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五十四章 寿宴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张辅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一个三十年后,以七十五岁高龄的年龄,英勇战斗赴死的老将,根本不用怀疑他的忠诚。

实际上,在明朝初期,不管是洪武朝,还是永乐朝,绝大多数的文官能做到不贪财,武将能做到不怕死。

这相比前宋,相比明朝后期,武将怕死,文官贪财的世道,差异是巨大的。

究其原因,不是人的道德素质更高。而是因为如今的文臣,武将,宦官三方相互制约的方式合理。

只要朱瞻基保持这个框架不动摇,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压制另外两方。

留下张辅,不是因为怕他功高震主,而是要用他来稳定国内武将的心。

这一点朱棣显然是早就跟张辅通气了,但是作为朱瞻基来说,他也一定要跟张辅达成共识。

张辅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朱瞻基还需要在他们面前保持高深莫测。但是对于位极人臣,并且跟皇室关系密切的张辅来说,需要的是让他清楚领会到上位者的心意。

张辅是个聪明人,朱瞻基同样也是。

哪怕他因为年龄原因跟张辅在阅历上有些差距,但是前世控制的产业有上百万人,朱瞻基在权谋和阅历方面的差距早就被弥补了过来,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两人之间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进行多么深入的交谈,只是短短的三言两语,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一种姿态,就能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

相反,其他的勋贵借着这个机会与朱瞻基大打感情牌,这次朱棣出征,几乎每一家都有子弟跟着前往。

大明的武将也需要传承,也需要锻炼,战场才是最好的学校。

大浪淘沙,能在风浪中生存下来,表现优异的勋贵,才真正值得培养。

而留在京城的勋贵,现在已经能够确定,不管还会不会让太子继位,朱瞻基注定会是未来的皇上,还是大权在握的皇上。

因为朱棣出征,大明的军政,民政全部都交到朱瞻基的手中了。有这两三年的时间过渡,朱瞻基就绝对不会让大权旁落。

哪怕未来朱高炽能被朱瞻基念着父子之情,让他在皇帝位置上过渡几年,权力依旧会控制在朱瞻基的手中。

朱高炽,永远只是个傀儡。

何况,按照现在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能不能活到朱棣西征回来,都还是一个问题。

朱棣不像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只有三个成年皇子。

朱瞻基也绝对不是朱允炆,他与前两任皇帝有着相同的认知和权谋,而且,甚至更加出色。

如今的大明勋贵几乎都跟着朱瞻基的身后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个时候,谁能成为他的对手

没有

朱高煦已经认输了,他在过年的时候向朱瞻基低头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京城。

而且这次他还要随皇上西征,并且想去西洲看一看,以后就准备在西洲打下一片江山。

朱高燧更不行,他在军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常山卫指挥使孟贤,孟贤也是如今的保定候,亚圣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瑛的庶长兄。

如今孟瑛已经紧密地站在朱瞻基的身后,孟贤对朱高燧还有多少忠诚,也非常值得怀疑。

而且如今的朱高燧精力全部放在了赚钱上,早就摆明了姿态,要做一个富贵闲人。

所以,朱瞻基有很大可能成为第二个建文帝,直接以皇孙登基,但是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被皇叔夺位的建文帝。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他也需要这些勋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绝对不会拒绝他们的依附。

只是重用不重用,这就不是由他们的爵位和官职来决定,而是由他们的能力来决定。

“殿下,如今新募兵员之事,陛下已经托付臣,只是这次募集兵员,主要就是为填补殿下的幼军营,这募兵只标准,还望殿下示下。”

说话的是成国公朱勇,他是靖难之役第二功臣朱能之子,仅仅比朱瞻基大七岁,今年刚好三十岁,如今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在朱瞻基前世的记忆中,此人也算忠诚,死于土木堡之变。

在这一世,他也早就将朱勇的事迹了解的清清楚楚。

他十五岁就死了父亲,十六岁袭爵成国公,虽然如今年近而立,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征战过,所以领军能力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他如今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但是并没有掌府事,也就是没有实权。

