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十一章 城市建设

书名:我的大明新帝国 作者:摇摇欲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0

工部历来是朝廷最大的部门,但是这不代表工部的高级官员多,而是因为工部管理的工匠最多。

匠人地位低,哪怕成为一个小吏,在那些读书人眼里,也还是下等人。

所以工部一千多年来,排位一直是六部之末。

自四年前,工部又增加了一个技术专利司,这个原本不起眼的衙门,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发展成了一个拥有近千工匠的专营部门。

而原本被工部众员排挤,被安排到专利司的虞衡清吏司郎中刘杰,这几年间,从一个边缘人物,变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身为罪臣刘伯温的后人,刘杰为了家族荣耀,在京城忍受着白眼,排挤,如今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当初跟朱瞻基的一席对话,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朱瞻基的心意,如今专利司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技术推广服务。

每一项被申请的专利技术,不等到专利证书下来,专利司就有专人将这项技术进行分类。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人负责,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

不管申请人愿不愿意,这项技术除了细节保密,用途和作用都会详细地宣传开来。

这样的时候,除了大商户,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将专利授权。

所以从永乐十四年到十八年,工部虽然因为有了水泥,在全国各地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也掩盖不住专利司的风头。

如今的应天府牙行,各大州府的牙行,都开通了专利服务。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刘杰的名气越来越大,专利司的获利也越来越多。

也不是没有人想要挤开刘杰,但是刘杰在朱瞻基的面前已经挂号,朱瞻基将自己的太孙令都给了刘杰一块。

加上工部尚书宋礼早就得到了朱瞻基的授意,一直保护这刘杰,也让他安稳地坐在郎中的位置上。

应天府长安坊的北侧,与皇宫内库的护城河边,原本是一片被隔开的平地。

洪武朝时期,应天府的人口不到百万,为了皇宫的安全,这里当初不允许建房。

但是永乐朝以后,应天府的人口连年增加。加上海外各国都在应天府设立了鸿胪寺,安排了使节,另有海外商人的往来,人满为患。 ǎng

永乐是十二年,应天府的户籍人口就达到一百零三万,长住人口另十五万余。

根据永乐十六年的人口统计,户籍人口超过了一百二十万,长住人口另三十万余。

也就是说,整个应天府的人口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这可不是后世有高楼大厦的城市,如今的百姓大部分住的都是平房,而且文武百官居住面积都是超大,导致百姓居住越发拥挤。

夹江工业区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应天府的住房紧张,因为许多百姓去了那里做工,就都主动搬出了城。

但是,应天府的住房和公共用地依旧越来越紧缺。

五月的时候,宋礼就上书,向朱瞻基汇报了这一情况。首发

经历过后世的房子炒作,朱瞻基当然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这一情况。

首先,他就下令今后应天府的房屋,所有建设要统一规划。

有了水泥,有了预制板,现在的大明建设五六层的房子一点困难也没有。

但是困难的是配套设施,比如上下水。

没有上下水,百姓如何用水如何做饭如何冲厕所

蒸汽机的出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想要普及却很难。

住楼房的,肯定都是穷人,指望穷人买一台昂贵的蒸汽机,专门用来上下水,是不可能的。

但是,衙门可以。

工部专利司原本只是个小衙门,但是这几年来,发展成为了一个吏员近千的大机构。

不算在各个府城的吏员,光是在京城,就有差不多五百人,负责着各项事务。

工部在工部衙门给他们安排的一个小院,连人都站不下。

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料也需要一个地方储存,所以专利司申请了多次,想要工部允许他们建一个新的衙门。

但是这件事可不是那么好操作的,朱棣对专利司的事务不熟,一直认为这是朱瞻基胡闹的一个敛财衙门。

既然是敛财的,当然是越省钱越好。所以,专利司的神情自然被驳回了。

一直到朱瞻基回来,刘杰跟他提了实际困难,朱瞻基才有心思准备将应天府统一规划,建设一座新城。

居民区现在还不好改建,但是占据了半个城市的朝廷各大衙门,却是可以先改建的。

一个衙门弄一台上下水的蒸汽机,并不算负担。何况到了冬天的时候,这台蒸汽机还能提供暖气。

抱着应天府的地图看了几日,又将吴中,卡尔索利他们叫了过来,对应天府整个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朱瞻基决定,大兴土木,重建应天府,第一步,就是改建朝廷的各大衙门。

以前的房子全部都是平房,每个衙门都是占地广阔,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土地利用率太低。

