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一四章 计划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最后,朱瞻基接见的是孔家一行。

因为国家与民族的编撰,朱瞻基这次对孔家的人和蔼了许多,不仅和声和气地接见了他们,还给孔彦缙恢复了衍圣公的爵位。

孔家能按照朱瞻基的意思,从儒家经典,周易里面用古文典意衍伸出国家与民族的理论,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恢复爵位。

朱瞻基现在还用的上孔家,自然不介意给他们一点甜头。

他们毕竟是圣人之后,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具有权威性。这一点,就是大明第一才子解缙都比不上的。

他们编出来的国家与民族一书,这次一经刊印,就会成为整个大明的理论思想指导,这份功劳,比打了一个大胜仗,征服一个国家都要大。

今后,不管是谁,如果是本民族内部的纷争也就算了,要是再有异族入侵,恐怕没有人敢在投靠敌人。

这个时代的人,比后世更加单纯,也比后世更加纯粹。

在没有民族大义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为了家族投靠异族,但是有了理论思想的指导,人们就会被这种道德礼仪限制住。

只要没有汉奸,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被一个异族征服。

而这次善待孔家,也让朱瞻基在士林中的名声好了许多。

今年五月,朱瞻基直接瓦解孔家,虽然没有什么反弹,但是这对他的名声影响并不好。

孔夫子在这个时代的声望,可要比后世高的多,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自认是孔氏门徒。

虽然孔夫子是孔夫子,孔家是孔家,但是在许多人的眼里,善待孔家也就是尊重读书人。

初一的大朝会结束,这才代表一年的新春开始,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进入了走亲访友的程序。

宫中今年也开放了门禁,不仅是朱瞻基的这些后妃,就连朱棣和朱高炽的妃子们,早先也都接到了通知,可以在初一到十五之间,接见自己的亲眷。

这件事对朱瞻基来说,影响不大,因为他的妃子们年纪都小。有了孩子的,牵挂都在孩子身上,没有孩子的,都在考虑站稳脚跟。

而像朱棣的那些妃子,许多都入宫二十年了,难得被允许接见亲人,如今都对朱瞻基感激不尽。

正月初六的大朝会,代表一年的开始。

这一天,朱瞻基颁布了两个法令,正式立法。宣布了大明从今之后废除裹脚,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裹脚,都是违法。

而第二个法令,则是废除了殉葬制度。今后不管是皇族,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今后都不允许逼人殉葬。

第一条法令因为朱瞻基之前在蹴鞠大赛开幕式上,就曾经提出过,所以大部分百姓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但是第二条法令朱瞻基此前从来没有声张过,这条法令一出,宫中诸妃对朱瞻基的印象更加好了。

宫中的这些妃子,大部分都一无所出。她们不得朱棣,朱高炽的宠爱,对他们也没有多深的感情。

即便是这样,如果朱棣,朱高炽去世,她们也要殉葬。

没有人不想活着,大部分女人都不想殉葬,如今朱瞻基废除了殉葬制度,她们如何不感恩戴德

朱瞻基这些时日除了必要的应酬,也一直在忙着接见后妃的亲族。

他这个女婿当的格外轻松,这些个丈母娘,老丈人可没有后世的张扬,相反把女儿嫁给了朱瞻基,还要对朱瞻基叩拜。

即便如此,他们依旧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朱瞻基抽一点时间接见他们,对自己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却能感动之极。

他们也都竭尽所能,给自己的女儿送来了重礼,不过朱瞻基吩咐了下去,除了必要的礼物,大部分礼物都退了回去。

不仅如此,每个后妃一视同仁,由內监出面,全部都准备了一份回礼,让他们满载而归。

废除殉葬,整个皇宫的气氛登时好了许多,朱高炽的那些妃子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朱棣的身体还好,但是朱高炽几次病危,他的妃子们个个提心吊胆,生怕朱高炽一去,她们就要陪葬。