但是中军都督府一直掌管京营,他不能掌领军权,但是一些辅助的活还是会交给他办。

朱瞻基的幼军原本是两万两千人,但是出海途中,在南洲留下一部分,在休达留下一部分,在克里特岛留下大半个卫,在苏伊士更是留下了近万人。

以至于回到大明,如今四个卫的幼军,如今只剩下了数千人,仅有一卫人马多一点。

所以朱棣下令,从应天府,中都附近征召勋贵子弟,烈士子弟,不仅要补足幼军四卫人马两万两千多人,还要再增加两卫人马,凑足三万五千精兵。

这三万五千人是朱瞻基是亲军,也是他今后手里的主要警卫力量,如何挑选,自然由朱瞻基做主。

但是实际上,虽然要挑选三万五千人,实际上,要招收的兵员超过五万。

足底这次带走了大半京营,虽然现在有朱瞻基的海军第一舰队,近五万人拱卫京城,人数还是略显不足。

第一舰队的人马是四大舰队中最多的,足有十五万人。

但是第一舰队负责的区域也是非常大,从长江到黄河,从洞庭湖到太湖,到青海湖,都是第一舰队的管辖范围。新 电脑端:

特别是淮河一带,如今治安不靖,水上盗贼横生,第一舰队也有各项任务。

能抽出五万人来京城,已经是将各地的力量压缩到极致了。

除了第一舰队,如今朱瞻基手里最大的力量就是羽林卫四卫一万两千人。但是这一万两千人是负责保护朱瞻基的,绝对不会外派。

如果遇到有人造反,朱瞻基的手中几无可用之兵。

当然,如今京卫四十八卫,朱棣不会全部带走,带走的只是负责对外征战的军卫,比如神机营,三千营等等。

留下的是府军卫,金吾卫这样的护卫营,他们在京城摆摆仪仗没有问题,但是真的上了战场,战斗力堪忧。

所以,不管是为了现在,还是以后,幼军营的扩充,必须早日提上议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幼军被编入京卫上直卫,负责对外征战,所挑选兵员也一定要以能英勇杀敌为主。此事我已有章略,成国公明日入宫,孤再与卿详谈。”

朱勇也知道现在是张辅的寿宴,朱瞻基不可能现在跟他细谈。抱拳说道:“殿下,臣辗转获得一份羽林卫学的教学大纲,细心研究下来,才发觉羽林卫学转为培养将才而设。只是臣仍然有大部没有能研究透彻,还望殿下允许臣能入羽林卫学求学。”

周围众人皆是吸了一口冷气,羽林卫学现在名声虽然响,但是朱勇已经是大明头等勋贵家族。

原本朱元璋时代的勋贵暂且不提,除了徐家,也没有多少公府。

这靖难之役之后,只有不到十人封公,死后能追赠封王。

一是淇国公丘福,他是靖难首功,被封淇国公。但是因为大意失荆州,造成了大明初期的最大一场惨败一战损失十万人。

然后朱棣大怒,褫夺世爵,家族流放三千里。

其次就是朱家,朱能若不是病死,根本不会有张辅的崛起。或者说,张辅这个后辈崛起的没有这么快。首发

朱能有多牛,明初名将辈出,他却能被称为战神。朱棣决定南征,主帅是就朱能,副帅是如今的黔国公沐晟,英国公张辅。

因为他病逝,张辅才能成为东路军的主帅,按照朱能留下的方略,获得大胜。

因为这场大胜,西平侯沐晟变成了黔国公、新城侯张辅变成了英国公张辅。

朱家已经是头等世家,朱能却要进羽林卫学学习,这让其他勋贵如何自处

这就好比一个国家的副国防部长,副总参谋长,现在提出要去学校进修,是完全不在乎脸面了。

不过朱瞻基对朱勇的印象却更好了,笑道:“爱卿何至于如此羽林卫学虽然称不上有教无类,但是也绝不禁止勋贵入学。不过爱卿身为朝廷大臣,若以求学名义就太过抬举羽林卫学了。爱卿若有何不解,皆可入羽林卫学查阅资料,让教授讲解。”

朱瞻基给了朱勇面子,他也以更恭顺的态度抱拳道:“如此,臣多谢殿下”

这个时候,其他人见朱瞻基如此好说话,立刻也纷纷拜托。

不过这些人更像是投机分子了,朱瞻基并没有直接允诺,只是说道:“羽林卫学教员有限,当初只是数十兵士,被孤传授了各种知识,方能教导六百学员。直到第二批学员成才,又多了近百教员,才能在十三年开始扩充。

