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五章 大案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宦官在大明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征战异族的过程中,凡是抓获了异族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阉割了送进宫当太监。

所以在明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的太监数量众多,还大半是异族。

在土木堡之前,宦官势力因为跟皇族唇齿相依的关系,他们的势力比文官阶层,比武将阶层还要大。

因为他们的手里掌握了大明的财政大权。

明朝的內监,清朝取代內监经济大权的内务府,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机构。

清朝之后,因为太监数量不足,康熙成立了内务府,职官就有三千多人,管辖人员超十万。

但是他们的权力还远远小于大明初期的宦官势力。

因为内务府还只是管辖旗人经济事务,而如今的大明太监们管辖着整个大明的几乎所有经济事务。

大明的朝廷除了纳粮,缴税,其他任何经济事务都把持在太监的手里,包括上交皇家内库的赋。

除此之外,手工作坊,商业行为,大到开发矿山,小到种茶养蚕,全部都是內监管辖。

开矿是內监管,织布是內监管,丝绸是內监管,海关是内监管,陶瓷是内监管,茶叶是內监管,几乎没有內监不管的。

而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內监被安插在各个军营里面,从上到下对每个军队进行监管。

然后还有皇宫的内库,各地的采买使,税监,各个王府的下人等等

十二监,四局,八司,总共究竟有多少太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他们这个庞大的群体之中不乏英明人物,比如王彦,不论行军打仗,还是皇宫总管,都干的无可挑剔。

还有郑和,候显,王景弘等,这可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是相对大明数量众多的內监,优秀的人才终归是少数的,大部分人因为成为了残疾,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极端心态。首发

或者说,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变。态。

有身体不行,依旧好色如命的。

有因为身体不行,喜欢折磨人的。

更多的却是通过对金钱的控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

他们贪财跟官员,跟普通人不一样。

因为官员和普通人除了为满足自己享受之外,更多的金钱是为亲人们留着。

而他们却更多是自己享受,并且在内侍阶层里面毫无顾忌地攀比,炫耀。

朱棣知道这件事吗当然知道。

但是他不在乎。

因为太监的圈子不大,他们贪的这些钱大部分依旧是在这个圈子里面流通。可以说,皇室想要拿回来,连手都不用伸,一张嘴,他们自己就送上来了。

所以在朱棣看来,天下的钱都是自己的,內监们贪一点比在百姓手里更好。毕竟內监们跟自己更亲近,这贪污的钱,跟自己的没有区别。

所以,皇室不怕太监贪,只怕他干事不行。只要能干,你贪再多我都不在乎。

而马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了金钱可以毫无底线,那些金银就是他炫耀自己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但是他很会做人,他对百姓苛刻,转过来对皇室更忠心,甚至贪污的金银,在是在他手里转了一圈,后面又进了皇家的内库。

他在乎的不是金银,只是在金银掠夺过程中带给他的满足感。

朱棣能忍这样的人,但是朱瞻基最厌恶的就是毫无底线的欺压百姓的行为。

在交趾,就是因为他丝毫不顾交趾百姓的难处,逼着百姓卖儿卖女也要凑够他要的金银,导致了永乐十三年的造反。

也因为他的没有底线,他跟当时的承宣布政使黄福结下了大仇,双方都恨不得对方死。

也因为他这种没有底线,当初他想要担任大阪的镇守使,被朱瞻基否决,但是后来他成为了从南洋向大明运粮的转运使。

他虽然是皇室的家奴,但是属于是朱棣的直系家奴。

他没有直接得罪朱瞻基这个还没接管家业的继承人,朱瞻基也不能因为他的过错来惩罚他。

但是这件事,如果说没有马琪的手脚,朱瞻基是绝对不相信的。

而且,哪怕他没有动手脚,朱瞻基也需要一个对象来立威。

所以,这次就算他倒霉吧

只有处置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內监中官,那些敢对百姓活命粮动手的官员,也才能按律追究其责。

房间里面只剩下了朱瞻基,金阔,李亮,还有一个杨章德。

朱瞻基叹了口气,沉默了半晌才说道:“林三这些人的事你不必插手太深,你的精力给我主要放在调查粮食到底是被谁贪没了,倒卖了,买家又是谁”

杨章德轻声说道:“殿下,如果涉及到三品以上官员呢”

