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十三章 幼军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应天府的城市建设,虽然看似没有太大的作用,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进行这样的改造,似乎劳民伤财。

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皇权时代,朱瞻基对整个应天府的改造,相当于对大明改造的缩影。

通过这种改造,不仅能够增强官员对他的信心,更能将官员的利益跟自己绑在一起。

一个人活着,固然可以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离不开吃喝拉撒睡。

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应天府的改造就是这样一种改变,让所有大臣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朱瞻基的统治产生依赖性,这样的时候,就没有人会来反对他。

而且,即使有失意者不满,也不敢让其他人知道,更没有人会去盲从。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做给朱棣看。

他想在朱棣回大明之前,将应天府的改造形成一定的规模,让朱棣好好看看,选择他监国没有错。

在后世,关于人生的价值,有许多说法。朱瞻基比较认同的就是从生存,安全感,被认同,爱与被爱,理想这五个阶段划分。

他是大明皇太孙,直接跨越了生存阶段。

至于安全感,他这些年的运作,从锻炼身体,到笼络武将,控制经济,研究科技,这个阶段目前也已经达到圆满。

至于爱与被爱,经历了三生三世,他变的格外自私,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需求。

所以,只剩下了被认同感和理想。

这种被认同,除了在乎的人的认同,比如朱棣,比如张氏,更是一种社会认同感。

他改建应天府,同样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关于理想,他的理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也非常艰难。

那就是让华夏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为了这个理想,他能够付出除了生命之外的所有一切。

而且自穿越以来,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着。

哪怕是他现在的父亲,被誉为一代“贤主”的朱高炽,因为阻碍在前面,也被他给挪在了一边。 ǎng

时间进入了段时间,应天府的老百姓们,终于将话题从新式房子上面,转到了科考上面。

那房子建的再漂亮,你不是在內监或者工部的工厂做工,你就分不到。

而且,这也不是没有代价,想住进这样的房子,必须要把在内城的住房跟朝廷做个交换。

所以,没有这样的条件的百姓,只能期待等内城稍微人少一点,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才有可能住进连茅房都在屋内的新房。

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

比如砖瓦行业,比如煤炭业,因为要让人们在家里做饭,柴火灶当然不能再用,要改用煤炉。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大明的环境。

在后世,整个华夏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除了道路两边,成片树林只能在偏远地带才有。

但是现在,到处都是没有被砍伐的树林,开发出来的土地比后世要少了许多。

如今是没有环境保护的,而百姓也全部都是用柴火灶,麦秸和稻杆不够用,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许多不成材的树木都被砍伐,放在那里阴干,然后到了冬季成为了被燃烧的材料。

不过朱瞻基对此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不可能为了环境保护,就不让老百姓去砍柴,不管什么时候,人们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他现在只能大力推动煤炭的应用,一船船的煤炭被內监的运煤船从鸿基煤矿运了回来,还有淮北,那里也是大明现在最大的煤矿之一。

煤炉被造了出来,蜂窝煤被造了出来,如今大明的许多摊贩,包括饭馆,都已经开始用煤炉来做饭。

不过在农村,大部分百姓还是习惯没事的时候去树林里采枯枝回家做饭。那是免费的,而煤炭再便宜,也是要钱的啊

城市建设一时半会不会有大的的改变,何况现在还是农忙季节,要等到秋冬之后,百姓的农活干完了,需要服劳役的时候,才是大建设的开始。

工部那边已经在积极筹备各种建筑材料,就等着农忙之后,进行大建设。

而朱瞻基也给工部和內监下达了命令,虽然以前的时候,百姓服劳役还需要自己带粮,但是从今年开始,服劳役要由朝廷提供粮食。首发

每人每月按照六十斤米,一斤盐,一斤糖,还有十斤面粉的份量发放。

大明现在一点也不缺粮食,光是一个吕宋,现在每年都有两千万石的产量,他们连一半都吃不完。

剩下的粮食,因为难以全部运回来,如今大明的酒商们都直接跑到南洋那里去酿酒,然后直接运酒回来。

当然这些只是普通老百姓喝的酒,真正的好酒,还是用五谷杂粮酿出来的最好。

朱瞻基也大力支持这一举措,并且让內监为这些酒商提供便利和服务。

六月底的时候,朱瞻基终于确定下来了幼军提督的新人选,消息一出,让无数京城的勋贵失望不已。

因为他不是从京城勋贵中挑选的新提督,而是选了他早就青睐的陈懋。

陈懋是大明少数弃文从武的武将,并且功绩彪炳。

靖难之时,陈懋就已经做到了中书舍人,后来其父陈亨决定追随朱棣,他随父一同投靠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

