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六十四章 朝议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应天府。奉天殿。

朱瞻基高坐在第三层的宝座上,在他的左右身前,分别是内侍,鸿胪寺,锦衣卫的官员,他们站的位置比龙椅的汉白玉石台矮了半米多,不会挡住朱瞻基俯瞰全场的视线。

内侍是皇帝的助手,发音器,鸿胪寺安排朝会程序,锦衣卫负责维持秩序。

在他的左右两边,靠后的位置站着内阁和翰林院的学士们他们的位置更低一些,几乎与第二层持平。

每一件拿出来讨论的事件,都会经过他们的整理,给朱瞻基提供详实的解决方案。让皇帝不至于因为不懂轻重,做出错误的决定。

在他的身前下面,二层平台上两个位置都在空着。那里原本是属于朱瞻基和朱高炽的位置,但是现在朱瞻基监国,朱高炽疗养,没有人坐在那里。

第三层才是大臣们站立的地方,左边以蹇义为首,右边以张辅为首,文武大臣泾渭分明。

而三品以上官员站立的位置,实际上比其他大臣站立的位置还要高了差不多两层台阶。让整个大殿内显得层次众多,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议事大殿。

在大明与海外贸易加强了许多的时候,从南亚运回来的地毯风靡全国。

朱瞻基早些年也弄出了木地板,如今大殿内也铺上了木地板和地毯。

根据地毯的颜色,每个大臣就能知道自己站立的位置。

大殿的中央,是宽度将近五米的红色地毯区,这里是分界线,也是大臣出来奏报,或者辩论的位置。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蹇义侧着身体背对朱瞻基,斜站在二层平台的台阶上,面对众官。

官员是不能直接背对皇帝或者朱瞻基这个监国的,纵然要主持廷议,也只能斜着身体面对百官。

在他面前的中央红地毯区,户部尚书夏元吉汇报完了固原地震的情况,现在正在与其他各部堂官进行事件的阐述。

固原地震,这属于是天灾,面对这种事件,朝廷官员不会有太多立场,也不会进行激烈的辩论,一切以救援为主。

除了在特使的委派上礼部尚书吕震与夏元吉有一些分歧,吕震想要让礼部侍郎袁复担任特使,却遭到了夏元吉的强烈反对。

夏元吉推荐的是襄阳知府俞士吉担任特使,因为襄阳距离固原更近,同时资源丰富,朝廷就近可以调集粮草支援固原。

永乐三年,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朱棣命夏原吉率领俞士吉、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

他们发放了三十万石粮食,并供给饥民耕牛和种子。

在这场赈济过程中,夏元吉对俞士吉和袁复的能力都相当了解,认为俞士吉比袁复更适合担任赈济特使。

虽然俞士吉现在是襄阳知府,作为一地主官离开地方有些不妥。但是这也代表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夏元吉想要提醒朱瞻基,这个俞士吉是有能力之人,应该得到更大重用。

台下在激烈辩论,朱瞻基回头问了一下右下方的杨荣。“这俞士吉与袁复,爱卿认为谁更合适”

杨荣低声说道:“俞用贞伟度洪量,袁仲仁多谋善断,都不同反响。”

杨荣此人的人品还是很刚正的,这两人能得他如此称赞,让朱瞻基有了一些兴趣。

他向着不远处的孙林勾了勾手指,吩咐让他将两人为官经历的资料找出来。

孙林很快就让人找出了两人的档案,呈交了上来。

袁复此人为官一直比较顺利,一直是职官,稳步上升。

相比之下,俞士吉的经历就要丰富的多了,还曾因家人犯事被牵连,贬为事官,后来更是被打发出京,担任襄阳知府。

见朱瞻基很快就看完了资料,王彦这才提醒道:“殿下,这俞用贞和袁仲仁二人同为一科进士,关系莫逆,还是儿女亲家。”

朱瞻基越发觉得有趣了,笑问:“既然如此,这吕震和夏元吉却各自推荐一人,显然是为了拉拢他们,说明两人能力都很不错。”

王彦点头说道:“两人都曾多次赈济,熟悉赈济进程,都为可信之人。”

高台之下,双方的争辩已经告一段落,在蹇义表达了对俞士吉的支持之后,就进入了投票环节。

这个时候,早有准备的夏元吉显然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他推荐的俞士吉获得了更多的票数。

随后,蹇义就定下了俞士吉,然后向朱瞻基报告复核。

朱瞻基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任何决议,决定,他如果不同意,大臣们就要重新再议。

