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七十四章 商议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应天府。谨身殿。今日有八位顾命大臣在场,再加上他特意召见的赵羾,李庆等人,现在十几人以朱瞻基为中心,围坐殿中。关于刘万家事引发的讨论,从乡老的过渡执法,讨论到了人情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差异。“殿下,臣以为朝廷法度下乡,不仅仅是成本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权力之争。”一众顾命大臣和兵部侍郎赵羾听的骇然失色,眼睛盯着李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今日蹇义也在,闻言斥道:“李侍郎,慎言。”朱瞻基却是笑容满面,他看着又黑又瘦,宛如一个黑判官的李庆,却觉得他顺眼之极。李庆现在是工部侍郎,朱瞻基却特意将他召来,就是想要让他这个大炮来发威。现在杨荣不在,内阁的几人都是文采高于干才。比如解缙,他对许多事务的认识,就飘于表面。顾佐被当代包公,但是他性格坚韧,并没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李庆,原本就精通律法,又是个严于律己,眼里揉不进沙子的大炮。他原本就因为太张扬,才被“发配”到工部,但是依旧不改本性,工部无人不怕他。朱瞻基就是想要一个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大臣来提醒自己。听了李庆的话,朱瞻基笑道:“蹇爱卿,今日召李侍郎前来,孤就是要听真话。孤最喜道理,因为这天下,什么时候都是道理最大,只要李侍郎说的在理,孤不会因此在意。李侍郎,你来说说,为何皇权下乡主要是权力之争”李庆丝毫不因为蹇义的地位就弱了气势,言道:“战国时期,君王统治就深入乡间,有秦一代,秦有士兵数十万,总人口却不过五百万。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一百万的士兵,相当于两个男人就有一个在当兵。但是秦两世而亡,其后儒家兴旺,到汉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随之而来的既是君王权力得到约束,从此王权不再下乡,变成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别是自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士大夫的地位越发提高,乡间变成了王权不能进入的地区,这置朝廷于何地置君王于何地”李庆越说越是激动,躬身抱拳道:“殿下,如今我大明四海靖平,蒸蒸日上,这朝廷法度下乡,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庆愿为殿下执缰,将这天下,都变成朝廷法度之地。”其他人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包括解缙在内。李庆的话直接揭开了王权与儒家的利益之争,这对一直想要淡化争端的大臣们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解缙虽然也是个二愣子,但是他是心思单纯,许多事情想不到深处。但是李庆这个二愣子,却是看的清楚,只是他一心为国着想,反而对于儒家擅内斗格外看不起。在他看来,这天下就该是皇上的天下,士大夫只有协助之理,岂有争功之想蹇义插言道:“秦虽强,两世而亡,李侍郎以为为何”“宦官为恶,除扶苏引来大祸。”“非也,实乃秦暴政”“这不过是汉为了弘扬自己正义,抹黑秦而已,这那个朝代,没有黑暗与暴政”两个大臣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围绕着秦朝的灭亡又辩论起来。朱瞻基笑着拍了拍手,两人就立即停了下来。他笑着说道:“就事论事乃是朝廷法度,借题发挥,往往离题万里。二位卿家所言都是有道理的,不过因为立场问题,所以说的都不全面,此事以后再论”朱瞻基坐直了身体,众人也都端正地坐了起来,建议和李庆两人向着朱瞻基弯腰施礼,而后坐了下来。朱瞻基这才又说道:“皇权下乡,固然是孤所想,但是也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皇权必须要受到约束。否则的话,遇到英明的君王,固然可以政通人和,但是遇到昏君,则会民不聊生。纵观历朝历代,起先几代的君王,都能称得上英明,但是越到后来越是昏庸。