锦衣卫虽然负责监督百官,但是对三品和三品以上官员是没有调查权的。当然,这也不是一定,关键还看是谁在主事。

纪纲担任指挥使的时候,连那些超品勋贵见了他都怕,一品的都督都被他打的半死。

“不管是谁,都给我一查到底。”朱瞻基冷笑了一下,说道:“皇爷爷要出征,把父王都给我支走了,我要是不大闹一场,又如何能让人怕我”

杨章德彻底明白了过来,这个案子刚好给了殿下杀鸡骇猴的机会,他现在要监国,自然要形成威慑力,这就是个好机会。

有了这样的目的,他查起案子来也就没有了顾虑。

“那微臣明日就送这林三几人回山东”

“不,你不能离开应天府,我需要你在京城帮我亮刀。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你派几个查案的好手去就好了。一会我就会安排李亮去跟顾佐联络,让他明日派人跟你们一起去。”

金阔提醒道:“殿下要不要派人去联络一下青州卫都指挥使刘忠,让他保护一下查案人员”

他被朱瞻基安排在家里主持大局,现在出了贪腐案,朱瞻基虽然没有怪罪于他,但是难免会质疑他的能力。

他想表现积极一点,却也知道自己也脱不了嫌疑,心里恨死了马琪。

“你又如何知道刘忠没有参与”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会安排第一舰队派一艘快船送调查人员到胶州,然后由第二舰队派一支一千人的火枪手队伍保护调查人员。”

胶州也就是后世的青岛,那里是接收南洋运粮的一个重要港口,虽然运到青州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在莱州湾装上河船,通过弥河,白浪河这样的支流进入内陆,但是抛开嫌疑最大的莱州水师,从胶州着手才是正确的。

朱瞻基不怕內监与当地官员勾结,他最怕的是自己的莱州水师也被拖下水。

如果是这样,朱瞻基绝对会先清理军队中的蛀虫。

他事务繁忙,既然已经见了唐赛儿她们,他们也受了自己的蛊惑,准备拉一帮人马去乌拉尔山,那么今天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还要让顾佐安排人手去山东,也就没有在锦衣卫这里久待。

临出门时,他想起了林三等人一穷二白,现在什么都没有去乌拉尔山,家里就是有粮了,也放心不下老弱病残。

他又交待李亮:“你一会儿亲自送五百块银元给林三,不要让人讹诈了去。让他们用这些银子安顿家人,准备各种工具。”

走出了锦衣卫,朱瞻基上了马,才又问金阔:“那马琪如今在何处”

“他将转运司设在了繁华的宁波,目前人应该也在宁波。”

“给余先传旨,将马琪给我押回京城,我要亲自审他。”

回到皇宫,已经见过朱棣的陈诚在咨情司会客室等着朱瞻基。见到了朱棣,他自然也就拿到了任命和与各国联络的国书,只等內监和京卫这里组成使团,就会出发。

他要出发,事务也繁忙,只是跟朱瞻基简单地汇报了一下朱棣的态度和安排,朱瞻基叮嘱了他几句,就起身离开。

而这个时候,一脸颓然的孙林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奴婢用人不明,请殿下责罚。”

“把事给我说清楚,而不是动不动就请罪。起来说话。”

孙林拿出了一叠来往公函说道:“这熊度也是宫中的老人,咨情司刚组建的时候就加入了进来。他是去年三月被奴婢调到莱州水师去任监军的,而莱州的粮食调度,也是从那以后才有出入。”

“一个小小的水寨监军,是主持不了这么大的窝案的,这些粮食的调度哪里有问题,问题出在哪有什么人参与”

“奴婢正在查粮库的进出账,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问题。”新 手机端:

朱瞻基脸色一沉,疑惑道:“那你又如何知道是从去年三月粮食调度出问题了”

孙林连忙解释:“因为在此之前,运粮船都会从山东当地运一些当地的特产到南方,既能赚些运费,也能压舱。但是,从去年三月之后,足有一半的船只虽然在莱州登记卸船,却没有装船的记录。”

朱瞻基这才释疑,孙林能通过旁证来验证这件事,说明还是有头脑的。“可有这些船返回后的装卸货记录”

“这个恐怕只有转运司有详细登记,属下正准备派人去宁波查”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此多的粮食,恐怕也只有大商户才能吃的下。而这些商户基本不是在泉州,就是在宁波。

