价,只要十两银子,等于普通人干三个多月,就能买一个丫鬟或者佣人。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潘金莲,因为识字,才卖三十两银子。

这还是普通人,像苏州,湖州一带的丝绸工人,年收入比县令还要高,一年能挣七十两银子左右,他们的收入,一年就能盖一套豪宅,娶老婆,买丫鬟。

物价低,收入高,所以这个时代虽然各方面的享受不怎么样,但是人们的幸福感足足的。

当然,在农村还是有许多穷人,因为这个时代的农民税负高的惊人。还有一些佃户,或者是逃荒逃难的人,也称得上是贫无立锥之地。

但是,这个时代政府有救济院,针对贫民救济,有济养院,针对孤儿救济,还有养老院,针对孤寡老人救济。

看到这些为民措施,朱瞻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在六百年前的时代,在被抨击的一无是处的朝代,竟然有如此完善的社会福利。

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救济政策还有许多,朱元璋就是穷人家出身,他对穷人的照顾算得上无微不至。

总之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基本上国家能照顾到每一个穷人,不让你活不下去。

将近四百万两白银,加上他开始拿出来的一百万,相当于大明朝一年税收的四分之一了。

当然,不是全部税收的四分之一,因为这个时代,大部分税收收上来的都是实物。首发

比如农民交粮食,城市居民才按人头交钱,工匠甚至能交做出来的工具,丝绸商可以以丝绸交税。

这个时代当兵,发的俸禄,大部分也是一些粮食和布匹,银钱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朱棣现在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了。战争的准备本来就已经差不多了,朱瞻基的这些钱,哪怕是以后战争打完了,大肆封赏,也用不到其中的一半。

皇宫里的年味更淡,怕起火灾,皇宫除了朱瞻基他们这些皇子皇孙能在空旷地方放鞭炮,太监宫女们放鞭炮是要被砍头的。

就连祭祀,他们也只能在指定的地方祭祀,绝对不允许在自己房间里祭拜先人,总之除了厨房,所有地方的明火都要被严格监控。

朱瞻基不是小孩子了,对过年也没有太多的热情,跟朱棣,朱高炽那天晚上长谈之后,他就开始来写计划书了。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内部不需要操太多心,但是既然朱棣把这件事情交给了他,那他当然是把目标首先对准了倭寇。

明朝初年,正值日本南北朝封建诸侯混战时期。

日本沿海地区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纠集武夫、浪人、海盗、走私商人,携带武器,成百上千地到大明沿海各地进行抢劫,他们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做。

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无不常受其害。

洪武二十年十月,倭寇竟侵犯辽东,进犯金州;洪武二十六年,倭寇第二次进犯金州;二十七年第三次;二十八年第四次。

洪武三十年,倭寇的第五次大规模进犯竟然导致了辽东沿海海运竟因此被隔绝。

后来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忙着撤藩,内战又起。

一直到了郑和下西洋,明朝海军强势,加上东瀛国内现在比较稳定,倭寇才逐渐消失。

但是朱瞻基知道,他们暂时只是蛰伏了起来,有明一代,倭寇几乎都没有彻底断绝过。

明朝大军想要纵横四海,当然是首先要把家门口清理干净。

跟对付元人一样,朱瞻基从来都不是被动挨打的人,想要治理好倭寇,当然是直接掘了他们的根基。

何况,现在还有一个世界级的银矿等着他去挖掘呢。

前世去日本开会的时候,他还曾经去石见银山博物馆去参观过,所以知道这个位置。

至于另一个生野银矿,虽然知道大名,却不知道具体位置,朱瞻基暂时也就不去考虑了。

石见银山距离海边十公里多一点,想要占据那里,不过是一件很轻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想让全东瀛的人都联合起来跟大明作对,还是要讲究一点策略的。

除了东瀛,朱瞻基最想发展的还是越南的鸿基煤矿以及石碌铁矿。

相比金银来说,钢铁才是大明最需要发展的。

从越南的下龙湾到石碌,两个地方相距虽然有近三百公里,但是却是海路。

海船的运输量远远大于陆地运输,把下龙湾的煤拉到海南石碌,耗费的成本还要低于从马鞍山到南京的费用。

虽然淮北有煤,但是淮北的煤不如鸿基煤矿的煤,马鞍山的铁矿石含量,也低于石碌铁矿。

所以,哪怕是在海南炼钢,然后再运回大明,成本也要低于在马鞍山炼钢。

朱瞻基现在除了考虑攻略,更多的是在回忆钢铁的发展史。

他虽然在非洲,在南美办了多家炼钢厂,但是技术他真的不懂啊。哪怕就是他的老婆格拉西亚,也要比他懂的多的多。

现在他依靠不了别人了,只能自己回忆钢铁发展史过程中的炼钢技术发展。

他只知道坩埚炼钢,底吹转炉炼钢,还有托马斯的碱性底吹转炉炼钢,用石灰来增加钢水中的碱性分子,后来又发展到了顶吹转炉炼钢法。

坩埚,平炉,高炉,转炉,这些原理他都懂,但是对技术他却一窍不通。

所以,科技的发展他是一点实际帮助力都没有的,他最多也就能引领一下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年三十到初五,朱棣都忙的不可开交,祭祀,大朝会,分批宴请各界官员。新 手机端:

一些活动朱瞻基会参加,比如太庙祭祀,这些是他这个太孙也必须要参加的。现在不熟悉程序,等他当上了皇帝,就会手足无措。

但是大部分宴会他都推掉了,即使参加,也不喝酒。

一直到大年初六,朱棣才算稍微清闲了下来,然后来兴庆宫看了朱瞻基写好的攻略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是朱瞻基第一次正式参与国政,不仅他自己重视,就连朱棣也相当重视。

但是一看到计划书,朱棣就楞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看。

因为采取了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加上朱瞻基彻底一改过去的公文模棱两可的习惯,将所有的数据精确到位,甚至还用炭笔制作了一些图表。

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两三千字就能写清楚的事情,朱瞻基却写了一万有余。

但是,这还只是一份大纲,这是时间不够,如果时间足够,他能写二三十万字的计划书出来。

未来一项国家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几百万字,甚至写的字用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但是在这个时代,朱瞻基为一个计划写这么多字,已经让朱棣震惊了。

特别是他采用的是白话文,横着写,然后加上了标点符号,这些都让朱棣觉得新鲜。

朱瞻基一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急不躁,等着他看完。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页,朱棣抬头问道:“为何用白话来写”

“孙儿这篇计划不仅是给皇爷爷看的,还要给所有参与计划的人看,哪怕对方不识字,也能让他一听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

“你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让下面的人岂不是没有了灵活的办事范畴”

“孙儿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需要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做好了赏,做不好就罚。”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工匠和铁匠”

“开发石碌矿山。”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太医”

“各地气候不同,瘴气肆虐,只有有医生才能保障将士的安全。”

“”

“”

爷孙俩一问一答,持续了半个时辰,朱棣才完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临走的时候,他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基儿此举甚好,我也放心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946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