现在,她们不用担心了。

这条法令让朱高炽是有些不悦的,初六的晚上,还特意让何纯叫了朱瞻基到文华殿说话。

一见面,他就质问道:“如此大事,你不跟你皇祖商议,也不跟我说一声,就直接颁令”

虽然在后世被称作仁宗,但是朱高炽还是有着这个时代人的典型思想。

朱瞻基只是答道:“谁人不是爹生娘养,又怎舍得因夫君过世,就被逼殉葬何况孩儿只是不让被逼殉葬,若有女眷自愿殉葬,孩儿也是不管的。”

大明初期,百姓是很少殉葬的。甚至为了提高人口,妇人年不过三十,朝廷还要另安排他嫁。

这个时代,是不流行什么贞节牌坊的,那要到明朝后期,人口进入爆炸阶段,人多地少了,才会流行开来。

听到朱瞻基的回答,朱高炽叹了口气。他很清楚,自己这个儿子已经成长了起来,甚至比他自己做的更好。

除了父亲的身份,他在这个儿子面前没有了任何优势。但是父亲的架子也不能经常摆,毕竟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若是伤了这个儿子的面子,谁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来。

他已经能感觉到整个內监,京卫对他的软禁,虽然这是朱棣安排的,但是若没有朱瞻基的允许,也不会一直监管的这么严格。

杨溥被从大牢中放出,但是至今未能进宫一见。不用想,就能知道这是谁的手笔。

朱高炽也心塞,这是自己的儿子啊,但是为了权力,也六亲不认了。

他很清楚在权力面前,父子亲情都要往后排,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是让他很难过。

“杨溥年前就给我来了信,他跟随了为父十几年,我想要见见他。”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件事,信里写了什么他都清清楚楚。

杨溥有才华,文采过人,但是也仅仅如此。朱瞻基不让他进宫,不是怕他会闹出什么事来,只是为了不给朱高炽希望。

所以他回答说道:“孩儿已经知道此事,过了十五,父王去别院休养,定会让他相随。” ǎng

朱高炽盯着朱瞻基的眼睛问道:“难道现在不能见吗我是你的父亲啊”

朱瞻基叹了口气,坦然看着朱高炽道:“父王,问题不在于你见不见他,而在于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孩儿从来没有软禁父王的意思,只是不想父王弄出一些是非,让他人离间了我们父子感情。”

朱高炽苦笑了一下,转身睡向床榻的里侧。“你去吧,何至如此啊”

“父王好生安歇,明日孩儿就让杨溥进宫。”

听到朱瞻基的脚步声离去,朱高炽才转过了身体,躺在榻上,望着屋顶发呆。

虽然看似自己赢了,但是既然朱瞻基已经把话说开了,那他就绝对不敢有任何动作。

因为他不敢对自己怎么样,但是今日能把杨溥放出来,明日也能把他再关进去。

何纯看着躺在床上的朱高炽,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是,朱高炽却没有忘记他,开口说道:“让淑妃和丽妃来给孤按按,睡的久了,身上乏的厉害。”

何纯轻应了一声,悄然出了屋。他知道朱高炽这是心里不痛快了,又想在女人身上寻找一些存在感。

但是他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体受得了吗

朱瞻基出了偏殿,张氏就让身边的太监郭大使叫住了他。跟着郭大使来到后殿,张氏今日也接见了不少夫人女眷,此时让人帮她按着身体。

朱瞻基进来问安,她就打发了其他人离去,坐起身来,让朱瞻基坐到了床边。“你父亲又叫你过去做甚”

“可能因为孩儿废除了殉葬,他心里有些不痛快,找孩儿说了几句。”

张氏对殉葬并没有担忧,身为以后的皇太后,后宫的女人死完了,也轮不到她殉葬。

听了朱瞻基的话,她又看了看朱瞻基的脸色,才说道:“你父亲心里不痛快,但是你也不要委屈了自个。自上古以来,上千年了,都没有殉葬制,瞻基你废除,这是做了好事。”

