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八十章 纠纷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上一章的信仰,是我自己没有写清楚,前面是以白人的视角,不是我的视角,已经修改。

忽悠张氏和孙娴,对朱瞻基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受于时代的局限,她们根本不能理解朱瞻基与蓝烟要做的事情的重要性。

她们只是担心朱瞻基重用蓝烟,是因为有了其他心思。张氏为了稳定要劝谏,她对孙娴很满意,何况孙娴生下了朱祁镇这个大王子。

孙娴则是担心蓝烟威胁到了她的地位,这对她的威信也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朱瞻基知道,蓝烟的视线从来都不是在宫中,她一直在暗示朱瞻基,想要的不过是自由与安全。

皇宫对她来说太小了,她不想跟坐牢一样活一辈子。

所以,朱瞻基跟张氏和孙娴语焉不详地忽悠了一番,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之后,才又说道。“蓝良娣是良娣,这一点以后也不会变,但是斗姆娘娘转世,需要她更多出外传教,所以以后她会更多在下马桥那里做事,不会威胁你的宫中地位。”

孙娴脸红低头。“妾身不是这个意思。”

对孙娴,朱瞻基还是比较满意的。她行事端庄不如胡良娣,聪慧不如蓝烟,但是她从十岁就是一颗芳心系于朱瞻基的身上,并且愿意一直学习和进步的。

更主要的是,她一直视张氏为榜样,行事公平,即使有一些小性子,也愿意自己忍了,从不以太孙妃的身份压人。

也因为她的这副做派,所以她是太孙妃最合适的人员。对朱瞻基来说,后宫的安宁和平和是最重要的。

张氏有些担心地问道:“若蓝氏是斗姆娘娘转世,那我以后要如何对她”

这个问题也是孙娴想要问的,忍不住抬头看向了朱瞻基。

朱瞻基笑道:“斗姆娘娘三千魂魄,蓝氏这里不过是一缕而已。她虽然是斗姆娘娘转世,却不是真正的斗姆娘娘,所以母妃尽管放心,她依旧是孤的良娣,你的儿媳。”

朱瞻基又转向孙娴说道:“蓝氏今后要操持的事务跟你不同,这宫中,包括接见勋贵内眷,册封夫人,都还是你跟母妃的事务。”

这个时候,孙娴才真正放下心来,相信蓝烟不会威胁她的地位了。

但那个魔幻的斗姆娘娘转世,依旧给了她巨大的阴影。

张氏跟孙娴说道:“我们就不打扰瞻基忙碌了,现在去看看蓝氏,看她那里需要帮忙吗”

孙娴乖巧地点了点头,跟在张氏的身后还没有出门,就遇到孙林急匆匆地快步走来。

他甚至顾不上跟张氏和孙娴行礼,只是点了点头,面向朱瞻基说道:“殿下,镇江府急报,当地转运司发生了一件大事,转运司知事赵诚被兵部尚书方宾家人抗法打死,如今事态严重。”

见只是外地一件“小事”,张氏和孙娴并没有在意,告辞离去。

朱瞻基这才皱眉问道:“这件事既然是由你汇报上来,那就代表兵部压住了这件事”

孙林点了点头说道:“涉及到了方尚书,即便是都转运使司,也不敢随意将事情上报”

朱瞻基又问:“既然如此,为何又说事态严重”

明朝的都转运使司是一个独立衙门,是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总部在扬州,全国设了六大分部。

他们跟內监的转运司不是一个衙门,內监转运司是內监专门为了商品运输开设的专门机构。

他们跟朝廷的漕运,驿站也不是一个系统,漕运司也是独立机构,驿站却是兵部的下属机构。

因为相对独立,加上食盐是大明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资,所以这个衙门肥的流水,贪腐案件也多不胜数。

但是基本上,除了食盐的管制,他们也不会主动触及其他衙门的事务。像这次拦到方宾家人这样的事情,就显得比较蹊跷。

孙林递给了朱瞻基一份折子,说道:“主要还是因为殿下的金银禁运令,那赵诚因为拦关设卡,拦到了方宾家人转运的金银,起了贪心,却没有想到碰到了硬茬。”

