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六章 兼爱天下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让拜里米苏拉想象一万次,他也不能想到。这位大明的太孙殿下,来到麻喇迦,竟然是要拿麻喇迦的语言好文字作为大变的开端。

他想过这位太孙殿下年轻气盛,让家人在他面前一定要毕恭毕敬。

他也想过这位太孙殿下虚怀如谷,对他这个老朽的亲王礼遇有加。

他更想过这位太孙殿下盛气凌人,让全国的国民一定要百般忍让。

这位殿下的“丰功伟绩”,早就随着东瀛的王室一股脑被抓到应天府,传遍了整个南洋地区。

他各方打听过这位殿下的为人,经历,兴趣,爱好,还从各国寻来了多位年幼的美少女,就是想要讨好这位殿下。

但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殿下并非只爱好武事,他到南洋的第一把火,竟然是要挖整个南洋的根基。

从此以后不得习他国语言,不得写他国文字,只是要把整个南洋都变成真正的大明啊

南洋地区除了土人,就是来自西亚的阿拉伯人。他们从唐朝开始,开始向南洋的各个岛屿迁移,至今已经五百年了。

这五百年来,原本还有一些学习梵文,信仰佛教的小国,全部都被绿教徒和印度教徒消灭。

从满者伯夷灭掉三佛齐之后,现在大半个南洋都是以绿教为国教,只有少数还信仰印度教的小国在艰难生存。

但是这位大明皇太孙,竟然首先就是要挖各国的根基。

朱瞻基一只手轻扶住了拜里米苏拉,依旧露出着似笑非笑的笑容。在拜里米苏拉的眼里,这是恶魔的微笑。

“王爷何须如此,究竟为何使不得”

拜里米苏拉暗吸了一口气,冷静了下来,说道:“南洋各国都是大食人后裔,土人为主,大多信仰绿教和印度教”

朱瞻基平静地说道:“孤并不会干涉你们的信仰,这一点大可放心。”

朱瞻基当然知道,宗教信仰在后世都是一个火药桶,更别说现在这个时代了。

这一点靠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想在这方面动手,只会让有同样信仰的人联合起来,坚决反对大明。

拜里米苏拉很想直接反驳,如果杜绝了所有人的学习渠道,这宗教信仰就是不变又有何用人们连经书都看不懂了,谁还会信它

可是他不知道这样说出来,会不会得罪朱瞻基,所以脑子里飞快地转着,想着对策。

跟随在龙辇旁的张勇这个时候说道:“殿下,到了下榻之处。”

虽然麻喇迦是大明在南方最重要的港口,物资转运地,但是面积也并不是很大。从港口到为朱瞻基准备的下榻之所,也不到两里地。

朱瞻基率先站起身来,向拜里米苏拉伸出了手。“王爷不必多虑,我大明之文字,文学,才是这个世界上一等一的知识,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今后贵国民众都学成大儒,就是到我大明为官,也无不可。这个话题我们稍后再说。请”

拜里米苏拉明知道这话是扯淡,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总不能说大明的知识体系不行吧

他像吃了一团屎一样郁闷,这个时候也只能伸出手,扶着朱瞻基的手臂站起身来,暂时不提这个话题。

不过他的内心里还在谋划着,该如何劝说朱瞻基放弃这个“馊主意”。

他也不能确定,朱瞻基到底是偶然起兴,还是有备而来。

他在心里暗叹,不管是什么样,这日子要难过了啊

因为心里有了忧虑,这顿饭他都吃的不是滋味。看着朱瞻基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他还只能压抑住内心的担忧,来奉承对方。

他并没有注意到,在宴会大厅里有不少内侍都在密切注意着他,他的任何一点小动作,都没有逃过这些久经训练的咨情司的人员的眼睛。

虽然大明现在并没有心理学的课程,但是对通政司,锦衣卫,咨情司这些间谍机构,或者说侦查机构来说,任何反应也都能分析出大致的轮廓。

这里锦衣卫的人不好露面,但是咨情司的内侍们并没有人在意,在这些南洋人看来,认为内侍全部都是侍候朱瞻基的。

孙林就坐在朱瞻基与拜里米苏拉两人的侧后方,大厅里杯觥交错,却似与他无关,他那张死板的脸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表情。