朱瞻基笑道:“孩儿倒是没有想那么远,只是不愿意宫中女眷人心惶惶。她们不用担忧了,这宫里的笑声也会多了许多。”

张氏点了点头,又说道:“我今日见了夏国公夫人,她如今年岁大了,日子反倒过的不顺心了。”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问道:“孩儿倒是没有听说到什么不谐啊,怎么回事儿”

夏国公夫人是已经过世的夏国公顾成的老妻,顾成因功世袭镇远侯,追封夏国公。

他们一家也算是满门忠烈,一家帝杀了四个,还有一个战场上送命。

如今还活了三个儿子,不过继承家族勋爵的是长孙顾兴祖,如今也是第四舰队的主帅。

张氏说道:“顾兴祖不在京城,三个儿子越大越不省心,各个小心思都不少。虽然夏国公夫人没有明说,但是也能看出来她心里不畅快,想不顾年老,去广州湾投靠大孙子。”首发

“顾兴祖如今人在西洋,也不在广州湾,何况怎能让一个下”

张氏点了点头说道:“当初你允炆叔一下子杀了她四个儿子,我当时跟你祖母接见了她,她都没有掉一滴泪,今日反倒是老泪连连。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也不要大动干戈,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帮老夫人解决后顾之忧。”

朱瞻基本来就有心整顿京城勋贵,留郑能在京,就是想让他帮自己处理这件事。

如今吏治清明,封赏又足,武将勋贵家族大都没有吃空饷的恶习。

但是京城勋贵们大部分已经过了三代,三代的浮华生活,养出了不少纨绔子弟。

这些人大错不敢犯,小错却不断。

原来顾佐在应天府尹任上,秉公执法,惩治了不少勋贵子弟。

如今赵羾接替了他的位置,赵羾领军作战还行,这治安管理不是他所长。

虽然朱瞻基没有专门关注,但是有不少情报来源,很清楚京城的风气不如以前。

这其中,这些勋贵子弟就是主要原因。

朱瞻基想要借机惩治一番,然后都发配军中训练。等朱棣回归,大移民开始,就把他们都送到海外去。

这征略海外,对有理想的年轻人是美差,但是对这些纨绔子弟可就要命了。

朱瞻基也不可能在羽翼未丰的时候自己拆自己的台,毕竟军队的稳定最重要,他不能一下子把勋贵阶级得罪完。

这件事就是要做,也要讲究策略,循序渐进。

回了兴庆宫,朱瞻基就让孙林安排人去了解一下镇远侯府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內监,咨情司的情报网是比不上锦衣卫的。京城各府,都有锦衣卫的暗线。

第二天,杨章德就把情报送到了朱瞻基的案头。

当初顾家长子顾统做到了普定卫指挥使,因为顾成投靠朱棣,他们被朱允炆所杀。

现在还剩下的三个儿子,是当初的幼子。

这些年来,他们也都蒙了父荫,一个个都挂名在五军都督府,领一份钱粮。

相比上面死去的五个哥哥,他们就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特别是在顾成死了之后,一个个都成家立业,分府别居,有了小算计。

他们倒是没有大恶,关键是看中了顾家留下的家产。顾兴祖不在京城,这个爵位他们是不能指望了,想要点银子倒也说的过去。

但是为了银子,三兄弟闹的不可开交,闹的老母亲到宫中告状,这就说不过去了。

“殿下,这顾家老七就在我锦衣卫挂了个空衔,想要对付他们,就是一句话的事。”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惩治他们的事儿,而是要借他们这件事,如何整治京城勋贵中的那些米虫。大明不能养闲人,也不能让他们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无所事事。”

“那”杨章德不是一个谋将,给不出更好的意见了。

朱瞻基跟金阔说道:“这两天你去牛首山,让朱勇安排一处营寨,要大一点。如今这京城勋贵家族,凡是没有正当司职的,孤准备全部扔那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54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