朱瞻基接过了奏折,冷笑道:“硬茬呵呵”

丹徒县。谏壁镇。

这里是镇江府三大古镇之一,其繁华甚至超过了丹徒县城,能与府城媲美。

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叉口,也是大明商品东西中转,南北中转的一个重要关卡。

不仅转运司在这里有大片的仓库,卫所军,巡检司,在这里都有衙门,控制无数的商品中转。

两年前,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在这里开设了分行,更是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发展,贸易发展非常旺盛。

如今的大明,凡是要跟官府进行合作的项目,包括与內监进行的交易,都要通过银行来交易,也让银行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民间。

商户们没有办法,也只能到银行开设账户,虽然不会往里面存太多的银子,但是已经接受了银行的存在。

而民间百姓对银行的信用依旧没有太多的信任,也不敢把银子存进银行。

但是,在遇到需要带银子出门的时候,也会选择将金银存进银行,领取一张金银票,然后到了目的地再取出来。

丹徒巡检司码头上,大约三十个壮汉一个个手握钢刀,站在两艘船上,看着远处那些转运司的狗腿子,一个个脸色平静。

但是,领头的方宝,这个时候却神情恍惚,向着一个身穿军服,披着白色披风的将领哀求。“指挥使大人,我方家这次的确是做的冒失了,不过还请指挥使大人看在我家老爷的份上,护我方家周全。待我家老爷从西北回信,必有重谢”

自从朱瞻基接手了海军,海军的着装虽然跟陆军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将领的披风全部改成了白色主色调。

外人一看,就能分出是海军还是陆军。

自朱瞻基决意在全国设置关卡,杜绝大额金银转运,镇江水寨就由指挥使万涛亲自率军,坐镇谏壁镇。

海军士兵并不参与直接的设卡查验,但是不管哪个衙门查验货物,海军都会派人插手,负责监督。

有他们的监督,各个衙门都不敢敷衍了事。

不过,因为上层的各种扯皮,目前的查验工作还没有能进入正轨。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关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全国性的总动员。

哪怕朱瞻基身为监国太孙,没有大臣们的配合,他想做什么事,也都有心无力。

不管是户部,兵部,还是各地的巡检司,提刑按察司,地方官府,想要全面配合,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如今兵部无人主事,吏部蹇义消极怠工,只有户部,在朱瞻基开设一家新银行的诱惑下,算是勉强通过了朱瞻基的号令。

但是朱瞻基也不急,因为这件事不在乎一朝一夕,需要的长久的延续政策,晚几日也没有关系。

他手里控制了海军,现在通过陈瑄又控制了漕运司,对长江沿岸,淮河,运河沿岸都有绝对的控制力,所以在大臣没有反对之后,先在这些地方开始设置关卡。

万涛虽然也是太孙亲军第一海军舰队的将领,但是他是镇江水寨指挥使,几年来,还没有能跟朱瞻基见面的机会。

他很清楚,自己虽然身为太孙亲军,但是如果没有战事,他就很难获得面圣的机会。

这次亲自来谏壁镇,他就有心闹出一点事情来,希望能惊动到殿下。

只是他刚到谏壁镇,还没有站稳脚跟,现在就出了这样一件事,让他一时之间也猝不及防。

都转运使司只负责批验盐引,查获私盐。

但是在接到太孙令以后,赵诚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大肆招摇,却碰上了铁板。

方宾是谁那可是朝廷六大堂官之一,响当当的二品大员。

不要说一个赵诚,就是都转运使司的转运使过来,也要跟方宾差四个等级。

但是,当他发现方家的两艘船上都装满了金银币之后,他就利令智昏了。

也该他命短,只是因为一个护卫推了一把,就摔死了

赵诚虽然只是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说起来不入流。但他是丹徒当地人,赵家人多势众,现在人死了,自然不能放过方家。

