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九章 大朝会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正月三十,朱棣通过兵部调动京军人马,大批京军被调动起来,进入应天府。

不过众人皆知朱棣有心西征,这个时候调动京军并没有引起众人的特别注意。首发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

中央设大都督府,后改为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而兵部负责征讨,镇戍,训练,后勤。

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

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队的控制。

明朝的军制分为京军和地方军,设立都指挥使和指挥使,为军队的最高固定长官。

京军分为京兵和京卫,在朱元璋时期,就有四十八卫。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棣因为迁都北平,最高曾设立七十二卫。

京军是出战的精锐部队,除了指挥使以外,不设都督和提督。

包括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辖下也只有一卫兵马。

为防止专权,京军虽然是精兵,但是规模略小,一卫三千人,这也是勋贵阶层最高的亲军人数。

而宗室亲王,基本上最高只有两卫亲军,人数不能超过六千人。

朱高炽就是就两卫护卫,六千人,而像朱瞻基这样目前拥有领兵权的太孙,全大明独此一人。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

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在地方上,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

都司之下,在重要地区的府县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

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十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两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

洪武二十六年,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

永乐十三年,又在南洋增加了三处都司级别的水寨。大明兵额的总统计,达到两百七十余万人。 ǎng

朱棣调兵,不是担心有人反叛,只是为了震慑文武百官。他总喜欢彰显自己的武功,习惯快刀斩乱麻的简单粗暴手段。

朱棣可以肆无忌惮地调兵,朱瞻基却不敢有丝毫的动作。

有些事情,朱棣可以做,他不能做。

就像这次调兵,朱棣肯定是怕将太子调走,百官反对,以此威慑。

朱高炽是他儿子,他可以这样干。

但是朱瞻基是太孙,他的兵一兵一卒都不能动。只要一动,那这种针对父亲的布置,会让他一辈子躺在大逆不道的耻辱柱上。

二月一日的大朝会,如期举行。

这日一大早,京城凡是七品以上的京官主官,重要辅官,人数将近千人,密密麻麻地从奉天殿一直排到了奉天殿的外面广场上。

只有四品以上官员才能进入大殿,四品官员还要是主官才行。

当第一抹晨光照射上大地,文武百官在鸿胪寺的器乐声中,一起以大礼叩拜,三呼万岁。

奉天殿内,朱棣高高坐在第三层龙椅上,在他的下方二层,朱高炽和朱瞻基侧身向前分列左右。

今日的大朝会,有两大议题,一是大明正式实施预算制度,户部已经将每个部门的年度预算做了出来。

资金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块,预算内资金相当于过去三年公费的平均数,再加两成。

仅仅是这一块,就已经满足了几乎所有人的期望。

所以,在朝会的上半场,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在蹇义主持的廷议上,哪怕是对头,今天也一致投了赞成票,让这个法案通过。

一桩桩各部难以决策的事务,在蹇义的主持下,经过大臣有序的商议,很快就被决定了下来。

朱棣今日也很少行使否决权,大部分政令,都顺利地通过。

让许多文官以为,为了顺利出征,朱棣这个皇上也对他们开始妥协了。

只用了一个时辰,这些时日积累下来的重要政务就全部处理完毕,这比以往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止。

时至巳时,王彦正式宣告各部预算制度正式实施。

而大明发展银行的提督陈瑄,也承诺今日下午,各部资金就能到位。

王彦等陈瑄启奏完毕,看了看朱棣的脸色,朱棣轻轻点了点头,眼睛看向了下面左手位第四位的方宾。

那方宾一直在盯着朱棣的动作,看到朱棣看向了自己,就明白自己要出场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王彦略显尖利的声音传了出来,分列在大殿墙边的传令太监,将他的话传遍了整个奉天殿内外。

方宾向左横移了两步,双手抱着朝笏,躬身拜道:“臣有启奏”

朱棣嗯了一声说道:“方爱卿请言”

方宾深吸了一口气,直起身来,大声说道:“永乐二年,那西夷帖木儿竟然率二十万大军,妄想入侵我大明,虽然帖木儿身死,但是其子嗣如今雄霸西北。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臣身为兵部尚书,面对此强敌一日不得平静,臣提请陛下,出兵灭敌,还我大明朗朗乾坤。”

下面的大臣登时一片肃然,虽然众所周知朱棣已经要出兵,并且为此准备了几年。

但是今日拿到朝堂上来议,说明出兵已经箭在弦上。

朱棣问道:“这帖木儿国是何来历”

“蒙元强盛之时,大力西征,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所谓“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这帖木儿出自西察合台汗国,与王族有通婚关系。

西察合台汗国后来内乱,帖木儿扶持势力相对弱小,与他有姻亲关系的西察合台汗国王族忽辛。

洪武元年,他杀死具备兄弟情谊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称自己是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这帖木儿国,就是曾经的西察哈台汗国。而东察哈台汗国如今归附我大明,不论吐鲁番,奕力把里这些地区,都是曾经察哈台汗国分裂出来的东察哈台汗国。

如今各族备受帖木儿国欺凌,今有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等国特使向我大明求援,希望我大明能削除外患。”

