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三一章 胜利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预备放”

“预备放”

随着一声声的号令,士兵们举起手中的火枪,直瞄前方,每一次小旗压下,火枪齐射,阵地上面升起一阵白色的烟雾。

连续两枪之后,这一列的士兵退往后方第六排,紧跟着而上的士兵们跟随者盾甲手向前走五步,直接越过冒烟的阵地,继续射击。

由于都是双管火枪,三段击变成了六段击,而且火力更强,更加集中。

迎面冲来的敌人士兵虽然只是隔着短短的百余米距离,这段距离却犹如天堑,成为了最后一支帖木儿骑兵的噩梦。

他们本来就是牺牲品,为的就是留在后方牵制大明士兵,让撤退的百姓能保留更多的元气。

可是当撒马尔罕的城墙被毁,这留守的三万骑兵就成了瓮中之鳖,他们连冲出包围圈的机会都没有。

当枪声停止,战场上的浓雾很快随着大风刮散。战场上面只剩下了一声声惨叫,还有存活马匹的悲吟。

比这三万骑兵更叫心惊的是西域各部的代表们,他们原本以为大明会将他们作为炮灰,与帖木儿人拼命。

但是这一次,他们只是跟随大明的士兵收拾战场,根本不曾到战场的第一线。

大明的火器让他们都明白了过来,今后的战争将不会再说他们熟悉的了,骑兵的优势,甚至比不上没有马的步兵。

你再勇猛,不畏死,但是你根本没有靠近对方的机会就被打死,越是勇猛,越是死的更快。

以后将会是火枪的天下,没有火枪,任何部落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进攻。

可是他们能造出火枪吗

最少现在看来,是不能的。

一场涉及几十万人的战争,大明的士兵即便拥有火枪,也损失了数千人。

这些死去的士兵们死亡,也流落出去了一些火枪。几乎每个部落,或者每个国家,都私藏的有大明的火枪。

他们许多人都亲眼见识过大明的火枪,别的不说,光是那没有拼接痕迹的枪管,就没有人能够造的出。

他们根本不能想象这样的枪管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他们最多能让工匠打造出拼接的枪管,可是那种枪管根本不能持久,自爆的几率比打伤敌人的几率更大。

这个时候,每一个部落都在考虑,在没有能造出合格的枪管之前,就只能乖乖地听从大明的话。

不听话的帖木儿国,纵使沃土万里,骑乘百万,如今也只能落得国主身死,只余一王子仓皇西逃的命运。

沙哈鲁,兀鲁伯两父子,那可都是一代豪杰,在西域之地无人不服,可是如今呢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这里也成为了西方在东方最远的边城。

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兴起,这个城市并没有衰落,反而逐渐繁华起来。

蒙元西征期间,撒马尔罕是花拉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元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整个城市毁于一旦。

不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城市很快得到修葺,这两百年间,历代西察哈台汗国的大汗,都将这里作为都城,让这里恢复了生机。

随着帖木尔帝国的兴起,他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

他发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因此他把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的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

在他死后,沙哈鲁和兀鲁伯都是一代人杰,他们重视文化,将撒马尔罕发展成为如今这个世界,数得上的繁华大城。

经过了半个月的清剿,这个城市已经完全落入了大明的手中。城中的反对势力被捕杀一空,杀掉的尸体,染红了城北的大河,也让西域各族人亲眼见识到了朱棣的狠辣。

当朱棣亲自踏足进入这座辉煌的城市的时候,城中的二十万民众已经十不存一,还大多是一些妇女和幼儿。

无数部落的首领和代表匍匐在朱棣的面前,让朱棣真正享受到了被万民敬仰的荣耀。

他生于1360年,少年时期,朱元璋就已经在应天府建立大明。

不过他并不是没有上过战场,在就藩北平以后,多次参与针对北元的军事行动,并且两次作为主帅出征。

两次率师北征,他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地也留下了赫赫威名。

即使当了皇帝,他也两次出征,将北元残部打的四分五裂,并且现在将瓦剌和鞑靼大部收服。

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能在万里之外,将一个曾经妄图侵占大明的强大国家连根拔起。

能让万里之外的无数部落臣服在自己脚下。

这可是当初的朱元璋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至此,他觉得自己此生再无遗憾。

千古一帝,不外如是

占据了撒马尔罕,朱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赏,虽然还没有回到大明,所有参与西征将士,无不得到封赏。