但是朱瞻基既然对这两个候选人都也认同了,大臣们选出了俞士吉,他自然也不会无故反对,同意了下来。

内阁这边,解缙立即奋笔疾书,写出一份圣旨出来。

讨论完了户部事务,轮到了礼部。

如今已经是四月,今年有秋闱,现在到了该决定各处学官,学正,考官的时候了。

礼部需要拿出候选人,先与吏部进行商议,然后再拿出来供朝臣评议。每个候选人,只要没有恶行,劣迹,基本不会被否决。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被委派的区域不同,油水,名望也就不同。

西北地区,北方地区,西南地区,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去的。因为那里人口稀少,文风不盛,能考出来的官员自然少一些。

而两湖,中原,包括川中,属于中等地区,每年考取的进士虽然不多,但是也不会少。

东南地区就是人人都想去的地区,因为每一届的进士,都是以这里的人居多。

身为考官,在他负责区域出来的进士都是要拜师的,这种现成的老师,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会不愿意当,这可是一大笔政治财富。

如今朝廷取士还没有区分南北,将举人分为南北,严格控制南方取士六成,北方取士四成,这是朱高炽上台后才确定下来的。

在那以后,几百年间,明清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比例取士。

礼部与吏部拿出来的候选人会在今日之后张贴成榜,并且写进邸报,有人反对,也要在半个月之内进行弹劾。

半个月以后,没有人弹劾的官员,才会分配去处。

所以,今天的礼部只是讨论候选人虽然进行的很平和,但是等半个月之后的大朝会,讨论起各地的人员安排的时候,绝对会吵的不可开交。

所有人选定下来之后,蹇义又再次向朱瞻基奏请,朱瞻基依旧是同意了下来。

不过,朱瞻基又说道:“孤的五个弟弟,如今已经到了成亲的年纪。另有各大王府宗室,适龄人也不在少数。故此,礼部当与宗人府合议,尽快统计人数,为适龄宗室选妃。”

吕震站了出来应道:“臣遵旨。”

选妃并不是完全的盲婚哑嫁,因为各大王府其实是有一定的自主权的,他们可能早就有了心意的目标,为子女定亲。

这种事都是要上报到宗人府的,宗人府进行统计,然后会统一请皇上赐婚。所以礼部要选妃,就必须先跟宗人府进行沟通,统计人员,不能高出藩王已经为子女订婚了,还又被列入选妃候选人的乌龙事件。

以前的宗人府宗正是由宗室亲王亲自担任,但是建文帝之后,为了限制藩王权力,宗正一职就空了下来。

如今的宗人府虽然依旧号称文臣第一衙门,他们的位置也排在承天门外首位,还在吏部之上。

但是实际上,这个衙门已经没落,除了事官,大部分事务都归礼部在管。

总之这件事,主要就是以吕震为主来管,无可推脱。

接下来,就是如今的重中之重兵部事务,朱棣西征,如今的大明主要精力就放在了为西征服务上面。

朱棣在的时候,执行的是严格的毒菜政策,严禁文官插手战事。

但是,因为兵部属于文官系统,他们负责为军队提供后勤和服务,等于间接控制住了军队的后勤。

所以,文官虽然没有直接插手军事的机会,但是围绕着对军队控制的争权,一直没有停止过。

如今朱棣出征,北路军的各大将领也都被确定了下来,但是并不代表文官们就放弃了对军权控制的奢望。

毕竟,他们控制着军队的后勤。

这个方面,即便是朱棣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让文官放弃对武将的制约,那样的话就太危险了。

前宋的黄袍加身,过去了才几百年。在历史这一事件之后的几百年间,即使的皇帝也不敢让武将们掌握太大的权力,文官制约是必须的。

所以,朱棣的独断专行,也只是一定范围内。他依旧要靠文官来控制后勤,不肯让武将们自己掌握了领兵权,调兵权,还有经济大权。

武将需要制约,就给了文官们机会。

在廷议上,他们针对西北的驻军调动,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并且在争论了一番之后,拿出了一个妥协下来的方案。

兵部将会从西北各军卫,抽调五万人,在骑兵出征以后,负责拱卫嘉峪关的粮草。

武将们在这一轮的争执之中,让朱瞻基有一些失望。包括张辅在内,都没有认识到这个决定不应该由文官来下,哪怕这个决议是正确的。

在战术上,甚至是战略上,这个决议是正确的。

在政治上,这个决议却是大错特错。

所以这件事到了朱瞻基这里,朱瞻基只是淡淡的一个否,立即让所有人失望不已。

身为议长,蹇义长揖问道:“殿下,如今北路军出征在即,大批粮草运抵嘉峪关,仅凭哈密卫等西北军卫,并不能完全保证对西北各族的威慑。”

