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二八章 舆论宣传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如果说来到这个时代,有什么事情是朱瞻基无能为力的,其实有许多。

不管是改变人的思想,还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积累,还是想改变社会风气,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

但是许多事情他都知道该如何着手,慢慢奠定基础。

但是只有舆论宣传,他安全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从哪里下手。

后世的宣传部位地位被提到非常高的位置,在这个时代,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萌芽资产阶级的大明了,就是在三皇五帝时期,舆论宣传同样重要。

不要说朝廷了,就是反贼们,想要造反,也要喊几个口号,阐述自己的造反理念。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舆论宣传虽然很受重视,但是效果却差的可怜。

朝廷的统治基本上只能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去,就只能依靠乡老和宗族了。

每一个读书人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一区域的喉舌,所以,儒家掌握了舆论权。

当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儒家,特别是在明初这个时代,乱世刚过,读书人还处理朦胧的理想主义时代。

如今朝臣,其实都是实用主义者。

这似乎自相矛盾,却又一点也不矛盾。

因为理想主义说的是读书人为国为民的情怀是真,实用主义是说读书人不管任何方法,都会不断尝试。

宋代开始兴起的理学,不谈义理,只谈形式的话,就是将整个社会划分成为了不同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部分各司其职。

这种划分是非常适合帝王的统治的,所以理学兴起。

而且,朱元璋的原本是因为元末明初的读书人太少,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形式主义,其实这也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但是他不知道,当整个社会开始用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以后,就等于开始阉割读书人的思想。

朱瞻基自己本身不学无术,他对太深奥的道理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一些皮毛。

但是有历史的经验,他很清楚这种思想的阉割,僵化的社会划分,会逐渐让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向上的动力。

比如士农工商兵的划分,导致了人人都想成为士,没人愿意做工,没人愿意种地,没人愿意从商。

当然,整个社会不会缺少其他阶级,但是这些阶级是在如今就已经划分好的。

不管是种地的,还是做工的,还是经商的,你不努力变成士,就永远只能被剥削。

而向上变成士的道路很狭小

这就导致了下面的阶级根本无心从事自己的本分工作,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

整个历史的社会发展一直是呈螺旋状向上发展,但是到了明代以后,直接开始萎缩,到了清代,更是往后倒退。

而在明代还领先世界的东方古国,就是因为这种萎缩和倒退,最终被后进者超越,一直被打的头破血流,伤痕累累,最终才清醒过来。

工人无心研究加工工艺,因为研究的成果也会被掠夺,对自己的处境改善根本无用。

农民无心研究增加粮食产量,因为土地都根本不是自己的。新 手机端:

至于商人,除了那些士子阶级附带的商业垄断,整个东方哪有只是依靠商业积累发展起来的商业家族

朱瞻基想要改变这些,第一步就是要把舆论宣传出来。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皇帝哪怕就是颁布了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也根本不能让底层的老百姓们知道。

当社会稳定以后,读书人就开始垄断了上下的联络渠道。接受了阉割教育的这些人们,最终只会变成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只会让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让人知道。

最终,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即便是皇权也很难打破。

朱瞻基庆幸的是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利益团体还没有形成。要是等到土木堡之后,皇权都根本没有话语权。

但是,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在这个时代将舆论宣传铺开。

这个靠行政命令也最多只能宣传到县一级,至于办报纸,那些基层的老百姓可不识字啊何况,解释权还是在读书人手里。

更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他现在能做的。他今天敢这样做,朱棣明天恐怕就要直接剥夺了他太孙的位置,给他一块封地,圈禁在王府里自生自灭。

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就窝窝囊囊,敢插手政事就是一巴掌。朱棣再喜欢他这个太孙,也不愿见到自己身强力壮的时候,就跟他抢权。

当然,也是因为这件事不急,晚几年,早几年改变相差不大,所以朱瞻基等的起。

相对于这方面的改变,开拓海外疆域,趁着军队没有腐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海外,这更重要。

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准备还是要做。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戏剧和戏曲来进行宣传。

这就像后世的爱国歌曲,或者是电影的文化输出一样,虽然看似不重要,却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所以,他盯上了如今是大明顶级戏剧家的朱有炖。

