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一章 各国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自吕宋府出发,越是向南,信风的影响就越弱。舰队所有的船帆全部打开,但是微弱的季风只能推动船只缓慢的前行。

在没有动力的年代,完全依靠风力行进,赤道两边五度以内简直就是帆船的禁行区。

可惜的是如今蒸汽机的技术还在试验阶段,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也就只能忍受这缓慢的航速。

除了风力的影响,赤道无风带因为气温高,地面气压降低,产生赤道低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辐合的信风,加强空气垂直运动,但此上升气流地面不感觉有风。

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特点是气压低、湿度大、多云、多雷暴,是海上航行要避开的区域。

朱瞻基对这种气候特征有着充分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整个船队再也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

前两世,他当了几十年的船长,对全世界的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洋流状况都有着非常清楚的了解。

特别是他在担任打捞船的船长以后,手里搜集了全世界每一个海洋区域的洋流和气候影响。

但是,他的这种了解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命令,一切都还需要听从如今这个时代最熟悉当地海情的向导的引导。

朱瞻基密切关注每一个航行指令,他不需要亲自下命令,他只需要在一些时候,纠正一些小错误就好了。

他们这些向导虽然不如朱瞻基对全世界的海洋情况了解,但是在区域位置,他们的了解并不比朱瞻基少,甚至更清楚。

比如菲律宾地区的暗礁,航海线路,朱瞻基肯定没有他们了解的仔细。

在掌握了新式的地图测绘之后,船队上的每个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都绘出了标准比例尺寸的海图。

三日之后,船队终于穿出了米沙鄢群岛西部的暗礁区。这里是吕宋岛南部与巴拉望群岛之间最复杂的航海线,没有向导的引路,就连朱瞻基也不了解暗礁的分部情况。

可是,进入苏禄海以后,舰队的情绪不仅没有放松,反而更加紧张了起来,因为进入赤道低气压区以后,许多士兵的身体都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

士兵们的身体因为强壮,生病的很少,但是那些文官,女眷,还有宗室们,一下子就病倒了数百。

炎热的气候让许多人都忍受不了,这也让五国的王子们忧心忡忡,生怕朱瞻基取消了前往了苏禄国和渤泥国的行程。

当大明舰队抵达吕宋的时候,除了从应天府就随舰队回返的使节们,苏禄国和渤泥国,包括满者伯夷国和马鲁古国王,吉马刺朗国都派出了王子来迎接朱瞻基一行。

苏禄国是吕宋南部,苏禄群岛的一个海洋国家,他们的领土大致包括了巴拉望群岛,婆罗洲的东部,还有苏禄群岛以及东部的一些岛屿。

这个国家犹如一个联邦,是三王联合执政,其中以东王为尊。

而渤泥国就是后世的文莱一带,他们原本是满者伯夷的属国,但是后来独立,自成一国。

这个国家的国王麻那惹加那最为仰慕大明,在永乐六年年携王后,王子一行一百五十多人,泛海来访,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

麻那惹加那到了应天府之后,看到大明如此繁华,就像举国投靠大明,但是朱棣和文臣们却嫌渤泥国太穷,不要。

麻那惹加那在南京游览月余,终因不幸染病,虽经御医精心调冶,终因病情过重,病逝于南京会同馆。

在他临死之前,留下遗言: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意思就是生不能做大明人,死也要做大明的鬼。

朱棣知道后遵照渤泥国王遗愿,以礼葬王侯的仪式,将渤泥国王葬于南京城南石子岗,并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国坟户,世代为之守墓,并为陵墓建词立碑。

并封麻那惹加那乃之子艾哈迈德继承王位,并派人护送他归国。临走前,明成祖朱棣皇帝设宴,为他饯行,并赐赠黄金、白银。

艾哈迈德请朱棣赐姓,表达对大明的尊崇,朱棣以他们的国王苏丹为姓,遂赐姓苏。

吉马刺朗国则是以后世的棉兰老岛为基地的一些部落的总称,那里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制度,还处于奴隶社会,十分落后。

