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二五章 下西洋计划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殿下,该休息了。”

“不急,我将这个设计完稿就休息。”

薛尚宫凑到近前,只见朱瞻基面前的案几上摆了一大叠的白纸,每一张白纸上面都画着比较抽象的图案,这跟朱瞻基以前画的工笔有着巨大的差异。

朱瞻基的字写的不错,画画也还过的去,包括雕塑也能入眼。不过他的风格偏向于工笔和写实,与现在推崇的写意是两个风格,所以不太受到认可。

“这是什么”

“皇家旗帜,国旗,还有军旗。这些只是初稿,明日拿给皇祖父过目,然后确定下来。”

既然要下西洋,朱瞻基当然想到了吧国旗,军旗,还有皇家旗帜制作出来。

皇家旗帜主色调是红黄色,图案是一条黄色的五爪金龙,口中衔着太阳。

而国旗淡黄色调,是略小的金色太阳与一个稍大的银色月牙,组成了一个大圆,代表日月。下面有一片蓝色,缀以波浪线,代表日月升起。

军旗分为海军和陆军,陆军是黄色调,缀以红色,一个囊括了亚欧大陆和南洋群岛的地图,代表大明疆域,上面是日月,下面是各军的代号。

而海军旗与陆军旗几乎一样,不过是蓝色调,陆地是黄色。

这些旗帜也都是差不多三比二,或者是五比四的比例,不过与现代国旗不同的是,高度长一些,宽度短一些。

因为这个时代的旗帜为了撑起来旗面,基本上都是竖着的长方形。其实这样的设计,比后世的旗子,更加符合力学原理。

高度长一些,吊在旗杆上,展开的面积也就更大。鬼知道后世的国旗为什么就变成宽度更长,要是没有风的时候,就软耷耷地垂在旗杆上。首发

至于只有亚欧地图,也是朱瞻基有意为之,只有等到大明实际占据了那些新大陆,才会印在旗帜上面。

现在欧洲,还没有出过国门呢,如今也就是葡萄牙刚刚在北非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

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有什么国家。

薛尚宫叹了口气,帮朱瞻基将这些画稿都整理好,收了起来。“刚回来没多久,你就又要出门了。”

朱瞻基笑道:“要是没有意外,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出远门了,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薛尚宫还想说些什么,几个太监和宫女跑到了朱瞻基偏殿的门口,激动地说道:“殿下,陈良媛要生了”

陈良媛就是朱瞻基以前风花雪月四女中的秋月,成为朱瞻基的嫔妃后,用回了自己的名字。

朱瞻基对她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闻言跟薛尚宫说道:“你去跟杨奉御交待一声,我先去陈良媛那里,晚一点再去她那里。”

按照规矩,朱瞻基今天是要陪杨奉御的,不过现在孩子要出生,他当然要先去看看孩子。

当天晚上,一直到凌晨时分,陈良媛被折腾的死去活来,才生了下来了一个男孩。

至此,朱瞻基已经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

对国旗的设计,朱棣根本不重视,相反,对于皇家旗帜和军旗,他却格外在意。

对于几面旗帜,他也提出了一些意见,进行了一番小的调整,然后拿到了朝堂上去讨论。

大臣们知道这是朱瞻基的设计,又得到了朱棣的认可,所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反对,就定了下来。

由礼部牵头,內监印染局负责印制,各种龙形和日月都有现成的模板,最迟半个月,就能拿出成品。

这只是一件小事,相对于朱瞻基做的那些造福万民,或者是能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事不值一提。

看到这件事已经走上了正规,他就不再关注。只要这些旗帜印出来,不需要多久,各个地方政府,军卫,都会收到印出来的国旗和军旗。

除了银行的组建,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下西洋的人员配置和物资筹备上。

在以往,郑和四次下西洋,人数大约都是两万七八千人左右,舰船两百多艘,包括了大小不同的各种船只。

舰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是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人员方面,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分成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是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航海部分主要负责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

外交贸易部分包括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

后勤保障部分是负责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则是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

