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章 蒲家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殿下,老奴认为,离开了大明,再开始教士兵识字更好。若是没有离开大明就开始教,被陛下知道,容易节外生枝。”

朱瞻基的手里拿着三本薄薄的册子,一本是识字用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这个时代最基础的识字书。

在没有拼音的时代,识字只能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解决。在学习的过程化的精粹。

朱瞻基也曾想过弄出汉语拼音来,但是从字根,韵母,声母,朱瞻基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能成系统地整理出来教育方法所以他只是想了想,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本是数学,从一加一到基本的加减乘除,然后到两元一次方程式。阿拉伯字母已经应用到了这本书里面,包括英文字母和拉丁字母。

这个时代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么封闭,在沿海地带,从宋朝开始就已经开始应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了,只是没有推广开而已。

战士们利用六分仪测试方位,进行地图测绘,都需要基本的数学知识。光是依靠一千多幼军士兵,这项任务想要完成,需要太长的时间了。

还有一本是自然地理,里面的内容主要是对整个世界的描绘,在书里面,明确提出了人们是生活在一个球上,而且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的多。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风云雷电的形成,还有山河地貌的分布等等,算是科学概括整个世界的自然基础知识。

这三本书的内容并不算离经叛道,但是教那些小兵们学识字,这件事太离经叛道了。

不管是文臣武将,还是朱棣,其实都不会太支持。因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构架就是士农工商兵,阶级分明,朱瞻基此举是打破这个阶级,对既得利益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如今的基本论调。但是朱瞻基决定一意孤行,在舰队里面推广识字。

因为识字,学习,是未来推广精兵强将的重要途径。

大明想要占领大半个世界,需要多少人按照如今的战斗水平,一千万人都不够。

但是整个大明才五千万人,所以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在的大明才不到三百万士兵,国家财政都有些吃力了。

放下了手中的书,朱瞻基沉吟了好一会儿才说道:“那就等离开泉州的时候,开始在军中推广识字教育。郑总监,这件事要列入士兵考核,每个战士每天最少要学会三五个字,完不成任务,以训练惩罚。这件事你要列一份详细的方略出来,争取等到我们返航的时候,所有的战士都能自己给家中写信。”

郑和跟航海总兵朱真,陆战队总兵薛禄说道:“海上生活寂寞,前几次出海,每次都有士兵因为单调的生活发疯。即使我在军中大力推展麻将,也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让战士们学识字是个好主意,他们每天有事情做,就不会胡思乱想。”

朱真也出过两次海,知道这些事,但是薛禄有些着急了,有些苦逼地望向了朱瞻基。“殿下,老臣不用再学这些了吧”

薛禄此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大字不是一个,但是他的官越当越大,不识字是不行了。

在这个时代当将军,哪怕是不识字,也必须要有各种行军作战的经验,会识别风向,懂得基本常识,还要会行军布阵。

薛禄原名薛六,后来学会了识字,才改名薛禄。年轻的时候为了当将军,不学习不行,但是现在都活了大半辈子了,再让他来学字母,学数学,他就觉得辛苦了。

朱瞻基说道:“阳武侯,李广难封,主要因为什么数次打仗,他都迷路,连行军都跑错了方向,你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吗今后的大明军队将会开发南洲,东洲,特别是东洲,比大明还要大两倍以上,你如何保证行军路线是正确的”

薛禄很想说下属会就好了,但是面对朱瞻基他又说不出来。

他已经识字了,也会看地图,现在只需要学习字母和数学,虽然学的慢,但是他也不认为任务艰巨。

见薛禄默认了下来,朱瞻基说道:“现在讨论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士兵中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漫长的海上生涯,士兵们除了学习,操练,闲暇时候打牌外,还应该推广一系列的竞技活动,增加生活中的乐趣。”

对此郑和,王景弘,朱真他们一致赞成。以为他们见多了士兵发疯的例子,每次出海都有数十人人因为承受不了在海上的单调生活,直接跳海自溺身亡。

薛禄这下子来劲儿了,笑道:“可惜船上太小,否则殿下发明的足球,可以展开各种比赛。”