朱瞻基笑着点头说道:“孤很清楚这件事,也知道向嘉峪关增加步兵,有利于减轻骑兵的压力。但是孤已经决定,将会从宣府,大同一线,抽调十个完整军卫,驻防嘉峪关。”

蹇义大惊,连忙说道:“殿下请三思,宣府到大同一带,扼守北漠关卡,而重 电脑端:

朱瞻基朗声说道:“西北各军卫抽调五万人,这些人一盘散沙,缺乏训练配合,如何从令何人能领军诸位爱卿都是文官,不要将那些相互之间说话都听懂的将士看做是文人了,以为随便去个人就能带军。

其次,这次郑亨率军出征,如今正在漠北联络瓦剌,鞑靼各部落,他们每个部落都要派兵出征。待他们的兵力被抽调一空,宣府一带的防守压力自然减轻。

另,兵部虽然掌握调兵权,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议,此事当以武将意见为主。你们在朝堂官之身作出调兵决议,过于冒失,下不为例。”

文官们面面相觑,以张辅为首的武将才明白过来,他立即拜道:“殿下英明,这件事实该五军都督府作出决议,由兵部执行。”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另,给固原卫下令,着其众将率兵救援灾民,维持治安。”

如今这个时代,遇到天灾能动用当地的兵力已经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至于从外地调兵救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如今的军户被限制了身份,他们将当兵当做职业,只是为了谋生。

地方卫所吏治混乱,只在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要让他们冒着危险救人,除非是本乡人。

他们可不是什么人民子弟兵,有着为人民服务高尚情操。

本地人救本地人都还要有好处,从外地调兵却救灾,恐怕去了还会抢劫受灾的老百姓。

所以朱瞻基根本没有考虑让军队去救人,只能安排运送物资过去赈灾。

张辅立即应诺了下来,与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吴克忠两人望了一眼,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次出征,以中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兵力为主,两府都督大多随军出征。

吴克忠这个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目前是右军在京城的最大将领。而他也将在入秋之后,会返回凉州驻地,为明年北路军正式出征做准备。

吴克忠是已故恭顺伯吴允诚的长子,吴允诚是蒙元人最早归附大明的蒙元贵族。

他投靠大明以后,忠心耿耿,成为大明征服西北的急先锋。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各族,各部落纷纷向大明投诚,不服的人也被他一一剿灭。

吴允诚也因此从指挥佥事一路升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掌管西北军政。

永乐十五年,吴允诚在凉州病故,吴克忠子承父勋,就连职司,也仅仅是从左都督降为右都督,依旧驻守凉州。

凉州又名雍州,是后世的武威。在隋唐时期,就是西北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吴克忠家族一系都忠心耿耿,骁勇善战,更因蒙元人的身份被西北各族认同,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世家。

不过,他也因自己蒙元人的身份表现的非常低调。如今虽然在京城,却很少参与政事,即便出席大朝会,也很少发表意见,更不与人争执。

其他大臣知道他的秉性,也不会无故挑衅他,总之他在朝中就是一个透明人。

朱瞻基看到了他跟张辅之间无声的交流,开口问道:“吴爱卿,凉州乃是军事要镇,如今更是扼守西北军事要道,如今可有困难”

吴克忠这个耿直的蒙元汉子听见朱瞻基的询问,站了出来躬身说道:“殿下,如今大批粮草运抵嘉峪关,臣的属地也因此受益不少,如今粮草充足,并无所求。”

这幸亏是个蒙元汉子,要是一般的将领,这一会儿怕是想着法的多弄点好处。

大明在早期的时候,之所以喜欢用降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如此。

汉人的将领,要爵位,要好处,还想家族兴旺。首发

但是不管是吐蕃,蒙元,女真人,他们的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口饭吃,他们就能给大明卖命。

现在只有民族概念,没有国家意识,他们这些人为了活下去,杀起同族来,比谁都狠。

但是作为蒙元降将的招牌,朱瞻基当然知道他们这个招牌的重要性。他开口说道:“爱卿高风亮节,孤却不会愧对你们。孤闻听西北如今绿教传教兴旺,压制的藏传佛教只能退往漠北。孤为你凉州拨金两千两,在京城重塑金身,运抵西北,作为传教之器。”