他们派人来迎接,也是想要大明舰队能拍一些贸易船只过去,与他们交易。他们的国家落后异常,除了丰富的铜矿让他们拥有一些铜制品,连铁刀都没有。

而马鲁古国则是后世的香料群岛一带,他们也是如今与大明贸易最为密切的国家。因为国力虚弱,他们抵挡不了其他国家的侵略,这些年,一直在寻求投入了大明的怀抱,得到大明的保护。

满者伯夷则不同,他们曾经是南洋势力最大的国家,虽然因为满剌加等国的崛起,已经将他们逐出了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但是如今仍然占据了富饶的爪哇东部地区。

他们也是唯一没有派王子来迎接的国家,不过舰队里面却跟随着他们的使节。

他们的担心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朱瞻基知道,他是没有太多机会出国的,这也可能是他唯一一次下西洋,所以,不管哪个国家,他都会走一走。哪怕现在不能将这些国家收入大明的怀抱,但是也要奠定这个基础。

不过,这种意图也不能表现的太过于明显,不能让这些国家知道了他的意图,表现出更加急迫的心态。

这主要是如今的大明,只是把他们视为负担,根本不想搭理他们。

朱瞻基的身边跟随着数百文臣和数千文人,他们同样反对这些国家加入大明,增加大明的负担。

朱瞻基这个时候没有亲政,在这方面还没有太多发言权,更不能跟他们对着来。

进入苏禄海以后,马欣和沈黛儿都生病了。这种低气压加上湿热,让生活在北方的人大多不习惯。

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士兵都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癣。

他们生活的船舱非常闷热,卫生条件又差,这种小病是避免不了的。

现在朱瞻基住的旗舰船尾三层和四层已经全部被布幔围了起来,所有女眷都只在四层封闭活动,然后让那些士兵们休息的时候能够睡在甲板上。

在这方面,四次下西洋的经历,大明舰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各种疥疮和皮肤病的药,都准备了许多,所以虽然患病的士兵不少,却没有影响士气。

最为影响士气的是缓慢的船速,以前的舰队是飞驰,现在的舰队就像在爬。

从吕宋到苏禄国。不过两千里,跟泉州到吕宋的距离的差不多。但是从泉州到吕宋只用了不到五天,现在五天还没有走到一半。

这个时候,朱瞻基与王景弘和航海的师傅们也探讨了软帆的使用,不过与王景弘的一番话,让他打消了想要试验软帆的计划。

从唐宋以来,东西方的交流并不少。东方的硬帆和西式的软帆各有千秋,相互之间并不是没有借鉴。

中式硬帆优点是:便于操作,用一个滑轮便可升起,需要的人数少,升帆时间短,特别适合近海和江河贸易。其次是硬帆适用于大船,软帆装在大船上根本带不动。

缺点是:由于支撑点只有一个,所以帆的面积有限,大量使用木质骨架也限制了其吃风,因此航速很慢,跨洋航行时效率低下。然后硬帆只能一升到顶,不能根据情况调整帆力,这点对于海战和穿越岛群都不利。

西式软帆优点:吃风大,支撑点多,所以面积可以更大,速度和载重都有极大优势,另外即使是同一桅上软帆是一节一节的,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帆力,这样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海战和躲避礁石,二是如果遇到较小的风暴时也可以安全慢速行驶。

缺点是:操作复杂,需要大量船员,升帆时间长。16世纪开始西方大船的帆就是由横帆、拉丁帆和斜桁帆三部分组成,模块多,程序繁琐,滑轮只能用于调整绳索不能直接升帆。而且软帆需要的操帆的船员数量最少也是硬帆的三倍以上,这一点是相比硬帆最大的不足。

如果想要将软帆和硬帆混合使用,这就需要进行各种试验,还必须要重新设置桅杆,目前来说,这种条件不成熟。

至少要等到到了旧港之后,先用几艘船进行改装试一下,找出最佳的组合方式,才能大规模试用。

将这个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朱瞻基也就不再班门弄斧,每天躲在旗舰后方的小甲板上,在阴凉里避暑。

