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五章 殿下,使不得啊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在建立大明形象上,郑和是有功之人。

但是时代的局限性,包括整个大明的外交策略,并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这就导致了大明实际上是赚了面子,丢了里子。

一个个小国都是名义上的归属,大明没有任何政策上的举措,更谈不上实际控制。

而且这些小国家每次上缴的贡赋,还没有赏赐多。不谈贸易的利润,大明在这种国际关系中,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

以永乐九年拜里米苏拉进贡为例,进贡的是一头长颈鹿,美名其曰麒麟。

但是得到的赏赐,远远多于他们的付出。

他们抵达应天府的时候,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一袭,金银器、帷幔衾衣洗具,妃以下皆有赐。

等到要回家的时候,赐王玉带、仪仗、鞍马,赐妃冠服。

临走的时候送行,赐宴奉天门,再赐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浑金文绮二、金织通袖膝襕二。

而且王妃及子侄陪臣以下,宴赐有差。也就是说,人人有赏。

而大明付出了这么多,还要帮他们守护国门,不让暹罗欺负了他们。

大明的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比例。

这不是郑和的责任,而是整个大明的政治人物,只沉醉于八方来朝,天朝上国的虚名之中。

这一切,到了朱瞻基这里,就要全部改变了。

朱瞻基可以不在乎面子,但是一定要得到里子。

没有足够的利益,大明没有任何义务来帮他们。

现在,就从麻喇迦开始,用这个小国来杀鸡骇猴,以儆效尤。

以我大明为尊,就必须要一切都跟着我大明走,说我大明话,写我大明字,守我大明礼。

想要明里一套,暗地一套,行不通了

朱瞻基一声令下,整个舰队的管理系统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针对麻喇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不管是从文字,语言,习俗,还是年号,纪年方面,都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方案。

这里面,有些东西是现成的,有些东西却要现立。

数千文臣,文官,文人们都各抒己见,终于在抵达麻喇迦的时候,拿出了一套粗略方案。

这套方案在外交关系上,并无多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明面上,依旧延续大明针对南洋各国的外交方案。

但是在朝贡制度,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包括后世最重视的外交权,全部都有了相应的改变。

朱瞻基现在不能改变朱棣定下来的南洋各国的三年一朝贡的次数,却可以要求各国朝贡的贡品种类。首发

像以前的“祥瑞”什么的,还有有多远给我滚多远吧,要送贡品就要来电实际的,不管是金子,铜锭,还是木材,大米,小米,只有这些资源类的贡品,大明才会承认。

经贸往来这一块的改变不大,因为现在的定价权基本上也在大明手里。而且各国缺少大型的船只,基本上只能被动回应贸易。

只要大明卡住了进口的货物种类,这些国家自然会向大明的要求靠拢,他们并没有太多可以谈判的条件。

可以说,大明可以没有他们,但是他们离不开大明。

然后就是外交权,这个里面要分有自卫能力的国家和没有自卫能力的国家。有自卫能力的国家,有自己的军队,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外交权。

但是像麻喇迦这样的国家,原本就是几个村子,在大明的扶持下,才在麻喇迦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麻喇迦虽然占据了马来半岛的南端,但是总人口都不到两万人,要不是大明扶持,把暹罗给控制住了,人家暹罗早就把他给灭了。

这样完全依靠大明的贸易,依靠大明在这里设置官厂才能生存的小国,给他们外交权就是浪费。

然后就是朱瞻基最重视的文化交流,这个文化交流实际上就是文化侵略。虽然这种侵略不会动刀枪,却远比刀枪的作用更大。

当南洋各国,一个个都说大明话,写大明字,穿大明款式的衣服,过大明的习俗。那个时候,他们不就是正宗的大明人嘛

所以,这个时候,那些文臣和儒家弟子是最激动的,朱瞻基他们已经做好了宣传,就指望这次跟上的几千的儒家弟子,一个个都留在南洋各国来教书育人。

哪怕他们一个个最多能待两年,但是也不怕,因为后续还能从大明召来更多的文人。

朱瞻基甚至还在计划,等他这次回来,掌握了大权。以后的科举,哪怕中了进士,也要先到南洋来实习两年,然后才能回大明当官。

虽然这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但只要做好宣传,不怕他们闹翻天。

众人对这份计划还有些顾虑,因为朱瞻基简直是推翻了原本大明对南洋各国的既定政策。

但是却没有人敢反对,因为现在儒家学子们对这份计划充满了信心。

金纯身为礼部右尚书,也是这次文臣之中地位最高的,他当然也比其他人更早就看出了朱瞻基这份计划的狠辣之处。

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这份计划发展,不用一百年,只需五十年,整个南洋,不管哪个民族,都会成为大明的忠实子民。

