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加上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万人。

朱济熺怕曹国公府有异心,因为李景隆的长女,嫁的就是已经被圈禁至死的朱济熿。

朱济熺与朱济熿两人势同水火,但是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却跟朱济熿关系甚好。到了西洲,曹国公府会靠向哪边,现在谁也不敢说。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给他们安插的一个强势下属,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没有几个成器的。

手段最厉害的,还是被他关在吕宋,最后身死的朱济熿。

朱瞻基安排曹国公府到西洲,不是为了对付晋王府,实际上,对付的是占据了西洲中部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在朝政上有短板,是个马上将军,但是正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朱瞻基害怕他会统一西洲,变的尾大甩不掉。

此人一直野心勃勃,要是统一了西洲,那里资源丰富。然后他要是据此地与朝廷作对,天高皇帝远,朝廷也难以对付他。

但是,朱瞻基还不能打压的他太狠,因为他要利用朱高煦来遏制昆仑奴。 ǎng

他可不想,让现在只有人口百不足一的昆仑奴,在后世也变成一个巨大种族。

他们的发展是因为当初的白人开发美洲,缺少人口造成的,如今他们没有了这个发展机会,但是仍然要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才行。

八月二十七,朱瞻基专门接见了晋王府,汉王府,包括曹国公府的一众青壮,当家人。

在这次的接见过程中,他没有让史官参与,陪他接见的只有陈瑄,杨荣,柳升等一众鹰派大臣。

朱瞻基当着数十个堂叔伯,堂兄弟的面,明确提出了要限制昆仑奴的人口,并且限制贩卖奴隶。所有贩卖的昆仑奴,也必须全部去势的要求。

针对东洲的土著和针对西洲的土著,必须执行不同的针对策略。

东洲的土著是黄种人,是可以同化的。只要他们接受大明的文化,写大明字,今后会逐渐融合进来。

但是昆仑奴的优势遗传基因,让他们的后代,也有着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

哪怕他们说大明话,写大明字,也很难将他们看做大明人。

朱高煦现在对皇位已经没有了奢望,这次从西域回来,连朱棣这个他心目中的大英雄,都已经被朱瞻基架空,不得不禅让皇位,他又哪里还有一点机会。

他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在西洲跟朝廷作对,哪怕就是移民过去几十万人,相比大明的几千万人,他们的实力也相差甚远。

何况,他最多能带几万人去,那些人也不一定跟他一心,外海还有大明的海军限制。

他如今只想能到西洲去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土王,在那里发展贸易,将那里发展起来。

亲眼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他如今的眼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再盯着眼前的这一点利益了。

朱瞻基的话让他又认识到了一个巨大财源,那就是奴隶贩卖。

在西洲,特别是在雨林以北,沙漠以南的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昆仑奴。

他们,没有武器,只有一个个小部落,想要捕获他们再简单不过。

将他们去势之后,不管是运回大明,还是卖到南洲去,都能换取大量的物资。

他可是听说了,南洲那里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连种地,挖矿都找不到人。

原本他准备去西洲的时候,多带一点农户去,但是现在,他觉得,带上一批精通去势的医生,也是非常必要的。

李景隆却非常激动,从永乐二年,如今已经是永乐二十年,他都一直被圈禁在府中。

如今,李家终于又有了崛起的机会。

有杨章德提供的帮助,他们这几年一直在积极筹备,所有子孙习武练功,学习兵法。

还倾尽家产,组建护卫营,招收农户。有锦衣卫的一些或明或暗的帮助,他们对移民西洲的准备,做的是最充分的。

杨章德其实最想跟曹国公府一起去西洲,但是他只是旁敲侧击了一番,就受到了朱瞻基的警告。

他也不敢再提,转而退而求其次,想要前往东洲。

朱真前往东洲主管军政,杨荣前往东洲主持民政,再加上內监主持贸易,形成了一个三权分立之局。

但是,在东洲涉及到了大量的矿山开发。从后世的墨西哥到玻利维亚,这里有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白银储备,四分之一的黄金储备。

这种利益分配的大权,朱瞻基一定要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杨章德前往东洲负责协调,是符合朝廷的利益的。

而且,朱瞻基也准备对锦衣卫实行改制,这个皇室的鹰犬,也要跟朝廷的通政使一样,变成一个监控全世界的机构。

朱瞻基对东洲最为重视,以后也准备留给自己的子孙,在那边,首先建立两个情报网络,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近几年,朱瞻基在国内不准备大动干戈,以休养生息,基础建设为主。让杨章德去东洲历练一番,也不会误事。

最近的应天府变的热闹非凡,所有人都在等待九月初九的来临。

九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朱棣亲自参加,不过,他只主持了一件事,那就是给汉王恢复王爵。