这些年,因为大明的经济掠夺,西北各地严重缺金。藏传佛教也好,绿教也罢,都喜欢用金器来彰显实力。

但是通过贸易,大明将他们的黄金都变成了香料,丝绸换了过来。

绿教有中亚那个大本营,还能从那边运黄金过来,但是藏传佛教就悲催了,他们现在许多人只能用铜来铸法器。

有着后世的经验,朱瞻基很清楚绿教和佛教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佛教还能控制,但是绿教简直就是洪水猛兽。

所以,为了打压绿教,朱瞻基宁愿扶持佛教来对抗他们。

在火车出现之前,大明对西北的控制有限,直接动手的成本太高,基本上要依靠各族自发抵制绿教入侵。

所以在现阶段,还是要尽量利用西北的力量来对付绿教。

这次西征,主要针对的就是绿教势力,有了朱棣的打压,还要扶持佛教势力,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他们。

吴克忠一听,立即拜倒叩谢:“臣多谢殿下赏赐”

蹇义见朱瞻基一下子就直接断了文官插手军政的想法,也没有办法。

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南洋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他这次出海又赚回了两千多万财货。

更主要的是银行控制在皇室的手中,他完全可以不依靠户部就能直接拨运钱粮。

目前的户部,也就只能联合皇权,才能插手军政。

太孙远比他想的还要精明,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皇家不支持,他们也无可奈何啊。

轮到刑部议事,刑部尚书顾佐来到殿中,面对着朱瞻基和蹇义,直接将刑部与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的山东大案结果呈报了上来。

对于这个结果,朱瞻基也是昨天就已经知晓,其实是不太满意的。

没有一个官员被判死刑,有二十余位降职调任,戴罪立功。有十余个被去官除职,发配三千里。还有十余个不轻不重的,只是丢官,连发配都不用,甚至依旧保留文勋级别。

这样的处理结果有些太轻了,甚至起不到惩治的作用。

但是,这件案子与朝廷的官员考核程序相悖,顾佐哪怕是朱瞻基的人,也认为不宜过重惩治。

朝廷一边要各地多生人口,多收税,一边却又大力鼓励移民,打压粮价。

地方官员们也难啊

至于孔家在这里面使坏,又涉及到了朱高炽,这件案子的盖子不能随便揭开。

何况,孔家并不是愚蠢之辈,他们只是钻了这个空子,要说大恶,他们的确是在坏朝廷根基。

可是这件事他们做的十分聪明,根本没有他们参与其中的证据。

实际参与其中的六大粮商当然脱不了罪,但是他们现在人已经被抓了,家产被查封了。朝廷因此收缴了一百多万石粮食,近十万两白银,还要将他们发配三千里。

还能怎样

总不能赶尽杀绝吧

反倒是孔家利用朝廷的劳役为自己家修水利,利用天灾占地,这才是孔家推脱不了的罪责。

不过这个罪可大可小,即使再大也伤不了孔家的根基

因为根据大明律,利用天灾,灾民受难购买天地并不是罪过。占用朝廷劳役,也只是罚金而已。

还有孔家刨人祖坟这件事,更是跟孔家主支没有直接关系。

这件事又不是孔彦缙他们自己动手干的,反倒是曲阜县令严叔同,在这件事上面的责任更大。

劳役是官府征派的,挖祖坟也是劳役所为,孔家最多有个管家出面,他们还又给了马家其他人二两银子的补偿。

这件事可以宣传出来,打压孔家的名誉,但是论起来,孔家并没有直接罪责。

所以,三司会审的最后结果,也只是对孔家罚金,并且由户部清查他们在山东各地的一万顷土地,若有强占,一律充公。

这个案子显然在文官系统里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孔家有错无罪,罚金了事。

结果呈报上来,朱瞻基却说道:“此事孤以为,山东粮食贪腐案件,官员拒粮案件可以化为一案。但是孔家强占良田,征用劳役,刨人祖坟,应另案处理。故此,刑部与大理寺应该分清事实,不可混为一谈。”

百官登时就明白了过来,朱瞻基这是依旧紧追不舍,不肯善罢甘休。

不过想想也是,朱高炽现在依旧昏迷不醒,朱瞻基要是不恨孔家,那就枉为人子了。

不过,即使另案处理,但是后面几件事都算不得大事,将孔家从造反的嫌疑里面拖出来,他们已经仁至义尽了。

所以他们经过重新商议,做出了对山东案件进行结案的总结,但是孔家其他的过错,另案处理。

朱瞻基这才同意了下来,按照他们的议事结果,让内阁开始写圣旨。

北方籍贯的官员,流放漠北,最近的都是在北海,远的到了后世的西伯利亚那里去。

而南方的官员大部分都流放到吕宋和星城,旧港。

所有的官员流放之后,并不取消官籍,但是降三级留用。至于一些低品级的官员,到了南洋或者漠北,则全部转为学官,教授当地百姓读书认字。

然后,轮到了工部。朱瞻基原本以为工部的事务如今都走上了正规,不管是修水泥路也好,修补河渠,防范水灾也好,这些事务如今都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但是当吴中提出了报恩寺塔的建造又要追加拨款,朱瞻基才一下子想起来这个大明如今最难的工程。