所以,他也是推动这个计划最积极的人,甚至他怕那些文人想不通,每天都冒险乘坐传令船,到各个船上去宣传,去给那些文人们讲解其中的道理。

也是这个时候,他跟同样对这件事非常积极的解缙,越走越近。

从解缙这里,他也知道了朱瞻基大力推广算学,符号的计划。

这一切,加上朱瞻基在东瀛的所作所为,让他原本对朱瞻基的一点意见早就烟消云散,将朱瞻基视为具有大胸怀和远见卓识的明君。

当舰队抵达麻喇迦的时候,这一次,金纯和金阔,礼部和內监联合起来,把朱瞻基抵达麻喇迦的仪仗,摆到了最高标准,存心要在南洋各国的世界面前,建立朱瞻基的个人形象。

朱瞻基站在旗舰的最前方,在旗舰还没有进港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这个时代,设施最完善,防卫最森严的港口。

整个港口,层层防护,沟渠纵横,借助地理优势,组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今日的港口彩旗招展,码头上人潮涌动,应该是欢迎的人群。

王景弘站在朱瞻基的身边,介绍说道:“自永乐二年,郑总监选定了麻喇迦作为我大明舰队的南洋落脚点。这十几年来,已经将此地建成了南洋最坚固的水寨。最外围以木栅栏为界,中层建有五米城墙,然后是瓮城,最后才是内城。

内城共有仓房四十八座,共计四百座仓库都有水渠隔断,有木桥相连。从南洋收购的粮食,木料,铜锭等物,都会在此转运。

仓房区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断巷,易守难攻。

港口区则以战舰为首层防护,中有浮木火弹,预防水攻,后有三十六门火炮,可覆盖攻击港口区水域。第四舰队麻喇迦水寨共五千五将士,并家属计近两万人。”

朱瞻基点了点头问道:“家属何以为生”

“南洋贸易利润不薄,一应俸禄全额发放。其家眷在旧港有田,可聘当地土人种植,衣食无忧。”

朱瞻基又问:“可有家眷从事贸易”

王景弘迟疑了一下才说道:“应该是有的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明最重要的物资转运点,要是没有人做生意还不正常了。

何况,分的地在旧港,现在人却都集中在麻喇迦,肯定是有利可图。

只要不是因私废公,损公肥私,朱瞻基对这种行为并不厌恶。

李亮踩着小碎步快速地走了过来。“殿下,快到岸了,请先去更衣。”

朱瞻基嗯了一声,又看了一眼这个水寨说道:“这是我大明耗费巨资修葺的官厂,如今却成为麻喇迦抵抗暹罗的依靠。我大明啊,就是宁愿亏了自己,也不愿亏了他人。”

一众将领和随从,相互之间看了看,都不确定朱瞻基心里的真实想法。

麻喇迦水寨与旧港水寨,这是大明最南方的根据地。自建立旧港宣慰司之后,就有两支舰队来到远离大明万里的异国他乡。

因为远离大明,在大明海军全部都改制以后,只有这里,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编制。

这个时代,几乎没有换防的思维。每一个军队的布防,确定以后,几乎就是生生世世留在这里。

所以这些军人的家属都会一并被安排过来,在此落地生根。

沿着旗舰甲板上的城墙上沿,朱瞻基从船头来到了船尾。青梅,绿竹,并一帮女官就开始各司其职,忙碌了起来。

有人专门负责给朱瞻基洗脸,有人负责梳头,有人拿来龙袍,有人给他穿鞋袜。

只是一会儿工夫,就把朱瞻基打扮一新。

马欣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福了一福,轻声问道:“殿下,我们是不是要在麻喇迦停留多日”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麻喇迦和旧港,你们喜欢哪里,就在哪里多住一些时日。这里是南洋的中心,周边各国都会在这里与我大明贸易,会耽搁一些时日。”

她笑着说道:“当然是殿下去哪里,我们也跟着去哪里”