所以,不论何种举措,都应该相互约束,相互制约,否则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蹇义有些惊讶地看着朱瞻基,不敢相信这样的话竟然是从霸道的朱瞻基口中说出来的。朱瞻基上任以来,一直都在收进绳索,让众大臣为他所用。虽然没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蛮不讲理,但是任何敢挡在他前面的人和事都会被推平。孔家是这样,太子也是这样。但是现在,他竟然还说赞同约束君王权力,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解缙虽然不赞同朱瞻基对儒家的打压,但是绝对赞同他收拢权力,因为大明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皇帝,才能勇往直前。朱元璋是这样的皇帝,朱棣也是这样的皇帝,现在朱瞻基也是这样的帝王之才。哪有自己还没有坐稳位置,就主动说要制约皇权的如果朱瞻基不是穿越的,他当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是穿越的人,他能知道儒家的优劣势,当然也能知道皇权不受限制会变成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说是这样说,这只是给大臣们一个希望,朱瞻基才不会现在就自废武功,限制皇权。只有当儒家势力不再雄霸朝野,制度完善以后,限制了大臣们的权力,才会限制皇权。这也是对皇权的一种保护,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子孙后代就一定是英明贤主。解缙站起身说道:“殿下,如此自相矛盾,岂是治国之理”朱瞻基摆了摆手,笑道:“解师无需担忧,孤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一个庞大的帝国,治理起来本就是循序渐进,许多治理之策,也都会相悖。在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就必须要斟酌再三,形成妥协与平衡。大明要强大,百姓生活要富足,需要孤与诸位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最关键的两点,一是法度,二是开启民智。开启民智需要几代人不屑的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孤暂且不去说它。就先提一提这个法度问题。太祖皇帝当初命左丞相李善长制定大明律,集吏律二卷、户律七卷、礼律二卷、兵律五卷、刑律十一卷、工律二卷,另有五刑,十恶,八议,共计四百六十条。这些律法虽然囊括层层方面,却多有疏漏,以至于民间按旧例行事,判案成为主流。孤不才,愿拾遗补漏,完善律法。这律法,不仅要限制文武大臣,平民百姓,也该制约皇权,宗室。只有天下人人守规,这律法才是公正的。大明也只有有了这样一套法律,才能让人人守法,行有所规。才能扬威四海,民心所向。今日诸卿在此,孤许下话来,凡是诸卿各自完善律法,一经采用,必有嘉奖。”蹇义有些兴奋地问道:“殿下,这新进律法,如何采用”朱瞻基道:“任何一门律法,先经廷议,通过之后由内阁审核,再由孤来审核。一旦采用,任何人不得私自更改,修改律法,必须要经朝廷百官,七成以上同意,才能修改。”蹇义不顾体面,双膝跪地叩首:“殿下英明”其实这虽然算起来是个进步,但是律法的施行要经过朱瞻基的同意,也就是说,一些不符合皇权利益的律法,也根本不可能通过。所谓的限制皇权,在目前来说,还只是画一个大饼而已。差过了这些话,众人的话题又回到了刘家事务上来。刘家当初是以毛氏偷汉,按照大明律中第十九大项工乐户及妇人犯罪中的条例对她进行处置的。但是在原条款中,女子奸罪,不过是杖一百,赎金十八贯。刘家处置毛氏,原本就是为了她的家宅和八亩地,怎舍得让毛氏拿出十八贯来,他们可是把那些钱财看做是自己的了。何况,这里面还有,那就是根据以往的案卷来看,毛氏偷汉其实莫须有。毛氏夫死,按照朝廷法度,不到三十,本就应该再嫁。她只是看不上族中为她挑选的浪荡子,自己寻了外村一踏实的鳏夫,就被诬陷沉河,这是完全的草菅人命。关于案件过程,众人很快就根据法令有了明确地重审程序,关键还在于朱瞻基利用这件案子达到什么目的。朱瞻基提出了两点要求,说道:“其一,孤要人人都知道,乡老虽然代表朝廷,却不能断人生死。其二,宗法必须要小于国法。”李庆这个时候抱拳说道:“殿下,臣愿前往林州,审核此案,并让这件案子天下皆知。”朱瞻基却不置可否地笑了起来,说道:“杀鸡焉用牛刀,李侍郎稍安勿躁。”李庆的确有些心急,他被从刑部调往工部,本来就是要去当尚书的,但是因为朱瞻基看不惯吴中这个老好人当刑部尚书,把他又赶回了工部干他的老本行。