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一九章 官司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天气越来越热,就连狗都躲在阴凉的地方,有气无力地吐着舌头,只有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

太平坊蓝宅,后院。

自选妃之后,宫中就派了两个管事宫女和四个小宫女来教蓝烟宫中礼仪。

明朝才经历了三任皇帝,其时期。朱元璋当初也就是是个泥腿子,虽然英武不凡,重启汉人国祚,但是因为当初的出身低,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的讲究。

如今的大明皇宫,主要是以朱元璋当初根据前朝规例确定的一套管理方案,重严厉轻自由。

蓝烟自幼在西川长大,父亲得蜀王妃照拂,虽然从事商业,却也无人敢欺。父亲经商多不在家,母亲柔弱多病,难以管教,她是完全的靠自己在书上学到的东西成长起来。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她对人情世故略有不足,一直将书里面的东西当做天经地义。

一个自由散漫惯的人,现在被几个宫女处处约束,叫苦不已。

这些她都还能承受,唯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完全失去了自由。

蓝父嗜好经商,在西川也攒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因蓝烟选妃,大部分家业都被蜀王妃变卖,着人将这些家资换成金银,给姐弟三人傍身,还派了王府一位典薄代为管家。

但是,蓝家其他产业易变卖,唯独养蚕织锦这份产业,难以变现。

蜀锦天下闻名,一直是皇家进贡之物。但是西川多山,养蚕种桑相比苏杭一带更分散。

蓝家与数千农户分别签下契约,供应蚕茧,这产业就是其他人想要接手,也不是易事。

加上价钱方面难谈,虽然与西川一富商谈好了交接,却也要等今年春蚕交易过后,双方才交接。

蓝烟自小代父记账,对家里的产业了解甚多,虽然并未实际操作过,但是自认在书上学到甚多,又得父亲传授,所以就有些蜜汁自信。

如今那位王修王典薄在西川帮他处理交接,也将今年产出的蜀锦用船运到了京师。却不曾想,船刚到京师,就被京师这边的绸缎行给联合抵制了。

京师绸缎行业关系错综复杂,各家绸缎行的背后,都有达官贵人,更有苏杭一代的商业联盟。

如今两船蜀锦还被耽搁在石头城码头,既上不了岸,船又走不了。

蜀王妃已经回来西川,留下来帮她处理婚事的右长史张槎是个典型的书呆子。让他谈古论今,主持礼仪还行,生意上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 ǎng

所以这几日天气热,但是蓝烟的心中更燥,嘴角都起了几个痘痘,又惹得大宫女一顿数落。

教习是一旬休息一日,到了这一日,终于得了空闲,她就有心想要亲自到石头城码头处,处理这两船蜀锦。

这个决定也让她的小丫头梧桐忧心不已,以前跟着小姐没有接触外面,她还觉得自己家的小姐是最聪明的人。但是现在天天跟着小姐被宫女们教导宫中规矩,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复杂,这么难以理解。

小姐她真的行吗外面的人是不是都像宫女姑姑那么凶

而且,她更怕宫女姑姑知道了她们溜出去,会严厉地惩罚她们。

但是蓝烟一意孤行,这府里又是以她为尊,所以并没有人敢劝。

不过她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一切要以安全为上,所以特意让梧桐找了四个身强力壮的护院跟上。

夹江工业区的建设,出乎朱瞻基意料之外的顺利。

虽然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研究和发明都是因人而成,因事而成,缺少相关的逻辑应用。

但是当这件事变成了行政命令,由上而下地传达下来的时候,为了一个目标,所有人都能爆发出让人恐惧的潜力。

从三月底,经过测试的水车入水,夹江两岸,各种各样的水车已经架起了超过了一百个。

这里面,有一大半都是磨面和舂米的水车,而且大部分都已经被应天府的米行给买了下来,专门从事加工业务。

这些回报也让工部的工匠们爆发出了更高的热情,利用水车的动力,他们积极地研究各种不同的连接结构,更稳定的连接结构,将水车的应用拓展出更多。

水车大多有三种不同的构架,分为转轴、竖轮、卧轮,而三种不同的水车,能够带动的连动装置也各有不同。

如今,转轴的水车因为轴承的发明,可以做的更大,更结实,也能带动更大的动力。所以如今的大部分工艺研究,都是围绕着转轴水车来进行。

马致才就通过改进机床的转动结构和连接结构,在机床上安装了一个大铁盘,然后安装了一个水槽,里面加上沙子,就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架磨床。