朱瞻基还要前往南洲,也就是后世的澳大利亚。他内心里其实是不想带她们一起去的。

过了爪哇,那边的航线就不是熟悉的路线,危险不少,不管是暗礁,还是暴风雨,都会影响舰队的航行速度。

而且现在去探寻南洲,肯定也会跟当地的土人发生纠葛,小规模的战斗是避免不了的。

但是想想她们都是自己的女人,如果把她们丢下,她们内心会更惶恐,也就不再提起。 ǎng

不管风里雨里,她们都宁愿跟着自己一起,而不是留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洋。

突然间,外面传来了阵阵鼓乐,这整齐的节奏,雄浑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港口。

这是驻军欢迎朱瞻基到来的声音

“我先登陆了,随后李亮他们会安排你们下船,你们且先安顿下来,晚上我再去看你们。”

刘承徽走到了马欣的身后笑道:“殿下大事要紧,妾身会照顾好马良媛和其他姐妹的。”

身穿明黄龙袍,头戴冠冕的朱瞻基重新出现在甲板上,一众内侍和护卫摆起了多达数百人的仪仗。

岸上的百姓和欢迎的士兵们看到这个阵势,立即欢呼了起来。他们知道,马上就能看到太孙殿下了。

朱瞻基扭头问黄渊:“郑和他们什么时候能抵达”

郑和他们的右路军虽然行进的距离更近一些,但是不管是在交趾,还是真腊,包括暹罗,贸易的份额都要大的多。

而且他们的舰队在暹罗湾遇到了一次暴风雨,为了躲避大风,又耽搁了些时日,所以现在落在了朱瞻基他们的后面。

“天亮时分接到了传令,他们的前军已经抵达淡马锡,郑总监与朱总兵全速前来,怕是要到晚间才能抵达。”

“大军的驻扎地安排好了吗”

“殿下不必担忧,整个麻喇迦海峡到处都是我大军的驻扎地。”

船上的帆已经落尽,现在完全是依靠惯性在缓缓移动。操纵舵盘的数百水手全力摇动船舵,让旗舰缓慢按照预定的方向调整。

船上的水手们在水线上支出了一个个顶棒,这些顶棒在靠岸的时候会先触及陆地,进行一次缓冲。

而在岸上,士兵们在岸边丢下了一捆捆的稻草,同样是进行缓冲,防止损坏到船体。

余先抵达的小船上的羽林卫的护卫们迅速登陆,占据了这个港口的各个角落,布下了重重防护。

旗舰终于靠岸了,首先被安排送下船的就是朱瞻基的龙辇,还有十六匹骏马。龙辇只需要八匹马,但是还要预备着有马生病,或者是精力不佳。

当朱瞻基头戴冠冕,身穿龙袍出现在了舷梯上,岸上无论百姓,还是将士,纷纷跪下,磕一个头喊一声:“恭迎太孙殿下。”

第一声还不算整齐,但是有将士们的引导,那些百姓们也跟上了节奏。第二声和第三声就变得整齐了起来,这雄浑的声音传遍了整个麻喇迦。

岸上有一群身穿异服的麻喇迦人,领头的也身穿大明王爷冕服,不用想就知道,他们是获准来迎接的麻喇迦王族和官员。

朱瞻基的脚终于踏上了麻喇迦的土地,内侍们也都手举仪仗旗,紧跟在朱瞻基的身后。

众人又是三叩首,然后在内侍的众声齐呼下平身。

郑和他们还没有抵达,这里最高的首领是第四舰队参将安乡伯张勇。他率领第四舰队麻喇迦水寨指挥使刘进,旧港水寨指挥使杜聪,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方。

张勇出身将门世家,其父张兴为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从朱棣起兵,立功众多,累迁都指挥同知。

张勇英武谋略不逊其父,靖难之役时张兴尝单骑追敌,被数十南兵重创,伤重不任战。张勇代替其父任指挥使,并最终获得大胜。

张兴永乐元年被封安乡伯,但是永乐五年就去世,随后张勇袭爵,永乐七年调高州府广州湾水师参将。

在大明设立旧港宣慰司后,张勇任大明旧港总兵。辖制旧港,麻喇迦两水师,并节制麾下三卫所,可谓是大明最南军政第一人。

朱瞻基来到张勇身前,他又待再拜,朱瞻基连忙扶住了他笑道:“张爱卿无需多礼,且为我介绍一番我大明勇士。”

人群的后方,众人围着一个身穿大明金绣龙衣的瘦小老头,看着远处那个比常人高出了半个身子的大明太孙殿下。

这个瘦小老头就是麻喇迦的苏丹拜里米苏拉,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但是依旧控制着整个麻喇迦,并在这个小国有着无上的权威。

