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章 四权分立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应天府。太平坊。

时近午夜,太平坊这个京城最古老的权贵社区却依旧灯火通明。明亮的路灯照射着枯瘦的老枝,在地面上形成了张牙舞爪的怪异图案。

紧靠城墙的黄府,今日却因为家主人的突然吐血,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

今年刚从理工学院毕业的黄轩本来晚上跟同学相聚,喝了一点酒。这一会儿也顾不上了,开动了家中的汽车,风擎电驰般地就向东华门外的皇家医院驶去。

母亲一直在旁边哭哭啼啼,让黄轩有些烦躁。可是扭头看了看后座倒在奶奶腿上,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爷爷,他的心却冷静了下来。

曾几何时,这个在自己印象中一直犹如一座大山一般的爷爷,竟然变成了如此虚弱。

车子停在了急诊室的门口,还没有下车,黄轩就开始大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

能开的起汽车的人家都不是普通人家,两个医生带着两个护士很快就迎了出来。

当他们看到车里的竟然是前年因为身体原因而辞去议长职位的黄渊,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人抬上了担架车,送进了急诊室。

“轩儿,你父亲不在,弟弟妹妹又小,这可如何是好”

老夫人的眼睛从抢救室那边收了回来,看了一眼自己儿媳,不满地说道:“慌什么,你父亲还没死呢。等到断气了,你再哭也不晚。”

黄轩知道母亲自幼娇弱,没有主见,拍了拍母亲的胳膊,以示安慰。又来到了奶奶身边,像小时候一样搂住了奶奶的身体。“奶奶,爷爷会没事的。”

芸娘挤出了一丝笑容,旋即又淡了下来。“人生自古谁无死你爷爷这一辈子励精图治,至死无憾,他近些年身体一直不好,死,或许是解脱。”

这句话说的黄轩的眼泪立即掉了下来,心里有气不想理奶奶了,但是又觉得不对,擦着眼泪大声道:“爷爷不会死的”

他们的动静也惊动了医院的不少病人和医生,听到有相识的人介绍说那是东平公主和家人,其他人也不敢过来打扰。

这个时候,一个身穿红袍的老人在护卫的保护下走了过来。隔着一段距离,就开口问道:“嫂夫人,刚才看到你们的车进医院,是不是议长的身体”

“劳指挥使大人费心了,潜九这是老毛病了。希望他能捱过这一关”

哭啼的东平公主看到老人,就犹如找到了主心骨。擦着眼泪喊了一声“姑父”,又啰嗦道:“申直被父皇派去了奥斯曼,也不知道几个欧洲小国打仗,还要我大明派人去干什么。他自己又起了雅兴,说要去黄山看雪,临到老了,天天在京城待不住。如今家翁这样,宇昂他们年岁还小,家里连个管事的人都没有。”新 电脑端:

老人板着脸说道:“你这说的什么话,你今年可也四十三了,还跟个小孩子一样,求人不如求己,你就应该把这个家撑起来,而不是指望别人。”

不过,他显然也知道面前的这个东平公主是个性子弱的,叹了口气道:“放心好了,议长门生遍天下,谁也不会不管。”

“那你能给父皇发电报,把家翁的事告诉他吗”

“黄山没有电报线路,不过我会让人发电报到徽州的”

剩下的话老人没有说,但是众人都明白。皇上虽然跟病重的黄渊君臣相得近五十年,但是他毕竟是君,不一定会为了黄渊改变行程。

老人看了看眼睛通红的黄轩一眼,闻出了他身上的酒味。“宇昂,今后喝酒不许开车,要是让陛下知道,肯定又要打你板子。”

“只要爷爷没事,打二十板子我也愿意。”

两个飞鱼服的锦衣卫走了过来,低声说道:“指挥使大人,疑似朝鲜的细作抓住了,他们反抗的厉害,我们的人伤了一个。”

老人的脸一片煞气,道:“先把他们的腿都打断一只,再审讯。”

等两个锦衣卫离去,老人才抱拳跟老夫人说道:“嫂夫人,公务在身,我就不多留了。不过议长去年打发了护卫,我就先留下两个护卫,也能给你们干干粗活,打打下手。”

老夫人轻声说了一声谢谢,没有拒绝他的好意。自从去年黄渊退休,就将朝廷的护卫全部赶了回去,现在家中只有几个跟了一辈子的下人,还有东平公主陪嫁的宫女,也没有几个能在外面当事的。