不过,孤一走三年,这三年出来的学员都被各军卫抢走,如今的教员依旧只有一百四十余人,但是学员人数已经达到两千以上。

孤欲编了教材,又恐他国内间学了去,转过头来对付我大明,所以才没有扩大规模。

你们若是真有所惑,皆可将自己所学祥呈成册,然后由教员按照各人不同的偏长,有目的性辅导。

但是若不是自愿从军,就不要去打扰我的教员们,他们身上的任务多着呢”

这样一说,其他人登时有些尴尬了。

但是朱瞻基说的是实话,要不是他严格保密,应天府现在各国使节众多,恐怕早就学了去,回去培养自己的士兵了。

大明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像儒家学说这样的知识,具有大一统的影响力,传播的越广越好。

但是工业,技术,医疗,军事这方面的优势,绝对的保密的越严越好。

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想要去羽林卫学学东西,只是想在朱瞻基的面前刷个好印象。

所以,朱瞻基才提出来,想学可以,你要先把自己会什么,都写的清清楚楚,然后我才决定怎么教你。

朱勇见场面有些尴尬,自己也后悔不已。他是有心想在太孙面前讨好,可不是为了造成矛盾的。

所以他又连忙转圜,说道:“今日是英国公寿辰,此事改日再谈。殿下,臣与魏国公府组建了一直蹴鞠队,在京城虽然不敢自居第一,但也在十四年夺得了第一届皇家大赛的头名。

如今京城能与我家蹴鞠队相比的也就只有两三家,所以今日想与殿下谋取一个竞技场的席位。

这竞技场耗资巨大,自然不能让内库出钱,工部出力,我等白白享用,所以殿下但有所命,勇无所不从。”

这个时候,主人张辅带着沐昕走了进来,哈哈笑道:“惟真,此事当不可让你专美,这竞技场一席之地,我也争定了。”

张辅原本的心思一直在交趾,在京城根本没有组建蹴鞠队,但是在南疆军中,蹴鞠照样流传开来。

京城第一次组织蹴鞠大赛,是在三年前。然后內监通过坐庄,获利万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每年都要举办。

如今的蹴鞠队自然没有职业联赛,每年只有两次循环赛。

春耕之后,夏收之前有一次,为期一个月,称之为初赛。

初赛选出十六支队伍,到了十月中旬,秋收之后,进行决赛,同样为期一个月。

获胜的队伍不仅有金钱奖励,还能获得更重要的名望,因为朱棣是个球迷,每年都会抽时间观看比赛,还会亲自为冠军颁奖。

十七年春,张辅和黔国公沐晟联合起来,组建了一支南疆队。

他们虽然是第一次参赛,但是实力不俗,不仅初赛顺利突围,在决赛中也获得桂冠。

他们蹴鞠队的头号球星王大锤如今在京城可是最火的蹴鞠偶像,据说去逛青楼都有花魁愿意不要银子相陪。

朱瞻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忍不住有些好笑,在这几百年前的大明,就已经有第一代足球偶像了。

如今各支蹴鞠队其实已经有了盈利的势头,一些普通百姓组建的蹴鞠队,就经常租用一些场地,举行一些比赛。观看的人收五枚铜钱,十枚铜钱,也能生存下去。

贵族们组建的球队当然不好意思,也不屑去赚这点小钱,因为一般的场地都是平地,能容纳几千人观看,就是多的了。

但是现在有了竞技场就不同了,一个十万人的竞技场,哪怕只是坐一半人,一人收五十个铜钱,一场比赛就能赚两千多两银子。

在银子还非常值钱的现在,这笔钱对任何人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一个朝鲜,一年拿一百五十两黄金,七百两银子还叫苦不已。不是因为这笔钱太多,而是如今的金银数量极其有限啊

那所谓的腰缠十万下扬州,且不论能不能缠的下,在南梁时期,十万指的是十万铜钱,可不是十万两银子。

宋代为什么要用交子,也是因为没有现金,没有现银。

明朝给官员发放俸禄,为什么要用粮食,布匹,也是因为没有金银。

至于那许多小说里面写的唐宋,甚至更早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两白银,那都是笑话。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明朝中期,东瀛的金银出产就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到了明朝后期,西班牙从美洲发现了无数金银矿,用金银交易才成为主流。

因为开始已经见过了礼,张辅说完这次只是向众人平揖,算是打了招呼。

而跟他进来的沐昕却是一个长揖,向众人行礼。“昕见过殿下,见过同袍。”