这种船队人员组成,舰队编制都是是完善的、严密的。

而这次由朱瞻基亲自率队下西洋,人员方面最少要增加两倍。光是他的亲卫就达到了一万两千人,还有二十多位王府世子,郡王,他们每人带领的团队最少也有三四百人以上。

除此之外,还要增加贸易人员,增加作战部队,如今的人员虽然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粗略估计,人数有将近十万,舰队的规模达到近千艘。

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就是大明舰队的全部家底,实际上,哪怕是近千艘战舰,也只占据了整个大明海军总战舰的四分之一而已。

在永乐十四年,大明王朝拥有近四千艘艘船,其中一千三百艘巡船,一千三百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四百艘宝船和四百艘运粮漕船,此外还有两百多艘远洋宝船和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

如果加上河船和私人的海船,如今大明的船只总数将近两万艘,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的船加起来,也没有大明一家多。

如今距离出发还有近三个月,朱瞻基已经要开始安排人手,以及组建指挥系统了。

不过,这些工作朱瞻基基本上都安排给了郑和,这方面他的经验更加丰富。

除了一些成建制的军队安排,朱瞻基基本不插手。

人员的增加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其他在舰队编制和人员构成上,四次下西洋已经将这套系统组建的非常完善了,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

朱瞻基需要安抚的,就是海军各位将领,因为大部分人都想跟着朱瞻基一起下西洋,然后再捞一笔功劳。

对于众将的积极性,朱瞻基也不能打击,只能以安抚为主。实际上,这次跟他一起回到京城的海军舰队,基本上都会带上。

从东瀛回来的时候,他带回来了海军大约三万多人的舰队,他们都是在作战中比较勇猛,并且在战术执行上,贯彻的比较透彻的舰队。

这次下西洋,朱瞻基可不愿意像前几次一样,只是带去和平。如果有人不听话,那是需要教训一下的。

为此,在火枪的换装有限序列,朱瞻基也增加了几支两栖部队的份额。

当然,他们不可能全部换装火枪。朱瞻基基本上能保证每一卫五千五百人,派发一千支火枪,丰富他们的战术安排。

如今这些军队的人员还在放假期间,从下个月起,他们就会在新江口水寨,进行火枪的实弹训练。

这些自然也有都督刘江和三大舰队的总兵官来操心,朱瞻基依旧只用了解一下情况就可以了。

身为一个上位者,这些都不需要他亲自费力运作。只要把任务安排下去,会有无数人愿意干,为了这个机会还要拼命竞争。

筹备贸易物资,是朱瞻基需要操心的另一个方面。

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是什么都缺。无论大明运出什么样的物资,都是供不应求。

但是货物与货物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因为有些商品的利润不到一半,有些商品的利润却能达到几十倍。

大明向南亚各国输送一些铁器,工具,比如锄头,镰刀,利润其实就不太高,铁器方面,铁锅的利润的最高。

但是为了笼络这些小国家,让他们安定下来,所以明知道这些商品的价值不高,也要卖一部分给他们。

但是如果跟中亚,欧洲的各国贸易,那么这些铁器工具是当然不会卖的,要卖也要卖那些丝绸,茶叶,瓷器这些高利润的商品。

当然,也少不了香料。

从去年开始,內监前往南洋的商船,运回来了最少二十船的香料。这些香料的总重已经达到了两千吨,其中一大半都是从香料群岛运回来的。

整个香料群岛一年的香料产量如今也只有一千多吨,除了他们自己吃的,其余的全部被內监垄断。

而当地人根本认识不到这些香料的价值,不少內监的太监们,甚至安排了自己的家人在那里买下了一座座岛,然后专门给大明供应香料。

剩下的香料则是来自溜山,也就是后世的斯里兰卡,还有一些是来自印度南部和泰国,柬埔寨等国。

但是这里的香料无法垄断,因为帖木儿国和莫卧儿国的前身德里苏丹国也垄断了一部分香料。

十几年前,帖木儿国为了将香料卖到欧洲去,甚至不惜发动了一场大战,直接攻占了奥斯曼帝国,活捉了他们的国王巴耶塞特一世。

而当时,帖木儿国并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救了整个欧洲。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几乎快要灭了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

