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零四章 新奇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于谦举,九月就与从小定亲的永丰知县董镛之女董氏成婚。

新婚一月,不顾新婚燕尔,董氏就主动为于谦收拾了行囊,将他送出了家门。“妾身在学问上不能为夫君解忧,唯有在家中照顾祖父,父母。望夫君此行考场顺利,一举夺魁。”

于谦笑道:“这普天之下,英杰辈出,在杭州都不能夺魁,更别说全大明了。今次进京,但凡能顺利获得进士出身,也不枉父祖期望,不枉十余年苦学。清娘,只是苦了你。从江西到钱塘,你刚离家远嫁,为夫就又要出门”

董氏娇羞又崇拜地看着于谦,柔声说道:“妾身妇道人家,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也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今日做了于家妇,自当在家孝敬长辈,不让夫君为家事烦心。”

对这个妻子,于谦还是很满意的。两家本就是通家之好,董氏姿色不俗,贤惠待人,嫁到于家来一个月,就得到了于家众人的认可。 ǎng

等在一边的王乾笑道:“廷益兄,嫂子贤惠,家中勿忧,我们还是尽快启程吧。嘉兴杜耀祖他们,可是等了我们十余天了”

王乾今秋同样中举,他家境贫寒,中举之后举家来投之人不少。不过他并不贪婪,只挑了几家收入名下,总共只留了不到三百亩地,还有一座大宅子。

在婚事方面,为他提亲之人不少,不过他都拒绝了。正因为一开始的自卑,他也颇为心高气傲,一心想要等考取了进士才娶亲,否则的话,也会跟于谦一起成亲了。

有人举家来投,这个时候的王乾自然也就不缺了盘缠。三百亩地到他名下,就不需要纳税,这一年的税赋就不是一笔小数目,哪怕王乾只取一半,也足够全家生活好转。首发

于谦是因为婚事耽搁了行程,王乾则是为安顿家中事务,两人这才拖到了十月进京。

两人结伴而行,将会一路乘船,从运河到镇江,再直接进京。

这一路两人也不急着赶路,一路乘船,船上可以温习功课,船停下来则游山玩水,走亲访友。

在嘉兴,他们又跟嘉兴中举的杜耀祖一行汇合,在十月初十抵达了应天府。

在钱塘,三人以为钱塘已经是天下鱼米之乡,富足天下,但是一路行来,发觉许多地区的发展已经不弱钱塘。

特别是距离应天府越近,江边水车就越多,有一种不同于钱塘的繁华。

当他们三人抵达阅江楼码头,看着两岸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工坊林立,这一行学子都有一直叹为观止的震撼。

“这就是应天府难怪是京城,看起来比钱塘还要繁华许多”

王乾自由没有出过钱塘,只是在书里面知道钱塘是天下一等繁华之地,却没有想到,来到了应天府,还没有进城,眼前的一切就如此震撼。

“廷益兄你曾说幼年时来过应天府,两地不相伯仲,可这”

其他通行的应试举人也都望向了于谦,于谦眼睛盯着那连绵不绝的厂房,如林的水车,忍不住摇了摇头说道:“在下也不过是幼年时期来过一次,那个时候,并不觉得应天府就比钱塘好,可是这变化也太大了。”

杜耀祖籍贯嘉兴,也是嘉兴的大家族子弟,家族参与海外贸易,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他这个时候说道:“京师繁华,果然不同凡响。往日只是听下人们说京师繁华,还不以为然,今日方知自己是井底之蛙。这一切,恐怕都是太孙殿下的功劳,自永乐十三年,殿下扫除阻碍,大力发展工商业,海外贸易,才有如今应天府之繁华。”

于谦也应声道:“应是如此,我与殿下同庚,我幼年来时,那时殿下尚小,自然不曾参政,这些改变,都是他参政以后所为。”

