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六七章 产学研一体化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人与人之间是讲究缘分的,孙娴自小被张氏培养,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孙妃,以后合格的国母。

但是孙娴的性格天生缺少那种雍容大气,有点小儿女的作态。她天生就是那种小鸟依人类型的女人,能讨男人的喜欢,却没有那种撑得起大场面的风度。

以前没有比较,张氏对她倒也还认可,可是现在有了比较,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贞一,虽然在姿色上与孙娴不相伯仲,难分上下,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比孙娴要大气成熟许多。

如今后宫中以昭懿贵妃为主,但是实际上,太子妃张氏的势力并不低于昭懿贵妃。

昭懿贵妃是明日黄花,太子妃却是如日中天。朱瞻基的势力越大,地位越稳固,太子妃张氏的势力也就越稳定。

所有的太监和宫女都是趋炎附势之辈,在这样的情形下,哪怕昭懿贵妃挂着长辈的名义,也要让张氏三分。

张氏的喜好,同样影响了一大批人的态度。朱瞻基这些妻妾,不管以后的地位再尊贵,在张氏面前,都要逢迎顺从。新 手机端:

不要说她们,哪怕就是朱瞻基当了皇帝,在张氏面前同样也要百依百顺。

这个时代的以孝治国,可不是说说而已。

后世的婆婆为了儿子,可能会儿媳妇曲意奉承。但是这个时代,哪家的儿媳妇也不敢在婆婆面前高声说话。

张氏平日里还是秉持一碗水端平的,但是胡善祥的性格就入了她的眼,虽然进宫刚两个月出头,但是张氏却感觉跟胡善祥相处的比相处了六年的孙娴还要投契。

如果是孙娴先怀孕,这种征兆还不会表现出来,但是现在只有胡善祥先怀孕,张氏自然表现的就对胡善祥更加亲近一些。

不管吃的,用的,虽然不至于超出孙娴这个正牌太孙妃,但是也不遑多让。

这些都让孙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朱瞻基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些弄巧成拙了。

在原本的历史中,朱瞻基的确是偏爱孙娴,所以会废了胡善祥后位,扶起了孙娴。

但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历史就已经改变了,他不会对任何女人有偏爱,自然也不会废胡善祥。

现在说服了朱棣和张氏,立了孙娴为正妃,反而把局势弄的复杂起来了。

朱瞻基不喜欢这种后宫中的勾心斗角,但是偏偏是他导致了这一切。

现在想要让局势平和下来,那么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尽快让孙娴也怀孕。

所以他回宫的这段时间,白天忙着跟海军将领进行军事总结,还要与內监进行新年筹备,然后还要清算今年自己的收入。

到了晚上,他还要忙着维系后宫各女之间的关系,尽量让整个后宫有些诡异的气氛正常起来。

他现在只能祈祷,胡善祥这次不要生下儿子,否则的话,这件事可真的难以解决了。

虽然他不怕出现任何困难和挑战,但是少一事总是好过多一事。

胡善祥既然已经怀孕,那就不能伺候朱瞻基了。不管是怀孕的女人,还是来了月事的女人,都失去了侍寝的权力。

像后世那种怀孕了的女人还想躺在男人的怀里撒撒娇,在宫中是不可能的。

每天,他都要去胡善祥的小院去坐坐,陪她说上一会儿话。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正经的男人,擅长的是和调戏。跟这个女人在一起,不知怎么回事总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首发

只能说,这个女人天生就带着强大的气场。

孙娴的美貌不下于她,却是另一种风格。这种小鸟依人的性格其实是符合大部分男人的乐趣,朱瞻基也不例外。

但是具体到婚姻方面,她的妻子必须要具有统帅整个后宫的能力,所以孙娴要做的还要更多。

虽然她从十一岁开始就被教育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孙妃,但是自身的性格限制她在这方面的能力。

从选妃开始,她就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胡善祥的先怀孕,一下子将她努力打造的权力基础变的摇摇欲坠。

孩子,继承人,这才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凭仗。

如果她不能尽快有孩子,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朱瞻基对她也有一丝怜悯,从十一岁她就被送进宫里,她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获得朱瞻基的欢心,诞生合格的继承人。

她的亲族的期待,人生的价值都系于朱瞻基一己之身,现在又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所以也算得上是处境艰难。

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这几日,朱瞻基一直更多地留在她的房中,一方面是证明她的荣宠不减,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她早点怀孕。

不过,此举却又有些忽视了其他诸女,她们本来陪朱瞻基的时间就少一些,现在朱瞻基偏心了,自然又会有了纷争。

虽然她们不会因此就责怪朱瞻基,心里自然会对孙娴有些意见,这又不利于后宫稳定了。

当孙林跟朱瞻基提起此事的时候,朱瞻基也觉得有些头疼了。

这媳妇多了,麻烦自然也多了,他就是三头六臂,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

小年夜的晚上,朱瞻基在兴庆宫摆下了家宴,这次他没有喊朱棣,朱高炽这些长辈。因为宫中家宴也会很快进行,宫中如今都在为此准备。

这次家宴,是把所有女人都汇聚一堂,他既然在身体上不能满足所有女人的需要,在心灵上也必须让所有人熨帖。

蓝烟倒依旧是一副傻白甜的模样,这种时候,她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更让朱瞻基满意了。

而马欣,见了朱瞻基则是亲近中带着一些畏惧。

她是朱瞻基指进宫中的,如今她的父亲,伯父,哥哥,都在各自的领域给朱瞻基了很大帮助。

但是她年纪尚幼,朱瞻基临幸了她两次,第一次大出血,第二次隔了大半个月,依旧让她痛苦不已。

她心思单纯,虽然知道这是夫妻敦伦,人之大义,但是身体单薄,承受不了。

所以她现在依旧有些矛盾,在心灵上依赖朱瞻基,身体上却有些畏惧。

胡善祥这个时候就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了,她一副有子万事足的心态,坐看云卷云舒。