陈亨因伤去世,陈懋率领父亲的旧部,独自御敌于单桥今河北沧州单桥村、藁城、西水寨今河北保定、东平今山东泰安、固镇、小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屡立战功,累升至右军右都督,宁阳伯。

而当时,他才二十一岁,是大明非继承勋爵而获封的最年轻将领。

永乐六年,陈懋佩征西将军印,以总兵官职镇守宁夏。陈懋到宁夏后,使当地号令一新,他善于抚恤降兵。

而且他虽然年轻,却行事公允,那些蒙元贵族也格外信任他。

他镇守宁夏期间,被他招降的蒙元大将多不胜数。

比较出名的就有北元国公阿滩卜花朵,丞相昝卜、知院秃赤与其弟司徒、知院伯颜不花王亦儿忽秃、典住哥,平章都连、脱儿赤,司徒秃鲁塔失,国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儿只速可,同佥阿束等帅众,部众三万,牛、羊、驼马十余万。

永乐七年,蒙元降将都连等叛逃,陈懋率众于黑山追擒都连,并尽收其所部的人口畜牧。

同年十二月,朱棣加封陈懋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进封宁阳侯,累加俸至三千石。

朱瞻基在北征之时就见过这个年轻的宁阳侯,并且对他的印象很好。

但是当时的宁夏局势还非常复杂,他也一直镇守宁夏。朱瞻基不是没人可用,所以只是把他记在心里。

如今北境整军待战,陈懋于六月进京,原本是想借着押运一批新枪的机会到京城来拜见朱瞻基。

但是朱瞻基却将他留了下来,让他担任了这个无数人羡慕不已职位。

一个镇守宁夏的总兵官,跟一个天子亲军的提督,虽然是一样的级别,但是位置的重要性天差地远。

在朱瞻基的授意下,他一边积极了解京城各处情况,一边熟悉部将,为即将归位的新幼军安排营寨。

原本的幼军只有一万两千人,分别驻守下马桥农庄的东部和夹江工业区。

但是现在人多了两倍,光是营寨就要增加四个。

薛禄在的时候,已经选了幕府山,玄武湖,栖霞山,方山这四处建设新营寨,六处营寨刚好将应天府包围了起来。

不过一直到了七月,这些营寨才全部建成。

八月初六,朱瞻基到应天府南的牛首山脚下巡视幼军训练,亲眼目睹应天府的学子多了不少。

如今的百姓,也已经把注意力放在了秋闱这个大明普通百姓鲤鱼跳龙门的盛事上。

城里多了不少学子,这在朱瞻基的意料之中。这还是秋闱举人试,只有应天府一地学子。

要是到了明年春闱,全大明的举人都来了应天府,那个时候,学子的数量会更加惊人。

应天府这几年的变化非常巨大,让几年没有进过应天府的学子都目瞪口呆,有应天府百姓宣传,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朱瞻基的功劳。

所以朱瞻基的马车所经之处,不管有没有看见朱瞻基的身影,都能看到不少学子认真地躬身行礼。

大部分时候,朱瞻基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如今的应天府老百姓对他可是崇拜的很,不管他出现在什么地方,都能遇到老百姓行礼,甚至是跪下磕头的大礼。

只有少数时候,没有心事,朱瞻基偶尔也会自我嘚瑟一会儿。不管怎么说,能得到百姓的真心爱戴,就已经代表了他被社会的认同。

牛首山位于应天府的西南,是大明操兵基地。凡是京卫,一般都是在这里进行训练,然后才会被安排到各卫。

朱瞻基的幼军在去欧洲的时候,留下了大半,只有六千人随他回来。这六千人是组建新兵的基础,不能妄动。

上个月的时候,薛禄带走了新训练的六千人,其中就有一千是老兵。

老兵大多会担任伍长,以此带动新兵,尽快进入状态。

他这次的幼军补充总兵力是三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三万两千作战部队,另有三千后勤装备部队。

