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二二章 春闱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永乐十九年二月的应天府,几乎全民都陷入了火车试运行带来的震撼之中。

只需要两个,最多四个铜板,就能上车享受一番。导致了这一列四节的火车,从投入试运营开始,就火爆异常。

许多老百姓根本不是为了出行,只是为了享受一番坐车的乐趣,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乘坐。

以至于半个多月过去了,这列火车还没有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职能。

这不像是一列城市火车,而仿佛是游乐场的过山车。

工部也在加班加点地制造更多的车头,更多的车厢,想要早日把其他几条线路的火车也运营起来。

不过在全国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三月将要举行的春闱。

作为封建时代唯一改变自身命运的渠道,科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世的许多人将科举与高考相比,其实大谬。

考上大学,虽然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但是跟科举相比,远远不如。因为科举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命运,更是在这个以出身定位的僵硬阶层向上的台阶。

后世的万民平等,如今却是士农工商阶级分明。

考上大学只是给了你一个平台,但是科举却是将一个底层人变成上等人。

如今的科举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四书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经义释注。

朱熹少年得志,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当权者相逆,所以仕途颇为坎坷。

且不谈他私德如何,仅凭此书来讲,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代大家。

在朱瞻基看来,他的很多思想其实非常落后,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谁能像他一样,在儒家经义里面将整个社会层次和关系分析的如此清楚。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教的灭欲观和道家的哲学与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

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

这也使佛、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并且还要主动靠拢。

南宋以后,蒙元一直到明朝这几十年,三教合一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他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宋以后一直到现代的几百年间,近思录、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一直被奉为正统。

这就充分说明了朱熹的观念不仅与当权者,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更与整个社会的架构相辅相成。

朱瞻基要打破的是儒家的垄断,却不是要颠覆儒家的思想。

实际上,坐在皇储这个位置上,享受着万民爱戴,享受着既得利益,他又怎么可能会去拆自己的台。

所以,要变的是儒家,不是儒家思想。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支撑一个大一统,共同文化圈的庞大帝国的文化底蕴。首发

道家和佛教,虽然有着不少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因为不具备凝聚的体系,所以指望不了。

朱瞻基现在就希望一清子他们,能搞出一个更有效率和凝聚性的真理教义出来。

他不奢望能搞一个马克斯主义出来,那也不切实际。

但是只要能为大明所用,打破儒家禁锢思想,符合大明发展利益的教义,就足够了。

三月初番之后,开门迎客。

将近两万来自大明各地,包括交趾和朝鲜,东瀛的举人们,纷纷背着行囊,住进了号房。 ǎng

三年一度的春闱正式拉开了序幕。

三月十五,贡院进行最后一场考试的时候,在大朝会上,朱瞻基正式颁布了勋贵子弟义务服役令。

这个太孙令的颁布并不容易,因为从正月里开始提起,就遭到了不少勋贵的反对。

就连张辅,也觉得朱瞻基有些太激进了。

虽然从朱元璋开始,几任皇帝都对武将防范甚严。但是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他们都是打压一拨,拉拢一拨,扶持一拨。

只有这样,兵权才能稳定。

但是朱瞻基现在这样颁布这个勋贵子弟义务服役令却是针对所有的勋贵,武将。

哪怕就是现在朱瞻基最亲信的勋贵,武将们,对此也是大有意见。

但是朱瞻基早有准备,拿出了南洲,东洲,西洲三地开发作为诱饵。

如今的这三地早就被勋贵们视作黄金宝地,只等朱棣班师回朝,就要进行大开发。

谁去开发当然是这些勋贵,武将们了。

但是能把这些事交给这些纨绔子弟吗只是这样一分析,反对的意见就减弱了不少。

同时,从北明山回来的郑能被朱瞻基任命为羽林卫指挥佥事,专门负责肃清京城治安。

对这个得罪人的活,郑能是不想接的。但是,朱瞻基却不许他推脱,而且又拿了撒马尔罕总督一职来吊着郑能。

郑亨想要当撒马尔罕总督,不付出一点代价怎么可能。

他们成为了孤臣,朱瞻基才能放心让他担任撒马尔罕总督一职。

郑能也知道自己无可选择,只能充当了朱瞻基手里的这把刀。

在他雷厉风行的行动之下,十余天的时间,就抓了一百多个在京城仗势欺人的纨绔子弟。一些原本可大可小的事情,现在都往重了判。

该打板子打板子,该服劳役服劳役,该坐牢坐牢。

而且这一次,任何人说情都不管用。不管是总兵的儿子,还是国公的孙子,全部依法处置。

虽然没有杀人,却也让那些纨绔子弟胆战心惊。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京城的风气登时好了许多。