除了汉王,朱瞻基的几个大一点的弟弟也都已经成年,六弟朱瞻堈都已经十六岁了。

在这次朝会上,他们五人也得到了册封。

朱瞻埈被封郑靖王,朱瞻垠被封蕲献王,朱瞻堈被封荆宪王。

而朱瞻基的两个同母胞弟,朱瞻墉、朱瞻墡分别被封越靖王、襄宪王。

不过这些名号只是名誉上的,他们的封地都没有在大明境内,而是在南洲。

也是加上他们,大明如今的亲王府在除开晋王府和汉王府之后还有十七家,不然的话,总共只有十四家了。

原本的二十多家,有三分之一已经被废。

这些被废的宗室,这次也被安排进了南洲的分封之中,不过只有侯爵府的待遇。

这主要还是为了增加宗室的力量,不要让他们以后被下面的臣子们架空。

除了这方面的手段,所有的宗室,勋贵家族,主支是一定要留在京城。

前往南洲,西洲的分支,凡是出生的孩子,也要全部在三岁左右送回大明,在十六岁成亲以后,才能前往封地。

凡是没有在大明成长起来的子弟,将会没有继承权。

而这些孩子,满六岁都将会统一进入皇家学校进学,接受大明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

用这样的手段,最少能够在百年以内,防止有人有私立之心。

至于以后,朱瞻基暂时是管不了那么久远的事情了。

那个时候,大明的科技发展肯定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各地联络频繁,就是有人有自立之心,怕也难以实现。

朱棣对朱瞻基的这些安排,都是非常认可的,许多方面,比他自己想的都要完善。

而他在朱瞻基的坚持下,为朱瞻基挑选了一个年号“正统”。

会选择这个年号,让朱瞻基有些意料未及,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抢了自己儿子的年号。

不过,从这个年号,也能看出朱棣对皇室正统的重视。他当初窃位成功,为了掩饰他的不正统地位,他将朱允炆时期制定的政策几乎全部废除。

就连太庙里面,也没有朱允炆的牌位,自认为大明第二任皇帝。

现在,又为朱瞻基挑选这个年号,自诩正统,他的心思可谓人尽皆知。

朱瞻基对这个年号其实很满意,最少比那个宣德要强得多。宣德这个年号,一听就非常小家子气。

而就在整个大明都在为朱瞻基登基做准备的时候,在夹江工业区,却发生了一件“小案子”惊动了皇宫里面的朱瞻基。

八月初六,大明特种钢厂的直未曾归家。

过了两天,他的家人和工部发现他的失踪,立刻到处寻找,但是他这个人却如同从世间消失了一般,渺无音讯。

一开始,应天府接手了这个案子,他们排查了他那两人的行程,进行了缜密的调查,没有结果之后,惊动了刑部。

刑部接手了这个案子之后,也什么线索都没有找到,但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就是最大的疑点。

任何一个人,在国家机器面前,他的所有行踪都会被清查出来,而没有留下疑点痕迹,只能代表这件事已经远超了他失踪本身的重要性。

刑部这个时候才开始重视了起来,并且请了锦衣卫协助,开始从他的家人,社会关系,工作性质各个方面进行调查。

两大机构联合起来,也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这个人似乎就直接从世间消失了。

也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襄阳府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

一家旅舍的小二,在客人离开第二日,整理屋舍的时候,在土炕与墙的夹缝里,发现了一小块布,布上有用血迹写成的“救命,普什图人,汤伯庸”九个字。

这个小二整日接待的都是过往客商,也算见多识广,看到这封血书,不敢隐瞒,立即报官。

襄阳知府俞士吉恰巧从襄阳府启程来京,他被提拔为刑部侍郎,想要敢在九月初九这一日之前,抵达京城。

同知孟怀在仔细询问了商队规模之后,派了五十个衙役追赶这支商队,并且在均州追上了这个商队。

可不曾想,这个商队人数虽然略少,却个个勇猛无比,这批衙役不过是普通小吏,竟然被对方杀死,杀伤大半,而对方弃舟上岸,隐匿于山林之中。

得到消息的孟怀不敢怠慢,立即上报湖北布政司,并且促请提刑按察司,当地锦衣卫,襄阳卫协助追剿。

这个消息传到了应天府,刑部和锦衣卫这才知道,汤伯庸竟然是被人直接绑架,显然是想要把他带离大明。

他虽然只是工部。

如今钢铁厂的钢铁冶炼,特征钢材的配比,他几乎都非常清楚。

消息上报到朱瞻基这里,朱瞻基立即下令,整个湖北,陕西,包括西北方向的所有府县设立关卡,拦截对方。

既然已经找到了对方的踪迹,那这支商队的来历也被调查的清清楚楚。他们是通过东察哈台汗国拿到了勘合符契,从那里运送了五百匹种马到滁州马场。

这些人明面上来自东察哈台汗国,但却是借用他们的名义,实际上来自后世的阿富汗。

他们在此前,也是一直受帖木儿国管理,只有少数部落依附东察哈台汗国。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进应天府,所以当初调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怀疑到他们的身上。