他是姑父,朱瞻基也还了半礼,其他人也都是按照身份回礼。

见礼完毕,沐昕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惟真,你们的球队夺魁那是三年前了,去年可是我们两家的球队获胜,这竞技场,我们必须要有一位。”

朱勇的爵位高,但是沐昕的年龄大,身份尊贵,朱勇耍不了威风,只能撇嘴道:“我们与宝钞司已经谈妥,今后将会与宝钞司合作,每旬举办一场比赛。除去费用,门票我们可以获利五成,赌注我们可以获利两成”

沐昕哈哈笑道:“你以为我们就没有跟宝钞司谈妥钟瑞那个老狐狸怎会只跟你们一家谈”

朱勇大吃一惊,看着两个老狐狸,说不出话来。

而另一个小狐狸,则在一边偷笑不已。

宝钞司的大太监钟瑞,可是从洪武七年,刚发行宝钞的时候,就在宝钞司干活的老人了。

他一辈子沉淫一件事,在宝钞的印制,发行,以及财政统筹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经验。

朱瞻基早在发明新的蹴鞠规矩的时候,就想到了开办赌局,并且拿出了后世几大菠菜集团通行的投注方法。

谁来执行这个任务,当然是宝钞司了,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制专家,他们印制出来的投注票,也是极难防制,而且他们能轻易辨别真假。

不过这件事朱瞻基交给了他就不管了,没有想到,几年下来,这项事业还真的就做起来了。

菠菜虽然算不上正当的来钱渠道,但是确实现金流通非常大的产业。

在这个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赌博的年代,也能通过菠菜将民间的财富盘活。

当然,不是到必要的时候,他不会轻易破坏规则,因为规则建立艰难,破坏起来却易如反掌。

他现在已经建立了银行,老百姓也逐渐相信朝廷的信用,开始将钱财存进银行里面。

但是越大的商户,越是不相信朝廷,如今民间的大额金银交易依旧旺盛。

不过这些商人已经认识到了金银币纯度和质量都是值得可信的,內监银作局这几年压铸了数亿的银元和价值数亿两白银的铜钱,压铸机都坏了几十台。

可是银行的存款总额,流动资金,还不足压铸钱币的数额七成。

之所以有七成,还是因为內监限定了商户与朝堂交易,必须把钱财存进银行。

而且朝廷各种公费,工程用度,官员士兵俸禄也都是通过银行。

还差了三成,除了少数流通到境外的金银铜币,那就只有大商户们私藏起来的金银币了。

朱瞻基因为出海,对金银现金交易一直没有进行治理,朱棣也没有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认为朝廷到处设卡,耗费人力物力,还会增加的环节,所以没有控制。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如果大量的金银被作为剩余物资私人存储起来,只会造成市面上的钱币短缺。

社会的发展需要钱财流通,金银不能吃,不能喝,再不拿出来用,逐渐会因钱币短缺造成财富饥渴。

虽然转变人们的认识非常艰难,但是第一步必须要走。

清查银行账目,促进商品流通的同时,也要促进货币的流通,这样经济才不会失衡。

在以金银实物充当货币的年代,在没有第三产业的年代,是不用担心金融危机的,但是要谨防货币短缺危机,货币充裕危机。

一帮五毒俱全的老家伙们将话题从蹴鞠又扯到女人身上,老家伙们得意洋洋。晚辈们一个个装作腼腆,实则不屑地倾听老家伙们互相揭短,或者是卖弄自己的风流史。

朱瞻基见话题逐渐扯远,干咳了一声。众人虽然看似一直在扯淡,但是实际上一直在关注朱瞻基的神情。

听到他的干咳声,登时所有人度住嘴了,看向了朱瞻基。

朱瞻基这才说道:“提到宝钞司,孤倒是想起了一件事。这大明发展银行才开了三年,现在竟然就有了三百万枚银币的亏空。

孤最近准备好好清查一下账目,你们各家若是在银行有挂账,没有到期的就暂且不提,超过期限的,还是尽快将账目抹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啊”

今天还要去打一天针,怕又更新晚了,所以昨晚睡了两个小时就起来码字。如果下午状态好,就加更但是不要抱太大指望,牙疼虽然缓解了一些,但是为了码字没有休息好,今天怕是还要难受一天。希望大家体谅,谢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75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