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七章 对策与觐见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虽然朱瞻基的脸上露着笑,但是杨士奇从他冰冷的眼神感受到了让他恐惧的杀气。

能够没有经过科考,就成为大明文坛最顶尖的一拨人,杨士奇除了丰富的学识,还有着旁人难及的察言观色技巧。

感受到朱瞻基施加的压力,他不敢再顾左右而言他,连忙低头长揖道:“殿下英明,这去年山东粮价高涨,主要是因为缺少南洋救济粮。”

朱瞻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跟朱高炽说道:“因为一己之利,置数十万,上百万百姓而不顾,这样的贪官,千刀万剐也嫌不够。

至于那些为虎作伥的商贩,明知这些粮食是赃物也敢收。敢赚这样的钱,那就要有偿命的代价。”

朱高炽也不知山东灾情的详情,当山东官场形成默契,为了提升粮价,不将受灾情况告诉朱高炽,他就只是一个聋子。

但是,整个计划是他从一开始就策划的,提高大明的粮食价格,也是他承诺了的。

虽然他没有让那些商人去买救命粮,虽然他也生气下面的人不把全部情况告诉他,但是他也不能看着这些人被抓。

何况,这里面还有孔家的人,孔家是儒家的代表,他们也是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自己怎能置之不理

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既然山东那边并没有大事,马琪也已经伏法,这件事不如就从宽处理。”

朱瞻基笑道:“这件事孙儿只是替皇祖父办案,最后还是要等三司会审,皇祖父裁决。”

朱高炽一想,自己真是昏了头了。这件案子只要让三司拖延一番,那个时候父皇就已经出征了,这件事最后不是由自己来决定嘛

何必为了这件事苦恼,还来给自己的儿子施加压力

他的心情立即好了起来,笑着说道:“这件事我会好好调查一番,若那些商户真的为非作歹,我也定当不会轻饶了他们。”

看着他的笑脸,朱瞻基的心里只有淡淡的怜悯。

还有三天就是二月初一了,到时候,他恐怕会面临人生最大的打击。

他终究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这些年对自己也一直很不错,所以朱瞻基的心里会有愧疚和怜悯。

但是,在权力面前,朱瞻基绝对不会退让,更别说,这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路线的执政路线。

以他完全倒向儒家的搞法,只会把大明拖入深渊,而朱瞻基相信自己绝对不会。

哪怕现在他受到了朱瞻基的影响,对儒家的治国不再那么迷信。

但是他现在利用儒家来为自己争夺权力,巩固权力,他这样与儒家的合作,让他又走上了历史的老路。

一场风波还没有形成就风平浪静,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两人满意。

但是对杨士奇和杨溥来说,却对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满意,因为这件事本来是他们占据了主动优势。

想要利用父子人伦来压制太孙,为太子监国造势,让太孙看清自己的位置。

但是太孙一到,只是三言两语,连打带消,就化被动为主动,变成了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太子远不如太孙精明,根本不是太孙的对手。而他们身份所限,能对其他人用的对策,在太孙面前都不顶用。

从皇宫离开的时候,杨士奇和杨溥的情绪都有些低落,太孙的强势让他们对皇上出征以后,太子的权柄控制有些担心。

但是太子,太孙本是父子,在太子并没有对太孙不满的时候,他们连小动作都不敢做。

何况太孙此人虽然不够德雅,却是个厉害人物。如果自己这些人敢弄出一些是非,太孙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有这样一个太孙在旁边,太子真的能控制局势吗太子不能控制局势,他们这些人的政治抱负想要实现,也没有机会。

他们与太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不仅为太子感到担心,更为自己感到担心。

这些年,他们这些东宫属臣可是被朱棣压制的太狠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改变的历史了。在原本的历史中,因为汉王朱高煦的陷害,东宫属臣除了杨士奇之外,全部被关进大牢。

包括杨溥,还有如今的内阁大学士黄淮等人,一直被关押到朱高炽登上皇位,才把他们全部放出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高炽对他们这些人心有愧意。登基之后,立即将他们擢升内阁,并且还给他们都挂上了尚书衔。

而这一步,是整个大明文官干政的起点。

在此之前,内阁与堂部一个议政,一个治政,互不干涉,还相互制约。

当权力集于一身之后,内阁从一个秘书咨询机构,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控制了朝政大权。