而这批人里面竟然还掺和的有普什图人,绑架原因就很明显了。很大可能是兀鲁伯的余孽,想要得到大明的炼钢方法,直接实施的行为。

当然,也有可能是东察哈台汗国自己故意用普什图人掩饰自己的目的,幕后主使就是他们两家之一。

海捕文书传达了下去,而东察哈台汗国的使节代表,也都被圈禁了起来,被刑部和锦衣卫挨个排查。

不仅仅是他们,包括来自西域的商人,使节,一个个都脱离不了嫌疑,被严密监控了起来,并且短期之内不容离开。

为了一个国使团,而且还将所有西域人都监控起来。

这个行为不仅引发了各国使节的抗议,就连大明的官员们,也认为朱瞻基有些小题大做了。

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比朱棣还要强势,所有抗议的使节都被关押起来,而那些认为朱瞻基小题大做的大臣,也都被训斥,思过。

在九月初五的报纸上,朱瞻基直接让人撰文,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技术保密法案”制定计划。

在这片文章里,朱瞻基明确提出尽快建立技术保密法案,并且将技术保密与叛国罪,细作罪,列为同等严重的犯罪,一经查处,诛三族。

这天的报纸一经发行,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某种程度上,让过几日就要举行的禅让大典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历朝历代都将格物作为奇技淫巧,如今虽然有了专利法,但是除了民间商户,工匠对这些格外重视,一般的官员都不以为然。

如今,朱瞻基却将技术保密当做大明最严重的法律建立,还超过了杀人罪,这岂不是苛政

就连朱棣也对他这样小题大做不以为然,还专门喊了朱瞻基过去问话。

面对朱棣,朱瞻基坦然说道:“我大明的发展未来在工业,保持住工业的领先,就等于保持了大明的领先。要是那些异族得到了炼钢的新方法,造出了比我大明更好的火枪,那个时候,我大明还有何优势”

朱棣是打了帖木儿人,打过瓦剌和鞑靼人的,当然知道火枪的重要性。但是他还是认为朱瞻基有些危言耸听了。

“那异族人口比不上我大明,如同散沙,岂会赶上我大明。”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若是不加限制,谁也不知道未来谁会成为我大明强敌。我大明数学,几何,许多都是学自极西,他们那里英才辈出,不可小觑。想要保持优势,必须严格立法控制。”

“可是这对你的名声不利,如今不少文臣都认为法过严苛。”

朱瞻基冷笑道:“孙儿会好好看看谁敢出头,自当杀鸡骇猴。为了技术保密,孙儿不介意再来一场大战。”

这个是朱棣最感兴趣的,他立即笑着说道:“要是去打东察哈台汗国,朕自当御驾亲征。”

朱瞻基笑道:“杀鸡焉用牛刀,一个郑亨就足够了。何况,现在还没有查清楚到底是东察哈台汗国,还是兀鲁伯余孽所为。”

怕朱棣多想,朱瞻基又补充了一句。“真要打,到时候,皇爷爷想去游玩一番,孙儿也是赞同的。”

听到这句话,朱棣也就知道朱瞻基对他并无猜忌,心情登时好了许多。“你就放手去干,有我爷孙两人压着,任谁也翻不了天。”

东察哈台汗国如今的名字是奕力把里,也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白人,黄人都有。

他们自己内部权力比较分散,互相之间也勾心斗角。

锦衣卫和刑部虽然没有直接查出他们与那支商队的勾结,但是却查出了不少出来。

为了保持应天府的安宁,在登基大典之前,即便是没有查出问题的人,如今也被控制着。

而通过刑部发布的海捕文书,很快传到了西北,五军都督府也直接下令,各地驻军清查各大商队

除此之外,每个府县都设立关卡,老百姓之间也都相互传播,抓获一个商队成员,就奖赏二十两银子,救回汤伯庸,死的赏一百两银子,活的赏两百里银子。

那些商队人员都是异族,特征明显,他们一开始还能依靠武力逃窜,但是只要他们一旦暴露,救回吸引大批追兵,包围圈也是越来越小。

从均州到商州的秦岭之中,这批商队的成员一个个被留下,而汤伯庸因为对方始终舍不得杀,在商南被当地卫所救出。

到了九月十一,商州当地的卫所在山林中抓获了最后四个人,这批商队的人员一个不剩,被全部杀死或抓获。

而活着的成员,也被喂了安神药,从均州装上了船,一路顺水,运到应天府审问。

汤伯庸自己都没有想到,为了自己一个人,竟然动用了几个省的大军,整个西北都动员了起来。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发觉自己的这条贱命,竟然如此宝贵。

新 电脑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6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