从春节之后,新军就陆陆续续进行了培训,大明也有专门的新兵培训机构,并且同时隶属不同的部门。

一方面属于兵部,由兵部负责补给,训练器材,供应伙食。

一方面属于南京守备府,目前南京守备由王景弘担任。在原本的历史中,郑和担任过一段时间这个职位,不过他现在担任了海军总监,所以才有了王景弘的上位。

守备府节制整个京卫系统,有管理权,并且代皇上发号施令,但没有领兵权。

而领兵权隶属五军都督府的中军都督府,基本上由勋贵阶层的公侯伯爵统率。

但是这些勋贵平日是没有调兵权的,他们能管的,只有自己的亲兵。

新兵训练营是常设机构,成国公朱勇担任守备,西宁侯宋琥和襄城伯季隆、驸马都尉沐昕同任南京操兵副守备。

虽然如今这个时代与后世的科技发展不能相比,但是在权力制约上,并不比后世落后。

朱瞻基抵达的时候,校场旌旗招展。两万四千已经训练完毕的幼军士兵,五千老兵,组成了十个巨大的方阵,一个个不动如山地站在炎热的太阳下。

在这个场合,即便是那些与朱瞻基关系亲近的勋贵,也是一脸严肃,不敢有丝毫轻率。

朱瞻基今日也是一身紧身打扮,浑身上下没有平时的装饰,只有一条牛皮腰带系在腰间,上面挂了一把百炼横刀。

明黄的龙袍显示出他的身份,更衬托出了他强壮的身体。

当他龙行虎步,一步步稳重地走上校阅台,随着鼓乐声响起,将近三万士兵纷纷单膝跪拜,齐身行起击胸礼。

整齐的鼓点同时指挥着他们的动作,然后齐声大喊:“扬我华夏,驱逐鞑虏,铁血幼军,匡扶大明。”

这个口号原本是羽林卫学的口号,不过,既然连幼军的名号都给了新幼军,这个口号也随之转给了这支新军。

朱瞻基大手一挥,高声道:“想要荣华富贵,就要拿命来拼贪生怕死,莫入我门”

今日朱瞻基的身边跟着将近两百个内侍,他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担任朱瞻基的传声筒,将他的话高声传递到现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这幼军可是朱瞻基的私兵,也是他除了羽林卫之外,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所以,面对这些士兵,他用的是更亲近一点语气。

作为一个监国太孙,一个未来的皇帝,能承认他们入门,就是无上的荣耀。

用一句老套的话来说,这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

众人跟着鼓点,齐声又喊:“入殿下门,做殿下人。生为殿下,死为殿下。”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平身”

接下来的时间,朱瞻基开始一一授职。

从提督陈懋开始,另有四个指挥使,除了已经调到北明山的一部。剩下的十个守备,三十个千总的军装,军刀,都是他亲自授予。

这是他的亲军,哪怕是一个千总,也要比其他军队的守备更加值得笼络。

今日由李亮一一宣号,原本觉得很荣耀的事,到了他亲自体会,才知道这滋味一点也不好受。

连续宣读了一个时辰的任命,他的嗓子到最后都哑了。

而这三万将士,在各级指挥官员正式任命之后,立即被分成不同的阵营,由各自的指挥使带领,返回营寨。

朱瞻基给了他们五日的时间,五日之后,将会到各营寨进行巡阅,检验训练效果。

一直到将近三万人依次出了操兵营寨,朱瞻基这才从校阅台上下来。

“殿下,你难得出城。这牛首山虽然地势偏僻,却别有一番自然风韵。这里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山周围有感应泉、虎跑泉、白龟池、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含虚阁、地涌泉、饮马池等自然景观”

朱瞻基本来大有兴趣,但是听到什么佛教牛头禅宗,就没有了兴趣。

他今天要是去了,不知道那些和尚又会嘚瑟成什么样子呢。

他打断了朱勇的话说道:“游山玩水孤就不去了,今日出门之时,刘承徽就动了胎气,怕是现在已经生了”

朱勇这个时候嬉皮笑脸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这个是第十些。”

朱瞻基忍不住笑骂道:“你要是有我这么多女人,恐怕比我还生的多。”