虽然接触不多,但是朱有炖对这位备受宠爱的太孙可谓知之甚多。如今的大明,或许有人对太子还不太在意,却没有人敢疏忽太孙。

太子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身体却不好。如今皇上春秋鼎盛,太孙却已长成。

太子夹在中间,上面压着皇上,尚无实权,下面的太孙却已经超过了他,掌五十万水军大权。

除此之外,太孙在武将,勋贵之中的声誉,都要超过太子。

哪怕是对太子期望满满的文臣们,也不敢确保,太子能比皇上活的更久。

而皇上让太孙掌军权,也是防着这一点。

上有太祖直接传位建文,恐怕如今又要重蹈覆辙。但是当今皇上高瞻远瞩,所以才一开始就让太孙掌握军权,防止有藩王学他,不让如今太孙走了建文的路。

这些年皇上打压各地藩王,恐怕也是为了这个目的,甚至为了太孙,连当初最宠爱的儿子汉王都废了。

朱有炖虽然远离政治,但是身为一个政治人物,一个王府的继承人,在这方面看的也是比较清楚的。

太孙有什么嗜好,性格怎样,都早已被他们调查的一清二楚。

他想不到,什么都不缺的太孙,有什么地方会需要自己帮忙。

所以他楞了一下才说道:“我能帮你什么”

朱瞻基哈哈笑道:“六叔谦虚了,对侄儿来说,六叔一支笔胜过千军万马,侄儿恐怕以后还要麻烦六叔。这里不是说话的地走,去我兴庆宫,我那宫里有几个粤菜御厨,手艺相当不错。”

朱有炖当然愿意跟这位以后的皇上拉近关系,也不客气,笑着说道:“那就叨扰了。”

皇宫的规矩多,朱瞻基与朱有炖虽然见过几次,但是这还是朱有炖第一次来兴庆宫。

朱高炽去了北平,张氏几乎就一直待在兴庆宫这边,帮着孙娴管理后宫。

朱瞻基也将孙娴她们介绍了朱有炖认识,然后就打发了她们下去,只有张氏年岁大了,没有太多避讳,陪着朱有炖契阔了一番。

饭后的时间,就属于朱瞻基和朱有炖的了。两个人在偏殿的书房里坐下,朱有炖的眼睛就被那个地球仪和占了一面墙的地图给吸引住了。

“这些地方真的就没有人住”

“大部分地区空无一人,有也只是一些小部落,比我们三皇五帝时期还要落后,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

“如此大好河山啊”

朱瞻基指着北美的东部和南美的东部说道:“看这里,数万里的良田和森林,比我大明的面积还要大,却荒芜在那里,如果能将这里开发出来,子子孙孙都将不会饿肚子。”

他对世界各地都比较好奇,朱瞻基也好生给他讲解了一番,将那些地方描绘的物华天宝。

等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两个人的话题才回归了正题。

“我一直在心里想,你到底有什么事是想让我办的”

朱瞻基笑道:“其实很简单,我就想六叔能够多写一点弘扬我大明士兵,弘扬我朱明的戏剧。”

“就这么简单”他楞了一下,才又反应了过来。“不,不算简单”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说简单,可以说很简单,如今六叔基本上都是写的曲江池、团圆梦、蟠桃会这样的戏剧,这种无所谓。黑旋风仗义疏财这样的戏剧,今后还是不要写的好。”

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重视意识形态这样的影响,朱有炖有些想不通了。“为什么”

黑旋风仗义疏财讲述了一个赵都巡催逼李古交纳官粮,并欲强娶其女。李逵、燕青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

因为朱有炖本身就是皇族,所以后面加上了张叔夜挂榜招安,李逵、燕青因李古规劝,翻然悔悟,立即返回梁山劝说宋江,接受招安,并随官军征剿,擒了方腊。

剧作揭露了贪官污吏横行无忌、欺凌百姓的恶迹,并肯定了梁山好汉为民除害、见义勇为的侠义行为。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朱瞻基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五蠧”。五蠧就是五种社会蛀虫,在这五蠧里头一种社会蛀虫就是“儒生”

基本意思是: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犯法的本该判罪,而那些儒生却靠着文章学说得到任用;犯禁的本该处罚,而那些游侠却靠着充当刺客得到豢养。