麻喇迦建国已经二十年,从最开始三个村子的地盘,如今已经成为了半岛南方最大的势力。

虽然北方还有暹罗咄咄逼人,但是有大明的支持,麻喇迦的地盘还是在慢慢地扩大着。

其他人都对朱瞻基的到来惊喜不已,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大明的皇太孙殿下,竟然会亲自来麻喇迦。

太孙驾临,肯定会万众赏赐,他们又要发一笔小财了。

可是拜里米苏拉却总是有些心神不定,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一辈子浮浮沉沉,曾被灭国,又东山再起。大明的皇帝都见过了两次,什么事没有见过

他总感觉,大明的太孙亲自来南洋,这南洋的天恐怕是要变了。

若是没有大的企图,这位太孙殿下何须冒着风险来南洋

且行且看吧,他叹了一口气,率领众人迎了上去。

待与众将士见礼完毕,一个个将士都是满含激动的泪水,朱瞻基还真有一点三胖的感觉。

这个时候,他看到拜里米苏拉率领麻喇迦的王族与官员们迎了上来。

朱瞻基表面上依旧对拜里米苏拉非常客气,与众人见礼之后,还亲自将拜里米苏拉请上了自己的龙辇,一同向内城行去。

拜里米苏拉年轻的时候也只有一米六左右,现在更是只有一米五不到。窝在龙辇那宽大的龙椅里面,完全不成比例。

跟朱瞻基相比,他的身材小了一半,气势更是不能比。

龙辇只有面跟百姓挥着手,一面跟拜里米苏拉闲叙。

“到了南洋,才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以麻喇迦为例,百姓着装就千奇百怪,有些女人竟然只露出两个眼睛。”

拜里米苏拉笑着说道:“麻喇迦乃东西南北交汇之处,各色人等皆有。这些蒙面女子,皆是大食人士,信仰绿教”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问道:“王爷也信仰绿教”

拜里米苏拉笑了笑说道:“绿教乃西洋多国的国教,鄙人妻子乃亚齐公主,亚齐国乃绿教之国,鄙人也多受其影响。”

朱瞻基哦了一声,说道:“可是孤记得,麻喇迦与亚齐都是我大明属国吧”

拜里米苏拉不动声色地回答说道:“当然,我麻喇迦与亚齐都是以大明皇帝陛下为尊。”

“可是我大明的国教是道教啊”朱瞻基看着他笑着说道:“我瞧王爷身上穿的也是我皇祖父赐予你的金绣龙衣,这可是我大明的王爷冕服。王爷身为我大明的王爷,麻喇迦作为我大明的属国,却不信仰我大明道教,偏要信西域小国的绿教,岂不是不明是非”

拜里米苏拉心里的不详预感更加强烈了,但是他还是笑道:“殿下多虑了,这信什么,跟我麻喇迦与大明的关系并无影响。我麻喇迦是大明属国这一点,并无疑问。老朽对上国忠心耿耿,愿为大明守南门。”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问:“麻喇迦如今有百姓多少官员多少”

拜里米苏拉松了口气,在朱瞻基的面前,他感觉比在朱棣的面前还要难受。“百姓如今有三万余人,官员超过百人。”

他以为难堪的时候已经过去,可是朱瞻基的随后一问,一下子让他如临深渊。

“那会说我大明话,写我大明字的人有几何”

朱瞻基的脸上虽然还在笑,但是拜里米苏拉却已经感受到了朱瞻基你内心的恶意。

可是这个问题不回答也不行,他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道:“我麻喇迦百姓久慕天朝文化,但根源还浅,如今只有二十余人能担当通事之责。”

朱瞻基的笑容不变,轻声叹道:“名义上是我大明属国,却不说我大明话,不写我大明字,不守我大明礼,这算什么属国呢看来是我大明对这些属国太优待了,忘了该怎么做。”

拜里米苏拉连忙说道:“殿下,这是老朽考虑不周,今后定当督促国民习上国文字,守上国礼。”

“这样就对了。”朱瞻基笑的格外灿烂,说道:“孤这次带了不少文人墨客,还有我大明孩子进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当在麻喇迦普及。从今往后,任何不是我大明文字的书籍,全部销毁,任何人不得在学”

拜里米苏拉立即知道缓兵之计行不通了,他再也坐不住了,拜倒在地。“殿下使不得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32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