一行人怀着震撼靠岸,岸边已经聚集了一大帮帮闲和来接船的下人。

杜耀祖家中在京城有份产业,与他交好的几个同窗,都已经说好了住在他家。

但是于谦这边,他们还没有从钱塘出发,其实也已经安排好了住的地方。

如今的兵部尚书方宾也是钱塘人,当初揭榜之后,方家就设宴款待了钱塘中举的学子,并且每个人都奉上程仪,只要参加春闱,就能到方家借宿。

如今这个时代,同窗,同乡,同届,这都是官场最密切的关系。

方宾贵为兵部尚书,也是学子们想要高攀,却没有门路的大人物。

只是为了跟他拉上关系,也没有人会拒绝他的好意。

杜耀祖他们有人来接,还想带上于谦跟他们的书童四人,却遇到了事先抵京的钱塘同窗康顺来接。

康顺他们九月就已经来了应天府,一直在京城广交好友,共同进学。于谦也想跟他询问一下京城形势,就跟杜耀祖互留了地址,改天再见。

康顺他们来了四人,再加上于谦和王乾,今年他们钱塘县就有六个学子中举。

阔别了一个多月,一帮好友也格外亲热,一边说笑,一边帮两个书童搬下了行李,出了码头。

码头外的广场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马车和牛车,人力车,不少人都在拉着生意。

康顺帮两个书童叫了一辆马车,将于谦他们两人的行李全部放了上去,递给了车夫二十个铜板说道:“将行李送到太平坊方尚书府右院。”

于谦要付钱,却被康顺拦住。“今日廷益贤弟抵京,我们几人来迎接,自然是要你破费的。这点车钱就不要争了”

付了钱,他又打发了两个书童上车,跟于谦说道:“尚书府虽然也不会少了我们的吃食,但是毕竟不会大鱼大肉,最近一些时日,嘴里淡出鸟来了。让两个书童先回去,我已经吩咐了我的书童,会招待他们,你不用担心。”

两个书童都是初次离开家,虽然来了京城很兴奋,但是一来就要跟主人分开,都有些心虚起来。

于谦问道:“今日初来乍到,不去跟尚书府说一声,岂不失礼”

康顺笑道:“方尚书如今人在西北,尚书府内眷不好打扰,如今只有一个管家在,我们出门的时候可是听说了,管家今日也要去看蹴鞠赛。”

另一个钱塘学子赵舒成从怀里掏出了几张票据笑道:“你们今日运气不错,刚好遇到了蹴鞠大赛开赛,而且还是在新建成的竞技场举行。据说今天殿下也会出席,如今京城一张高台票都卖到了十两银子。”

于谦还没有什么感觉,但是王乾忍不住为之咋舌。十两银子,这是多少百姓一年都难得攒下来的,如今却仅仅是一张门票钱。

于谦问道:“不是说竞技场能坐十万人吗这门票卖的出去”

“这京城,有钱人多着呢”

如今吃饭时间还早,一行人也不心急,找了一辆坐人的马车,沿途看着风景。

所经之处,于谦发现了不少房子已经被拆,大街被扩大了许多,但是许多人都在路上铺设方木,不知是什么缘故。

王乾忍不住问起,赵舒成就笑道:“据说是朝廷现在有了一种火车,一次可以携带数百人,如今应天府到处都在开挖道路,要修火车路。”

“数百人火车”

两个乡下土包子登时觉得脑袋不够用了,那是什么车啊

马车首先来到了清凉门内的清凉山竞技场,经过了大半年的建设,这已经全部完工。

放在后世来说,这座体育馆根本就是一座没有多少装饰的落后体育馆。但是在这个时代,这座巨大的建筑,带给人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体育馆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外面的广场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他们只是远远地看了一会儿体育馆,然后就去找酒楼吃饭。

吃饭期间,于谦和王乾就感受到了自己晚来了一个多月,所获得的信息就落后了许多。

比如说殿下要加考海外时政与算学,如今京城各种海外时政和教授算学的书籍就数不胜数。

比如说国子监如今因为赶考的学子太多,已经不接收外敌的学子投宿。但是殿下开放了自己在下马桥兴建的学院宿舍,供各地学子住宿。

据说住在国子监的学子们都后悔了,因为殿下在下马桥建设的大学,住宿条件可比国子监要好的多,那里精通算学的教授也更多。

还有什么殿下要求蒙学开始教授拼音,并且准备在下马桥开办了一个拼音学院,凡是秀才愿意进学,就免费教授,而且后面还会任命为各地的官办学官,虽然不入流,却也每个月有固定俸禄可领。

