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二十八章 格物学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永乐十三年,朱瞻基初见马迪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不到十五岁的半大小子。

整整五年过去了,他从一个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工匠的儿子,变成了一个大明在物理学方面的专家。

虽然在资历上,他比不过许多大半辈子都投身这个方面的工匠,但是在对物理学的总结和研究上,他却走在了最前面。

这主要跟他还没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就被朱瞻基影响又很大的关系。

从小喜欢做工,喜欢研究,这给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后在十四岁的时候,遇到了朱瞻基,而朱瞻基为他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

朱瞻基的滑翔翼只是一个开端,他的手工作坊让马迪见识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关键是朱瞻基的引导,让他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中国古代绝对不缺少对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并且因此诞生了一系列享誉历史的著作。

这些著作在民间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许多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但是,朱棣从登记编纂永乐大典,整个大明几乎所有的图书,皇宫里都有收藏。

从墨经,考工记,论衡,考灵,一直到宋代的天工开物,皇宫内都有收藏。

就连朱瞻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唐代刘宾客嘉话录,这样偏门的图书,皇宫内都有。

所有涉及到物理学,格物方面的书,朱瞻基从小就让那些太监们帮他搜集出来观看。

通过对这些书阅读,让朱瞻基很清楚中国古代在各个方面研究的成果和应用。也非常佩服古人在不了解事物本质的时候,就能以自己的一套经验总结出一些结论感到惊讶。

当然也有一些在他看来啼笑皆非的结论,不过那只是因为眼界所限。

总体来说,古人对物理学的认识,绝不是后世人认为的那么肤浅。

当然,因为整个社会对格物的不屑,导致优秀人才都去学儒,只有少数人研究格物。

这种对格物的不重视导致了人才的断续,也导致历史上缺少对物理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显得很零散。

比如曹冲称象的等量替换,就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开拓思维。可是这件事发生了两千年,一直要等到外国人侵略中国,把他们那一套拿出来的时候,中国人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古人早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其实就对力学和光学进行了归纳,杠杆原理在书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因此诞生了秤,独轮车等一系列应用的工具。

而且在墨经里面,也阐述了光与影,小孔成像,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可惜的是,这样的学问只能藏在皇宫的典籍库里,根本没有人愿意学。

因为学这些对改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没有任何帮助,还会遭到打压。

除了力学与光学,中国古人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并不少,比如声学。

庄子艺术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

墨翟曾在地下设瓮,利用共鸣现象,探查敌方挖洞攻城的计谋。到宋代曾公亮,在他的武经总要中,把这种方法称为“瓮听”,这是声学效应在军事中的应用。 ǎng

而磁学就不必多说了,指南针的发明就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人在磁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还有热学,这又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

早在春秋时期,考工记就对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并且形成了长期以来的钢铁熔炼工艺。

而在论衡中记录了热平衡,热传导及冷热循环状态下的物态变化。

三国时期的孔明灯,更是对热学的一种应用。

至于电学,虽然这门学科是后世才有的,但是实际上,这门学科的记载是从人类文明历史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古时候雷电交加,点燃大树,人们就对雷电有了认识。

汉书中记载了尖端放电,避雷知识和有关装置。

西汉时期博物志就记载了摩擦玳瑁,能够让玳瑁带电,吸附小颗粒。

论衡中记载了利用磁石摩擦生电。

到了唐代,玄真子一书里面就已经对雷与电之间的联系和分别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零散的应用,很少有像秤一样,能从古应用到现代的工具和理论阐述。

这不仅仅是古人只重应用,不重理论,关键还是缺少其他学科发展的土壤。

朱瞻基自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研究这些的。所以在遇到还不到十五岁的马迪的时候,他把这些书全部送给了马迪,让他这个本身就对物理学有兴趣的大孩子来研究这些。

而马迪也没有辜负朱瞻基的期望,很快就把古书里面,关于物理学的应用,按照朱瞻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这是他在三年前拿给朱瞻基的书。

除了这些,他对朱瞻基的滑翔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又添加了一门流体力学。

又是三年的时间过去了,马迪已经快二十岁了。

由于朱瞻基的吩咐,马家并没有给马迪说亲,他自己也没有成亲的想法,整天埋头在下马桥农庄的研究室里。

三年前他拿给朱瞻基的书只是别人的东西,但是现如今,他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进行过试验,增加了许多内容。形成了一本集理论,实验依据,原理分析的物理学丛书。