蹴鞠是早就有了,但是与后世的足球相比,更像是花样足球。

朱瞻基前世也算是个足球爱好者,还买下了马德里竞技队,当了俱乐部老板。他对足球的规则比较精通,所以直接将后世的足球规则拿了出来,在军中组建了足球队。

这种一次性可以上二十二人的比赛,竞争性,技术型,包括战术都非常重要,所以各队在熟悉了足球规则以后,迅速在军中传播了开来。

“正规场地不行,可以组织小规模的。还有格斗,摔跤,射击,刀阵,长枪阵等项目,都可以开展比赛。每种比赛错开时间,前几名都可以获得价值不等的奖励。黄守备,这件事算了,你太忙了,换”

王景弘主动请缨道:“殿下,内臣如今事务不多,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操办吧”

随后,他们又连续商讨了一些让士兵们旅途充实的安排,这种长途的旅程,士兵的士气保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后,朱瞻基又乘坐传令船,亲自到了后备船上来巡阅后勤供应情况。

十万人的船队,光是运送活猪,活羊的船只就有几十艘,里面喂养了上万只猪羊,鸡鸭更是无数。

肉食供应还好解决,最难解决的就是蔬菜。

他们出发的时候是冬季,这个季节当然不会有太多的蔬菜,所以船上的蔬菜储备主要是以菜干为主。

除了菜干,唯一的蔬菜就是豆芽。

豆芽在中国的历史绝对在两千年以上,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已经不可考究,反正在春秋时期以前就有了豆芽。

几千年来,豆芽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道菜,并且对培育豆芽也有了一套成熟的手段。

从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舰队就有专门的后勤船只负责培育豆芽。

在茫茫大海中,几个月吃不到蔬菜的时候都有。西方人因为不会培育豆芽,没有蔬菜吃,补充不了维生素c,所以他们的船员会患上坏血病。

但是大明舰队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里面主要就是豆芽的功劳。

当然,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始,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再有这个机会了。

巡阅了一番,朱瞻基对整个舰队的情况也亲眼目睹了一番,心里有了数。接下来,就不需要他事必躬亲了。

其实他也知道,一些下属认为他这个太孙亲自进入臭烘烘的养殖船,食物船,净水船去检阅有份。

但是对他来说,必须要掌握所有的情况,才能安心。

回到了自己的旗舰,打发了众人去更衣,今天是他又一次晋嫔的日子,这些亲近的下属们,一个个也回来凑个热闹。

舱房内,内侍们用船上预备的仪仗用红绸,布置成了一个新房的模样。哪怕仪式再简单,也必须要过一遍否则的话,想要上玉碟,就不是那么容易。

除非是像和子,贞子那样是一国公主,为了政治目的,宗人府才会将名字记入族谱。

沈氏只是一个普通民女,纵使再漂亮,不经过预先报备,经过礼部的见礼,想要被记入族谱,那是难上加难。

朱瞻基既然看中了她的美貌,当然也不远让她一辈子没有名分养在宫里。这样的嫔妃,还不如一个女官吃得开,更没有生子的权力。

不过朱瞻基这个时候也不会让沈氏生子,有刘承徽在身边,先按时给她服短期避孕药就好了。

宫里各种助兴的药物与避孕的药物都有,避孕药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短期的一月要服用一次,不会怀孕。

至于长期的,那是虎狼之药,服用了以后就失去了当母亲的作用。

沈氏上船以后,就被安排了一个单独的舱室,距离朱瞻基的舱室只隔了一套马欣的舱室。

她上船之后虽然有短暂的晕船不适,但是第二天就适应了下来,让所有人都颇为惊讶。没有想到她看起来柔弱,底子倒也挺好。

朱瞻基派锦衣卫秘密查探关于她的消息,等他们到了泉州,就应该会有消息过来。

她如果只是被内侍们训练一些伺候人的事还好,若是被内侍们训练成一个暗探,那么孙林,余先他们就该被处死。

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孙林是金阔一系,他们跟余先的关系属于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对立状态。