这一下,那些勋贵家族再宠子弟,也知道朱瞻基是当真了。

何况,他们虽然宠一些家族子弟,也未必没有望子成才的想法。反正不过是扔军营里训练一两年,这一次再没有人反对了。

处理好了这件事,朱瞻基暂时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面。

过了正月十五,朱瞻基的十四个已经五岁的孩子,就全部被安排到了羽林卫学靠近孝陵的京城外钟山下进学。

这里是祖陵,其他人等都不能靠近,也不能随便动土。

当初朱瞻基要给自己的孩子建学堂,还遭到了吕震的反对。

不过下马桥这里在大开工,光是一座理工学院,占地面积就超过了两平方公里。

而且內监也在给朱棣修建陵寝,到处都在开工。动这么大干戈,只是建一座园林式的小学堂,当时丝毫不起眼。

等吕震发现的时候,这里已经把房子都建好了。他对此也无可奈何,已经动工了,总不能把房子拆了,何况拆了也是动工。

这个园林的面积不算大,只有三亩地,位于山脚下前湖与羽林卫学之间。除此之外,湖边预留了几十亩的地。现在直系未成年孩子还少,等以后有了孙子辈,数量可就多了。

何况,现在只有小学,以后还会设置中学,大学,不预留足够的土地可不行。

外人一开始对朱瞻基不在宫中授课还有些不解,不过看到东瀛王储明仁也被安排到这里进学,心里似乎有些明白了。

除了安排明仁在前湖学堂就学,朱瞻基还在南方不远的月牙湖畔,给秋子安排了一个别院。

明仁他们都是连续上三天课,玩一天。这三天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离开学堂,吃住都在里面。

当母亲的要是舍不得,每日中午,傍晚可以去探望一会儿。

这样安排没有别的意思,也不是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关键就是有个借口让秋子经常出门,送上门来。

这个皇家蒙学的山长,朱瞻基让蓝烟担任,因为只有她,才更了解后世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这个学校有哪些不足。

因为孩子们还小,十五个孩子分成了一个班,没有要大儒来教,而是由后妃们开始教他们拼音字母。

这个蒙学的孩子只有十五个,但是不代表只有十五个学生,实际上,这里的学生数量超过了两百个。

只不过,其他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她们是宫里的宫女。

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所有超过三十岁却没有被放出去的识字宫女,都必须接受拼音教育。

今后的几年,朱瞻基将会在应天府开设多家新式小学,她们这些无依无靠的宫女,将会是今后的学堂老师。

只要学会拼音,以后不用等先皇去世或者大赦才能放回家,这让内宫里的三千多宫女大部分都趋之若鹜。

除了能在贵人们面前挂上号的宫女,整个皇宫里面,宫女是比太监还要更低等级的存在。

她们的地位卑下,毫无人权,不要说贵人们,就是太监们也能欺负,每年打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而且,她们入宫的时候少不经事,大部分因为了解后宫隐晦,终生不得出宫。

即便是年老色衰了被放出宫,爹娘早已过世,有些兄弟子侄怜悯的,还能供奉到死,更多的却是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自己了。

许多宫女就是被放出宫,自己不能生活,不得已,又自求进宫,到内库那边做工为生。

但是内库那边基本上是没有入宫的年轻宫女,人家干活利索,自然受待见,他们这些手脚不便的,也就是求一口吃食活命。

朱瞻基再不尊重女人,但是有着后世的男女平等想法,自然是看不下去的。

但是他现在还不是皇帝,也不能当了朱棣的家,所以先换一种方式,给这些宫女找一个出路。

那些儒生一开始不可能接受汉语拼音,但是她们能接受。除了她们,还有那些老太监,只要识字,朱瞻基都愿意打发他们去当一个蒙学老师。

两百个宫女当然不是全部,她们只是一些代表,学会了拼音,回去了之后还会再教授他人。

这些都识字的宫女,太监,只要应天府这边,百姓能接受他们教孩子,也就等于接受了这种教育方式。

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等到第一批接受了拼音教育的人成长起来,他们自然能看到拼音教识字,会比死记硬背更加有效果。

不过他还没有算,他既然在皇室用拼音教学,民间百姓哪有不有样学样的呢

在这个集权社会,他的偏好,就是全国人都要跟着一起喜欢的。

一年级的教材很简单,也就是拼音,看图识字,乘法表这些。

除了这些,朱瞻基也让后宫妃子们编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用浅显易懂的对话方式,解释世间的一些自然现象,甚至是大道理。

这才是培养一个孩子对一切未知产生好奇,甚至探索之心的最佳方式。

朱瞻基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全部都能成才,但是只要不拖后腿,不管在哪方面都有所展现,就足够了。

这个学校真正的学生只有十五个,老师的数量却多了几倍,每个孩子的贴身太监和宫女也在学校里面做义工,但是上课期间,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地遵守校规。

朱瞻基在教育上帮不上忙,但是在学校里建了一个游乐场,让他们在上课之余,有个能玩耍的地方。

当然,也免不了偶尔出去偷一下腥。

对此,不要说他的后妃们,哪怕就是那些文官,也没有当一回事,跟大部分帝王相比,朱瞻基的私德好的几乎无可挑剔了。

三月十日春闱结束,而朱瞻基短暂的闲暇时光,也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这一个月,将会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朝廷需要从这一万多举人里面挑选出来一千多进士,而他,也要从这些人里面,挑选出一些种子。

如今是明初,不是人才泛滥的明末。所以如今每科选中人数虽然不会超过五百,但是选用人数却超过一千。

永乐一朝,如今经过了六次春闱,每次选用人数都超过了一千二,凡是三甲,哪怕殿试被黜落,也会与其他人再次筛选,选为庶吉士,委任官职。

这主要是因为明初到处都缺读书人,到处都缺官员。

不过这几年朱瞻基任用了不少工匠为官,这一科,他决定从严选拔。

后世每次只选三百多人,他也应该这样做,让那些读书人都知道,当官不仅仅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春节期间,事务繁忙,明天又有朋友结婚,要去帮忙,还要给他跑几百里接亲。明日中午不喝酒,尽量早点回来更新。请大家体谅,初九以后,恢复正常更新,我也开始慢慢还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28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