西域各国进贡了大量的财货,女人,这些全部都被作为封赏,被朱棣赐了下去。

不仅财货,爵位也不要钱地赐了下去,光是国公,就被封了两个,分别是北路军总兵郑亨和中军京卫提督张昶。

让张信有些失落的是,他这次由于一直不曾在正面战场立下大功,功勋不足封公。

这也让他对现在就偃旗息鼓,略有不足,一心想要继续西进,剿灭兀鲁伯残部。

跟他同样想法的人还有不少,特别是西域各部落,他们此前备受兀鲁伯欺凌,现在兀鲁伯势力大损,他们当然想要报复回来。

但是这个时候,朱棣却没有了西进之心,有心班师回朝。

这次出征,虽然他一路都车驾出行,不曾受半点辛劳。但是他毕竟已经六十二岁了,腿脚还因为风湿变形,疼痛难忍。

此前一直怀着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撑着一口气,等他占领撒马尔罕之后,格外怀念应天府的皇宫。

面对张信的主动请战,他却也没有拒绝,只是应道:“朕欲九月班师回朝,如今还有百日,这百日也是你等最后的机会。不管战果如何,九月之前,尔等要回到撒马尔罕。”

只有百日的时间,对张信等人来说并不充裕,因为兀鲁伯他们如今逃向了里海东部,三月不一定能追上对方。

不过如今大明军队大都是骑兵,只要战术得当,想要有些收获也不难。

张信等人也很快确定了自己的追击方向,他们将向西南方追击,目标是帖木儿国的希尔卡尼亚地区。

那里位于里海之南,有大片的农田,还曾经是波斯的首都。在那里,有着帖木儿国悠久的文化,还是兀鲁伯作为大后方的堡垒。

而且,向南方追击,可以在耽搁一些时日,只要在十月,十一月,能跟回程的朱棣汇合就可以了。

有了率领一万骑兵,骚扰了帖木儿国大半年的经验,朱棣这次对张信也格外放心,给他麾下拨了三万骑兵,还有三万印度辅军。

至于粮草,张信大军却没有携带多少,他们这一路,打的就是以战养战的目的。

张信他们离开之后,朱棣才又把精力转回到民政方面。

大乱之后是大治,当初用郑亨担任北路军总兵,看中的就是郑亨善于笼络他人的长处。

在接到朱瞻基传来的消息之后,朱棣也认为在撒马尔罕建立一个撒马尔罕总督府,有利于大明在西域的统治。

而且,这里与奴儿干都司不同,那里只有一些小型部落,一面临海,没有外敌。所以,在哪里设置一个都司就足够了。

而西域这里部落众多,民族众多,国家众多,信仰众多。在这里设置一个都司,根本不能展现大明的强势地位。

设置一个总督府,辖十万骑兵,才能有效威慑各国,维持大明的统治。

所以朱棣其实一直在这里躲清闲,而将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了郑亨,自己冷眼旁观。

他也有心考验郑亨一番,看他能不能当好这个总督。

郑亨早在去年十月就来西域,一直与各部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如今被朱棣委以重任,却也并不心慌。

在长史周旭的协助下,他一边积极安抚各部,与各部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议,一边派出了一支万人骑兵,北上协助唐林城打击白帐汗国各部。

这种一手拿刀,一手拿糖的方式,对付这些散漫惯了的半游牧民族,是最好的方式。

鞑靼和瓦剌就是在这种方式下被征服,西域各部也坚持不了太久。

更主要的是,郑亨承诺了在西域向各部落公开水力纺织技术,让西域的棉花不至于像过去一样必须要运到大明才能卖的出去,费时费力。

他们能在当地直接织布,然后这些布料可以运到大明,更可以直接卖到西方去。

布料在大明廉价,在西方却昂贵无比,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西方,大部分人除了丝绸,就只能穿麻衣,棉布的价格高的惊人。

郑亨此举,等于是给了西域各部一条大财路。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允许下,他才敢答应的。

对朱瞻基来说,棉布的利润并不是大明重视的,大明真正重视的,是如何维持在这里的长久统治。

棉布只是第一步,今后,还会有许多大明可以外传的技术,通过西域,传到世界各地,让西域各部,脱离不了大明的控制。

利用军队维持的统治是不能长久的,但是利用经济控制维持的统治,却可以长久。

郑亨很清楚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朱棣将大权赋予给他,他却也不敢骄纵。每日准时来到朱棣下榻的王宫,汇报工作,大大小小的事务,从不自专。