如今他们这些人因为朱瞻基的强势,直接让汉王成为明日黄花,他们也没有遭遇那么多的打击和挫折。

这也养成了他们更加漂浮的心态。

出了承天门,两家的车夫连忙将马车牵了过来。

杨溥叫住了正欲登上自己马车的杨士奇。“士奇兄,溥家人从家乡石首送来了几条石首鱼,正想请士奇兄府上一聚。”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比杨溥年长六岁。这石首鱼是石首特产,乃长江绝佳美味。

传宋代诗人苏轼从四川老家眉山出发,自岷江乘船入长江,沿江猎奇作赋,途经石首城区,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鮰鱼,也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栖石洞,晚上戏回流”。

他随即即兴赋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这首诗让石首鱼闻名海内,附庸风雅无不以吃到石首鱼为荣。

但是杨溥家人在送鱼来时,杨溥就给杨士奇家中送了两条,现在唤他,自然不是因为吃鱼,而是有话想要跟他说。

他看了看皇城门口的侍卫,笑道:“这石首鱼乃是天下美味,自然不可辜负。”

杨溥打开马车车门笑道:“请”

杨士奇笑道:“我的马车乃是內监订制,更加舒适,不如乘我的车。”

杨溥自无不可,让自家的马车跟在后面,登上了杨士奇的马车。

两人在马车里坐定,脸上的笑容都消失了,忍不住轻轻叹了一口气。

如今太孙掌控了锦衣卫,咨情司这些机构,马车外除了车夫,还有两人的侍卫,他们不敢随便答话,只是说着一些不咸不淡的朝廷风雨。

杨溥家在应天府聚宝门内,这里是应天府的南方,所以他也被一众同僚称为南杨。

而杨士奇住学士街,那里偏西,被称为西杨。

还有一个杨荣也姓杨,他是如今的内阁首辅,比起杨士奇和杨溥两人更加位高权重,是朱棣近臣。他也被朱棣在长安坊内赏赐了一套住宅,因为位于东方,被称为东杨。

马车抵达聚宝门内杨宅,杨溥下车,请了杨士奇下车,两人携手而进。

杨士奇吩咐了家中厨子备下盛宴,请了杨士奇进入自己的书房。

杨溥是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成为皇太子朱高炽的东宫僚属。

他学识出众,风度优雅,如今世人皆赞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

但是真的细致思索,会发现除了杨荣有些才干,他们二人都是没有动手能力的嘴炮。

不过如今的风气就是赞赏空有学识之人,反倒认为有才干,有能力的人过于市侩。

能做实事的人,反倒是比那些只会务虚的人要低级一些。

两人在书房坐定,老仆送上了一壶龙井,守在了门口。

这个时候,作为主人的杨溥才打开了话题,有些忧虑地说道:“今日与太孙殿下亲见,才知道他能以太孙之位,却在如今的朝廷有赫赫威势,除了陛下宠信,其本身也有枭雄之资。

他与陛下如出一辙,笃信武夫,宦官,对我等文臣却多加防范。更因其能力出众,比太子殿下还要强势。

但太孙如此强势,对我等却无半点好处。太子殿下不得陛下所喜,如今好不容易想要趁着陛下西征,为太子殿下谋划一番,但”

这话以枭雄相喻,又说陛下与太孙如出一辙,其实乃是杵逆之言。也只有在书房这样封闭的环境里,面对杨士奇这样的盟友,杨溥才敢说。

而他这样说,实际上就是想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跟杨士奇来一场开诚布公的对话,寻求抑制太孙势力的方法。

杨士奇听出了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说道:“太孙殿下出海三年,如今归国不足两月,想要打发他出应天府也难。”

“是啊”杨溥亲自执壶,为杨士奇加上茶水说道:“所以你我必须要有更隐晦的谋略,既要能帮助太子殿下,也不能让太孙殿下记恨。”

想到今日朱瞻基盯着自己的眼神,杨士奇叹了口气说道:“这恐怕很难啊,太孙身边不乏老谋深算之辈。”

在朱瞻基面前,杨溥连话都不敢说,但是这个时候却嗤笑道:“一帮阉人,一帮武夫,能懂得什么大道理就是有个解大绅为他执笔,但解大绅本人文采是我佩服的。”