朱有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却又似乎有些不明白。看着脸上只有黯淡胡茬的朱瞻基,那张神采飞扬的脸,怎么也不能跟一个老奸巨猾之辈联系在一起。

他斟酌了一下,连瞻基也不敢叫了,问道:“太孙可是想要通过戏剧引人向善”

“引人向善非我所欲,我汉家儿郎已经被那些儒生和和尚阉割了太多的血性,泯灭了尚武精神。如今我大明得此宝物,这世界还有无数大好河山等我汉家儿郎去占领,只是向善怎能够” ǎng

朱瞻基不等朱有炖说话,又说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朝廷更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百姓发展,而不是任由儒家愚民。戏剧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倍受百姓喜爱,乡村唱大戏,往往十里八乡的乡亲父老结伴共赏。若我大明每个县城都设置一家官办戏坊,除了县城戏台表演,还送戏下乡,六叔以为可行否”

“这这”朱有炖有点跟不上朱瞻基的节奏了,只能说道:“耗费太大,耗费太大啊”

“即便不全部官办,那些民间戏团数量也是不少,各地官府也可以扶持民间戏坊,送戏下乡嘛”

朱有炖越发迷糊了,问道:“太孙此举何意”

朱瞻基笑道:“这就需要六叔来费心了,那些戏坊既然我朝廷花了银子,当然要演我们安排的戏剧。这些戏剧要弘扬将士勇猛杀敌,有仇必报;或弘扬我朱家大明一心为民,尽心尽责;或宣扬海外遍地金银,物华天宝,总之你写什么,他们就要演什么甚至六叔只需有个思路,即可安排其他人来写曲目。若六叔能做到此事,日后我当允六叔出仕,掌管天下青楼,戏院。”

朱有炖远离政治,实乃因为少年时期连续遭遇数次起伏,但是绝不代表他就愿意被当猪一样在开封王府养一辈子。

但是此事非同小可,他也不敢一口答应。

朱瞻基也不逼他,轻声说道:“五祖呕心沥血,编撰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我欲着內监刊印天下,让我朱氏五祖名垂千古。此事你当回去与五祖商议,我明春出海,这一去就要一两年,待回来时给我答复即可。”

他期期艾艾地说道:“若是随你出海,恐无闲暇写曲目。”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六叔尽可留在京城或者开封,有祥符郡王随我出海即可。”

祥符郡王朱有爝乃是周王庶四子,老二汝阳王朱有爋因为举报周王,导致周王两度被废,被削为平民,发配大理。老三顺阳王朱有烜去年因病去世。

朱有炖身有疾,能人道却无子。所以他虽然是世子,但是以后的周王一脉,待他之后,肯定是朱有爝袭爵。

一直到走出皇宫,朱有炖仍然有些魂不守舍。他的心情非常复杂,既轻松,激动,却又倍感压力。

轻松的是可以不用出海了,激动的是出仕有望,但是出仕也意味着风险,这种压力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下来。

虽然他没有直接答应朱瞻基,但是他指定,这件事他父亲是肯定支持的。能够将耗费多年心血的四本书刊发天下,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老父不顾一切了。

何况,他的父亲周王本来就不是一个省心的主。

将朱有炖送到了东华门,朱瞻基回到了兴庆宫,就看到薛尚宫等在门廊处。“天气渐冷,有什么事这么急,连几步路都等不了。”

薛尚宫微微一笑,挥了挥手,几个宫女就退到了一边,留下两个人边走边说。“殿下年后就又要出门,这次一走就是年余,身边自然不能少了人伺候。只是该如何安排,殿下还要拿个主意。”

朱瞻基看了她一眼笑道:“是不是最近又有嫔妃一直烦你”

“这是奴婢职责,怎谈得上烦只是太孙妃,胡良娣都刚生下孩子,蓝良娣也怀上了。她们三人都不能陪殿下出海,其他人的身份就低了一些,怕压不住阵脚。”

朱瞻基嗯了一下,问道:“那母妃的意思呢”

薛尚宫捂着嘴笑道:“太子妃当然是想你把还没有怀上的都带上,回来的时候,一个个都大着肚子回来。”