要真有阴谋,也不会双方一起合作。既然合作,那就是看准了朱瞻基的嗜好,只是单纯的投其所好。

不管是什么目的,朱瞻基也准备先把她吃下去,要是没有问题,就当养了一支赏心悦目的花儿,要是有问题,朱瞻基也不会怜香惜玉。

这一夜,携手入兰房,解红妆,上玉床。腹儿相偎,腿儿相傍。好个风流郎,咂得俺,两乳酥酥麻麻春心荡。

狠下心儿,愿把女儿身尽委情郎。忍住了痛,却耐不住酸痒,且把那腰儿拱,臀儿仰,灵根一凑周身爽。

恰似那:粉蝶迷花,戏水鸳鸯,锦被里头翻红浪。

丁香舌吐琼浆蜜,柳腰款摆云鬓纩;低声嘱:莫太狂,从今后,鹅黄褪尽,嫩蕊尽赋有情郎。

休忘却山盟海誓,莫误了月漫花窗;依旧是剪声为号,灭烛无光,暗渡入陈仓。

鸳衾凤枕,一夜相亲共厮傍。哎哟哟怎奈郎,这般地狂抽急捣,俺只得,拼却女儿家弱体来挡。

一会儿,眉眼儿乜斜;一会儿,魂散魄荡;说不出的痛,道不清的痒。点点猩红,片片白浆;胯下,好不羞臊难当。

软得俺,昏沉沉,无从思量。呀呀呀好个风流的贪花郎,还不肯把奴身儿放。看看哟已是:烟横庭竹,月斜回廊,鸡鸣头遍,唉真个是:夜短情长。

直盼着,月上东山,再望花窗。

抄的,囧。

这一日抵达泉州湾,海湾四周密密麻麻全部都是一艘艘大大小小的福船和宝船,当真是一眼看不到边。

悬挂着龙旗的旗舰,在小船的引导下,穿过了数十里长的海上通道,通道两边,都是大明等待巡阅的舰队。

朱瞻基的旗舰所经之处,都能隐约听到士兵们的欢呼声。

朱瞻基手持望远镜站在船头,看到那些欢呼的士兵,每一次挥手回应,都能看到他们行着军礼回应。

看到这一望无际的海上城市,朱瞻基的心中踊跃出来的是无尽的自豪。

这个时代,就是属于大明的时代。

旗舰抵达泉州港的时候,可以看到无数的百姓在岸边跪拜。

虽然泉州是南方大港,但是从朱元璋海禁之后,这里就逐渐没落。从东番迁移回来的民众与本地民众矛盾众多,曾经的南方第一大港,最富裕的上府,如今却是官员们闻知即怕的大坑。

但是自去年开始,这一切都有了变化。

首先是自夏季开始,內监就派来众多采买使,在泉州附近采买物资,原本被关停的造船厂,现在又重新开业。

虽然朝廷并没有取消海禁的旨意传下来,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海禁已经名存实亡。

那些私人海商门虽然不能直接出海,却能将自己的货物平价卖给內监,赚取一定的利润,这里又逐渐成为了南部的商业中心。

朱瞻基东征归来之后,就又以征兵的名义迁移了近十万民众到东番岛,这一举措更是大大缓解了当地的百姓矛盾。

在泉州民众看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百姓获知太孙将会亲自出海,并且在泉州暂留的时候,他们就自发地来到了晋江两岸,欢迎太孙。

泉州这数百年来虽然富裕,但是却因为远离中原,历朝历代的皇室都没有来过泉州。

在历史上,唯有南宋的宗室,逃到这里来,却被蕃客回回蒲寿庚一下子杀死三千余人。

这是泉州的黑历史。

因为此事,当朝太祖登基以后,将死了几十年的蒲寿庚还挖出来鞭尸,并罚其后人永世为奴为娼。

但这件狠事,泉州人并没有骂朱元璋,还夸他做得对,做得好,大快人心。

因为这个蒲寿庚,包括蒲家,实在太可恨了。

蒲家先辈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他们依靠贸易赚钱之后,在宋朝立国之后就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

十三世纪初宋宁宗时期嘉定十年,蒲家全族从广州举家迁往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定居。而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还曾担任过安溪县主簿,并曾因贸易有功,被南宋朝廷授予“承节郎”的官衔。

咸淳十年,海寇袭泉州,官兵无能为力。蒲寿庚与其兄蒲寿宬为保护家族的巨大利益,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助官宪击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抚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称福建安抚沿海都置制使,安抚一路之兵事民政,执掌福建兵事民政要职。统领海防,权力很大。

蒲寿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

蒲家的船队越来越大,最多是超过千艘海船。在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三十年。

显赫的权力与雄厚的海上实力相结合,使蒲氏成为宋元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景炎元年,蒲寿庚获任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兼主市舶。

但是,在蒙元南侵之时,深受宋廷宠信的蒲家,开始大力接纳宋廷宗室,后来却给了宋廷重重一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三百多赵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宋末,宗室成员已达到三千多人。