看到老人离去,黄轩忍不住说道:“姑老爷真是威风”

老夫人怕他多想,摇了摇头说道:“你只看到他威风的一面,却不想想他的命你性格软,这辈子都不要想跟他学。等你皇外祖回来,让他把你安排到研究院去当差,那才是光宗耀祖的差事。”

黄渊点了点头,虽然有时候对身为锦衣卫指挥使的姑老爷的权势有些羡慕,但是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去锦衣卫干。

他最喜欢的还是在实验室里面,做那些有趣的试验。何况,现在下马桥研究院一等研究员的待遇,就比得上五品官员,而若是成为皇家级专家,俸禄与二品大员持平。

虽然现在整个大明,也只有一个皇家级专家马迪,但是马迪在整个大明的名声,绝对要比他爷爷这个曾经的总理大臣,议长还要响亮。

不管是在东洲,还是在南洲,马迪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无数人的热捧。即便是皇室的那些亲王们,在他面前也要小心伺候。

整个大明,除了皇外祖不算,也就只有一个蓝贵妃能跟马迪媲美。

不过,蓝贵妃可是斗姆娘娘转世,真理教圣母,大明皇家科学院的院长,还是皇外祖最喜欢的贵妃娘娘,马迪能跟他相比,已经是高高在上了。

黄轩对物理的兴趣不大,最喜欢的是化学,所以最崇拜的也是那个名义上的外祖母。

可惜的是,自从几年前她的身体不好,就前往她的封地蓝妃岛了。那里距离大明一万多公里,孤悬海外,想去见她一面,可不是那么容易。

黄轩原本准备今年毕业之后,就做一趟全球旅游,可是爷爷身体不好,他也不敢出门。

要不然,他一定要去一趟蓝妃岛。那里可是皇外祖亲口所封的天下第一美岛,所有去过的人都认为是名副其实。

他更想去见见那个神奇的外祖母,想知道她,究竟得到了斗姆娘娘的什么能力,竟然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发明了成千上万的化学应用产品。

走廊那边又走过来了一群人,他们是被马夫送过来的弟弟妹妹们,因为担心抢救室里面的爷爷,一个个都哭哭啼啼。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被誉为人间奇秀的黄山,在正统八年就被朱瞻基册封为皇山。

从那以后,皇山就成为了皇室度假的胜地。不过往年每年都是夏天过来,而今年夏天,朱瞻基去了一趟极西,耗费了三个月,回来之后,天气也凉快了,没有来皇山。

时间到了十一月底,皇山竟然下雪了。朱瞻基看过多次夏季的皇山,却没有看过下雪后的皇山,一时兴起,就带着卫队跑了过来。

而冬日的皇山也没有让他失望,被大雪覆盖的皇山松,山间缭绕的云海,在暖阳下呈现温暖色彩的皇山石,都呈现出不同夏日的美景。

皇家别院位于紫云峰下的汤泉,在大雪纷飞的冬夜,泡着温泉,别有一番情趣。

朱瞻基今年六十五岁,但是因为长期练武,身体不比壮年人差,即便是现在,羽林卫中的功夫好手,也少有他对手。

自永乐十三年成婚,这四十七年来,朱瞻基为儿子们选妃多次,宫里增减宫女多次。

却也只是在正统二十年,他的妃子们大部分都年过四十五了,不能在侍寝,才在大臣们的强求之下,为自己选了十个妃子。

到了去年,又选了十个陪侍,平日打发一些时间。

由于妃子们之间年岁差的远,层次分明,等级分明,倒也没有太多的烦心事。

也就是今年九月,皇后孙娴去世,一些贵妃有了些心思。朱瞻基从极西回来,快刀斩乱麻,直接以今后不再立皇后,断了所有人的念想。

这次陪他一起来皇山的是去年新选的十个妃子,这倒不是朱瞻基喜新厌旧,前面的妃子,最年轻的也在四十岁左右了,哪里比得上这些还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姑娘。

而且,这次撒马尔罕的西域总督郑宏挑选了一个绝色的波斯美人,很得朱瞻基喜欢,这几个月来,宠幸她的次数,比其他人多了数倍,也很有些离不开。

他虽然妃子多,但是在民间的名声还是很好的。他喜新不厌旧,对每一个妃子都仁至义尽,从不秽乱宫廷,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个皇上已经是很重情义了。

温泉房外,传来了李亮颤巍巍的声音。“陛下,徽州府传来京城电报,黄潜九大人快不行了。”