这些新闻都在不停冲击着于谦和王乾的三观

酒足饭饱,几人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先到贡院外面转了一圈,就步行前往要举办蹴鞠大赛的竞技场。

饭前来的时候,这里的人还不算多,但是这个时候过来,竞技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

不过这个竞技场大的惊人,竟然有四十多个出入口,人数虽然多,却也井然有序。

一些不遵守秩序,想要插队,带头拥挤的人,被负责执勤的衙役毫不留情地扭了出来,摁在地上就是一顿棒子。

于谦他们虽然兴奋,但是看到那些官员都按照顺序排队,找到了自己座位的入口之后,这个时候也只能跟着那些百姓一起慢慢进入。

他们登上了几十级的台阶,然后迅速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住了。

在外面看,这里只是一座很高,很大的大房子,但是站在中间的入口,看着密密麻麻的几万人挤在一个环形的坡形建筑上,每个人都被震撼住了。

被后面的人推着,他们才很快清醒了过来,寻找自己的位置。

赵舒成他们买的票位置不错,在中间略微靠上的位置。座椅是几块方木条制成,被几个螺丝直接固定在了水泥台阶上。

王乾这个时候觉得有些头晕目眩,坐在这里向下望,实在有些太吓人了。

他根本不敢起身,生怕一下子腿软,就从上面滚了下去。

他开始还不好意思表现出来,但是看到不少人像他一样,都是动也不敢动一下,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些甚至还忍受不住吐了出来。

于谦就没有这种感觉,一直好奇地四处观望,对下面绿油油的草坪,还有草坪上画出来图案,包括他们对面的一排房间格外有兴趣。

康顺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图案是干嘛的,钱塘虽然有蹴鞠赛,那也不过是找一块空地就开始踢。

他们易信求学,对蹴鞠大赛的规矩并不太懂。

一个坐在他们旁边的明显是应天府的商人,带着一种优越感说道:“将球场划分成两块,中间是就是楚河汉界,两边有大禁区,小禁区,点球点,你们连蹴鞠规矩都不懂,真是笨啊”

对方虽然略带优越,但是笑着说出来并不可恶,几个年轻人也不以为意,又问:“那一排房间是做什么的”

“那当然是达官贵人和皇上一家看比赛的地方,总不能宫里的贵妃娘娘来了,也跟我们挤在一起吧”

正说着,忽然看到人群沸腾了起来,场中的声音简直要轰破天际。

许多衙役都在到处大喊:“今日不兴跪礼,所有人原地坐好。”

即便如此,也有许多百姓自发地跪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他们举目望去,只见一行人举着皇家龙旗进来,这个应天府的商人也激动了起来。“这是太孙仪仗,是太孙殿下来了啊今天虽然花了三十两银子,却也不亏。”

他的身边坐着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男孩子的那一边坐着的是一个年纪快六十的老婆婆。

那个老婆婆原本一直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儿子这样说,立即跟孙子说道:“宝儿,快把望远镜给奶奶,奶奶看看殿下长什么样子。”

一个老婆婆举着望远镜,看起来有些滑稽。但是于谦他们几个这个时候却恨不得夺了望远镜也好好看看,能正大光明盯着太孙和宫中后妃看的时候可不多。

这个时候,这个老婆婆流着泪将望远镜还给了孙子,望着儿子说道:“今日能有幸亲眼看见太孙殿下,老身就是现在死了,也此生无憾了。”

她的儿子笑着说道:“娘,你看太孙殿下也带着太子妃出席,太孙殿下也是孝子啊”

老婆婆擦着眼泪说道:“太孙殿下自然不是凡人,要不是他,怎会有我们家的好日子”

卡死了,太多想写的枝节,心思繁杂,今天写的不算满意,先来四千字,后面的情节我要好好构思一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11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