不知道为什么,朱瞻基看到她这副模样就牙痒痒,有一种想要把她摁在腿上打屁股的冲动。

让这样一个稳重端庄的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似乎能满足他某方面的邪恶。

百花争艳的美丽场景,要是以前,朱瞻基会觉得格外满足。

这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一群女人,却都为他所有。可是当他要担起这个责任,并且分身乏术的时候,责任和义务让他的心里只感到沉甸甸的。

她们不是木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让她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也应该让她们感受到生活的美满与希望。

他需要做的更多。

让他觉得还算满意的是,因为现在她们的年纪都不大,又都没有后代,所以如今尔虞我诈的情景还不多。

晚宴的气氛虽然不能说是其乐融融,最少一个个表面上都还维系着和善。

如果她们都有了下一代,到了为母则强的年纪,到了如狼似虎的年纪,他怕自己更难了。

孙娴这个时候依旧尽力维系着后宫的稳定,虽然做一个合格的后宫之主会很难,但是她一直在努力。

第二日,朱瞻基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后腰,从马欣的房间里出来。

他昨晚虽然有心想休息一晚,但是还稚嫩的马欣不知道是不是喝了一点酒大胆了许多,竟然不再怕他,还敢挑逗起他,结果他就又忍不住了。

这一次好歹没有出现前两次的尴尬局面,两人第一次体验到琴瑟和鸣的舒爽。

小丫头被开发了出来,别有一番青涩的趣味,结果就是后腰发酸。

喝了一碗人参汤,朱瞻基感觉自己有些虚火上升。他主要是体质内虚,现在需要固本,而不是外补,所以人参汤的作用不是那么好。

这个时候,他也顾不上面子了,跟见多识广的金阔交代。“去太医院帮我要一副固本的方子,以后给我按方抓药,人参汤就不喝了。”

等他到了海军总部,龙凤银楼的东家之一,也是宁波有名富商仇和,就登门拜访了。

昨日宁波市舶司镇守使余先就已经回到了宫里,汇报了隶属于朱瞻基的商业渠道去年的收成。

龙凤银楼一年的收入虽然不如海贸的利益大,但是胜在稳定。有了来自东瀛的源源不断的白银,黄金,龙凤银楼的生意根本不愁没有原料供应。

原本银楼的利益不足两成,主要是赚取一些手工费和损耗费。但是现在,朱瞻基从日本弄来了大量的廉价白银和黄金,让利益超过了四成。

所以,仇家虽然是龙凤银楼的大东主,但是大部分利益实际上进了朱瞻基的口袋。

因为从东瀛进来的金银,朱瞻基花费的成本小,却是按照市价来结算,这一部分利益是全部属于朱瞻基的。

不过朱瞻基也没有亏待他,如今他们的银楼,虽然分给了朱瞻基大半利益,其他几家的盈利,也比往日要多了许多。

更主要的是,巴结上了朱瞻基这棵大树,他们再不用担心其他官员卡要勒索。

永乐十三年,龙凤银楼给朱瞻基贡献了大约十五万两白银的收入。这一部分钱,朱瞻基准备又投入到下马桥的研究院。

如今的夹江工业区,因为要有着巨大的利益推动,所以进展的比朱瞻基预想的还要快速。

通过水力的驱动,如今不仅磨面舂米,生产枪管和锻压银元,更带动了水力纺织机的蓬勃发展。

不仅是这些,工部有工匠就自己研发除了水力电锯,有着这种水力带动的圆片锯,再大的木头也能锯成想要形状。

而且依靠这种连动装置,安装了砂轮片,这个电锯就变成了一个磨床。

工业加工环节,许多环节其实都是一门通,门门通。因为许多工具无非就是形状大小的不同,其实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如今的夹江工业区成为了京城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根本不需要朱瞻基再去推动,那里的经济发展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动力源。

去年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用。

但是今年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应天府的人都知道了,原来取代了人力,甚至是人力都做不到的事情,利用工具来完成,就是工业。

工业区形成的虹吸效应,吸引了最少数万人在这里工作,并且将以此为生。

他们这些人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是未来肯定能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

而除了这些普通人,还有不少富商,高门贵族,也都看到了工业取代人力后形成的经济效益,他们都在积极购买专利,投资,甚至想要抢占长江沿岸的便利地方,建立自己家族的工业区。

对此,朱棣出台了全国河流水利律。要求所有建设工业区的富商贵族,不仅要承担巨额的建设占用费,还要负责用水泥和砂石稳固河道。

这不仅可以节约朝廷大笔的治理河道费用,也给朝廷开创了一个巨大财源。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光是在应天府下游的河道两边,朝廷收到的占用费就数十万两,另外还卖出了大量的水泥和砂石,获利超十万两。

朱棣收钱收的眉开眼笑,户部尚书夏元吉更是收钱收的手软。

虽然整个大明的工业开发还缺少一种统一的规划,但是这个时候却生机勃勃。

这也是工业发展一开始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朱瞻基并无意插手。

真要治理,也是以后的事情。

因为这样一种态势,如今他的钱和精力根本不需要往那里投了,现在,他更需要将研究院这里的研究方向都确定下来。

工业的发展是有垄断性和惰性的,但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却没有止境。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把产学研整个联合起来,但是抓住发展的重点,在未来的不久,就能让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出现在大明的时代。

终于稳定下来了,今天开始要弥补大家,晚上晚一点应该还有一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92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