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章 学与道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永乐二年大朝会,百官同贺。

大朝会上,朱棣明旨制文,册封朱高炽为太子,同时册封年仅七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

与此同时,册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册封朱高燧为赵王,封地北平。

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朱棣也不忍逼他,任由他滞留金陵。

春暖花开之际,朱棣率大军和大半大臣随巡北平,留太子朱高炽监国。

朱瞻基也随驾前往北方,不过一路上还是继续陪伴徐皇后。

在北平,赵王朱高燧就藩,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朱瞻壑返回应天,得朱棣许可。

他回到应天之后,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的支持下,获得了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

这也代表了他正式开启了夺储之路。

不过朱瞻基一直冷眼旁观,并没有直接插手,甚至看到自己的父亲在他面前吃亏,还有一些高兴。

朱高煦不过就是一块磨刀石,在原本的历史中都没有泛起浪花,现在自己来到这个时代,他更不可能了。

暂且先让他蹦腾几年,只要自己荣宠不衰,他没有半点机会。

秋季回到应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郑和如今是内宫监大太监,在如今整个太监体系里,他的地位还要高于司礼监大太监狗儿王彦。

司礼监之所以在后来超越了内宫监,一方面是因为掌握了皇帝大印,更主要的就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所以把统管所有太监的权力让给了司礼监。

在此之后,司礼监才成为了权力最大的部门,还管理其他所有太监。

郑和现在的全部精力已经都放在了第一次下西洋上,长期驻守苏州刘家河。

下西洋的几百艘船,两万多人,还要从各地采购各种物资,都在那里集中,他忙的根本没有时间回应天。

朱瞻基一直留意着郑和的行踪,一直到永乐二年的年底,才终于等到了郑和返回应天。

不过,还没有等他见到郑和,他又多了一个老师。

自永乐元年五月,他的身边多了两个道家老师,佛教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接近朱瞻基。

但是从明朝建国,朱元璋就一直在打压佛教。

他虽然当过和尚,但是正因为当过和尚,所以他更清楚佛教对民间的危害。

元朝以佛教为国教,导致了民间佛教兴起,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座大寺庙。

这些佛教徒不事生产,还占据了大量的良田,更不缴纳税赋。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大批的教徒在各地坑蒙拐骗,强行纳捐,作恶多端,导致民不聊生。

在元末,全国除了那些大贵族,最有钱的就是寺庙的和尚们。

大贵族才有几个,而全国到处都是寺庙,由此可见和尚比那些蒙古贵族造的孽更大。

从朱元璋打压佛教,一直到朱棣上台,清剿的力度才稍微松懈了一点,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棣身边最信任的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策划了朱棣夺嫡的靖难之役,号称靖难大功第一人。朱棣登基之后,就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

朱高炽年初被封为太子,他又被加封太子少师。

虽然他极少出现在朝堂,平时客居鸡笼山积善寺,但是朱棣对他信任有加,让他在朝堂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任何大臣。

就连朱棣平日见他,也以官职称呼他少师,礼敬有加。

因为喜穿黑色僧袍,他也被民间称之为黑衣宰相。

自胡惟庸之后,明朝取消丞相一职,他能被戏称宰相,也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深知佛家俗世势力对民间的危害,所以从不干涉朝廷对佛教恶势力的清剿。

同时,他也同样痴迷于精深的佛法,在他看来,佛学与佛教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太孙亲近道士,疏离和尚,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朱瞻基与两位道士相处的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他也提出了为太孙师。

朱棣当然不会拒绝他的好意,所以在朱瞻基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又多了一个老师。

如今,他学文有解缙和胡广两位内阁,学武有玄真和一清子两位道士,现在又增加了一个黑衣宰相当老师。

不过,姚广孝却不知道,朱瞻基年纪虽然小,却有一个成熟的灵魂。

他学儒不是信儒,学武不是信道,至于佛,对他来说更不会信。

实际上,在蒙元以后,明朝初期,儒释道三教在中华大地就已经开始了合一的进程。

三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基本教义,大部分入世之学,都是差不多的。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道家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