但是如果建成高楼,也不需要太高,三层到六层即可,就能大大改善百官的办公条件,也能给应天府节约大片的土地。

专利司人员众多,房子最紧张,成为第一座建设的衙门。

因为级别比较低,这个衙门不会被建在承天门外大街,而是选址在了长安坊北侧。而且将会建设五层,只比奉天殿略低。

而这栋占地两千平米,高达五层的建筑,从一开始动工,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所有人都知道,这将会是大明建筑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

这套房子有着明显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有着巴洛克式的建筑框架,却又有着东方式的屋顶和屋檐。而且,这只是临街的一面,背后还有着东方式的四合院格局,园林格局。

这种方式是朱瞻基提出来的,但不是他的原创,因为他前世在哈尔滨,见识过了这种风格的建筑,它们只有房顶和屋檐没有采用中式。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着跟中式风格完美契合的架构。它们在外形上讲究对称,这一点跟中式风格是一致的。

在内部架构上,他们讲究空间和利用和光线的利用,这一点是远超其他建筑风格的,只有地中海式风格可以媲美。

像后世的新中式建筑风格,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房屋内部的光线利用,落后了几百年。

而地中海风格跟大明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在大明人看来,那样的建筑风格太丑了。

更主要的是,如今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在西方都还没有成型,现在大明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那这就变成了新大明式建筑风格。

这里面,朱瞻基摒弃了巴洛克风格的夸张艺术风格,也没有要它们那种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故意将一些线条设计成曲面的形式。

中国人的建筑,还是讲究方方正正,无非是细节上更讲究寓意。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但是现在这种风格是在朱瞻基的领导下确定下来的,大明人本就喜欢繁复的风格,这种华丽和炫耀,符合如今大明天下第一的心态。

特别是在主体架构之上,依旧是大明自古以来的宽檐设计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所以,当专利司的大楼蓝图被公布于众之后,立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种新房子更加坚固,更加厚重,也更实用。并且,在安装了玻璃之后,房子内部的光线远超如今的房子,白日办公并不需要点灯。

当然,这座华丽,厚重的建筑,主要是办公用房。与此同时,关于百姓居住房屋的建筑风格,却成为了难题。

如今的百姓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家无余财。不管是新中式风格,还是单元楼,建筑成本都远远高于如今大部分还是泥砖,黄土建成的房子。

朱瞻基可不想像后世一样,将房子价格炒的高入天际,让老百姓为了一套房子,需要一生奔波。

他很清楚,房价的炒作,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有关,国家需要一种大额消费,将老百姓口袋里面的钱掏出来,刺激消费和市场。

但是如今的大明比后世优越的是,只要海外疆域能源源不断地回流资源,只要大明的科技水平一直保持领先。

最少一两百年以内,大明产生的虹吸效应,能滋润整个大明。

所以,朱瞻基最后还是决定,哪怕朝廷不赚一两银子,也要先把应天府的百姓住房,进行统一解决。

首先是临街门面,要全部建成前店后住的三层建筑,这样的建筑,现在不需要考虑上下水,但是却能够解决应天府的拥挤问题。

其次是街坊,这个先由富裕的街坊开始改建,房屋统一采用两层或者三层的新中式风格,减少占地面积。

而节省出来的土地,所建设的房子,则可以高价卖出去,弥补朝廷的损失。

另外,朱瞻基要求工部积极研究上下水设备的改进,争取以后在每一个街坊建设一座水塔,供应整个街坊的日常用水。

在这项技术突破以后,就能建设五六层的单元楼,大大提高应天府的土地利用率。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将房屋变成商品,如果将房子变成了商品,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就大乱。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房子变成身份等级,并且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开来。

如今的大明,有皇室,宗室,勋贵,官员,士子,百姓商户,农户等,现在还多了海外学子,使节,雇佣。

除了服饰,房子同样要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准。

朱瞻基一边要求工部和礼部对各种规制的建筑进行标准划分,一边发布命令,在整个大明境内,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叫停了各种新房建设。

每个不同的地区,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要求实用与坚固,能够长久保存。

在后世,城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东部还是西部,房子都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新鲜感。

这一点是不可取的,这样虽然能省了一些心思,但却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模样,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特征,那么过个几百年,全国的旅游业发展,将会远比后世更加火爆。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的下水道建设,首先要提上议程,建设一座城市,首先不是要建设的多漂亮,而是要具备强大的功能。

不能一下雨就淹成河,一段时间不下雨,就又开始缺水。

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不管是绿化,排水,垃圾处理,水电供应,道路建设,都应该预留下充足的空间。

应天府应该称为一个样板,成为整个大明的样板,让其他地方的城市,都初步具备后世的城市功能。

就以道路来说,原本的大明只有马车,牛车,道路狭窄。

朱瞻基想要在应天府建设城市火车,许多建筑就要拆除。

以后要是有了汽车,现在的道路就更加不行了。

所以,应天府的城市改造,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预留下汽车道,有轨火车道。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城墙的限制。