航海的生活是极为无聊的,特别是在船速如此慢的时候。所有人的情绪都有些低落,哪怕是麻将和扑克也只能缓解这种低落。

特别是这些女人们,她们在船上根本就没有自由,只能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生活。

也就是这个时候,舰队举行了一系列的竞技比赛,其中包括了格斗,刀阵,长枪阵,盾牌阵,射击,火炮等项目。

虽然现在还是预赛阶段,但是各种项目都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追捧,特别是格斗比赛,哪怕是预赛也吸引了无数的士兵想要观看。

六百艘战舰的船队,航海之时绵延上百里。为了不打乱航行编队,每天传令船都要从各艘战舰上接了观战的士兵来回,然后由他们将比赛的结果传遍整个舰队。

为了竞争每天观战的两个名额,每艘船上的士兵们也都在互相竞争,这一切让船上的士气高昂了许多。

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下,舰队终于抵达了苏禄国的首都霍洛岛。

霍洛岛位于婆罗洲与棉兰老岛的中间,这个小岛的面积虽然不大,只有不到一千平方公里,但是却扼守整个苏禄群岛的咽喉。

更重要的是,这个岛是由死火山沉积的火山灰组成的,除了几座死火山,整个岛就是一大片肥沃的农田。

由于位于赤道无风带,这里没有大风,没有天灾,几乎每天都有的雨水又能滋润这个肥沃的小岛。

所以这个岛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能养活的人却无数,从九世纪开始,这里就已经成为了苏禄群岛的中心

当大明的舰队抵达这里的时候,舰队受到了苏禄三王以及几乎所有国民的欢迎,当朱瞻基在旗舰上看到这里的民众像拜神一样跪在下面的岸上,他却忍不住想到了一百年后的麦哲伦。

十六世纪初,西班牙的麦哲伦因为遭遇风暴,被台风吹到了宿务。胡玛邦酋长率领八百个土著热烈欢迎他。

当地的土人热情欢迎他们,并且自愿受西班牙人施洗,成为首批菲律宾基督教徒。

见这些土人如此乖巧,他就得寸进尺,胁迫这一带的地方酋长臣服西班牙,向西班牙国王缴纳贡税。

宿务附近的一个珊瑚岛马克坦岛的首领拉普拉普坚决拒绝。麦哲伦得到报告后,亲自带领身穿铁甲的西班牙军队,向马克坦岛进攻。

拉普拉普率领岛上居民奋起抗击西班牙殖民者,杀死了麦哲伦。

整个东南亚的小岛上的居民,几乎都是爱好和平的,他们天性温顺,只要不是真正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永远是怀着一副好学,亲善的态度接纳外来人。

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在阿拉伯人传过来绿教的时候,就真心接纳了绿教,后来在西班牙人征服他们的时候,又真心接纳了基督教。

他们实际上并无信仰,他们只是以一副小国寡民的心态,学习外来的文化。

如今的绿教还没有成为东南亚各国的国教,大明在这个时候,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真正变成大明的国民。

他们这么多的人口,成为大明的劳力,能够给大明带来更多的利益。

朱瞻基昂首挺胸地走下高高的舷梯,跪在岸上的所有人在礼部官员的教导下,又连续磕了三个头,这才在众官员的指挥下,站起身来。

苏禄群岛上的三位国王,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峒王巴都葛叭喇卜其实就是三个大部落的首领。

如今的苏禄国,也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国家。

他们还是属于结盟制度,管理体系也是三套而不是一套。从国家体制上来说,他们还不如更小的渤泥国像一个集权国家。

在历史上,也就是今年,他们三王率领了一个三百多人的代表团,在郑和下西洋经过之后,前往大明朝拜。

当时的朱棣在北平,他们抵达了应天府之后,被大明的繁华所震惊,后来又前往北平参拜皇帝,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

三王在北京愉快地逗留了将近一个月,后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回国。东王在取道山东归国途中,不幸染病,于永乐十五年9月13病故于德州。

永乐皇帝闻讣,深为哀悼,遂派礼部郎赶赴德州,以藩王之礼厚葬东王。

东王长子督马含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留居德州守墓。

其后裔在清朝获得中国国籍,取安、温姓氏。后来,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分布多地。

而后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成为中华的一份子。

朱瞻基的前世在东南亚发发展,对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和民族,矿产资源都有很清晰的了解。