听到刘万的声音,原本靠在他怀里的两个妃子也都收起了笑容,坐直了身体。

朱瞻基叹了口气,说道:“吩咐下去,明日早起准备,我看完日出,就启程回京。”

这些年,当初跟随他的臣子,一个个先他而去,如今比他年岁大,还能看得到的,也就只剩下李亮,杨章德等少数几人。

不过,这些年崛起的臣子,却也层出不穷,如今的大明朝,依旧是繁花似锦。

不,现在的大明,远比几十年前更加辉煌。

如今的大明,甚至要比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更加繁荣,不论在科技,工业,还是农业上,如今的大明,都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

但是,大明也不是没有隐忧,而隐忧,就隐藏在这繁花似锦之中。

大明的强大,是建立在他一统天下的基础上,他只要活着,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给大明带来祸患。

但是,他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在他之后,现在并没有一个能够稳定天下之人。

原本,他一直在培养太子朱祁镇,可是朱祁镇今年才四十五岁,身体就有些不太好,如今只能在京城养病。

不得已,他只能现在将精力转移到长孙朱见深身上。

朱见深生于正统十二年,今年二十九岁。他是朱祁镇长子,皇太孙,为人宽仁儒雅,性格温和,倒也是个中兴之君。

但是他出生的时候,一帮皇叔全部都分封到了东洲。朱瞻基可是知道自己的那些儿子们,到了东洲之后一个个如同放风的犯人,原本压抑的天性全部爆发了出来。

这些年,因为自己的压制,加上他们的人口数量还少,没有爆发大的冲突,但是私底下的明争暗斗却不少。

他们兄弟之间都这样,能指望他们臣服这个侄儿

从温泉起来,穿上衣服,朱瞻基已经决定,趁着自己的精力还在,细心栽培这个孙子一番。

大不了,再来一次造神运动,把朱见深打造成大明新一代的明君。

打发了两个妃子,房间里面只留下了李亮一人。

李亮今年已经七十,在内侍里面相当高寿。十年前,他就卸任了司礼监大太监一职,专心在朱瞻基身边伺候。

但是他的身体也肉眼可见地衰落了下去,朱瞻基在房间里面仅穿一件棉袍,他裹的里三层,外三层,还在火盆旁边烤着火。

“宫里如今还有多少内侍”

李亮回忆了一下,眼泪掉了下来说道:“若是不算看守中都和皇陵的老人,如今还在宫中和各处当差的仅剩下了不到六百人。”

朱瞻基忍不住笑道:“怎么,还难过起来了”

李亮叹道:“永乐爷还在的时候,各地监军,采买,税监,矿监,还有宫里伺候的,有几万人,现在剩下总共不到两千个,让老奴怎不心酸啊”

朱瞻基道:“废除太监,只用女官,事实证明,也是可取的。女人虽然比不上男人体壮,但是伺候人方面,比太监更细心。”

“可是那些监军,采买,税监,都用文官,陛下就不怕以后会成祸患吗”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关键还是制度。如今民政分离,军政分离,任谁只能管自己负责的事务,就不会出现权倾朝野的权臣来。”

“那陛下就不该在三十年的时候,弄一个总理大臣出来。”

朱瞻基知道李亮在担心什么,说起来,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可是真正的从无私心,一直为朱瞻基着想的人。

他笑道:“你也搞了一辈子的政治,还是没有搞明白四权分离背后的意义。”

李亮不服地说道:“老奴是不懂,可是也知道,不管是法权,政权,军权,皇权都是人来操控的。陛下又如何保证今后这几方不会串联,直接影响皇权呢如今陛下雄才伟略,自然不会担心,可是以后要是出现主弱臣强的时候呢”

这句话说到了朱瞻基的心里,这也是他一直担心的一点。

如今没有党派,皇权就像党派。

而朝廷现在已经被朱瞻基一分为三,刑部,都察院,锦衣卫,大理寺,各地按察司,这些都属于监督,执法机构。

兵部,五军都督府,海军,地方卫所,都被他划归到了国防部。国防部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总参谋部,皇帝亲任总参谋长。

而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分裂出来了工业部,资源部,加上朱瞻基又成立了一家外交部,这六个部门组成了新的六部。