德祐二年二月,元军南下,包围临安。

同年三月,元丞相伯颜陷临安,恭帝降,南宋事实上灭亡。南宋遗臣奉恭帝兄赵昰入闽,欲图恢复。同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为端宗,年号景炎元年。

同年十一月,元兵由浙江入福建。为避元军,南宋陈宜中、少保张世杰率舟师十万,奉宋端宗赵昰及卫王、杨太妃等,由福州航海至泉州城南郊法石下辇村,“欲作都泉州”。

宋室冀得蒲寿庚之助,以继续在闽、广沿海地区坚持抗元,当时的南宋孤臣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带着两个娃娃皇帝端宗、幼主抵达泉州,赵呈率残部退至泉州城外法石寨,在这里的赵宋宗室子弟打算接应他们,但蒲寿庚拒不支援宋军,却闭门不纳、闭门拒命,禁止宋军进入泉州。

实际上这个时候,元丞相伯颜率军南下,暗中遣人招安,蒲寿庚十二月与元朝势力正式结盟。

但是宋军不知,见蒲寿庚拒不接纳,便以船舶军资,两皆不足为由,少保张世杰逃走时强征蒲寿庚的商船,采用暴力直接抄没他的家产以充军资,抢走停泊在法石一带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寿庚大怒,把怒气撒在定居泉州的南宋宗子身上,将泉州的三千赵宋宗室子弟全部杀光。

后来,蒲寿庚又配合元朝军队进攻广州,在广东江门崖门一带打了著名的崖山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南宋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自尽,南宋许多忠臣及忠于大宋的人们也都纷纷跳海殉国,共计十万人左右

而蒙元的海军,主要就是蒲寿庚提供的海船组成的,所以他们算得上是宋廷灭亡的罪魁祸首。

降元之后,元世祖授蒲寿庚为昭勇大将军、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兼提举福建广东市舶。

至元十四年,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并行江西省事。至元十五年三月又升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

作为一个色目人,蒲家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的发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是后来的英国人,犹太人也都比不上。

但是他们做下如此伤天害理之事,肯定得不到好下场。朱元璋登基之后,就将这个家族连根拔起,将死了几十年的他挖出来鞭尸。

一直到如今,仍然有大量的色目人后代生活在泉州。

朱瞻基也知道,如今泉州商贸兴旺,最开心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泉州商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置这些人,说他们是西域人,他们已经在大明生活了几百年。说他们是大明人,但是他们依旧还遵循着绿绿文化,不把自己当做是一个真正的大明人。首发

因为蒙元的近百年占领,如今的大明,这样的人还不少,遍布大明各处。

包括他现在身边站着的这位,就是其中一人。

经过近多年的接触,朱瞻基深知郑和是一个泛爱主义者。他为人平和,也尊重汉文化,但是内心里,他依旧亲近同族人。

他对大明的忠诚,是因为他在十岁就被阉,十二岁到了朱棣的身边,朱棣像个父亲一样将他培养长大。

他其实不是对大明忠诚,他只是对朱棣忠诚。

看到河两边的欢迎的人群,郑和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殿下此行,最激动的就是这些老百姓了,看他们都是自发地跪迎,就知道他们对皇上的崇拜。我前四次前来,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朱瞻基当然知道自己是沾了皇室身份的光,笑着点了点头。“民心可用啊”

见朱瞻基心情甚好,郑和长揖说道:“和有两事想要求殿下允可。”

“说来听听。”

“一是下臣临行前像陛下求了一份敕书,任蒲家后代蒲日和为通事,因和恐殿下不允,故此现下才与殿下言。”

朱瞻基心里一怒,郑和知道自己是强硬的鹰派,所以竟然先斩后奏,这实在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底线。

他低头望着长揖躬身的郑和,平静地问道:“为何非他不可”

“殿下,下臣绝非是可怜蒲家,不过几十年过去,蒲家如今的后人是无罪的。他们这次集中色目人的力量,向內监借支百万两白银的茶叶,青瓷,也是赎罪之举。”

“不允第二件事是什么”

“殿下”郑和抬头恳切地看了朱瞻基一眼,看到朱瞻基冰冷的眼神,心里凉了一大半。不过他还是说道:“这蒲家在天方也有分支,实乃我大明势力向西方扩散的臂助”新 电脑端:

这一章有两段古文,一些介绍,所以多了几百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96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