提到这个朱能也忍不住有些得意,他虽然只有一妻四妾,但是却有十六个子女都长大成人。

虽然跟朱瞻基不能比,但是跟一般人比起来,这已经很厉害了。

朱瞻基出海之时,怀孕的就超过二十个,但是等他回来之后,长到三岁的,只有十四个。

回来之后,马欣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另外两个跟着一起出海的奉仪,也分别给他生了一子一女。

刘承徽身怀医术,也早有准备,虽然在苏伊士的时候就开始戒了药,但是一直等到回来到了印度,才让自己怀孕。

所以她的孩子,也是最后一个出生。

也不能说最后一个,因为朱瞻基回来之后,后宫又屡传喜讯,如今胡良娣,孙娴她们,又都怀上了。

老婆多了,孩子自然也就多了。对于现在生下来的孩子,朱瞻基并没有太多的开心,已经习惯了。

他虽然已经算是个负责的父亲了,但是现在十四个孩子里面,经常都还容易搞混。

孩子们虽然知道他这个父亲是最亲近的人,但是跟他总有些疏远。

特别是男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怕他,反倒是女孩,跟他更亲近一些。

见朱瞻基无心游玩,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失望的。

他们都不是边军,外地为官,想见朱瞻基一面都难,谁家过个红白喜事,朱瞻基有空都会出现,并不难见。

准备了一番,又摆出了太孙仪仗,朱瞻基坐上了马车,返回皇宫。

朱能,宋琥,还有陈懋,都被朱瞻基喊上了马车。

坐进了车内,朱瞻基将系在大腿上的枪套取了下来,放在了手边。现在天气还很热,在腿上吊着一个枪套,并不舒服。

这把手枪已经被朱瞻基调整的非常精准,虽然握把是全金属的,握着有些硌手,但是习惯了也是一样。

他现在没有做第二把的计划,要不然,下一把的握把一定要留出两边镶嵌木片的地方。这要是冬天拿在手里,更加不舒服了。

陈懋看了看这纯牛皮制成的枪套,问道:“殿下,这就是全应天府流传的手铳可以百米取人性命”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正是,百米有些夸张,因为枪管太短,有效射程也就四五十米吧。”

长枪的威力许多人都已经见识到了,但是朱瞻基这把短枪,众人都是只有耳闻,没有亲眼见过。

朱能就有些好奇地说道:“殿下,可否让臣等见识一下”

朱瞻基自无不可,打开枪套取出了手枪,将弹匣取下,把这支在他们眼里像艺术品的手枪递给了他们。

他们三个人小心翼翼地观察了一番,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恐怕心里都在好奇就这样一个铁疙瘩,如何能有那么大的威力。

陈懋眼睛盯着朱瞻基手里的子弹,仔细看了一会儿问道:“殿下,火铳的原理臣倒明白一些,现在的这把手铳,连点火都不用了,是何道理”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道理我是不会说的,不过倒是可以给你们看看威力。”

打开了马车的窗子,朱瞻基看了看外面,从陈懋的手里拿回了手枪,将弹匣装了进去,打开了保险。

以这个时代的人的惯性思维,重视成果,轻视过程。在他们看来,可能这把枪很重要,但是对朱瞻基来说,制造这把枪和子弹的工艺和原理,更加重要。

这把枪就是给力他们,最多子弹打完,就变成了废物,只能砸人了。

但要是知道了制造子弹的工艺,那才是真正的威胁。

等了一会儿,没有见到什么值得开枪的目标,朱瞻基将车厢壁上凹槽里装的苹果拿了一个,递给了外面的李亮。

“老样子,给我用力向上抛。”

李亮接过了苹果,从马车上跳了下去,向前跑了几步,大声喊道:“殿下,奴婢要抛了。”

马车快要经过李亮的时候,他微微下蹲,手掌向上,将手里的苹果使劲抛了上去。

朱瞻基手中的枪也迅速伸了出去,等到苹果在半空中上升力将尽,快要下落的时候,朱瞻基开枪了。

一声巨响让三人都吓了一跳,反倒是其他人,包括拉车的马,都没有丝毫受惊。

李亮捡了几片苹果的碎屑,回到了马车上,笑着说道:“殿下,这苹果就赏给奴婢吧。”

朱瞻基笑了笑,他哪里是缺苹果吃,只是卖乖讨好而已。

陈懋忍不住问道:“殿下,既然有如此利器,不受风雨影响,为何不装备军中”

朱瞻基笑问:“现在我大明的火枪,难道不是利器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75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