原本这几个部门之间互不管辖,但是在正统三十年的时候,朱瞻基又在六部之上,设立了一个总理大臣的位置,彻底打破了平衡。

总理大臣是一品,为了平衡,朱瞻基又成立正式的议会,议会成员由退休大臣,各地先进人士组成,负责立法。议长也晋升为一品大臣。

这还不算完,因为执法机构的级别不能比议长和总理大臣低,否则难以执法。

所以他在执法部门成立法务院,设立秘书长,秘书长的级别同样是一品,但是他不能直接管辖下面的机构,只是负责协调。

因为刑部,都察院,锦衣卫这些执法权力,可不能控制在一个人的手里。

除此之外,朱瞻基成立了一家内务府,专门负责替皇室管理天下财富,取代了以往的太监。

他们不仅帮皇室管着天下商业,同时也逐渐接手了皇家商业银行和咨情司,这个属于皇室的私人财富和耳目,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内务府大臣虽然只是二品官员,却独立于朝廷以外,不受任何人管,只有皇室能管。

新六部拥有处政权,看似权力最大,但是他们同时受到法务部和议会的双重监督。

这个里面,真正说起来,总理大臣的职权,其实还要低于议长。

议会每半个月一次大会,几乎每天都有小会,原本的六科被划给了议会,让他们对六部的任何的决策,都有否决权。

基本上,现在的议会,承担的是后世美国参众两院的职责。

这里面,只有国防部是超然的,只受皇室管辖。

就连全国各地将士的俸禄,也从原本属于户部的发展银行,换到了皇室直管的商业银行发放,为的就是不让文官有遏制武将的机会。

权力的重新分配,新设立了三个一品大臣,减少了太监,就等于是削弱了皇权。所以这一点,也是李亮不能接受的。新 手机端:

但实际上,如今很少有小事还会打扰到朱瞻基,那些程序性的事务,包括一些琐事,都在各部门内部就处理了。

朱瞻基要求也就是每个月两次大朝会上,各部门要处理事务的存档交上来,以备核查。

目前看来,处处平衡,相互遏制。但是李亮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那就是一切权利的衍伸是通过人,当主弱臣强的时候,难免不会人心思变。

可是这一点,朱瞻基也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就是建立稳定的规则,然后加强皇室教育,增强皇室与军权之间的联系。

听了李亮掏心窝子的话,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最起码也不会出现一个昏君,就坏了朕的千秋大业的延续。”

李亮叹了口气,不再劝了。坐的位置不同,考虑的问题自然不一样。

他是一个内侍,一辈子考虑的是皇室的利益。但是朱瞻基不同,他不仅要考虑皇室的利益,更要考虑江山的长久延续。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是朱家的子孙当权,跟两百年前,成吉思汗的子孙差不多处境。

那些蒙元人,善于战,疏于治,不到一百年,势力大损,两百年不到,曾经的庞大帝国就烟消云散。

当然,现在没有能跟大明竞争的对手,但是在治理方面,从来都不是靠单方面的强力压制能持久的。

不论什么时候,掌握平衡最重要,特别是在他之后的大明。

何况,现在的大明也不是高枕无忧。因为文明的大步跨进,朱瞻基虽然极力遏制,一些技术不知不觉被人学了过去。

正统二十三年,老帅郑能,唐赛儿他们占领了后世的乌克兰一带,将兀鲁伯驱逐到了欧洲境内。

可是在那里发现,他们已经通过改进高温空气室,炼制出来了铁水。

火枪最重要的就是炼钢技术,至于加工技术,因为大明已经发展了三十年,不管是水车,还是蒸汽机的加工技术已经成熟。

那些人通过改进加工工序,很轻易就能打磨出枪管来。此后,这项技术迅速扩张开来。

西方如今火枪泛滥,而大明士兵的火力也没有了绝对优势。

正统二十九年,西方多国组成的联军,向乌克兰进攻。郑能一心想要占据乌克兰粮仓,结果最后英勇战死。

而后,大明士兵只能退回了里海东岸。

而唐赛儿他们的地方军,也丢失了伏尔加西岸的大片土地,如今据守伏尔加河东岸,与对方对峙。

对方的人数虽然多,火枪虽然多,但是火药不足,也没有炸药,进攻无力,双方现在算是平分秋色。

反点科技树的现象,朱瞻基早有准备,大明的技术想要普及,让对方学过去就避免不了。

所以他亲自前往了一趟极西,目的就是为了给己方移民加油鼓气,然后看情况是否继续攀科技树,将对方再打压下去。

大明的内忧外患并不明显,却已经有了兆头。假如他突然身死,大明注定会大乱一段时间。

既然明白,那就要未雨绸缪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06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