这话也是说,解缙除了文采值得一提,其他方面并不值得他佩服了。

杨士奇却不像杨溥这样自大,他很清楚不管是宦官也好,武将也罢,其中不乏能人。

若那些人真的如同杨溥所说那样无能,也不至于现在能压制文臣。

杨溥这些年一直在詹士府著述经义,不像他一样负责了詹士府的外事,自然有些心高气傲。

所以他并没有接杨溥的话,而是将话题又扯到了朱瞻基的身上。“若陛下西征,这太子监国,太孙殿下肯定会被陛下授予军政大权。我们如今主要手段不在于抑制太孙殿下的权力,而是要让他不要插手政事。”

杨溥这才又想起了在文华殿面对朱瞻基的压力,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让太孙处理马琪一案,就是很危险的征兆,我们决不能让他控制了军政,还要插手治政。”

杨士奇叹道:“那六家粮商,这次要遭罪一些时日了。陛下不走,即便是太子殿下也不好直接为他们开脱。”

杨溥问道:“陛下出征后,能否将太孙殿下调离应天府他掌管军政,无论西南山夷,还是东瀛事务,只要随便挑一些纠纷出来,就能将他调离应天府。”

杨士奇点了点头说道:“与谋不谋而合,殿下在京,我等行事都需小心翼翼,掣肘众多啊不过,如今大明西南安定,何况西南就是出了乱子,也有沐国公坐镇,这边不宜动作。”

“士奇兄的意思是”

“陛下派了柳升前往北地,但是北地骑兵将会配合陛下西征,留下的兵力不一定能压制瓦剌,鞑靼,而北明山铜矿如今对大明不容有失,我们倒是可以在这里做做手脚,这样也能让太孙离开京城。”

杨溥笑道:“北地遥远,又不容有失,士奇兄此计甚好,只要太孙殿下离京,这京城可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但是两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谋划从一开始就是无用的,因为事情绝对不是按照所想的那样发展。

正月二十八,距离五军都督府给黄渊考虑的时间还有两日,黄渊终于拿定了主意。

身为人子,他不能看着自己的老父在西北吃沙子,而自己躲在京城享福。

老父已经年近花甲,明年就要过六十大寿。母亲早年历经坎坷,如今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虽然在京中芸娘的笑容多了许多,两个孩子也逐渐长大,让他疼爱无比,但是身为人子,终究还是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芸娘的确是个贤妻,她虽然不舍,但是却也支持黄渊的行动。“自十三年以来,妾身与夫君一直是聚少离多,妾身虽不舍夫君,宝芽,春芽不舍父亲,但是为了家族计,妾身一切以夫君为主。只是,盼夫君垂怜,能给宝芽再添个弟弟。” ǎng

黄渊忍不住轻搂住了妻子的腰,轻声笑道:“这些时日,为父一定老骥伏枥,鞠躬尽瘁。”

“夫君才不老,倒是妾身发现眼角都有皱纹了。”

黄渊还欲再说话,只见才七岁的春芽一下子闯了进来,看见父亲母亲抱在一起,嘻嘻笑了起来,露出了一颗豁牙。

芸娘大羞,一把推开了黄渊。“夫君今日不是还要去坐堂,快去吧。”

黄渊却不放手。“我们一起去见母亲”

一个小丫鬟匆匆忙忙地闯了进来,人还没有进屋,就已经喊了起来。“大爷,来了几个内侍,召大爷进宫。”

黄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来到前院,却见到刘万正在逗弄上早课的宝芽,看见黄渊出来,他松开了宝芽的脸蛋,笑道:“恭喜黄兄,殿下有请。”

黄渊在出海三年之中,以一己之力张罗了整个舰队的后勤,回来之后被官升两级,目前是海军总部指挥使。

到了这个级别,他虽然没有统兵,却也是海军名正言顺的后勤负责人之一。

听到刘万报喜,他不信自己刚升职,还会再升。所以有些纳闷地问道:“喜从何来”

刘万低声笑道:“黄兄虽然算不上位高权重,但也是职卑权重。如今海军,陆军为了黄兄争执不休,殿下是替黄兄做主了。”

这个时候,黄渊的母亲韩氏听闻内侍登门,也连忙来到了前院,刘万一见老夫人出来,连忙上前拜见。

姑且不说韩氏是响当当的二品夫人,就是一品诰命,在刘万他们这些内侍面前也摆不了谱。

刘万之所以如此客套,完全是因为一起出海的三年,他们与黄渊朝夕相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黄渊能力出众,朱瞻基又重视,对他礼遇有加。新 手机端:

而黄渊出身官宦世家,很懂得与内侍们接触,也将一众内侍的关系都维护的很好。

刘万这不是以内侍的身份拜见,而是完全以晚辈的身份拜见。

韩氏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差别,让管家拿出了封赏银子,都比平日加了五成。

众人一番见礼,黄渊连忙又回去换了一套新官服,这才跟着刘万一起出门。

“刘少监,这殿下究竟是何意图”

刘万摇了摇头说道:“这个咱家倒是不知,不过,昨夜殿下跟陛下可是见了面,随后让咱家一大早就来寻你。”

听闻与皇上有关,这一下连黄渊也猜不到自己会被如何安排了。

从太平坊出来,不远就是皇城的北门,但是北门除了宫女,内侍,外臣不得出入。

他们向南走了一段距离,来到了西安门,从这里进宫。

原本他以为要从夹道绕到东华门那里,可是刘万却带着他直接进了西华门。

从这里可以去朱棣处理早朝的武英殿,也可以去向处理午朝的谨身殿。

黄渊奇道:“这是”

刘万笑道:“殿下让咱家带你来武英殿,想必是带你直接见皇上了”

黄渊不敢马虎,再次审视了一下自身的仪容,内心重新组织起了见到朱棣时应该说的话。

见太孙,他能稍微随便一点,朱瞻基将他视为臂膀,让他在外臣不能住的旗舰上都住了三年,自然不会因为小失误就怪罪于他。

但是皇上不一样啊,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都要注意。

还没有到武英殿,就看到早朝已经散了。

文武大臣们汇报了一天的大事,就要回自己的衙门去处理政事。

而谁要有事跟皇上汇报,就会提前递上奏折,由司礼监,内阁按照事件的大小,重要性,官员的级别,安排汇报工作的顺序。

黄渊与几个内侍在殿外等了不大一会儿,就看到朱棣带着朱瞻基走了出来,他们的身后还跟着以杨荣为首的内阁。

看到黄渊他们,朱瞻基招了招手,几人连忙上前拜见。

朱棣笑着说道:“太孙对你的处政能力赞誉有加,朕也很想知道黄如锡细心栽培的后人当地能不能担得大责,所以,今日你有什么本领,就全部拿出来。”

黄渊更有点懵了,不知道朱瞻基要让他干什么。朱棣继续前行,朱瞻基给了他一个安慰的眼神,却什么提示也没有。

他不敢亦步亦趋,待几位内阁笑着跟了上去,他坠在了队伍的最后。

来到谨身殿,朱棣也并没直接喊他上前问话,而是先让上了早膳,赏了几位内阁大学士一同进膳。

趁着朱棣入内更衣,朱棣才喊了黄渊上前,笑道:“我向皇爷爷推荐了由你担任西征的行军司马,这一次,你可要给我好好表现。”

黄渊的心里的第一时间不是惊喜,而是恐慌。御驾亲征的行军司马,这可是整个西征的大总管。

他以为,这个职位是杨荣的,也只有杨荣才有这个资格。

指挥使虽然也算一个要职,但是担任大军的行军司马,是远远不够的。

他望向了杨荣,却发现杨荣并没有气恼的表情,反倒是有一种想要试探他深浅的跃跃欲试感。

而几位内阁大学士都是一副看好戏的表情,这让他很快冷静了下来。

虽然资历差了许多,但是跟随太孙一起下西洋,上千条船,十万人的后勤他都处理妥当了,如今并无心虚之感。

朱瞻基看他冷静了下来,也暗自点了点头。

指挥使相当于后世的师级将领,而御驾亲征的行军司马,不说一定要是个集团军司令这样的将领才能担任,最少也要是个军级将领以上。

朱瞻基推荐黄渊,是非常信任他的能力,但是朱棣会不会许以要职,还要看他今天的表现了。

虽然已经在家吃过早餐,但是这个时候,黄渊得了赏食,自然不会标新立异说不吃,所以又吃了一小碗粥和两个包子。

等朱棣放下了筷子,所有人立刻都放下了筷子,擦了擦嘴巴。

自然有内侍上前收拾了餐具,残羹,而众人移坐,来到了谨身殿的大殿。

朱棣在龙椅上坐了下来,也没有铺垫,直接就说道:“太孙推荐你为朕的行军司马,朕也看了你在出海三年间做出的成绩,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要亲自考量一番,朕才会放心,”

黄渊长揖道:“微臣年纪尚幼,恐难当此责,请陛下深思。”

今天一万二,还有一章,稍晚一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83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