洪武二十九年,奥斯曼帝国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欧洲人除了用巨款赎回三百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

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

但是,帖木儿国却一下子将奥斯曼打败了。

相当于帖木儿国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因为巴耶塞特死在监狱里,他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

而他们在欧洲占领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在欧洲的扩张,让拜占庭帝国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如今的香料,基本就控制在了大明和帖木儿国以及奥斯曼帝国手里。

奥斯曼帝国其实比较苦逼,他们现在根本得不到亚洲的香料,只能从非洲获取香料。

但是非洲的黑人太懒,香料的产量低的可怜。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欧洲对香料的渴求和巨大消费。

欧洲的土地其实不适合种农作物的,从古至今,他们的粮食产量就不够。不过,欧洲的土地却是天然的牧场,所以适合牲畜生长。

在如今这个时代,欧洲的中心还是南亚,西欧和北欧还是蛮夷之地,就是因为在南欧的土地能供应充足的粮食。

欧洲人以肉食为生,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情况下,一头牲畜不可能一顿吃完,肉就很容易泛滥变质,所以古代欧洲人常吃臭肉而不是鲜肉。

为了解决食物变味的问题,加上浓郁的香味,香料就被引入了欧洲,因此香料也成为了需求极大的食物。

香料散发出的香气、制成的食品在地中海周边地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罗马人食用香料并把这看成是文明饮食的标志。

而在罗马人的葬礼上香料也必不可少。罗马人热衷于火葬,他们的葬礼上肉桂是主角,罗马人相信火葬配上肉桂象征着死者的灵魂将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所以无论罗马帝国的国势如何变化,罗马人对香料的热爱始终如一。

甚至向某人涂抹香料和供奉香火,在罗马就是称王的前提。

欧洲人食用香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就导致了需求量的节节攀升。

再过几十年,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的兴起。最初的原因不是为了瓷器,不是为了茶叶,也不是为了黄金和丝绸,而是为了香料。

因为瓷器可以用锡器代替,茶叶可以用草汁代替,丝绸可以用麻布代替,但是香料无可替代。

香料在近代以前绝不仅仅是保存肉类的调料,因为它的价值要比肉类要高的的多,这么做好比在廉价布鞋上镶嵌钻石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朱瞻基前世就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

一个德国的科隆大主教,能推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七大选帝侯之一,这七大选帝侯是四个俗人加三个大主教,比如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他们能直接选举罗马帝国皇帝。

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去朝见罗马教宗。结果行至半途大主教病逝了。

死在半山腰上了,没有香料啊,没法儿给涂抹香料防腐啊,怎么办不然过几天这尸体就烂了臭了,没法带回去。

他的随从也真有招说,干脆给他煮熟了得了,煮熟了他就不烂了。但是这些随从的手艺太糟糕了,火候掌握不到位,最后把大主教煮成了一锅肉汤,就剩一副骨头架子在里头了。那没办法了,只好把这个汤倒了,把这骨头架子带回主教座堂。

别的主教都是全尸下葬的,这位主教就是一副骨头下葬。所以只是从这一点,就能说明欧洲人对于这个香料的那种渴望是多么强烈。

当时的人们迷信地认为散发出恶臭的尸体是灵魂堕落的标志,一个人如果有了圣洁的灵魂即使死去他的尸体也会发出香料的味道,这使得基督教会成了香料的最大收藏者。

香料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与欧洲人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从出生洗礼到死亡棺材的陪葬,都离不开香料。

进入到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东西方贸易断绝,让欧洲人得到香料越来越困难了。

所以欧洲人才开始跟这个阿拉伯人做买卖,阿拉伯人是很精明的商人,把东方的香料去运到威尼斯,阿拉伯人是头道贩子,威尼斯二老板,批发商再在欧洲各地批发。那么这个香料从亚洲运到威尼斯的价格相当于原产地的五十倍。