朱瞻基摇了摇头,他这个身份,想不当种马都不行。

他想了想说道:“刘承徽随我东征,一路行事有度,又精通药理,能当大用,这次还带上她。马良媛天真可爱,年岁又小,不必急着让她怀孕,也可以带上。其他人就由你”

“万万不可”薛尚宫连忙说道:“奴婢只是下人,如何能当殿下的家何况若是我今日做主,此后这宫里怕是没有奴婢容身之地了。”

朱瞻基一想,还真是如此。她若是做主了,那些没有被安排跟着朱瞻基一起去的嫔妃还不恨死她啊

奴婢当家,天理难容。这种事可不能破坏了规矩。

他自己心里没有这方面计划,觉得左右为难,就说道:“还有两个月呢,说不定这段时间还能再怀上几个我再看看吧”

第二日,朱瞻基在海军总部接见了返京的杨章德。昨日一直没有机会跟他见面,今日刚好跟他说说朱有炖拜托的事情。

杨章德此人心狠手辣,胆大包天,却也是个精明得力之辈。这是一把利刃,用的好了能伤敌,用不好就伤了自己的手。

不过朱瞻基自认还是能控制住他,如今的皇权社会,一个锦衣卫的鹰犬,哪怕像纪纲一样位极人臣,破坏力也有限。

他不是掌握朝政的文臣,一个决定就能影响大明的根本,也不是率军千万的将领,能兴兵造反坏了一方太平。

锦衣卫的所有权力都是为了皇权服务,也被皇权紧紧限制住,不怕他翻了天。

询问了一番此次去太原的经过,朱瞻基装作不经意地问起了少红之事。

朱瞻基的话虽然轻描淡写,但是杨章德听在耳中却如同惊雷阵阵。身为一个上位者,是不会在意一个下属的私生活的,而当上位者关注此事的时候,必然是有其他他不知道的缘由。

他不敢马虎,更怕猜错了朱瞻基的意思,只能被动地说道:“微臣倒是见过那少红几次,不过只是欣赏,并无独占之意。”

朱瞻基摆了摆手说道:“我也就是随口一问,我就是管的再宽,也管不到你的房内事。不过你要记得,跟我做事要讲规矩。若是少红心甘情愿,你纳也就纳了,但是若你仗着自己是锦衣卫指挥佥事,仗势欺人,我也不会饶了你。去吧”

朱瞻基越是这样,杨章德也就越是心虚,虽然他并不曾为难过少红,也是他的下属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了自己对她的兴趣,润香楼那边也把少红看做是自己的禁脔。

走出了海军总部,他的心仍然吊着,没有着落。殿下日理万机,当然不会专门为这样的事提一口,既然提出来的,那就必然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发生。

他回头看了看褚松,说道:“褚千户,我不在京城这些时日,润香楼可有异常”

褚松虽然羡慕杨章德快速地爬到自己的前面,但是事已如此,很能认得清自己的位置。“指挥大人有所不知,周王世子奉圣命在润香楼编一出新戏,据说皇上都会亲自莅临,如今润香楼全部人马都在为这出新戏做准备。”

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章德当然对王室成员的基本资料都有掌握。周王朱橚与当今升上一母同胞,周王又一直坚定支持圣上,所以周王府,蜀王府,楚王府,宁王府这四个与皇上关系亲近的王府,一般人都是不敢惹的。

他们手里虽然没有权力,但是皇上也绝对不会允许有人欺负了他们。

褚松又说道:“指挥大人可知昨日午后太庙宗族大会”

这件事就是因为杨章德他们的查案引发,所以杨章德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那晋王罪证就是我等查明,岂有不知”

褚松笑道:“但是宗族大会之后,殿下与周王世子单独相见,还邀请了周王世子到兴庆宫做客,吃了晚饭才送他离开”

杨章德明白了过来,将一块玉佩塞在了他的衣袖里。“这是朱济熺送我的,据说还是前晋王的心头爱,此番送与褚兄。你如今还在殿下身边,你我兄弟也常联系”

褚松摸了一下袖子里的玉佩,体验了一下手感,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周王世子就是一个书呆子,戏痴,指挥大人切记不要送金银,要是有几个戏本,他肯定喜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38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