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零四章 英国公回京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英国公奉旨回朝,自太子以下,群臣皆出城至阅江楼码头欢迎。

三月初五这一天,身体刚恢复了一些的朱高炽乘坐马车,在群臣的环侍下,一大早就赶往了阅江楼码头。

张辅这是从交趾坐船回来,要是从陆路回来,众臣起码要出城三十里,才能彰显朱棣对张辅的重视。

在永乐一朝,不管是掌控神机营的柳升,还是备受朱棣恩宠的沐晟。他们在朱棣的心中,在大明万民的心中,都比不上张辅。

朱瞻基也有五年没有见过英国公张辅了,自交趾以降,又屡次起兵,英国公张辅就三征安南。

张辅在安南前后建置州县以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张辅,张辅回来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其他将领征讨,都无功。

武有张辅,文有黄福,整个大明只有这一文一武才能震住整个安南。

巳时正,在应天府外幕府山水师已经等了半夜的张辅座船,缓缓停在阅江楼码头。

鼓乐争鸣,万民齐呼,太子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在两个内侍的搀扶下,依旧是长揖到底,恭迎张辅。

五年不见,今年已经四十岁的张辅变化并不大。

他身材高大健壮,不妄言笑,性格刚毅威严。在军事方面,他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

而在历史当中,张辅历事四朝,虽然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

仁宣之治的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很大功劳的。

所以,不管是在这个时代了解的张辅,还是在从历史里面了解的张辅,都值得朱瞻基一拜。

张辅走下坐船,内心也是感叹不已,身为臣子,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可谓是已经到顶了。

不过他自认还年轻,并不想从此养老,只是这次回来,不知道皇上还会不会再放他出去。

他也看到了在群臣之前的太子朱高炽,这个太子的身体依旧不见好转。首发

比他更引人瞩目的就是他身边站着的太孙朱瞻基。

五年不见,张辅自己的形象并没有大变。但是朱瞻基从十三岁到十个年轻人形象变化最大的阶段。

才十般人都要高出一个头,在群臣里面显得格外显眼。

虽然有些消瘦,不过这是年轻人正长身体的时候。从他鼓鼓囊囊的衣服下的肌肉,也能看出,他的身体要比太子好的多了。

再看看他跟皇上年轻时代相差无几的脸,张辅自然就明白为什么这个太孙如此受皇上宠爱。

年仅十八,现在皇上竟然把全国的水师都交于他掌管,这是多么大的殊荣啊

不过,从他的了解,这个太孙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去岁北征,他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从其他将领那里了解到了太孙在战场上的表现。善于纳谏,英勇杀敌,更重要的是,在行军途中不仅不嫌劳累,还能与各界将领相处和谐。

北征回师途中,他更是邀天之幸,在草原腹地找寻到了一座铜山。

光凭这座铜山,大明就能解决如今的钱荒。也让大明有能力在草原腹心驻扎一直军队,从此将荒寂的草原变成了一座金山,各部将士再不把草原当做畏途。

而他们虽然再没有见面,去年以来,他们之间却也不是没有交集。在交趾期间,他就收到了太孙的亲笔信函和一份地图。

而他凭借这份地图,在广宁海边,果然找到一座储量惊人石炭矿。这片石炭矿绵延数百里,出产各种优质石炭,足够大明用上千年。

从这件事,张辅也在怀疑,难道太孙真是天授之人,要不然,他在大明境内,又如何能知道远在交趾,有这么大一座石炭矿。

礼部官员这个时候已经念完了朱棣亲笔撰写的嘉奖徼文,张辅也双膝跪地,接过了圣旨,面向皇宫磕头三次。

然后,才是诸臣与这位大明头号战将套近乎的时间,这一番见礼一共持续了近半个时辰。

朱瞻基并没有跟张辅太多交谈,他只是在张辅跟朱高炽见礼的时候,跟张辅问了一声好。

待张辅与诸臣见礼完毕,朱瞻基亲自执缰,牵来了一匹阿拉伯马。张辅谦让了一番,还是在众人的力邀之下,翻身跨上了骏马,开始向皇宫行进。

应天府大街上,张辅回宫的道路已经被清街,封锁,一行人或骑马,或坐车,带起了一条灰尘形成的浓烟,一路奔向皇宫。新 电脑端:

朱瞻基一直陪在张辅的身边,这个时候也才有机会跟张辅说上几句话。

“英国公,朝堂上下,唯你对交趾情形最为了解,以你之见,这交趾为何三番五次复反,想要彻底解决交趾战乱,又该行何策”

当初朱瞻基还是个孩子,现在却已经变成了一个青年,听他向自己问计,张辅忍不住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触。

“交址之乱,源于少数人不服王化,而想彻底解决交趾之乱,应以教化为主,武力为辅。可是此举耗时耗力,交趾又远离王庭,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这些年来,每年交趾上缴税银不过七万两,但是三征交趾,耗银超过四百万两,朝廷诸臣未免有些人觉得费了这么大力气,拿下一个贫穷的交趾,实在不划算。

但是朱瞻基却很清楚交趾的潜力,在小冰河时代来临之前,这里将会是大明最大的粮仓。

而且这里南扼南洋,乃是大明水师威慑南洋诸国最佳的前沿阵地,也是大航海时代来临之际,大明最佳的贸易地之一。

交趾虽然贫穷,人口却不少,在当今这个时代,人口就是财富

朱瞻基笑着说道:“鼠目寸光之辈,且不去管他。交趾于大明,乃是最佳的粮食产地和威慑诸国的前沿阵地。所以孤认为,交趾不仅要平,还要尽早平复。不服教化者,我大明如今要修整数条直通草原之路,尚缺大量劳役。”

张辅有些担忧此举不妥,因为这样一来,等于激化了当地的民族矛盾,让反抗来的更加激烈。

可是没有等他说话,朱瞻基又说道:“我欲说服皇祖,在交趾效仿云南,设羁縻都护府,并着一公候代天子巡守。不知英国公意下如何”

张辅心中一震,要不是还在大街上,他差点想要停下马,拉着朱瞻基问个清楚了。

自太祖以来,所有武将无不将西平候沐英作为自己的目标。

英国公张辅如今的爵位已经远远高于当初的沐英,但是因为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英年早逝后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并且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

也就是说沐家虽然不曾明着列土封疆,但是已经是事实上的云南王。

而交趾再差,也要比如今还是穷乡僻壤的云南要强的多啊。最少,云南缺衣少粮,而交趾这里粮食却是一年三熟,人们再穷,也不会短了吃的。

而且现在交趾又发现了这座超级石炭矿,以后靠售买石炭,也是一笔大收入啊

张家如果能走到沐家这一步,那他张辅才真正算是死而无憾了。

不过,五年没见,张辅也不知道朱瞻基这个毛头小子在朱棣面前的份量有多重。所以,他只是吸了一口气,尽量平静地问道:“殿下有多大把握”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交趾的复反,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教化,更是大明针对交趾政策的不足造成的。仅靠向交趾输送儒家学子是不够的,我个人认为,更需要民族的融合。”

“民族的融合”

“如果交趾的男人但凡追随叛军,就被阉割带入大明劳役,女眷则发放军中慰问将士,或是配与无妻士兵为妻,数十年以后,怕不是交趾都剩下我汉人后裔,即便还有一些顽固不灵者,也不足为虑。”

张辅倒吸了一口凉气,看着依旧脸色平静的朱瞻基,颤声说道:“殿下,此举有伤天和。”

“和是针对服从我大明教化的人,对于不服大明教化的人,我们要从根源上把他们消灭。内圣外王,才是王道。”

张辅深深看了朱瞻基一眼,感觉到了他丝毫不逊色于朱棣的霸气。

如果没有这个诱惑,他绝对不会考虑用这种方法来针对安南人,因为这会让他成为儒家讨伐的对象,甚至会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如果这样做了,就有可能世代驻守一方,那么成为大明的一条凶恶看门狗,也不是那么不能接受了。

不过张辅并没有直接表态,在不知道朱棣是什么想法之前,任何决定都是错误的。

朱瞻基也不知道这样跟张辅直接摊牌结果好还是不好。

因为他知道,张辅回来没有多久,就又被朱棣派去交趾进行第四次征伐。也是这一次,才真正将所有的反对势力剿灭一空。

只有现在就让他知道自己的想法,才会在有些事务上来配合自己。大明想要发展,现在基础工程需要太多的人手。

如果张辅能从安南带回几十万阉割了的安南人,那就能起大作用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7940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