郑能给他写的信,在五月的时候,随着朱瞻基派来的使节,也到了他的手中。

如今的郑能还在京中协助朱瞻基训练勋贵子弟,只要等他被委任总督,郑能也能来西域与他汇合。

郑亨做的有声有色,朱棣也就放下心来,每日除了与美人欢愉,就是考虑在西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管理机构。

从忽鲁谟斯到撒马尔罕几千里,这里如今已经没有了大型势力,帖木儿国的灭亡,让大部分部落都臣服大明。

大明是不可能将这些异族视为自己人的,即便维持在这里的统治,也只是为了利益,为了大明长治久安。

所以,大明不会插手这里的民政管理,那只会费力不讨好。

像大唐一样,建立一个军政府,保持震慑就足够了。

至于这个政府以后会不会脱离大明的控制,不是朱棣担忧的。

何况,以自己那个孙子的手段,想必也有更好的方法。

在撒马尔罕悠闲地住了三个多月,到了九月初一,朱棣正式颁布圣旨,在撒马尔罕建立河中总督府。

以郑亨为总督,沐昕为副总督,辖十万骑兵,统辖西域各部。

河中总督府直管区域有两处,一处是撒马尔罕,一处是碎叶城,两城也将分别成为西域的贸易中心。

两城的商税为军费,直管土地为大军提供军粮,十万骑兵的家眷将会在两年内由朝廷出钱,出力,迁徙到此处。

这两个城市的周边都有大量的肥沃土地,不要说养活几十万人,就是养活几百万人也没有问题。

而西域各部在三年内,每年按照部落大小,向大明缴纳一万到十万两白银的财货。这些税赋可以以实物相抵,不管棉布,马匹,牛羊,大明都要。

而大明将会扶持各部在当地种植棉花,发展纺织,并能与大明贸易。

最主要的是,只要向大明缴纳税赋,就能享受大明的保护,不受其他部落侵略。

至于各部落事务,大明却不会插手,仍然由各部落自决。

这样的安排不损害各部落的利益,每年万两白银,甚至十万白银,对一个人来说数目惊人,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值一提了。

西域各国大都产黄金,一万两白银也不过只是千两黄金,对他们来说,不算负担。

光是能跟大明进行贸易,他们就能获利远不止这些。

就在朱棣准备离开撒马尔罕之时,从北方千里迢迢赶过来的林三,唐赛儿夫妇,得到了朱棣的召见。

朱棣此前并不知道林三,唐赛儿夫妇,一直到了撒马尔罕,才知道自己孙子竟然早就在北方下了一手暗棋。

这对朱棣来说是意外之喜,大明想在河中立足,需要委派一个十万人的骑兵部队,才能威慑各部。

为了这个布置,大明需要耗费数百万巨资,才能完成这个目标。

但是现在,朱瞻基只是耗费了几千马匹,军械,就能让数万人自发地前来极西,为大明开疆拓土,这远远地超过了朱棣的期待。新 手机端:

不过仅凭这个,朱棣还不一定会见林三和唐赛儿夫妇,他们一方是皇帝,一方不过是普通百姓。

哪怕现在林三夫妇是来向朱棣表忠心,安排一个大臣接见一番就好了。

朱棣之所以见他们,也是一位知道了林三是白莲教圣子,而唐赛儿更是被尊为圣母。首发

朱瞻基的一石二鸟之计,不仅让大明多了一群忠义之士,还减少了白莲教在大明境内的祸乱之源,可谓让朱棣甚是开怀。

这也才有兴趣见见这对夫妇。

不过一见之后,朱棣也忍不住有些大失所望。

这白莲教不过是一些民间愚夫糊弄人的,这普通的村夫,村妇,竟然被选为圣子,圣母。

他不知道,要不是自己孙子快人一步,在去年的时候,大明就会因为他们这些人,引发一场大乱。

林三夫妇见朱棣只是次要的,主要的目的还是见见这个河中总督郑亨。

唐赛儿与郑亨算是旧识,去年三月,唐赛儿到北明山接收军械,当初就见过郑亨一面。

郑亨也知道唐林城的建设始末,知道朱瞻基不仅想要在河中地区保持威慑,更想把极北那些无主的荒地全部划入大明统治。

所以,唐林城现在虽然弱小,却也值得重视。

他这个总督不能一直高高在上,也离不开唐林城这样值得信赖的同胞的支持。

他支援了林三夫妇一批火药,至于火枪,因为没有得到朱瞻基的同意,却不敢给他们。不过他也承诺,今后将会往北方委派一支万骑,会帮助唐林城防御。

不过,唐林城在大军出征的时候,也有义务要协助大军筹措粮草。

唐林城现在当然做不到,他们总共才四千人,除了开挖金矿,连种地都拍不出人手。

不过到了秋冬就好了,从山东过来的家眷,今年冬季之前就能抵达唐林城,到了明年,唐林城的势力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朱棣班师回朝,各部落都派出了大批的使者相送。

他们要一直将朱棣送到忽鲁谟斯,并且自备粮草。

而这个时候,在外征战了三个多月的张信,志满意得地在波斯圣城马什哈德等待着朱棣的圣驾。

自五月出征以来,张信目标明确地向西南进军,他此番出战被朱棣赋予了两个任务。

一个是杀伤帖木儿国的有生力量,一个是劫掠财富。

对朱棣来说,这里的土地不值钱,征服帖木儿国,为的是财富和平安。

所以,杀的帖木儿人越多,大明就越安全,抢的财富越多,大明这次征战,耗费千万军费,才能得到补充。

而张信这次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他一路沿着他们撤退的路线追击,在阿什哈巴德一地,就杀死超过十万反抗的勇士和百姓。

帖木儿人留下的狙击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大部分部落仓皇而逃,忠诚于兀鲁伯的势力被张信衔尾而追,在里海南部的特雷克山口,杀死超过二十万人。

而这一战,也彻底击溃了帖木儿人的反抗之心,他们主动献上了财富,向大明臣服。

不甘于失败的剩余民众,只能沿着里海一路难逃,从里海南侧向西,向北一路逃亡。

张信一直追到了萨法维部落后世的阿塞拜疆,被险峻的高山阻拦,才停下了脚步。

兀鲁伯和剩余的族人这个时候已经不足五十万,他们逃到了金帐汗国的地盘,并且向金帐汗国的首都拔都萨莱进发。

不过金帐汗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白帐人当家,他们并不认可兀鲁伯这个异信者,不愿为兀鲁伯得罪大明。

可是他们的阻拦却挡不住已经陷入绝望的帖木儿人,一场大战,兀鲁伯占领了距离拔都萨莱不远的沿河地带。

这个时候,兀鲁伯也没有实力再去进攻金帐汗国的国都,与对方讲和。

金帐汗国无奈,允许帖木儿人沿着伏尔加河一路向北,将河西的大片土地分给了兀鲁伯。后世的伏尔加格勒到乌克兰之间的土地

这也给了兀鲁伯喘息之机,但是他虽然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却也知道这里不是久留之地。

这片土地东西南北都是大型部落,帖木儿人想要发展,还要继续向西,或者是向南。

这个时候,兀鲁伯的好友,在金帐汗国内已经被边缘化的哈吉格莱向他发出了邀请,邀请他率领部落向南方的黑海之滨迁移。

这也正入了兀鲁伯的心意,一个部落想要发展,就不能位于百战之地。在黑海之滨立足,就没有后顾之忧。

所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兀鲁伯又率领族人一路向南,在黑海之滨选了一处依山傍水的角落准备建城。

哈吉格莱为兀鲁伯提供了大批的粮食,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在这里建立克里木汗国。

因为有了兀鲁伯五十万族众,哈吉格莱这个克里木汗国的创立者,得以提前二十年,建立了这个王国。

如今的帖木儿国已经烟消云散,大明虽然获利颇丰,却也不是最大的获利者。

最大的获利者也不是一心跟随大明的忽鲁谟斯,而是位于两河流域的黑羊王朝。

他们原本与帖木儿国的斗争一直处于下风,但是现在帖木儿被灭国,他们就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忽鲁谟斯纵然想要占领大片土地,他们也没有那么多人啊

面对这种情况,再次接到朱瞻基来信的朱棣宣布,要在永乐二十余年正旦,忽鲁谟斯召开波斯部落会议,宣布当地的势力划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747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