说起来,方家也不是好东西,光凭这两艘船的金银,也能知道方宾这个官是个大大的贪官。

他们横行霸道惯了,并没有在乎一个小小的知事。可是人死了,这件事就闹大了。

现在,不仅转运司的衙役不让他们走,赵家男女老少来了数百人,各种小船堵住了运河,他们的船想走也走不了。

看着码头上将赵诚尸体抬了过来,一众哭泣不休的赵家女人,万涛心里暗笑,表面上却装作苦恼地说道:“非我不愿意帮忙,只是如今这局势,非能强力所为。”

哪怕方宾是兵部尚书,但是万涛是太孙亲军,也不会为了巴结方宾,甘冒风险。

看到岸上过来了一列车队,万涛笑着说道:“这怕不是韩知府与姚知县到了,还请恕罪,本将要去迎接一番。”

镇江水寨驻地是镇江府,虽然现在军费由银行直接划拨,但是很多地方都要当地官府支持。首发

万涛的级别虽然比他们更高,但是也不敢怠慢了他们。

方宝心乱如麻,万涛来了许久,虽然护了他们周全,但是却一味推脱,并不想真正帮他们。

现在他将镇江知府和丹徒知县当做了救星,连忙说道:“鄙人与指挥使大人一同去迎接。”

镇江知府韩拙与丹徒知县姚善之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都提心吊胆。太孙殿下下达太孙令,要求全天下重设关卡,禁止大额金银转运。

这一条太孙令一下,全天下都为之沸腾,特别是那些大户人家不满。

不让金银私下转运,只能通过朝廷,朝廷不就知道了每家的底细了以后各家多少家底,朝廷都知道了,那怎么能行

但是皇上御驾亲征,带走了不少勋贵,将领,如今留下的勋贵大部分都是太孙的亲信。

那些商户不满,可是他们却没有反抗的力量,至于文官们,现在也都是自己都还意见不统一。

像姚善之,他自己出身常熟姚家,家大业大,姚家在常熟就是最大的丝商之一,大额交易众多,他都是坚决反对这项政策的实施之人。

但是韩拙乃是河北小户人家出身,家无余产,自然对这样的政策是支持的。首发

但不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现在都不敢急着站队,因为太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还需要再观察一番。

不管是太祖,还是当今的皇上朱棣,这可都是嗜杀之辈。一个不顺心就能杀的血流成河,这些大臣们哪里敢明着反对。

韩拙和姚善之都还期待着朱瞻基的这条命令因为难以推广,最后不了了之。

因为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带还好一点,那些西南,西北的偏远地区,几乎是化外之国,想要杜绝大额金银交易,简直不可能。

他们还期待着这条命令遭到抵制,最后取消。

可是,现在因为这件事,在他们的地盘上出事,他们想要息事宁人都不行。

更让他们焦头烂额的是,这里面还涉及到了钱塘方家。

自洪武22年,方宾由太学生晋升刑部郎中,方宾为官已经三十五年,钱塘方家在这三十五年中,依托钱塘这个江南鱼米之乡,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种茶,养蚕,栽桑树,成为整个江南都大有名气的富户。

但是方宾依旧不满足,这些年成为了整个永乐朝,最贪财的官员。

如今的左都御史刘观,虽然也贪财,却还比不上他的贪婪。

别的不说,光是这两船金银,怕不是都有十万两了,如今满朝文武,谁又这么大的家底

不过官场之事,本就是瞒上不瞒下,皇上知不知道这件事他们不知道,却也绝对不敢捅上去。

否则,他们就是挑战整个官场的潜规则,以后就是出事,也绝对没有人会雪中送炭,只会落井下石。

如何解决这件事,韩拙其实是有一定的腹案。赵家现在人死了,无非就是为了钱财。

这方家家大业大,区区一点金银,自然也不会在乎。

韩拙与姚善之来途中就已经沟通好了,他装白脸,姚善之身为江南人,装红脸,逼着方家拿出金银,安抚了赵家。

所以,见了方宝的面,他一句话也不说,哼了一声,只管去跟万涛两人亲近,然后一起去安抚赵家人。

而姚善之这边,则笑眯眯地跟方宝说道:“方大人如今远在西北,方管家这一下子运如此多的金银,难免引人注意啊”

今天感冒了,头昏脑涨,先更这么多,我继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841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