金阔,你去一趟司礼监,让王彦派人去宁波,泉州,查验那里的市舶司,海关账目,不仅要查內监的账目,更要给我查一下朝廷那边的都转运使司,我还不信,几十万石粮食能查不出来。

传令给刘江,让他除第三舰队朱真外,召第一舰队孟瑛,第二舰队易信,第四舰队顾兴祖进京。”

金阔楞了一下,连忙劝道:“殿下,万万不可。事也不至如此啊何况那易信如今在筹备勘测北洋,顾兴祖不受陛下喜爱,贸然招进京,会遭群臣上书的。”

朱真随朱瞻基出使西洋,可以排除怀疑。

易信掌管第二舰队,负责大明北部海域,莱州正是他的管辖范围。

而第四舰队驻地广州湾,也就是后世的湛江,管辖着从广东到南洋的大片海域。

內监的运粮船,从南洋拉粮,需要经过第四舰队的手,到山东卸粮,需要经过第二舰队的手。

而结算又在第三舰队所在的宁波,这让朱瞻基很是担心,自己的几大舰队都会深陷其中。

但是想想又不可能,因为人越多,利益越难分配,利益变少了,再去冒险就不划算了。

在后世,朱瞻基见过太多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了解许多经济犯罪的类型。

基本上,再大的窝案也主要是关键位置人物的贪腐,其他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采用瞒天过海之计来欺骗,隐瞒。

一方面是利益的分配难以平衡,人越多,回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密,越多的人知道,越是容易露馅。

他们要真的能把三大舰队全部拉下水,这几十万石粮食,最多十几万两银子,根本不够分了。

金阔劝阻,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将领在拿到领兵权之后,基本上不得皇上召见,是不能回京的。

如果因为查案就把他们召回京,会让文臣以为朱瞻基是不是要阴谋“逼宫”了。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他也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干脆把精力放在了安排人去与顾佐沟通上。

昨天顾佐才坐上尚书的位置,今天还忙着搬家和会客呢。他连刑部的人事恐怕都没有了解清楚,现在就要让他费心派人去山东,也是够难为他了。

司礼监中官谢匡来到了咨情司。“殿下,陛下刚下午朝,招呼殿下与他在谨身殿共进午膳。”

“知道了。”

看了看谢匡,朱瞻基问道:“谢中官与马琪可熟”

谢匡躬身道:“奴婢是在师父在辽东的时候在身边伺候的,那个时候,马琪就已经是蜀州采买使。奴婢随师父回京,马琪担任了苏州织造府织造。后来他又任交趾采买使,南洋转运使,基本都在外地任职。除了隔三差五有些联络,他每次回到宫中有些礼物赠送,奴婢与他并无多大私交。”

朱瞻基也知道內监系统太大了,二十四个衙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部,分管各行各业,虽然都是內监,但是不是已经混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不认识。

当然,这些藤蔓都是附生在皇室身上,出自一个系统,哪怕就是不认识的人,相互之间也能攀附上关系。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太监们都很齐心,哪怕内斗的再厉害,针对武将和文官的时候,他们都能摒弃隔阂,抱成一团。

见朱瞻基没有了后话,谢匡反倒是有些急了。“殿下,奴婢方才在师父处,知道了殿下想要惩治马琪,清查账目。奴婢早年就分管账目,一般账目漏洞,都瞒不过奴婢的眼睛。”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一会儿我会跟你师傅说,将你派到宁波。”

“谢殿下”

清查贪官,自古以来都是肥差。马琪在宫中的财产无人敢动,这是属于皇家的,伸手就要被砍。

但是他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主官,家底薄不了。哪怕就是大半要上缴皇室,经手人也能在短时间内发一笔财。

谨身殿内,让朱瞻基意外的是,除了朱棣,竟然还有新任的应天府尹赵羾。

赵羾担任过尚书,后来贬为侍郎,要不是丁忧,恐怕早就又被升为尚书了。

现在他来担任这个应天府尹并不算擢升,所以朱棣也给他挂了一个尚书衔,除了应天府尹的俸禄,还有一份尚书的俸禄。

不过赵羾此人不喜奢华,生活俭朴,今天坚决向朱棣辞了尚书的俸禄。

当然,辞的只是俸禄,不是虚衔。他这个应天府尹是大明最难当的官之一,挂一个尚书衔,还是很有用处的。

朱棣对他的态度很为开心,今日特意留了他一起进膳。

同时,跟他一起作陪的还有如今被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内阁首辅的杨荣。

朱瞻基对杨荣的印象要比杨士奇更好,比三杨中另一个杨溥的印象也要更好。

杨士奇在朱瞻基的心中更偏向一个秘书,一个参谋,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是能力主要体现在维持各方关系上。