他虽然年轻,却是朱瞻基的羽林卫学的讲师,这几年来,他的学生臣子弟。

所有人哪怕一开始对他教的物理学不以为然,却不能忽视滑翔翼带来的影响作用。

大明的滑翔翼都是在他的带领下生产出来的,滑翔翼已经成为了大明军中的重要的侦察兵种。

不仅羽林卫学的学生,就连各边军,也都派出了经过专业军事训练的人来下马桥学习滑翔翼,这让年轻的马迪受到了整个朝廷的重视。

那些勋贵子弟,文臣子弟再自认身份高贵,也不敢忽视这个未来的国舅,所以这让马迪的声望越发高涨了。

朱瞻基原本是考虑将自己的大妹妹嘉兴公主嫁给马迪,嘉兴生于永乐七年,比马迪小八岁。

马迪家境富裕,本人性格温和,甚至有点小受,嘉兴嫁给他应该是个好归宿。

但是哪怕按虚岁来算,嘉兴今年也才十二岁,想要结婚还要等两三年。

但是这次回到大明,他把这件事跟张氏提了一次,却遭到了张氏的反对。

不是因为张氏看不中马迪,而是因为朱瞻基本身已经娶了马迪的妹妹,再把公主嫁过去,有换亲的说法。

虽然换亲在百姓里面很普遍,但是正因为这样,连地主豪绅都忌讳换亲的说法,更别说皇室了。

所以现在朱瞻基看到马迪,心里还有些愧疚,有心要帮他找门好亲事。

以马迪的条件,原本可能并不在勋贵的眼中。但是朱瞻基娶了他妹子,以后登基,马家最少也有个伯爵。

他虽然是家臣中都名声显赫。

而且他还不用从军,性格温和,长的还好,家中更是家财万贯。

所以他不愁找不到媳妇,就连一等一的勋贵家族,也是想跟他结亲的。

视察了格物研究院,朱瞻基特意吩咐马迪:“这本格物基础目前已经完善,今后将作为羽林卫学基础教材。但是你不能一直把自己限制在这个位置上,今后的大明需要你的地方更多,你也应该把耕读的精力放在继续深化研究上。所以,你现在的任务是从羽林卫学中挑选几个得意弟子,教会他们书上的东西,然后卸任讲师之职。”

马迪有些急了,长揖道:“殿下,微臣愿意教书,何况现在微臣一日才许教课半个时辰,就是备课也不要半个时辰,一日一个时辰足矣,并不耽搁微臣研究。”

朱瞻基笑道:“以你如今的成就,让你当讲师是委屈了你,再等几个月,我要组建我大明第一所大学,届时会升你为教授。”

“大学不是太学微臣连举人都不是,还能当教授”

“我说你能,你就能。”朱瞻基没想现在就跟他解释大学的不同,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欣儿如今已经怀孕七月,三月怕是就要生了。我们一出门就是三年,你也让你母亲多去宫中探望,不需在意他人的口舌。”

“是”

让李亮收起了马迪新编的格物基础,几人移驾到了格物研究院旁边的小院子。

电力研究院可是说是朱瞻基期望最高,却发展最慢的部门,这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电力的研究需要各种理论的奠基,连什么是电都还不清楚,就想要利用电,这个步子有点太大。

其次就是应用研究方面,朱瞻基自己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说,他很清楚电机的作用,工业发展需要电,而电能转化为动能,最重要的就是电机。

可是朱瞻基只知道电机是用铜线包绕而成,但是什么工作原理,他也不知道。

在最广泛应用的电灯上,朱瞻基知道电灯泡最开始是竹炭的,后来是铅丝。

他也跟研究人员说了灯泡的作用,但是直到现在,电灯依旧没有能生产出来。

如何用竹炭做灯丝,朱瞻基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教别人

至于用钨丝做灯丝,那更难,因为钨的熔点有三千多度,现在的冶炼水平,根本达不到那一步。

所以现在的电力研究院,还是皇家的一个玩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派出去表演一番。

这些人的干劲倒是不小,磁石越来越大,线圈越绕越大,用巨大磁石和线圈做成的发电装置,能轻易把人电死。

朱棣就曾经突发奇想,在承天门外处置一伙盗贼的时候,就用这线圈发的电,活生生地把人电死。

以至于最后肉都快熟了,人还没有彻底死。

还别说,这样的死法很少震慑人,现在大明的百姓就喜欢把被天雷劈死作为最重的赌咒。

这种走了歪路的科技树让朱瞻基也无可奈何,他知道发展方向,但是没有基础,如何能建立起空中楼阁

“殿下,该回去了,今日是祁键小王爷的生日,太子妃还交代了让奴婢提醒你。”

朱瞻基点了点头,嗯了一声,跟马迪说道:“改天再去江边看你们跟舰船研究院进行的船体和风帆改进,今日就到这里吧。”新 电脑端:

十家研究院,朱瞻基当然不可能一天看完,总要花费几天。

出来的时候,他遇到了卡尔索利等一帮被组织过来的西洋学者。

这些人已经逐渐习惯了大明这里的繁荣生活,但是整天无所事事,让他们都有些待不住了。

陈诚现在走了,安排他们的工作也就成了朱瞻基亲自要干的事。

他没有亲自出面,只是让李亮去通知他们明日会接见他们,离开了下马桥。

这些西洋学者的用处他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那就是担任新成立大学的讲师,然后再根据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特长,给他们发挥的平台。

这个大学他准备用内库的资金来成立,不经过户部,这样也不给文臣们插手的机会。

先抛开文臣们独立弄一摊出来,以后再去考虑融合的事。

如果现在就把这些西洋学者们跟儒家混在一起,恐怕儒家绝不会让这些西洋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且,一开始也不能叫大学,这样会触及儒家的敏感神经。

不如就叫皇家理工学院吧,就说专门培养技师,工匠,这样儒家反对的力度也会小一点。

马蹄声震,朱瞻基透过窗口看见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期盼着朱棣和朱高炽都早日离开。

银行的案子他一直不去碰,就是要给所有朝臣一个下马威。

不在状态,今日过渡章节先来这些,明日争取多更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03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