他现在就知道,就在后世的宿务附近,那里就有一座世界级的超大金铜矿。而整个棉兰老岛,百分之四十的土地下面,就是各种金矿和铜矿,整个岛,几乎都是一座矿。

如何引导这里的经济发展,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只不过,这一切都还要等他真正成为皇帝以后再说。

想要改变大明的对外政策,不是他这个还没有亲政的太孙能做到的。

他这次下西洋,就是要梳理整个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东南亚各海岛之间的仲裁者,把整个局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不管以后是把这些地区都纳入大明的疆域之内,还是让他们成为东瀛和朝鲜一样的附庸国,这些事都不用急着决定。

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宗教信仰问题。

如今东南亚各国,苏门答腊,爪哇,都已经确定了以绿教为国教的发展体制。满剌加,渤泥国也受到了绿教的深远影响。

唐朝与阿拉伯的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那一次战役,阿拉伯人从唐朝虏获了一些不起眼的工匠,但是就是这些工匠,给阿拉伯人带去了造纸术。

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随即建立起造纸厂,一百年后,巴格达上百间的店铺都有雇用抄写员及装订工,甚至开始建立公共图书馆,包括首家向外开放租借书籍服务的图书馆。

随后,造纸术又从阿拉伯西传至北非、安达卢斯,在13世纪传至欧洲。

阿拉伯世界的统一和分裂,让阿拉伯人从南亚向西扩张到了非洲,欧洲,向东拓展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

从八世纪末期到十五世纪,这七百年间,阿拉伯世界的艺术家、工程师、学者、诗人、哲学家、地理学家及商人辈出。

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保留并促进了艺术、农业、经济、工业、法律、文学、航海、哲学、科学、社会学、科技各方面的发展,并在基础之上对这些方面实施改革创新。

他们的艺术家、科学家、杰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创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直接及间接地影响到各个大陆上的社会构架。

这就是后世闻名全世界的伊思兰黄金时代,一直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文化疆域,都是从这个时代遗留下去的。

相反,因为大明放弃了交趾,导致了大明对东南亚失去控制。东方文明能够影响的区域,只有东北亚那一块,远远不及基督文明和伊思兰文明。

朱瞻基如果想要将东南亚这些岛屿纳入大明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驱逐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如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们其实已经受到了绿教的影响,只是如今还没有将绿教设为国教,这是一百多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因为如今的大明,远比绿教代表的文明更加强盛。

他们面对朱瞻基这个大明的太孙,一个个都非常谦恭,三王几乎是以卑躬屈膝的态度,共同向朱瞻基请安。

当朱瞻基那座需要用八匹马拉动的龙辇被吊机从船上吊下来,数十匹威武的骏马被牵引下来,还有那数千英武的仪仗兵,以逼人的气势摆开了阵势,所有人都匍匐在了大明的强盛文明之下。

这一切,都是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

朱瞻基邀请了三王与他一起坐上龙辇,他们三人战战兢兢,推却不过,才在裙边那里坐下,有些得意地向着自己的臣民们挥手示意。

马蹄滴答声起,庞大的龙辇慢慢地向着霍洛城驶去。

因为木制的城门太窄,大明的士兵们有些简单粗暴地拆掉了霍洛城的城门,而三个王爷不仅丝毫没有见怪,还连声向朱瞻基道歉,认为自己的城市太小气了。

这个城市的确小气,城墙只有一米多高的土墙,上面是一排木栅栏,这样的防护简直若的可怜。

而他们的军队,更是可怜,大部分人手里都是铜制的长矛,只有少数将领级别的,才有一把铁刀。

马车来到了三王府,其实就是三座大宅院,还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只有一圈矮矮的土墙。三座宅院以品字形排列,在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座广场。

朱瞻基并没有“见怪”,反而细声安慰他们,邀请他们到大明去见识一番。并且向他们承诺,大明愿意在建筑,农业等各个方面,向苏禄国提供帮助。

三王喜不自禁,对待朱瞻基的态度更加卑躬了。

朱瞻基与三王的见面,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的友好气氛 电脑端: ǎng

大明的文武百官们对这样一个小国一个个都看不起,而苏禄国的臣民们,却认为理所当然。

他们看到大明的舰队,看到天朝上国的威武,文明,已经为之倾倒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69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