因为他的斡旋,朱高炽在文臣之中一直得到了很高的支持,但是做事的执行能力嘛很值得怀疑。

而杨溥如今还没有真正得势,他为人也小心谨慎,除了文采高一点,朱瞻基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优势。

但是杨荣不同,此人性情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一众文臣捧为“挥斤游刃,遇事立断”,称他为大明姚崇。

姚崇可是被称为唐朝四大宰相之一,一带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虽然杨荣这个时候就被如此褒奖,有文臣自我吹捧之意,但是朱瞻基知道,他的确是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的。

永乐六年,他父亲去世,朱棣不允丁忧,让他葬了父亲就召回启用。

永乐七年,他母亲又去世,这次因为第一次北伐临近,朱棣连假都没有给,让他主持甘肃受降,北征时担任行军司马。

北伐之后,他曾教过朱瞻基两年的军事知识,朱瞻基见识到了他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统筹能力。

第二次北伐,他担任朱棣的机要秘书,整个大军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在负责,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胡广永乐十六年去世以后,他就被提升为内阁首辅。

但是他因受朱棣重视,不得文臣喜欢,一众大臣廷推,推荐他去担任国子监祭酒。

朱棣气的鼻孔冒火,呵斥群臣:“朕知道他担任祭酒绰绰有余,但是你们谁能接替他的内阁首辅之位”

一句话说的大臣们无言以对,还是让杨荣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不过这个内阁首辅在如今没有行政权利,所以就是个大秘书,只是属于是皇帝最亲近的秘书。

朱瞻基对杨荣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可是今后他也不会给内阁太大的权力,以后让杨荣这个内阁首辅担任兵部尚书还是很合适的。

见朱瞻基过来,朱棣就吩咐让人摆膳,然后问他:“今日为何下马桥都没有去,反而去见几个山东百姓,可有异常之处”

朱瞻基并没有隐瞒的想法,在座的杨荣和赵羾跟山东那边关系不深,他也不介意把这件事说出来。

“孙儿怀疑他们是白莲教欲孽,所以要当面见上一见。”

朱棣大惊,“既然如此,何不将他们羁押下来,一查究竟”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就算他们真是,孙儿也不准备抓他们。孙儿今日已经答应他们,只要他们能在漠北极西安营扎寨,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孙儿会许诺他们一个伯爵。”

朱棣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道:“让如此有嫌疑之人替我大明开疆拓土是应有之理,但是许以伯爵你是怎么想的”

谨身殿中就有一个地球仪,朱瞻基带着他们来到了地球仪的前面,转动了地球仪,指着乌拉尔山南麓的方向说道:“皇爷爷,此地距离我大明两万里,不能通船,我大明真能控制如此之远的区域吗”

朱棣还没有回话,杨荣已经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殿下此举甚为高明。若他们是白莲教余孽,发配到这极西之地已经是最大惩罚。大明只需提供一些武器,就能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下来,几十年以后,那里就变成我大明的疆域。即使不成,我大明也不损失什么。”

赵羾也支持杨荣的想法,不过他又说道:“只是这些人不顾大义,许以伯爵之位,太为优待。”

朱棣笑道:“一个伯爵之位,若真是让我大明扎下脚跟,倒也不算什么”

朱瞻基又说道:“这些人之所以来京城,乃是为了一件大案,自去岁以来,朝廷运往山东的几十万石救济粮,却没有被分给百姓,孙儿今日就是为了此事,才耽搁到现在。”

大明如今粮价极低,一石稻米不过两钱五分银子,一块银元,可以买四百八十斤稻米。

但是几十万石粮食,也能值十万两银子了,而且,这不仅仅是银子的问题,没有粮食,百姓过不下去,可是会起大乱子的。

几个人都是聪明人,想到这背后的问题,脸上的笑容都消失了。

手机摔坏了,现在要去修手机,今日先更一章,第二章不确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30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