吴中回去了工部,加上还有一个宋礼当尚书,就把李庆给耽搁了下来。朱瞻基以前不了解李庆,更信赖声名远扬的顾佐,现在让顾佐当了刑部尚书,李庆不好安排了。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朱瞻基发现,李庆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干将。他没有顾佐的圆滑,长袖善舞,但是缺少一个闯将,一条池塘里的鲶鱼。大明的官场太稳了,稳的有点保守,所以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搅和一番。而且,朱瞻基现在已经受到了朱棣抵达星城,并且即将前往西洋的消息,所以,他觉得自己可以动动了。如今的大明朝堂,有两大贪官,一个是刘观,一个是方宾。方宾是兵部尚书,把柄就在朱瞻基的手里捏着,在并不需要保持稳定的时候,朱瞻基不会动他。不动他,就要动刘观,而且刘观身为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也是位高权重之辈。将他拿下,让二愣子李庆去当左都御史,比谁都合适。他在十四年前的永乐五年,就曾经在都察院担任过一年多的左副都御史。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弹劾都督蔡福卖私盐,忻成伯赵彝擅自杀死运夫,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婪放纵。都督费王献欺罔、梁铭贪婪残暴、镇守德州都督曹得贪财。平均两个月就有一个超二品大员被他拉下马,可见他的能力之强。只是官场大多讲究为人留一线,以后好见面,一团和气。他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后来被其他官员举荐到了刑部侍郎,又任绍兴知府,就是不让他检举人了。但是朱瞻基不会在乎这个,李庆这把刀,他只会怕不利。临近午时,今日的午朝快结束的时候,几位大臣按照朱瞻基意思,做出了安排。一是要求林州县衙重审刘家毛氏一案,并且将会直接在邸报上进行跟踪报道,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案子。这里面的主要宣传点,就是朱瞻基的两个要求。皇权下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天下这么大,老百姓又大多不识字,总不能一个个地派人告诉他们朝廷法度是什么样的。而且,这后续有涉及到了一个官员委派的问题,真要一下子增加几倍官员,朝廷也受不了。所以这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至于这里面的皇权与士大夫之争,这个时候没有谁再提,连朱瞻基都不提,因为时机不成熟。不过,散朝之时,朱瞻基叫住了有些失落的李庆,李庆大喜,其他人也是暗自心惊,因为谁都知道,朱瞻基要重用谁,就会单独接见,留膳。李庆这是要起来了等其他人离开之后,朱瞻基看着满脸激动的李庆说道:“太祖国祚初定,需要稳定,太平。皇祖靖难,也要收拢人心。如今国泰民安,朝堂一团和气,百官渐喜奢华,故此孤欲重整吏治。”李庆一听,立刻抱拳道:“臣奏请殿下禁止民间商户,一切划归內监,更要禁止勋贵,百官从商。”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一码归一码,经济需要活跃,这一点是不会更改的。整肃吏治,却不能因噎废食。”李庆是个清官,对贪官深恶痛绝,自己家人也没有做生意的,家乡也只有个三品大臣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但是他看不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所以这方面必须要跟他说清楚。朱瞻基问道:“爱卿以为,这天下财富是有数的吗”受儒家影响,李庆内心是这样认为的,却不敢这样回答。因为人人都看得出,以前的大明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只是以粮食代替。但是这些年来,钱财越来越多,他们大部分俸禄都是直接通过银行发放,根本不欠了。李庆原本以为这些金银都是从海外流入,所以增加了体量。但是,他再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财政状况,就越发迷糊了。例如南宋,仅以半壁江山,每年收税五千万贯,相当于现在的将近两倍。而且那个时候,大部分财富还被辽国,蒙元给抢跑了。那这些钱财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懂经济,他就不敢随便回话,老实说道:“臣愚鲁,一直疑惑不解。”