虽然这个价格可能略有出入,但是出入不大。

存储了这么多的香料,其实也是一个麻烦事。宁波市舶司的余先就多次提到,光是为了存储这些香料,现在市舶司预算一直在超支,因为光是为了盖仓库就耗费不少。

因为大明的香料产量也不少,肉桂、豆蔻核仁、丁香,胡椒,八角几乎都有,销量不大。大部分都卖不出去,只能存在仓库里。

但是对朱瞻基来说,这一些都是划算的,压制下了所有的反对意见。

这次下西洋,他就准备打开海上航线,将这些香料卖给欧洲各国。

当然,想要顺利占领欧洲的贸易市场,不仅仅只能商业,还有可能需要武力威慑甚至是镇压。

那些不听话的欧洲城邦主,还有垄断了此时欧洲香料贸易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经济征服欧洲的绊脚石。

在另一个世界里,那被欧洲用枪炮敲开国门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贸易,他都想重新实施一遍。

不过,如何去欧洲,也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走海路耗费最少,最方便,但是也最远,最不安全。

如今可没有苏伊士运河,只有古运河。因为着这里他曾经杀了不少人,还闹出了一场国际纠纷,所以他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非常了解。

在公元前八世纪,古埃及的法老就在这里借用尼罗河的支流建造了一条古运河。

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人占领埃及之后,疏浚了运河,但是依旧需要依靠人力拖曳。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亚历山大远征军进入埃及的托勒密家族,对这条运河进行了改进。人工操作的水闸与水库,帮助运河具有了蓄水调节能力。

这条运河可以自主行船了,就被后来的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一直使用到十二世纪。

只是古代的运河毕竟在各方面,还是不如近现代的同类产品。尼罗河日渐不稳定的水位与高昂的维护费,让埃及人最终放弃了运河。

很多商队会选择从亚历山大港进入尼罗河,再从尼罗河岸登陆,用驼队将货物送到红海边的港口转船。

所以大明舰队想要前往欧洲,不能利用这条运河,只能绕过整个非洲。

至于后面威尼斯商人为了香料,想要开挖苏伊士运河,那是几十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现在根本还没有这个计划。

朱瞻基别的都不担心,他对全世界的水文条件都很很熟悉,绝对不会迷路,也会带足蔬菜,干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

但是这个时代的台风,却是远洋的最大困难。 ǎng

即便是后世的钢铁巨舰,在面对大海的时候,都显得那么无助,何况是现在的木船。

太平洋和印度洋还好办,只要避开台风期,问题都不大。

但是大西洋的水文条件是除了北冰洋以外就危险的,那里不仅仅有台风的威胁,还有全世界最危险的暗流和巨浪,这个根本就不是避开台风期能解决的。

大西洋暖流给欧洲带来了温暖的气候,却也让这片大洋显得危险无比。

朱瞻基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做下了许多个记号,这些据点,都是大明需要占领的据点。

现在,他在苏伊士运河的位置,画了一个圈,打了一个问号。

可以说,这是未来几百年间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到底要不要占领,朱瞻基心里也没有拿定主意。

打败马上就要倒台的马穆鲁克王朝,对大明来说轻而易举。帖木儿当初就打到了大马士革,洗劫了大马士革以后才离开,更别说有了火器的大明军队了。

打下来之后开挖运河对大明来说也轻而易举,几个威尼斯商人都有这个财力,更别说大明了。

但是,开挖运河之后的维护,包括周边复杂的局势,都将牵扯大明巨大的精力。今后的几百年,这里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大明派的人少了,守不住,派的人多了,就不划算。所以在接触到马穆鲁克国王之前,在了解具体的情况之前,朱瞻基有些拿不定主意。

他叹了一口气,还是且行且看啊,如果到时候贸易正常化了,每年的利润多了,也许他不开挖这条运河,也会有人督促他挖。

这一次,还是从南非绕过去吧,顺便,在南非那里也建设两个据点,为以后占领那里做准备。

今天要去郑州出差,明天的更新稍晚一点。请大家见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241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