像他一样的人还有不少,这些都是朱瞻基护卫,所以孙林一点也不引人注意。

而他的视线几乎一直落在拜里米苏拉的身上,只是因为拜里米苏拉跟朱瞻基在一个角度,所以就连拜里米苏拉也不认为这个内侍是在盯着自己。

与此同时,随着舰队过来的锦衣卫,通政司和咨情司的人员,在当地的士兵的带领下,骑马巡阅了整个内城,包括麻喇迦港口附近的各个村落。

既然要拿麻喇迦来开刀,朱瞻基当然不会打无把握之仗。最少每个村子的人口组成,民族信仰,要全部都调查的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做到精确动刀。

他不愿意因为这件事闹的不可开交,这对正在积极筹备西征的大明会有重要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朱棣这个战争狂正在筹备攻打帖木儿国,在自己要是把沿途各个补给国搞的怨声载道,会降低他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所以在这两年,他也只会在麻喇迦,旧港这两个地区进行儒家推广。旧港现在就是华人当政,推广儒学是理所应该。

而麻喇迦完全依靠大明发展起来的,光享受大明带来的好处,却一点也不想付出,怎么可能呢

除了推广汉语,汉字,朱瞻基还有一个釜底抽薪的计划,那就是建设新加坡。

麻喇迦的位置虽然重要,但是相比新加坡来说,其实是说不上好。

如今的新加坡经历了屠杀,那里简直变成了一个鬼地。麻喇迦的势力还没有发展到那里去,而在本地势力最大的暹罗,对这个最偏僻的地方,根本也不重视。

那里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又是亚洲大陆的最南端。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才是东南亚的中心,不管是向东南西北,都不用绕路。

麻喇迦现在的发展完全的依靠大明在这里设立了仓储基地,在这里转运物资,所以这里才会发展起来。

只要拜里米苏拉敢反对这个计划,大明就会撤出麻喇迦。并且会跟暹罗联合起来,好好地给麻喇迦上上课,教育他们一番。新 电脑端:

按照长远计划来看,哪怕麻喇迦全面汉化,大明的主力舰队基地还是会放在新加坡。

只不过到时候,大明会看在人口稀少的份上,带上他们一起发展。

而这个时候,右路军的舰队也已经抵达了新加坡与主力舰队汇合。他们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只抽调了一部分货船前往麻喇迦,大部分舰队都驻扎在了新加坡,等候朱瞻基他们的回返。

郑和与朱真他们已经乘坐着两艘旗舰,率领着一部分战舰,焦急地向麻喇迦航行。

不过位于赤道的位置,风力小的可怜,舰队航行的速度也非常缓慢。按照这样的速度,他们要比原计划晚一天才能抵达麻喇迦。

天气热的厉害,郑和坐在顶层的甲板上,那宽大的船帆挡住了落下的夕阳,让他在阴影里面能稍微感受到一些凉爽。

在他的身旁,还有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王衡,林子宣,少监胡俊,哈同等人。

他们的行程比较近,原本计划是要在太孙抵达麻喇迦之前为太孙驾到做好接待准备。

但是现在,他们却落在了太孙的后面,所以每个人都显得有些急躁。

特别是哈三,他上一次就随着郑和一同下西洋,并且专程前往圣城祭拜了。这一次,他是听说了太孙会亲自下西洋,所以主动要求前来,想要跟太孙拉拉近乎。

却不曾想,他根本没有机会登上太孙的旗舰。原本还想等出海以后,日子寂寞,会找到一些相处的机会,却跟太孙分路扬镳了

自明朝建立,汉人兴起,大食人等异族在大明就再也享受不到元朝时期的优待了。

朱元璋对商人格外歧视,而大食人更多是以贸易为生,所以遭到的打压也是最为严厉。

几十年间,有无数大食人退出了中原,返回了西域,但是也有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在大明的生活,不敢再冒险离开。

作为一个教徒,哈三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打压,但是他一直想要为改善自己的民族的人在大明的地位而努力。

大明朝经历的三任皇帝,对商人都不太友善,但是唯独这个太孙一直在宣扬贸易兴国。

不仅仅是贸易,这位太孙还大力改进工业,加速了大明制造业的兴起。

当他从西洋返回,看到应天府西北,江边一带那如同水车森林一般的景致,他完全被震惊了。

他去过许多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大明一样,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工业区。