朱瞻基笑道:“术业有专攻,爱卿在查案,办案,搜集证据方面的能力,都还是很让孤放心的。但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在稳定的基础上给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所以不能因为查案,就影响太平,也不能因为查案,就影响发展。如今的左都御史刘观虽然不比方宾一样贪婪,但是这些年来,他也做了不少亏心事,孤这里搜集到的关于他的证据就有一大堆。如今已经五月,各地河流险情即将出现,虽然这些年有了水泥,不少河道疏浚,加固已经有了改善,但是还不够。孤欲让工部尚书宋礼,左都御史刘观分别前往南北二地,督抚防洪。你膳后就去找锦衣卫杨章德,问他要一些关于刘观的证据,孤要你在两个月之内,将刘观这些年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案情全部厘清,能做到吗”虽然朱瞻基没有说,但是现在要拿下一个左都御史,还是让他主办,他要不知道这是为他腾路,那就白活了这么多年了。说起来,这个都察院左都御史虽然比不上六部堂官,却是更让他喜欢的职位,因为他的特长就是查案。所以他立即跪拜道:“臣粉身碎骨,纵死无憾。”“孤是喜欢讲道理,度的,只要你不自取灭亡,走上歪路,孤保你一世无忧。你要谨记,查案是为了去除伤疤,但是不能影响了身体的安危。”朱瞻基再一次交待,也让李庆真的记住了。朱瞻基很怕他这个二愣子为了查案,闹的天下大乱,查案可以,却不能影响大明的稳定与发展,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留李庆吃了午饭,王彦也已打发了信使前往林州传令。朱瞻基一刻都没有休息,直接让人安排了船,准备前往新江口水师。今年的南信风来的晚一些,一直到了五月,风势才稳了下来。主要是因为山东粮食大案,导致了朝廷调粮又重新安排,所以第二舰队出海探寻东洲,一直拖延到了现在。美洲是必须要去了,没有橡胶,就没有橡胶车轮,这让如今大明的运输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木制车轮的承载量有限,六个车轮的重型马车,只能载重四千斤左右。就这,车轮还经常损坏。如今的驿道,国道线上,隔一段距离就是一个马车修理铺,不设置还不行。有了橡胶车轮,运力立即可以提升十倍,这种生产力的利用,能解放大量人手。在船上小憩了一会儿,朱瞻基抵达新江口水师的时候,又变的精力充沛了。新江口水师这里,孟瑛已经率领船队前往南洲了。新江口水师就以指挥使牛壮为主,目前正在积极的训练之中。除了新江口水师,在京城朱瞻基还设置了夹江水师,幕府山水师,上游的江宁水师,下游的镇江水师,扬州水师。这六大水师共计三万多人,加上三个水师还下管的地方运河水兵,总人数达到了五万人。在新幼军还没有被训练出来之前,这股力量是除了羽林卫之外,最让朱瞻基放心的。前往东洲的第一水师人员并不多,主要是以第二水师人员为主。而且曾经随朱瞻基一起前往欧洲的人员,这一次基本上都不会调用,挑选没有出过海的人员前往。舰队的两大主帅以候显为主,易信为辅,随同舰队出海的內监人员这次也少了许多,因为在美洲,能跟大明做生意的部落并不多。而且这次大明舰队出征的目的,是以抢掠和征服为主。王景弘其实很想出去,但是朱瞻基没有放他出去。郑和现在管理海军,离不开他。目前能有管理一个大舰队的能力的大将,就只有王景弘了。朱棣西征,如果一切顺利还好,要是战事不利,能让朱瞻基放心的大将就只有他。从大明到波斯湾,这几万里的海路安全,必须要有一个完全信赖的人才能放心。所以王景弘必须要留在大明,朱棣的安全,可要比探寻东洲更重要。候显如今已经驻扎在了新江口水师,跟他一样,易信这几个月也是老老实实在京城筹备舰队出海,不敢再分心到他的中联伯府。这也是聪明之举,要不然,他这个中联伯还没有当热乎,朱瞻基就会直接削了他。苏南因为在出海过程中的数次小功,回来之后已经晋升了守备。而走了狗屎运的段仁志,在南洲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大金矿,加上几次小功,回来也被晋升了千总。马德钟没有段仁志的运气,也没有苏南的稳重,因为没有经历大的战事,立功不多,职衔没有晋升。但是因为孔家的案子,朱瞻基因为他这件案子在逼的孔府低头的过程中比较重要,所以记住了他的功劳,特意提拔他升了千总。如今他们都已经是牛壮手下的大将,因为牛壮知道朱瞻基对他们三人另眼相待,这次特意带上他们一起迎接了朱瞻基。首发

ǎn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2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