如今蒙元失鼎,佛教失去了最大的根基,最近几十年,就又加快了与儒道的合流。

三方之间互有竞争,却又互为依托,共同与皇权争夺世俗权力之外的信仰权。

朱瞻基对姚广孝还是比较好奇的,对多了这样一个老师也无所谓,谁要是想要指望能靠自己的能力影响到自己的心态,那就太天真了。

在现代社会,周游就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价值观。

宗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想要依靠那些虚无缥缈的教义来征服他,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他对姚广孝好奇,只是因为他足智多谋的大名。要是想跟他讲佛法,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玄真和一清子对姚广孝却如临大敌。人的名树的影,他们不过是民间奇人,跟姚广孝这个一国国师级别的人,差的还有点远。

初次见面,就是在朱瞻基学武的文渊阁偏殿,形如病虎的姚广孝一出现,并没有让朱瞻基失望。

他虽然不通武学,却给玄真和一清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相互见礼之后,朱瞻基开门见山地说道:“少师学究天人,足智多谋,交游广阔,淡泊名利。皇祖父和父亲也常跟我提起你,如今有机会跟少师学习,实乃瞻基之幸。”

姚广孝已经快七十岁了,在这个时代,属于是高寿。坐在朱瞻基的侧手边,他不动如钟,稽首说道:“一些虚名不足挂齿,今日见到太孙殿下,方知外界传言不虚,实乃明主之相。”

“皇祖父岁正壮年,父王殿下正值韶华,我不过稚龄童子,还请少师勿言外界之传。”

朱瞻基知道自己才七岁,跟他不能谈的太深刻,否则就会暴露自己年岁与经验不符的事实。但是有些话不直接说明白,以后耳边会多一个苍蝇,所以不得不说。

不等姚广孝回话,他又说道:“我跟解侍读,他们学文不学儒,跟一清子道长,玄真道长学武不学道,不知少师何以教我”

姚广孝深深地看了才七岁的朱瞻基一眼,心中大为震撼。他有一副与皇上几乎一样的相貌,虽然称不上英俊,但是龙形虎相,气势逼人。

年仅七岁,就已经能跟大人侃侃而谈,一副不为所动的模样。

他不能理解,一个长于深宫的孩子,如何能有这样一副气势。也难怪皇上对他喜爱到骨子里,毫不犹豫将朱高炽封为太子,这都是托了这个太孙的福啊新 电脑端:

学文不学儒,学武不学道,文武双全了,他还能教太孙一些什么

而且,太孙的话里也直接点明了,文与儒,武与道,不能混为一谈。

一清子和玄真看着姚广孝哑然,忍不住露出了看热闹的心态。他们两个虽然教了太孙一年半了,太孙对他们也很亲密,但是仅限于武学交流,从来不听他们讲道。

老和尚想以佛法点化太孙,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姚广孝收起了轻视的心态,再一次试探问道:“武与道不能混为一谈我能理解,不知道文与儒之间,太孙认为有何区别”

“我听解侍读他们讲过,仓颉造字之前,华夏文明就因为族群的群居,形成了特有的比儒要早的多。而且,道家历史与华夏文明的渊源,都比儒家文化要早的多。孔子不是还曾经师从老子吗”

“那以太孙看来,何为文化何为文何为儒何为道”

“解侍读曾经讲过一些,我也偶有所想。在我看来,文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区人类的生活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精神活动范围的统称,包括了信仰,思想等人类超出动物境界的思考。”

姚广孝双目圆睁,瞪大了眼睛看着朱瞻基,又问道:“那何为文何为儒何为道”

“文是广泛的知识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这个里面包括了多种途径。不论儒,还是道,还是佛,都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只是如今这三家独大,打压其他学派,造成了人们的学习过程,往往只能通过这几种渠道。”

姚广孝如丧考妣,问道:“那太孙何以对待”

朱瞻基这个时候当然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笑道:“我生于皇家,权掌天下,任何方法,任何途径我都需了解。但,却不会让自己被限制在哪一种方法里面。”

姚广孝起身行了一个长揖说道:“太孙大才,道衍无可以教,愿以青蝇之末附骥千里。”新 手机端:

今天开始双更,求推荐票,评价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643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