虽然这个磨床的功能还能单一,只能剖切玉石和打磨玉石,但是同时也能加工金银饰品。

而这架磨床的发明,很快就被龙凤银楼以高价租赁,有了这台磨床,从此能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加工速度。

而其他银楼也不甘落后,出重金又向工部订购磨床,结果就是江边又增加了十家专门加工玉石和金银的作坊。

但是最让朱瞻基开心的还是工部一个叫常宽的工匠的发明。他研制了一套连接装置,可以用一台水车同时带到五台织布机转动,这个发明,才是真正的引爆了整个大明的发明。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工业都是最初级的,规模最大的,就是服装行业。

从古至今,衣食住行都是所有人最重视的与人密切相关的项目,衣甚至还排在了食的前面。

在华夏的学说里,人之异于禽兽,最关键的就是知廉耻,懂礼仪。而穿衣则是人与畜生最大的区别。

但是生产力的限制,让织布一直都是个人行为,从来不能规模化,集约化。但是常宽的发明,将会彻底改变这一切。

而这项发明,也成为了大明的第一项申请的专利。只不过,申请方不是常宽,而是大明工部虞衡清吏司,这也算是一项行政命令下的专利申请,申请方和批准方都是一个机构。

虞衡清吏司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位从五品的员外郎负责此事,算是有了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初步规定,工部虞衡清吏司拥有此专利的十年专利权,其余任何人等和机构都不得防制此物。任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虞衡清吏司同样拥有权益。

而这项大明的第一项专利在被工部申请以后,立即引起了整个江南的震动,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内官监的太监们。首发

因为明代的织造行业隶属织造局,而织造局则又归内官监管。内官监原本见工部发明了这么好用的机器,原本一个人只能管一台织机,现在一个人却能管理五台织机,效率提升了五倍,这就等于他们现在能扩大五倍的产能。

可是专利一出,他们却不能防制了,这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啊

内官监可不怕工部,直接就把官司打到了大理寺。

大理寺也没有接手过这个案子啊,又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朱棣。朱棣却以不能越级告发,将案子交由工部虞衡清吏司来裁决。

因为工部才是专利的管理者,所以必须先由工部裁决,如果工部裁决不公,内官监才能把工部作为被告告上大理寺。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立刻全国轰动,轰动的不是专利这个新玩意,大家感兴趣的是两个朝廷部门打官司啊

连续半个多月,工部与内官监的官司你来我往。首先内官监以织造行业是内官监管辖为由,否定工部的管辖权。

工部却以织机改进是工部吏员为由,认定了这项技术属于工部,内官监想要使用这个技术,要么购买工部生产的水利织机,要么直接购买专利,自己生产织机。

裁决方和利益方同属于一家,这官司没法打啊。

内官监也知道专利这玩意是朱瞻基搞出来的,所以大太监候显亲自拜见了朱瞻基询问此事章程。

候显这些年也风光无限,永乐元年秋,侯显受朱棣的委派,以司礼监少监的身份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

永乐四年十二月,他将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封号。

这也意味着,整个青藏正式成为了大明的属地。

他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得朱棣大悦,将他从少监擢升为太监。

后来他又追随郑和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有了经验之后,他多次单独率领船队下西洋,只不过他率领的船队规模小,每次都是有专门任务,所以不为后世所知。

而如今,他又在准备率领船队前往榜葛剌诸国,也就是后世的东印度一带诸国,准备发展大明与那里诸国的商贸。

因为现在朱瞻基统管海军,两人还有过多次接触,商议船队的规模和任务,朱瞻基当然又给他安排了不少私活。

见他登门,朱瞻基只道:“若想天下工匠用心做事,勇于改进,专利不可废。”

候显立即就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回去之后就让下面的人跟工部磋商专利授权一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3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