特别是听说了那种一个水车就能带动几十架纺车,能带动几千斤的压铸机的时候,还能生产火枪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落伍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神奇的机器,更没有想过会出现这样的机器。

可惜的是,那里重兵防卫,外人根本不能靠近,特别是针对异族人,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

他找了很多关系,都没有人能带他进去,也不能亲眼见识到那种神奇的机器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但是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这位太孙殿下的确不轻视商人,他们大食人的春天似乎来了。

所以他更想靠近朱瞻基,希望能获得他的好感,学到这些先进的技术,教会他们的族人。

不过太孙又搞了一个什么专利法,似乎想学这些技术还要花钱。

不过没关系,他们大食人中间,有钱人还是不少的,愿意花钱学这些技术的人也不会少。

会有人为了学这些新技术,而舍得花钱的。

除了哈三,其他人也大多是各级官员,所有人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都想跟太孙拉近关系。

而郑和因为朱瞻基有些疏远了他,所以也想弥补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跟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也能谈得到一起来。

“总监大人,殿下如今让大军驻扎淡马锡这个小村子,而不是前往麻喇迦,是否想要重建淡马锡”

自从朱瞻基为郑和封了一个海军总监之职,这总监就成为了了所有人称呼郑和的特称。

他原本就是皇宫七大太监之一,又曾被朱棣封为舰队总兵官。但是不论太监还是总兵官,都没有总监这个名号喊起来更响亮。

总监,太监之总,从字面上理解相当于太监总管,而不是原本的总监理之意。

这个名字一下子就把郑和的身份凸显了许多,所以现在大多人都以总监一职称呼郑和。

郑和摇了摇头说道:“吾也不知殿下真实之想法,不过舰队太大,麻喇迦港口根本无法停靠上千条船,在淡马锡设立一个新的停靠点也是必须的。淡马锡有天然深水港,这里前往旧港便利,省了舰队来回奔波之苦。”

监臣哈同抱拳说道:“总监大人,下官曾参与建设并管理麻喇迦港口。若殿下有意建设淡马锡港口,还望总监大人多美言几句,下官定当不负所托。”

郑和点了点头,却又叹了口气说道:“殿下心怀天下,就连我也不能揣测到他之所想。若有机会,吾定当向殿下举荐。”

哈三笑问:“总监大人,殿下此行西洋,会否前往圣城祭拜”

少监胡俊格外瞧不起哈三这个神棍,闻言嗤笑道:“我大明太孙乃是龙子龙孙,天潢贵胄。你大食一个唐朝时期的才建立的宗教,所谓的神至今不过六百年,还想让我大明太孙去祭拜,岂不是痴心妄想”

哈同与胡俊的关系格外好,两人相交多年,闻言苦笑道:“胡少监,慎言。我曾多次说过,你可以不信我们的宗教,但是请不要侮辱我们的信仰。”

胡俊反问道:“我何来侮辱诸位都是朝廷重臣,却与一阿訇来往密切。他何德何能,值得我尊重总监大人,哈监臣,我知道两位与哈三乃是同族,却不可因私交而误国事啊”

哈三脸色有些难堪,但是他不过是一寺庙主教,拿胡俊这个內监的少监却是毫无办法。

郑和听到他们的争吵,心中突然一动。殿下以往对我信任有加,多有褒扬,可是从蒲日和之事之后就转为冷淡,是否也是因为我与大食人交往太密,才引发了他的忌讳呢

越想他越觉得是因为这个原因,身为海军总监,朝廷重臣,自己却似乎与朝廷之外的人交往过密了。

虽然他自认这是为了下西洋的便利,因为这些人在西洋都有各种关系,并没有掺杂太多的私人感情。

可是在旁人看来,自己有些是非,轻重不分了。

身为自己的下属,胡俊这个时候却毫无顾忌,当着自己的面直接痛斥哈三,这显然也是忍无可忍了。

他突然感到一股刺骨的寒冷,自己的路似乎走错了。

哈三原本还想等着郑和帮他转圜一二,这个时候却见郑和神游天外,似乎没有听见他们的争吵。

他的面子有些拉不下来了,站起身来,向众人微微鞠了一躬,说道:“祷告时间快到了,请恕我暂时先行告退。”