永乐以来,大明的大工程不少,从耗资上来说,第一当然是修建明长城,这些年在长城上面耗费的资金超过了千万两白银。

一直到永乐十四年,马哈木父子被抓,瓦剌跟鞑靼一样归附大明,修建长城的工程才停了下来。

在原本的历史中,修建北平城也是一项大工程,但是在这个时代,因为没有迁都,修建北平城的耗费还没有修建武当道观的耗费多。

修建武当道观耗资三百万两,征劳役二十万人,但是那是三十三座建筑群,包括一座全铜建筑的金顶。

而报恩寺塔,这一座高塔,如今就耗资超过了一百万两,但是距离完全建成还遥遥无期。

在后世,朱瞻基也听说过这座高塔,据说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曾被誉为建筑界的七大奇迹,与长城齐名。

但是,这座高塔在后世早已化为废墟,在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防止清军借助高塔炮击金陵,太平天国炸毁了这座高塔。

这座高塔之所以造价昂贵,不是因为其建筑艰难,完全是因为朱棣的要求。

因为朱棣要求这座高塔除了主体结构用砖垒砌,外层全部要用琉璃装饰,并且亲自确定了高塔的样式。

永乐十年,朱棣下令在应天府南的聚宝门外,原本建于吴国赤乌三年240年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遗址上,建造报恩寺。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铁轮滚石碾压夯实,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以防潮、杀虫。寺内有殿阁20多座,画廊间。

因为水泥的发明,让这座寺庙的建筑变的极其顺利,大部分建筑早已建成。

但是这座寺庙的重中之重报恩寺塔,如今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朱棣要求整座塔不使寸木,内外全部用各色琉璃构件衔接而成。

这座塔为八边形,共九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

不要说这个时代,即便是后世,用琉璃构件来建造一座这样的高塔,连楼梯扶手都是花纹契合的琉璃,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朱瞻基是实用主义者,他虽然知道这座高塔代表的意义远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但是这样的劳民伤财之举,他其实不赞同的。

一座十万人的体育馆,耗资才二十万两,几年都能收回成本。

而这一座高塔,现在花了一百多万万两,建成依旧遥遥无期。这种皇家建筑也不可能像后世一样来收门票让人游览,建成之后别说收回成本了,光是维护每年又要耗资无数。

但是这是朱棣的要求,他也只能配合执行。

困难还是在构件的烧制上,烧出来的琉璃每一片的颜色都有要求,总共几十万份琉璃构件,这个工程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听说烧制琉璃的经费又花完了,朱瞻基叹了口气,也只能又拨银二十万两,让工匠们继续烧制。

这件事可不能停,这是政治任务,乐意要照办,不乐意依旧要照办。

纷纷扰扰的大朝会在午时二刻,也就是后世的十一点半,终于结束。

经过了近五个小时的长时间商议,每个人都显得有些疲惫不堪。

朱瞻基还好,还能坐着,其他人都只能站着,那些六七十岁的大臣们,一下子站将近五个小时,许多人都显得很痛苦。

更让人难受的是,朝会期间是不能上厕所的,否则就是失仪。大臣们为了不上厕所,只能不吃东西,不喝水,这样下来,能不难受吗

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臣一散朝,就匆忙地向着武英殿演武场那里的厕所跑,朱瞻基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又在考虑,等体育馆建成了,以后是不是也再建一座议事大殿,让所有大臣大朝会的时候,也能都坐在那里议事。

不过这是后话了

散朝的时候,他留下了大明银行总督陈瑄,户部尚书夏元吉共进午膳。

关于西北的赈济,不管是户部,还是银行,都需要全力配合,朱瞻基可不想因为哪一方拖了后腿,激起民怨。

何况,如果因此耽搁了西征,那才是麻烦。

用番大朝会,以后这样的描写不会再多写,太啰嗦。而且每次大朝会都是议事众多,不可能一一描写,大概明白是怎样一个过程就好了。以后还是就事写事。谢谢大家的祝贺,也祝愿大家的母亲都健康长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560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