古代的城市狭小,拥挤,是因为城墙的限制。城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炸药已经发明出来,新式火枪已经发明出来,战争的威力扩大了许多之后,城墙的作用还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没有

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

朱瞻基先让文武百官检查了这座要拆除的城墙,然后让化学研究院的道士们,在主要节点,一共安装了二十斤苦味酸炸药和一百多个雷酸汞雷管。

二十斤炸药也不过是小小的一桶,但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还要大于后世著名的tnt炸药。

这二十斤炸药被引爆了以后,一段巍峨的城墙,应声倒塌。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也颠覆了他们一直一来的心理假象。

城墙是他们心理安全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只有灭国之战的时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部分时候,奸细早就已经渗透了进来,让城墙失去作用。

就像朱棣,要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他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吗不一定。

在他们心目中稳如泰山的城墙,现在面对新式炸药,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城墙真的有作用吗

能够让这些大臣反思,其实已经达到了朱瞻基的目的。

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过来的,即使是后世,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冲击,也一直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才转变过来。

大明的宣传能力当然没有执政党厉害,朱瞻基也没有想过一开始就彻底改变所有人。

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在城墙之外建设新城。

旧城改造的成本,是远远高于在平地上建设新城的。在平地上建设新城,不管是一开始下水道铺设,还是道路的扩宽,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而且,这些古城已经建设起来,虽然非常落后,但是依旧可以保存下来,作为以后的景区。

而不是像后世一样,拆,拆,拆

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连超过五百年的建筑都少的可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这种文化的断层,其实比经济的发展断层更加可怕。

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后还能继续发展,无非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文化断层一旦形成,今后想要在找回来,难度增加了无数倍,还不一定能成功。

火枪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东方的战争模式。

这不是原本历史中的只有几千,几万火门枪,工匠不超过万人。

如今大明的火枪制造,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制度化,标准化。不管是谁当政,都不可能忽略火枪的作用了。

以前的骑兵,可以强攻数倍于自己的步兵。但是现在,骑兵只剩下了机动性强于步兵。

只有马刀的骑兵,不要说面对不比自己人数少的火枪兵,即使火枪手的人数少了一半,骑兵仍然不是对手。

战争的模式已经改变,今后即使有造反,面对火枪根本没有反抗之力。

即便异族也有了火枪,想要侵略,也根本不可能有大明的人多。

不管怎么看,如今的大明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朱瞻基有这个自信。

那么现在,城墙的确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城市的装饰。

大臣们面对朱瞻基这强有力的事实说服,经过了半个月的斟酌,在七月十五这一日,通过了今后的城市建设方略。

今后的城市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习俗,气候,营造不同的建筑风格。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同人口的城市。下水道,净水池,沼气池的建设,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除此之外,道路的宽度,绿化的栽植,也有相应的标准。

朱瞻基不奢望每一个城市都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但是绝对不愿意因为城市发展,牺牲了环境。

大明不需要追赶谁,也没有被追赶的压力,所以,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发展,就足够了。

这一份建设方略不涉及旧城改造,更不涉及城墙的去留,只是为今后的大明建设,提供一个标准。

而真正的城市改造方略,要等到应天府进行改造以后,积累了经验,才会制定相应的标准。

当时间进入八月的时候,工部和內监首先在清凉门外,前往夹江工业区的道路两边,开始建设两个普通百姓的小区。

这两个小区,是工部和內监为在夹江工业区干活的普通百姓建造的,入住的标准是在应天府内城有房,并且在工坊里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限。

专利司的大楼建设,其他人还只是看热闹,但是这两个小区的建设,却是真的让整个应天府的百姓沸腾了起来。

新房子是后世那种标准化的五层单元楼,但是不同的是,没有苏式建筑的呆板,反倒更像是新世纪新加坡的森林大厦,只是材料上不能比。

根据大明的人口结构,每一套房子几乎都是三室一厅版本,然后都有一个大阳台,每个房间都有一个玻璃窗子。

然后有单独的厨房和厕所,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理问题。

因为房子建的结构有些傻大笨,阳台上不要说栽花种草,就是种树都没有关系。

而且小区里面的绿化都严格遵循标准,还有小广场可以玩耍,闲聊。

每一栋楼的房顶,在承重墙上方,都有一个水泥池砌的水箱,里面刷了油漆,保证水质,并且有专门的蒸汽机可以提供上水。

这样的房子,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即便往后推几百年,也不会落伍啊

不花钱就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这让大明的普通百姓,如何不疯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23703s