郑和这个时候回过神来,抱拳说道:“阿訇请勿恼,我方才却是想到了殿下曾经提到我大食在西洋建立的一个摩尔国,所以一时走神”

哈三虽然见多识广,但是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摩尔国这个名字。他一时也顾不得恼怒,问道:“这摩尔国究竟在何处”

大明的地球仪和详略地图是最大的机密,不允许给外人观看,即便是现在发放出来的一些地图,大部分也都是区域图。

郑和很难直接跟哈三直接点明摩尔国的位置,只能说道:“据说在天方以西五千里,还要穿过我们知道的马穆鲁克国,或者从海上才能抵达。”

其他人也都大感兴趣,因为如今的大明最远只是抵达了西亚和东非,对其他地区都了解甚少。

哈三问道:“这摩尔国也是我族人所立”

郑和点了点头说道:“据传在天方以西数千里,都是我族人占据。”

哈三又问:“那总监大人此时提起此地,究竟是何意图”

郑和笑道:“我族鼎盛时期,东到苏禄国,西到摩尔国,东西疆域达两万里有余。可数百年间,从来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政权。这究竟是何缘故”

哈三楞了一下,才不确定地说道:“是因为我族以商立国,内争不休。”

郑和道:“以史为镜,可以明是非。我族以教派为基,商业为本,这条路看来是走的错了。相反,中原大地以儒家为基,农业为本,才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政权,纵使千年来朝代更迭,但是百姓都有大一统之愿。”新 手机端:

哈三更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问道:“总监大人想要告诫我等何事”

郑和抱拳说道:“和以为,殿下心怀天下,乃不世之明君。纵观殿下所为,儒家为本,算学为用;农业为本,商业为用;以圣道为本,以王道为用。此乃一代帝王之统管天下之心境,阿訇心念族人,和钦佩不已。但阿訇的眼界比之殿下,还是窄了些。还望阿訇即便有缘与殿下座谈,也请不要急功近利,逆了殿下。”

对哈三的意图,郑和是很清楚的,以前他也认为哈三这样做没错。

但是朱瞻基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异族的鄙视,却因为郑和跟他们走的太近而恼了郑和。所以郑和这个时候也故意在众人面前大大夸赞了朱瞻基一番,同时劝慰哈三,不要一叶障目,一意孤行。

他很清楚,自己跟他们说的话,肯定会传到朱瞻基的耳中。他赞了朱瞻基,劝了哈三,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可谓是一举三得。

不管哈三听不听,自己的态度已经表明了,也不怕朱瞻基会因为哈三恼了自己。

哈三听到郑和的话,忍不住笑道:“总监大人多虑了。哈三虽然生于巴格达,却长于大明,也将自己视为大明人。纵使鄙人想要为族人多做些事,也不会损了大明的利益。”

不是不会,而是根本不敢。

大明皇室对宗教的态度一直是大力打压,光是清算佛教搜出的金银,田地,就让大明度过了最开始的艰难阶段。佛教现在已经没落,但是道教,绿教也都不敢大肆扩张,只敢在皇室圈定的范围内发展。

虽然道教现在是大明的国教,但是道教又有什么权力呢没有

道教不过的皇室抬出来的脸面,一点实际权力都没有。

绿教身为外来的宗教,更不敢猖狂了。

听了哈三的回答,郑和知道他并没有完全听懂自己的话。他更想表达的是对大明统一天下的支持,以宗教信仰作为国本,事实已经证明是没有前途的。

不过哈三既然没有听懂,他也不想再解释。

他知道,太孙一定是听得懂的。只要他能听懂,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

想想如果大明能统一天下,这该是多么大的壮举啊

而自己坚定地跟着殿下走下去,也定当名垂千古。

但是郑和却疏忽了一点,那就是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希望用大明的制度来惠济天下,只是一厢情愿。

不管是任何人,都不会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朱瞻基也并不是跟他一样,兼爱天下万族。

这种思想的碰撞,融合的矛盾,会让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偏离轨道,也会给他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不过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他自认为已经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且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夜已深,郑和依旧在案前奋笔疾书,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计划,用更详实的文字来表达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08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