朱棣高声问道:“这吐鲁番公国,奕力把里特使何在”

王彦高声叫道:“传吐鲁番公国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使者觐见传奕力把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兀儿等部族使者觐见”

一群身穿民族服饰的使者,在内侍的带领下,进入了大殿。他们一行有十四人,分别是七个部族的使者,一个王子配一个使者大臣。

进入奉天殿,他们就在最下一层的正中木板上跪了下来,一起叩拜。

朱棣这个时候的脸色非常和蔼,与诸位使者一一说上两句,“安慰”一番。

这些人当然都是早就已经沟通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大明出兵都必须是“正义之师”,要有一个正义的理由。

而这一次,当然是为了拯救西北备受帖木儿国欺凌的各族。

台下的纷扰似乎跟朱瞻基无关,他今日一改常态,表现的异常沉重,一直低头不语。

而朱高炽却表现的非常开心,他的目光也不时瞟向下方,与一帮文臣眉来眼去。

朱棣的西征原本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主要是因为缺银子。

西征的成本太高了,按照大明一贯的战争能力,跨越上万里的征途,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如今的大明承受不了的。

虽然朱瞻基建立了大明发展银行,成为了朝廷的钱袋子,给朱棣提供了超过五百万两银子的资金。但是这两年,大明也还额外又出了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武将的支持,朱棣的强力推动下,才缓慢推行。

但是逐渐的,大臣们改变了思路,因为朱棣出征,留给他们的折腾空间更大了。

不管从哪方面看,朱高炽都比朱棣容易忽悠的多。

在朱瞻基从西洋回来的时候,朝廷已经没有人还反对西征了。

武将们想着建功立业,文臣们希望朱棣跑的越远越好。

朱瞻基看着朱高炽神采飞扬的那张脸,想着他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大的打击,心生怜悯。

这也是他今日一改常态,表现的非常低调和沉重的原因。

朱棣要留他监国,他不可能说一开始一点也不知情。

身为人子,跟父亲争权,如果还表现的兴高采烈,那就太不像话了。

武将这边,站在首位的张辅表现的很平静。

从朱棣坚持将他留在京城,他就知道朱棣绝不会按照所有人的期望来行事,他就是喜欢让所有人出其不意。

朱棣要让太孙监国,前几日已经跟他专门说了,让他留在京城辅佐太孙。

一开始,他知道的时候也是惊讶朱棣的大胆,但是后来想想,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

而且,在张辅看来,太孙也绝对比太子更适合监国。

只是苦了太子,这些年他一直想要做一个好太子,但是跟天才人物一样的太孙比起来,他还是差了许多。

姑且不论能力如何,光是论眼光,他就差了许多。

朝中有蹇义这样的丞相之才,有夏元吉这样的务实之人,有杨荣这样能干之辈,他都似乎看不见。

他重视的杨士奇倒还算懂些时务,却也不过是个眼高手低之人。至于詹士府养的那些人,各个吟诗作对,写是个好手,但是有几个能做事的

反观太孙,所笼络的人无一不是务实之人,各个都能独当一面。

就连自己,还不是也拜伏在太俗内地跟前。

他在右手第一位,正对着坐在第二层的太子,看到他那张神采飞扬的脸,张辅想的却是等会他惨然表情。

朱高炽看到张辅的视线扫了过来,也望了过来。两个人的视线在空中相对,朱高炽还笑着跟张辅点了点头。

这张辅是英国公,虽然在勋爵不算最高,能跟他相比的公爵也有好几家。

但他是却是勋贵之中职司最高,又深得武将,勋贵尊崇的德高望重之人。

他的妹子是宫中贵妃,女儿是自己的敬妃,这份荣耀是谁都比不上的。

父皇要出征,却把张辅从交趾叫了回来,这肯定是给他监国做准备的。

张辅目光平静,跟朱高炽轻轻点了点头,心里有些后悔当初把女儿嫁给了他。

张辅收回了视线,又将目光沿着一帮文臣看了下去,最后落在了跪在大殿中的一帮使节身上。

眼前的这一切不过是在演戏,一切都是为了出征做准备。

当朱棣跟这一帮使臣演完戏,他们出了大殿,真正的戏肉来了。

小太监捧出了一道七色的圣旨,无声地来到了朱棣斜前方的王彦身边,所有人屏声静气,等待着王彦的声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西北蒙元余孽帖木儿国不服王化,屡屡滋扰我大明属国,窥伺明。

奕力把里,吐鲁番等国自清为我大明藩属二十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

一众小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朕深感忧虑。

自十五年来,朝廷筹措军粮,粮草无数,耗资甚重。今时机成熟,朕意已决,御驾亲征,当为我大明惩治外敌,肃清屏藩之廯,还我大明及西北各国安宁。钦此。”

此乃宣战书,出战徼文,并不涉及人事安排,所以所有人都没有声张,静静等候下文。

又有小太监捧出了一份七色玉轴圣旨,王彦吸了一口气大声说道:“兹命太子高炽为北路总兵官,驻跸嘉峪关,替我大军筹措粮草,二月中出征”

王彦的话还没有说完,文臣之中就有一人冲了出来。“陛下万万不可啊”

卡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382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